《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兴、宋教仁等起的欢迎孙中山大会在东京举行到会13oo余人盛况空前。陈天华撰写一篇《纪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刊于《民报》第一号)对孙中山的远大理想、恢宏抱负、爱国赤诚和革命业绩备加推崇断言孙中山“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在《民报》第一号上陈天华还表了《论中国宜改制民主政体》、《中国革命史论》两篇政论文《怪哉上海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丑哉金邦平》、《今日岂分省界之日耶》等三篇时评还有一篇《周君辛铄事略》。同盟会成立伊始陈天华就以踔励奋的姿态出现在宣传阵地的前沿。他的文章清新流畅漏点洋溢感人至深被誉为“革命党之大文豪”。2该年夏秋间日本报刊披露日本政府行将颁布“清韩学生取缔规则”的消息。中国留日学生群情愤激认为日本政府将中国置于它的保护国同列实属不堪忍受要求清廷驻日公使杨枢向日本外务省提出质询。外务省答称并无其事。实际上这是日本政府正在策划的一个侵略阴谋事过两个月它就暴露出来了。


………………………………

22

    原来清廷鉴于留日学生中革命分子急剧增多曾强烈要求日本方面实行取缔办法。夏秋间日本报刊披露的消息就具有试探意味并向清廷示意日本将会应允此项要求。适日俄战争结束订立《日俄朴茨茅斯条约》日本攫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长春以南的各项侵略权益。接着日本政府派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前来北京谈判迫使清廷承诺日俄之间上述侵略权益转让为有效。就在小村寿太郎来华之际日本政府文部省于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六日(19o5年11月2日)布《关于准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即所谓《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对中国留学生的集会、结社、言论、通信等横加限制、取缔。其用意显然是允诺清廷的要求以利于小村寿太郎在谈判桌上施加压力1。故《取缔规则》中主旨尤在于阻禁和迫害中国留学生的革命宣传和活动这一点文部省次官木场在谈到《取缔规则》时就直言不讳3《陈天华事略》万沅编纂《新华会虚无党史》。

    1参阅《宋教仁日记》第2卷19o5年1月28日至2月2日。

    2同上书19o5年7月28、29日。

    1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前编上册第4章《陈天华投海》上海书店印行第25页。地承认:“留学生之中属于革命派者甚多这次文部省颁布的规则将使他们蒙受一大打击殆无疑义。”2所以《取缔规则》的布并不是一般地取缔留学生的“性行不良”而是旨在打击中国留学生的反清革命活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是藉此作为一个条件以诱胁清廷在即将举行的“会议东三省事宜”中作出更多的让步。

    多数中国留学生当然也看出了文部省布《取缔规则》的意图对日本和清朝双方政府这桩卑鄙的交易深表愤慨于是群起奔走呼号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对《取缔规则》的运动。日本各报竟肆意讥嘲指为“乌合之众”。19o5年12月7日《朝日新闻》表一报道称:东京市内各校之清国留学生八千六百余人集体停课此盖由于清国留日学生对文部省命令之解释过于褊狭而生不满以及清国人特有之放纵卑劣性情所促成惟其团结之力则颇为薄弱。

    事件初起时陈天华虽异常愤慨但又怕留学界不能团结一致所以对罢课抗议尚心存犹豫。及至见8ooo余留学生竟能同心协力地实行罢课而日本报章却肆行诽谤他不禁又惊又惧:惊的是留学生果真能团结一致;惧的是罢课难于持久不懈以致证实了日本报道的谰言蜚语。为此他忧心如焚愤恚难消。及至十一月十一日(12月7日)读到《朝日新闻》的恶意攻讦就更感到无法忍受痛不欲生遂于晚间伏案疾书写下了一份悲壮凄怆的《绝命辞》情深意切地激励学生界坚持一心贯彻始终做到“坚忍奉公力学爱国”使日本报章的种种诬陷伎俩不能得逞。在《绝命辞》里陈天华还告诫国人决不能相信改良派的说教“欲使中国不亡惟有一刀两断代满洲执政柄而卵育之”。他又谆谆规劝人们不要听从那些亲日的主张“彼以日本为可亲则请观朝鲜!”次日晨他将《绝命辞》挂号寄留学生会馆杨度收随即到大森海岸投海自尽。噩耗传出留学生群聚会馆前《绝命辞》“一人宣读之听者数千百人皆泣下不能仰”1。留学界同声哀悼罢学返国者络绎不绝。

    陈天华在《绝命辞》里劝告人们:“慎毋误会其意谓鄙人为取缔规则问题而死。”他声明主要是对日本报章侮为“放纵卑劣”极为愤慨“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时时勿忘此语力除此四字而做此四字之反面:‘坚忍奉公力学爱国’。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又称:“中国去亡之期极少须有十年与其死于十年之后曷若于今日死之使诸君有所警动去绝非行共讲爱国更卧薪尝胆刻苦求学徐以养成实力亟兴国家则中国或可以不亡。”因此陈天华的投海不能认为是意志薄弱灰心丧志而是以一死来警醒同胞“力求振作之方雪日本报章所言举行救国之实”1。无疑誉为蹈海英雄陈天华是当之无愧的。

    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初一日(19o6年5月23日)陈天华的灵柩运返长沙。革命党人禹之谟、陈家影、宁调元等倡将陈的灵柩与在上海投江的2永井算已:《所谓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事件四性格》永井算已著《中国近代政治史论丛》东京汲古书店1983年版第164—166页。

    1永井算已:《所谓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事件四性格》永井算已著《中国近代政治史论丛》东京汲古书店1983年版第142页。

    1《陈星台先生〈绝命书〉跋》《民报》第2号。

    姚宏业的灵柩一同葬于长沙岳麓山遭到官方阻挠于是动各学堂学生群起抗争。初七日(29日)长沙全城学生出动护送陈、姚的灵柩尾绵延十多里哀歌动地鞭炮震天分从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江。“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2“公葬陈姚”的事件成为一次震惊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

    陈天华的著作大部分通俗易懂漏点洋溢悲壮感人。而蕴蓄在他的著作里最为昂扬生动的内容又推强烈的反帝爱国主张。听听他在《猛回头》里一段怵目惊心的唱词吧: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分?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1面对如此危如累卵的处境陈天华并不感到气馁而是豪迈沉毅地号召人们奋起反抗。他在《警世钟》里写道: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满人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满人杀尽;那些贼官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贼官杀尽。“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我所最亲爱的同胞我所最亲爱的同胞向前去杀!向前去杀!向前去杀!杀!杀!杀我累世的国仇杀我新来的大敌杀我媚外的汉奸。杀!杀!杀!2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危急之秋这种豪言壮语是何等的扣人心弦令人血涌肺张啊!

    在陈天华的著作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也是很警世醒目的。他把清皇朝称作“洋人的朝廷”而且严肃地指出:“中国早已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故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因他不要你勤王你从何处勤哩?”1他也如同孙中山、章太炎、邹容一样把民主革命看作顺天应人符合历史进化规律的运动认为“质而言之革命者救人世之圣药也。终古无革命则终古成长夜矣!”因此在他的著述里也充满着讴歌民主盛赞共和期待步武泰西革命的文词宣称“泰西革命之所以成功者在有中等社会主持其事;中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者在无中等社会主持其事”2。所以他在《绝命辞》里又谆谆2《绝命辞》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曾杰:《乙戌集》《黄花岗与中国同盟会》。

    2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第35—36页。

    1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第71页。

    2同上书第76页。

    相嘱:“故今日惟有使中等社会皆知革命主义渐普及下等社会。斯时也一夫难万众响应其于事何难焉!”

    由于陈天华“所著咸用白话文或通俗文务使舆夫走卒皆能读之了解故其文字小册散播于长江沿岸各省最为盛行较之章太炎《驳康有为政见书》及邹容《革命军》有过之无不及其中以《猛回头》、《警世钟》二种为效力至伟”3。尤其在湖北新军里流传最广“各兵士每每读《猛回头》、《警世钟》诸书即奉为至宝秘藏不露思想言论渐渐改良。有时退伍散至民间则用为歌本遍行歌唱。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而文学堂之青年亦时以偷看《猛回头》为乐”1。清廷也早有察觉故广张文网严行查禁但却事与愿违。光绪三十二年(19o6)夏浙江金华龙华会员曹阿狗公开演唱《猛回头》被劣绅告。金华知府嵩连将曹惨杀“广出告示严禁逆书《猛回头》阅者杀不赦以曹阿狗为例。然此告示一出而索观此逆书之人转多于是革命之风潮乃又加紧一度矣”。2辛亥革命时期两个卓越的革命宣传家——邹容和陈天华虽然因尽瘁革命大业而过早地舍身成仁没有亲身参与推翻清廷、创立共和国的决战但辛亥决战的伟大胜利是与他们屹立于宣传阵地的前沿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地唤起民众激励民众投身于这次决战的劳绩分不开的。他们前驱先路号角警钟的殊勋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丰碑上。

    3《中国革命史论》《陈天华集》第215页。

    1冯自由:《〈猛回头〉作者陈天华》《革命逸史》第2集。

    2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前编第七章《武昌日知会之破案》上册第13o页。第二十七章章太炎第一节从埋头“稽古之学”到主张“革政”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因仰慕顾炎武(初名绛入清后改名炎武)

    的为人更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曾用名和笔名有绛叔、西狩、末底、戴角、独角、菿汉阁主、台湾旅客、支那夫、刘子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等。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章太炎初从外祖朱有虔(左卿)受业自称:“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3光绪十六年(189o)到杭州诂经精舍受业。诂经精舍的主持人是俞樾俞樾是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下来的清代著名朴学大师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校正群经诸子句读审定文义并分析其特殊文法与修辞治学方法缜密章太炎受其影响埋头“稽古之学”“出入八年相得也”。1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被日本侵略者打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刺激下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听到康有为设立强学会“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1。并于二十二年(1896)岁阑辞别俞樾来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

    章太炎当时的办报主张是“驰骋百家”“引古鉴今”“证今则不为巵言陈古则不触时忌”2。他在《时务报》任职不久文章也只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和《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两篇。他认为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殊方异俗”)的“长技”可资中国“借镜”可以作为改变成法(“益损政令”)的参考例如举办“有益于黄人”的学会。应该“修内政”行“新制度”不能“惟旧章之守”而须“愤为天下雄”3。他认为:“变郊号柴社稷谓之革命;礼秀民聚俊才谓之革政。”4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以革政挽革命”亦即实施政治改革。

    与此同时章太炎又编撰《经世报》、《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

    还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书李鸿章企求他能“转旋逆流”5;也曾跑到武昌帮张之洞办《正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