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惠州起义前后以康有为、梁启为的保皇会在海外的势力迅膨胀处处侵占革命派的阵地。甚至连孙中山亲手创立的檀香山兴中会也因受梁启的影响而变质和瓦解。光绪二十九年(19o3)秋孙中山前往檀香山在改组兴中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名为“中华革命军”的组织并在入会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与原来的兴中会主张相比这个新纲领的民主共和要求更为明确而且增添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内容。他为了争取华侨更广泛的支持还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被授予“洪棍”之职。与此同时他在《檀山新报》上撰文与保皇派论战批判君主立宪的主张。次年春他转赴旧金山协助致公堂(洪门堂号)在美国各城市对其会众实行注册并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的这些活动虽对削弱保皇派的影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未能取得华侨对民主革命事业的有力支持。
第三节组织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正当孙中山在美国努力寻找革命的支持力量时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展以及办学堂和出国留学风气的盛行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民主革命觉悟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从爱国走向革命在东京、上海等地编撰和出版了大量革命书刊;由他们所起组织的民主革命团体如湖南的华兴会、湖北的科学补习所、江浙的光复会等也相继成立。不少革命者在国内策划反清起义失败后又纷纷逃到了日本。孙中山深受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鼓舞认为中国革命必须以这些知识分子为主要依靠力量必须把他们联合到一个大团体内以协调全国的革命运动。于是他离开美国往欧洲先将旅居比、德、法等国数十名中国留学生组织起来然后在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o5年7月)来到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和革命流亡者的集中地——日本东京。
孙中山一到东京便前往拜访华兴会领袖黄兴商谈联合深得黄兴赞同。随后又与其他革命者和进步留学生频频磋商取得了一致意见。六月二十八日(7月3o日)孙中山约集倾向革命的留学生(其中有兴中会、华兴会部分会员)共7o余人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以孙中山提出的16字纲领作为同盟会宗旨。七月十三日(8月13日)1ooo多名留学生隆重举行欢迎孙中山大会。孙中山表了充满爱国漏点的演说号召与会者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1并争取在2o年内把祖国建设成为过日本和西方的强国。这次集会起了从思想上动员留学生参加同盟会的作用。七月二十日(8月2o日)孙中山主持了约1oo人出席的同盟会成立大会通过同盟会总章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时确定了各部职员的人选。同盟会成立初期的领导核心由孙中山、黄兴、汪精卫、邓家彦、张继、朱炳麟、陈天华、田桐、胡汉民、程家柽、廖仲恺、何天瀚、宋教仁、朱执信等组成。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它的诞生使中国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指导中心。数年之内海内外纷纷建立同盟会支部和分会会员激增至数万人。“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有出人意表者”1孙中山对此甚感快慰。
同年十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在刊词中把同盟会的16字宗旨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此时的三民主义学说其核心内容是要通过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达到一个政治目的即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来取代清朝君主统治;至于民生主义则企图通过“平均地权”防止资本主义展所产生的祸害。三民主义是一面富有号召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旗帜它把散居各地的广大革命者集结成为具有共同理想基础的伟大战斗力量。《民报》在孙中山的思想指导下以大量篇幅阐同盟会的政纲即三民主义学说论证以革命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并对保皇派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它广销海内外对提高人们的民主革命觉悟起了重大作用。
1《建国方略·孙文学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2页。1《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79页。第四节策划反清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策划反清武装起义的实践中。他和黄兴派遣一部分同盟会员秘密回国筹备起义自己则先后赴越南西贡以及南洋各埠建立同盟会分会并募集起义经费。他还与黄兴、章太炎等一起制订了由1o余篇文件组成的《革命方略》以备在各地动起义时应用。
光绪三十二年十月(19o6年12月)少数同盟会员联络湘赣边境洪江会、洪福齐天会动萍浏醴起义遭清廷镇压。日本政府徇清公使之请要求孙中山离开日本。光绪三十三年二月(19o7年3月)孙中山抵越南河内建立了领导武装起义的总机关以广东、广西和云南作为起义地点。他认为这三省地处边陲群众基础较好易于举义;地域宽广利于迂回作战;又便于从国外输送武器和人员。他计划先在广东潮、惠、钦、廉四府同时动再把起义烽火引向广西、云南以南方数省为根据地向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推进。孙中山在河内、海防、南圻等相继成立了同盟会分会还接纳了广西著名会党领王和顺、游勇领黄明堂等加入同盟会。他分别派遣许雪秋、邓子瑜等赴潮州、惠州联络会党黄兴、胡毅生赴钦州、廉州运动新军汪精卫、黄隆生等赴南洋一带劝募军饷;日籍同盟会员萱野长知、宫崎寅藏等则在日本购运军械胡汉民、冯自由在香港做策应联络工作。
但是起义的实际进程并未按照孙中山的预想展。革命党人往往准备不周起事仓促且为清军所迅镇压。是年共动了四次起义:陈涌波、余既成指挥的潮州黄冈之役邓子瑜指挥的惠州七女湖之役王和顺指挥的防城之役黄明堂指挥的镇南关之役。镇南关之役爆的次日孙中山曾偕黄兴、胡汉民等自河内赴前线参战。这次起义失败后清廷要求法国殖民当局把孙中山驱逐出境。孙中山乃于光绪三十四年二月(19o8年3月)离越南前往新加坡而委托黄兴、胡汉民继续主持起义工作。孙中山走后不久又动了由黄兴指挥的钦、廉和广西上思之役以及由黄明堂、王和顺指挥的云南河口之役。这两次起义坚持的时间较久但在清朝重兵包抄和因法国封锁边界而断绝后援的情况下辗转苦战最后仍然溃败。孙中山在西南边境领导的以会党、游勇为主力的6次武装起义均告失败。
起义的接连失败丝毫动摇不了孙中山继续革命的坚强意志。他在当时指出:“吾党经一次失败即多一次进步”失败之后必须“谨慎戒惧集思补过”这样“则党力庶有充实之时”2。他在新加坡总结起义的经验教训时已意识到了依靠会党为主力所产生的弱点认为它的纪律松弛战斗力不及新军预言“今后军队(按指新军)必能继起”。因此他密令一些同盟会员分头运动新军1。这是孙中山关于武装斗争方针的一个重要转变。
当时新加坡的保皇派报纸对孙中山起义屡次受挫进行嘲讽和中伤并趁机大肆攻击中国民主革命道路。孙中山在《中兴日报》上连续表3篇文章给予坚决反驳从而在南洋各埠掀起了一场革命派对保皇派的激烈论战。影响所及使更多的侨胞投向了革命营垒。在孙中山及其战友的努力下同2《建国方略·孙文学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37页。
1《〈支那革命实见记〉序》《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75页。
盟会在各埠建立了数十个分会吸收了数千名会员并在这一基础上成立了同盟会南洋支部。他为了筹集更多资金以组织新的起义于宣统元年四月(19o9年5月)赴欧美。
同年九月胡汉民按照孙中山的部署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用数月的时间筹集资金运动以广州新军为主的武装力量准备再次起义。孙中山也从旅美华侨中募得港币8ooo元汇回以充军需。宣统二年正月(191o年2月)广州新军与巡警生冲突同盟会员、新军排长倪映典率领3ooo名士兵仓卒起义当天即遭镇压。
孙中山得悉新军起义失败后并不灰心为筹划新的起义而继续努力他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建立同盟会分会又在旧金山成立了美洲同盟总会(即同盟会美洲支部)。在由他起草的入会盟书中将同盟会的名称改为“中华革命党”将16字纲领改为“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1;并函通知南洋的同盟会组织照此办理。但他指出今后对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的名称“两者俱可并用”2而纲领的措辞虽有不同仍是反映了三民主义的内容。孙中山之所以作此改变与同盟会内部矛盾的激化有密切关系。早在光绪三十三年他到河内领导西南边境武装起义时留在东京的一部分同盟会员章太炎(《民报》主笔)等便曾因《民报》经费和起义受挫等问题要求罢免孙中山的同盟会总理职务。两年后陶成章(原光复会员)又因孙中山不愿再为《民报》提供经费拒绝帮助他为在江浙举事筹款而纠集了一部分同盟会员对孙中山大肆诋毁攻击再次要求罢免孙中山并于宣统二年正月在东京重建了独树一帜的光复会。这两次倒孙风潮虽由于黄兴等的坚决抵制而平息下去但孙中山因此不再承认设在东京的同盟会本部的领导作用而是以总理名义建立自己的权力中心直接领导同盟会南方、南洋美洲各支部的活动。改变组织名称和纲领措辞便是他试图改组同盟会所采取的措施。
孙中山除了动员旅美华侨为国内革命运动提供财政支持外还与美国退休银行家布斯(c。b。boothe)和军事研究家咸马里(homerlea)订立协议拟向纽约财团借贷巨款以动大规模起义。宣统二年(191o)夏他到达马来半岛等候数月而接不到布斯等的任何汇款原因是纽约金融界不愿贷款给孙中山。正当此时孙中山从外国报章获悉日、俄两国为进一步掠夺中国东北地区而重订了密约的消息感到祖国危亡迫在眉睫便决定尽组织起义。同年十月他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黄金庆、邓泽如等革命骨干在槟榔屿举行秘密会议批评部分同志的悲观消极情绪剖析“革命之风潮已盛华侨之思想已开”的种种有利条件提出了在广州再举的意见1。会议接受孙中山的主张决定集中全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夺取广州后分兵两路向湘、赣进同时组织长江流域各省起兵响应会师北伐。会后众人分赴南洋英、荷各属筹款。而孙中山因在一次募捐会上表演说竟被英国殖民当局以所谓“妨碍地方治安”为由勒令离境。孙中山被迫重赴欧美并于次年初到加拿大各埠演说募款一共筹集了港币7万余元。
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受孙中山的委托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数月之1《胡汉民自传》《革命文献》第3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5年版第4o1页。2《中华革命党盟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439—44o页。
1《复邓泽如函》《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447页。
间为准备起义做了大量工作。但因不断生意外事故和困难起义未能按预定计划动。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百余名“选锋”队员在广州举事与敌人浴血奋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事后收得72具烈士遗骸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之役”。
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听到了起义失败的消息对殉难烈士表示深切哀悼同时给予这次起义以极高的评价。他指出“革军之敢勇英烈为全球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矣”1。他随即向芝加哥同盟会分会提出了“集合巨款分途举义”的新计划。同年夏天他到旧金山努力促成设在那里的美洲同盟总会和美洲致公总堂联合起来消除门户之见协力筹饷救国。进而在他倡议下成立了美洲洪门筹饷局(又名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孙中山自任“演说员”与筹饷局职员一起赴美国各城市募款。与此同时他一再函指示国内及香港等地同盟会员加紧调查和联络南北各省新军做好起事的准备。这时他的起义战略已有所改变曾设想在广州、武汉、南京等城市同时难推动驻北京附近的新军起而响应以便一举摧毁清皇朝。而当时国内各地生了风起云涌的抗捐、抢粮暴动和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更使他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他在闰六月所写的一封信中对全国革命形势作了如下估计:“现时各省民心之望革命军起以救彼等脱离清朝之苛政者已若大旱之望云霓。而十八省之新军亦多欲倒戈相助吾党无论由何省下手一得立足之地则各省望风归向矣。”2这一预见已为后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