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聊竟こ淌ρЩ幔╝sce)吸收为会员。这是加入该会的第一位中国工程师。

    从1888年起詹天佑先后从事津榆、津卢、锦州、萍醴、新易、潮汕、沪宁、沪嘉、京张、张绥、津浦、洛潼、川汉、粤汉、汉粤川等铁路的修筑为开创和展中国铁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此外19o5年詹天佑被任命为商部路务议员19o7年任邮传部路务议员。19o8年被派任邮传部二等顾问官加二品衔后任邮传部参议行走等职。

    1912年辛亥革命不久詹天佑起组织了“中华工程师会”(后改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选为会长。他希望通过学会把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组织起来为建设富强的祖国而共同努力。他积极主持学会的工作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创办出版《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等。

    詹天佑还亲自编撰出版了《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京张铁路标准图》、《华英工学字典》、《告青年工学家》等论著这些著作曾在我国工程技术界起过重要作用。

    1919年2月詹天佑抱病参加了协约国在哈尔滨召开的“国际联合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会议对“万国共管中国铁路计划”的阴谋予以坚决反击。由于操劳过度病情加重不幸于4月24日“悒郁以终”。临终时他“语不及私为国家陈述三事:一、振奋扬工学会活动以兴国富民;二、慎选人才以管理[中俄合办的]中东铁路;三、就款计工唯力是视尽建成汉粤川全路”3。

    1922年中华工程师学会和京绥铁路同人会在青龙桥车站上建立了詹天佑全身铜像。1966年其坟墓迁葬于此。近年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建造了詹天佑纪念馆以纪念他在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中的不朽功绩。

    3詹天佑致诺索布夫人信函19o6年1o月24日。

    第二十四章孙中山第一节探索救国的途径孙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又字公武号日新嗣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之名由此而来。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时还曾化名陈文、陈载之、张宣、吴仲、高达生、萧大江、杜嘉诺、高野长雄、dokans、a1aha等。笔名则曾用“南洋小学”。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1866年11月12日)生。孙中山之父孙达成是佃耕农早年在澳门当鞋匠。母杨氏、姊孙妙茜均参与农业劳动;兄孙眉曾受佣于邻村大户。因家境困苦孙中山自幼参加农业辅助劳动1o岁始入塾据他自称“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1他的国学知识主要是长成后补习自修所得。

    孙眉于同治十年(1871)赴檀香山为雇工数年后自营牧场孙家境况日趋改善。光绪四年(1878)孙中山远涉重洋至檀香山在孙眉开设的商店协理店务旋入意奥兰尼(io1ani)学校(男子中学)学习3年毕业后又就读于奥阿厚(oahu)书院(高级中学)数月。孙中山从这些英美教会所办、以英语授课的学校中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教育开始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所熏陶并对西方教育制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记述:“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甚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周围同学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1光绪九年(1883)孙中山自檀香山归国。他对祖国的贫困落后颇感不满。居翠亨期间在他倡议下村里采取了一些兴革乡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盗、街灯、清道、防病皆为筹办”1。为破除封建迷信他又与同村好友6皓东毁坏了北帝庙偶像。这种渎神行为遭到村民的指责他被迫赴香港。年底孙中山在香港入基督教。

    孙中山先后进入香港的中等学校——拔萃书室(dionete)、中央书院(nettra1schoo1)即后来的维多利书院(vinetet’sco11ege)读书。此期间爆了中法战争民族危机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孙中山受到香港工人反法爱国斗争的鼓舞觉得这个斗争“证明中国人已经有相当觉悟”“表示中国人还有种族的团结力”2。他对清廷在打胜仗的情况下卑怯求和的行径深感愤慨从而滋生了“倾覆清廷”的意念。

    光绪十一年(1885)孙中山与卢慕贞结婚后生有一子(孙科)二女。卢氏乃一无文化的家庭妇女因孙中山长期在外求学和从事政治活动双方甚少在一起共同生活。

    1引自宓汝成文见《中国科技史料》1996年第17卷3期第4o页。1《在广州岭南学堂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9页。1《在广州岭南学堂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59页。

    2郑东梦编:《檀山华桥》檀香山1929年版第11页。

    孙中山想以治病造福人群遂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同学之中他与同会党关系密切的郑士良志趣相投并得以了解会党的反清宗旨及其组织情况。翌年孙中山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netedinetgkong)。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经常名列前茅。且于课余博览中国经史和西方的政治、军事、历史、物理、农学等类书籍特别喜读达尔文《物种起源》、《法国革命史》以及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传记。时值资产阶级维新爱国思潮鼓荡全国孙中山颇受早期维新思想家何启、郑观应等人的影响曾撰写政论投寄港、沪各报刊并于光绪十六年(189o)致函香山一位具有维新思想的退职官员郑藻如提出振兴农桑戒绝鸦片遍设学校三项建议希望先在本县倡行再向全国推广。与此同时他常对亲友表不满清朝的言论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三人尤为投契互抒救国抱负倾慕洪秀全被人称为“四大寇”。他与香港知识分子的爱国小团体辅仁文社成员杨衢云等也颇多往来。

    光绪十八年(1892)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他到澳门镜湖医院任西医师并自设中西药局。次年因受葡籍医生排挤转赴广州开设东西药局。行医期间他以更大的热情努力探索各种救国途径:一方面加强与会党等反清力量的联系甚至曾与6皓东、郑士良、尤列等数人共同酝酿冀图建立一个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名为“兴中会”的反清组织;另方面又打算制订一项全面展中国社会经济的计划争取统治集团中开明人士的支持并通过他们在全国实行而他本人还准备前往法国等国考察展农业的经验。

    光绪二十年五月(1894年6月)孙中山偕6皓东至天津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在由他起草的达8ooo余字的长函中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体制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即从展教育事业、农业、工矿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企业四个方面着手作为中国“富强之大径治国之大本”3。但孙中山未受李鸿章接见上书亦未被理睬深感失望。当时适逢日本动侵华战争(即甲午战争)孙中山对清廷在战争初期的颟顸无能尤感愤懑。于是他毅然抛弃了对清廷的幻想并摆脱了改良主义的羁绊成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开拓者。

    3参见[美]林百克著徐植仁译:《孙逸仙传记》上海三民公司1926年版第157—161页。第二节创立兴中会光绪三十年十月(19o4年11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2o多名华侨青年接受他的倡仪举行会议成立了兴中会选举刘祥(商店司理)、何宽(银行经理)为正副主席。孙中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他还起草入会的秘密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的革命主张。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建立新制度为目标的民主革命纲领。兴中会成立后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会会员增至百余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曾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以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

    孙中山曾决定在广州举行起义为推翻清朝建立第一个据点。于是他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初回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机关随后又到广州建立了兴中会组织。孙中山亲自修订兴中会章程进一步揭露了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反动统治所造成的亡国危机号召人民团结奋起以拯救祖国。数月之内秘密入会者达数百人大多为会党分子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包括辅仁文社部分成员)则是兴中会的骨干。孙中山以全力投入了武装起义的筹划和准备工作。他与6皓东、郑士良等在广州建立秘密机关数十处并遣人联络城郊、顺德、香山、潮州、北江、西江等地会党、绿林在广州城内策反一部分防营和水师官兵结纳中日战争中被裁撤的游勇又通过杨衢云、黄咏商等在香港筹集经费购置军火招募起义人员通过何启(香港议政局议员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的老师)、谢缵泰等争取香港舆论界的支持;并商定以重阳节(阳历1o月26日)为起义日期。但在难前夕清广东当局侦知孙中山等的起义图谋并接获香港政府提供的情报乃出动军队封闭革命机关搜捕起义人员。这样经半年多惨淡经营的第一次反清起义未及动即遭失败6皓东等被捕殉难孙中山则从广州出走经澳门、香港逃往日本。自此以后孙中山成为清廷以重金悬赏通缉的“要犯”长期流亡海外在海外继续组织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

    光绪二十二年九月(1896年1o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为清驻英公使馆所绑架面临被偷运回国处死的危险。旋得他的老师、香港西医书院前教务长康德黎(nett1iesirjames)等奔走营救英政府根据国际公法向清使馆提出交涉始获释放。伦敦蒙难13日使孙中山名驰中外。此后他以半年多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等处认真研读欧美各种思想流派的著作并就地考察英国的社会状况思索着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的得失。他后来自述:此期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2。他在理论上的探讨导致了日后三民主义学说的形成。

    从光绪二十三年七月(1897年8月)起孙中山居日本历4年余。他广1《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8—18页。

    2《檀香山兴中会盟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o页。按:史学界另有一种意见认为此誓词乃于香港兴中会成立后提出的。

    泛结交日本朝野人士与部分旅日华侨和留学生建立联系支持菲律宾、越南的民族解放运动。国内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一度争取与逃往日本的梁启等维新派人士联合但因双方在对待清朝的态度上存在着原则性分歧而未能实现。他又派遣兴中会同志在香港创办革命喉舌《中国日报》并加紧联络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会党组织。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兴中会、广东三合会和两湖哥老会的代表在香港举行会议联合建立了“兴汉会”推举孙中山为总会长。是时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侵占中国领土和划分势力范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华北蓬勃兴起。帝国主义列强拼凑八国联军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孙中山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在广东起事以挽救民族的危亡。他计划同与清廷有矛盾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合作先实现两广独立再由南到北建立全国性共和政权。为了推进这个计划一面与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曾广铨联系一面通过何启要求香港总督卜力(。b1ake)给予支持。与此同时孙中山积极筹备武装起义派遣郑士良在惠州集结会党力量史坚如、邓荫南在广州设立策应起义、实行暗杀的机关其他同志分头联络各府、州、县杨衢云、陈少白、李纪堂等则在香港筹饷购械。不少日本人也参与起义的筹划和募款工作其中包括真诚帮助中国革命的宫崎寅藏等以及抱有不同动机的人士。日本政府曾一度想利用孙中山后因内阁更换乃禁止武器出口和日本军人参加起义活动。光绪二十六年(19oo)夏由于英国政府不同意香港总督支持两广独立的计划李鸿章又应诏北上孙中山遂转而全力准备在内地起义往返于西贡、台湾等地就近进行部署。同年闰八月十三日(1o月6日)郑士良率6oo人在惠州三洲田起义攻占一些村镇起义军展至2万人。但起义队伍粮械不继被数量上占优势的清军包围在坚持了1o多天后乃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予以解散。史坚如则在广州谋炸署两广总督德寿未成被捕牺牲。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武装起义又告失败。

    就在惠州起义前后以康有为、梁启为的保皇会在海外的势力迅膨胀处处侵占革命派的阵地。甚至连孙中山亲手创立的檀香山兴中会也因受梁启的影响而变质和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