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谓“退敌迎銮”包括“退敌、剿匪、请两宫回銮议约”三件大事。

    具体做法是:先恳求联军退出北京尽早接回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然后再“徐议除匪定约事”。他们认为:关键在于“罢斥端、刚(指载漪、刚毅)以谢天下”也就是必须改组朝廷。如果朝廷仍然把持在清一色的顽固派手中那么“回銮”、“除匪”、“议约”就根本无从谈起。八月中旬张謇详尽地向刘坤一陈述了上述意见并且得到刘的同意。不久后党完全屈服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剿匪、定约”也逐步实现。所以庚子闰八月之后张謇除了一度参与劝阻签订中俄东三省条约以外政治活动已大为减少转1《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师范学校开学演说》。

    1《张謇日记》庚子六月二日。

    而以主要精力投入垦牧公司创办工作。

    尽管张謇仇恨义和团但义和团却帮了大生纱厂一个大忙。由于战事的影响洋纱进口明显减少机纱市场价格挺俏。这年秋天张謇在日记上高兴地写道:“厂事复转销路大畅。”2据统计大生当年获纯利达11。8万余元。第二年通海垦牧公司的基建工程又开始紧张进行。因此张謇更加幻想清廷有可能接受教训在“回銮”、“议约”以后有所振作革新。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19o1年1月29日)清廷正式下谕表示将要变法和实行“新政”。十二月二十三日(2月11日)刘坤一电邀张謇等前往南京讨论如何响应清廷“维新”诏令。张謇与汤寿潜、沈曾植、郑孝胥等反复磋商在二十七年正月廿五日(19o1年3月15日)以后6续到达南京。他与刘坤一商谈以后整整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写成《变法平议》比较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变法平议》根据封建政府的结构把要求变革的42条事宜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类然后又汇总区分为进行步骤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请设议政院各府、州、县城设中学堂先教测绘、师范、警察各省设局编小学堂、中学堂课本书译各史及各学科书户部及各省市政使、各府、州、县行预计表。”

    第二阶段:“分职、省官、定俸各府、州、县实行测绘、警察订税目增法律章程罢厘金停捐纳变科举行决算法。”

    第三阶段:“令各府、州、县分设各乡小学堂兴农、工、商业抽练营兵减官府仪卫。”

    显然《变法平议》所提出的要求低于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期间的水平而整个进行步骤也更为迂缓但就连这样的改良方案不仅不能被后党把持的北京政府所接受而且也没有被标榜“新政”的东南督抚所采纳。张謇“意绪为之顷索”。而后他对全国政局暂时持消极观望态度而以更大的热情从事以实业和教育为中心的通海“地方自治”。

    不过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o3)张謇的思想产生较大变化在政治上又重新活跃起来而且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人物。

    这年四月日本邀请包括张謇在内的一批东南名流前往参观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张謇在日本各地访问了两个多月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迅展获得极为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把参观期间的日记编辑刊印题为《东游日记》。他最感兴趣的是日本天皇政府对本国大资本集团的极力扶植而其所以能够如此则是由于日本实行了君主立宪和政党政治国家大事得到国民的关心和支持。张謇一贯反对日本侵略但他认为中国应该取法日本的优长之处以求富强这是他思想上的一个进步。

    同年年底日俄战争爆。张謇看到岛国日本居然敢于向地跨欧亚两洲的沙皇俄国宣战而且一开仗便取得胜利。他感到既羡慕又惭愧在除夕日记上写道:“日本全国略与两江总督辖地相等若南洋(指南洋大臣辖地)则倍之矣。一则致力实业、教育三十年而兴遂抗大国而拒强国。一则昏若处瓮瑟缩若被絷。非必生人知觉之异也一行一行宪法立政之宗旨不同耳。而无人能举以为圣主告也。可痛!可恨!”1此后张謇日益明2参见伯尔考维茨:《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中译本第323—325页。1《张謇日记》庚子闰八月九日。

    确地以君主立宪派的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

    光绪三十年(19o4)春清廷驻各国使臣孙宝琦、胡维德等联名电请变更政体此后朝野要求立宪的呼声渐高。张謇也参与了君宪论的各方应和并且对清廷再次寄予期望。清廷在实行所谓“新政”过程中设置了商部颁布了若干奖励民族工商业展的章程条件并且特别注意拉拢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这更增加了张謇的幻想。这年正月商部命张謇主持全国商会并组织“丝茶大公司”。他认为“此所谓务虚名而无实效者也”婉言辞掉了。但不过一个多月上谕赏给张謇三品衔商部头等顾问官的名义他却又欣然接受了。

    五月以后张謇应两江总督魏光焘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邀请参与为他们起草要求清廷立宪的奏稿。此外他又组织翻译刻印日本的《宪法义解》、《日本宪法》、《日本议会史》等书分送各方面重要人士甚至还秘密托人送入清宫12本。这时全国范围的立宪运动已经逐步展开了而张謇则在这个运动中崭露头角。

    第三节辛亥革命前后光绪三十一年(19o5)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进入高涨的一年同时也是清廷开始伪装“预备立宪”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认真起立宪运动的一年。张謇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展开了频繁的政治活动。除协助张之洞、魏光焘向清廷上书以外他还积极联络各省督抚特别是直隶总督袁世凯以寻求地方实力派的支持。袁世凯是他在庆军幕中教读过的学生后因张謇不满于袁之骄横跋扈而绝交已达2o年之久。光绪二十七年(19o1)秋李鸿章死后袁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声势显赫的大人物。清皇朝的摇摇欲坠和革命潮流的高涨促使张、袁捐弃前嫌重新携手以应付危局。从此北袁南张一个在朝一个在野遥相呼应纵横捭阖在晚清政局中起了重要作用。

    次年(19o6)六月出国考察宪政大臣端方和戴鸿慈回到上海。张謇替端、戴起草《为立宪致各省督抚电》吹嘘只要仿行日本宪法就可以得到三大好处:“君权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七月中旬清廷迫于内外形势正式谕令“预备仿行宪政”。国内外立宪派欢欣鼓舞纷纷“开大会举祝典”。张謇立即写信恭维袁世凯的“功烈”“足以伯仲大久保矣”袁的复信则再次吹捧张“英绝领袖之才鼓吹群伦隐然为舆论之母”1。由于得到袁世凯等有权势的督抚支持张謇一伙的劲头更足就在这年冬天正式组成了预备立宪公会。

    预备立宪公会推定郑孝胥为会长汤寿潜、张謇为副会长成员多数为苏、浙、闽三省绅商名流而其中骨干分子则大多为张謇的密友和亲信。在成立大会上争论颇多大体上可以区分为“急进”和“缓进”两种主张。张謇显然倾向于缓进认为:“立宪大本在政府人民则宜各任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与其多言不如人人实行得尺则尺得寸则寸。”1这可以看作是张謇一派在整个立宪运动中的方针路线。

    光绪三十三年(19o7)清廷谕令设立资政院和各省咨议局。宣统元年(19o9)八月江苏咨议局正式成立张謇当选为议长随即起国会请愿运动。他与江苏巡抚瑞澂商定:由瑞澂出面联络各省督抚要求组织各省内阁;张謇则负责联络各省咨议局敦促从召开国会。他还应汤寿潜的邀请专程前往杭州说服浙江巡抚增韫。江、浙两省地方当局和谘议局步调协同一致因而能够在全国立宪运动中处于倡导地位。是年冬16省谘议局代表齐集上海举行国会请愿代表团谈话会并组成33人国会请愿代表团。张謇在代表团出时赠言:“秩然秉礼输诚而请。得请则国家之福设不得请而至于三至于四至于无尽。诚不已则请亦不已未见朝廷之必忍负我人民也。”1但是以醇亲王载沣为的清廷并没有为张謇的“输诚”所感动连缩短4年预备立宪期限这样有限的要求也未能接受。宣统二年春张謇召开江苏咨议局会议决定再次请求开国会。五月又动了第二次国会请愿。1《张謇日记》癸卯十二月三十日。

    1张一鏖:《拟复张季直殿撰》《心太平室集》。

    1张謇:《自订年谱》丙午十一月。

    此次请愿除各省咨议局代表外还有各省商会、华侨商会及其他政团代表参加一时号称有2o余万人参加很有一点声势。但清廷顽固如旧不仅坚持9年预备立宪原议而且严厉告诫请愿代表:“毋得再行渎请。”但张謇等仍不死心紧接着又为第三次国会请愿作准备。

    八月新成立资政院正式开议国会请愿代表团乘机再次向清廷上书并到处游说宣传。资政院一致通过开国会的决议各省督抚也联名奏请立即召开国会。清廷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于十月初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由9年改为5年预定于宣统五年开设议院并预行组织内阁。张謇满足于清廷这样微不足道的让步中止了原来打算亲自北上活动的计划。但国会请愿代表团却深感不满继续要求立即召开国会。清廷恼羞成怒驱逐请愿代表并逮捕惩办天津学界请愿同志会会长温世霖。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彻底失败。张謇对此不能不感到沮丧。

    清廷继续倒行逆施于宣统三年(1911)四月组成所谓“皇族内阁”实际上是进一步实行集权同时又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全国舆论为之哗然。立宪派与清廷对立已达到极其尖锐程度不少人已倾向于铤而走险另作他图。张謇虽然也感到清廷“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但仍然没有放弃劝说清廷回心转意的幻想。因此他到上海邀集汤寿潜、赵凤昌、沈曾植等联名向载沣上书劝他“危途知返”改组内阁“重用汉大臣之有学问阅历者(指袁世凯)”。不久他又代表沪、津、粤、汉四地商会进京与美国达赉财团商谈合办中美银行与太平洋航业公司问题并借此机会对清廷作“最后之忠告”。

    四月二十七日(5月25日)张謇偕江谦、孟森等从上海乘轮船溯江而上。五月十一日(6月7日)张謇于北上途中特地下车看望蛰居彰德的袁世凯两人“道故论时”对政局显然有所计议。据当事人回忆张謇回车时含笑说:“慰廷毕竟不错不枉老夫此行也。”2五月十二日张謇抵京受到载泽、端方等人的热烈欢迎并被特意安排在翁同龢故居住宿。十七日载沣召见任命为中央教育会会长。张謇则建议清廷注重民生实行宪政政府承担川路亏空并全部收购商股以平息保路风潮等。随后又曾分别与奕劻、载泽、盛宣怀等有所磋商。张謇在北京奔走近两个月并未获致任何具体结果但载沣等这种“求贤若渴”的姿态却赢得了他的知遇之感。他除派雷奋作为代表参加直省咨议局联合会外自己并不直接参与活动。

    六月回到上海仍集中精力筹议中美合资兴办实业事宜。当四川保路风潮已经展成为武装起义全国革命大风暴即将狂飙突起的时候他还和赵凤昌认真起草《报美团人(指东方商团)书》准备组织代表团到美国“报聘”。

    为了庆祝大维纱厂正式开工张謇于八月十三日(1o月4日)又赶到武昌。十六日大维纱厂、布厂同时开工紧接着便是频繁的宴会以欢庆他的经济势力伸入华中地区的中心。丰厚的利润几乎使他陶醉忘忧。直到十八日也就是汉口宝善里革命党总机关被破获的那一天他兴致勃勃地参加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举行的午宴甚至还派专人护送孔雀、锦鸡各一对给通州博物苑。晚间又和湖广总督瑞澂畅谈到深夜。十九日(1o月1o日)上午过江在汉口等船晚八时登轮返沪。船开动时已现长江对岸起火“舟2《张季子九录·政闻录·送十六省议员诣阙上疏序》。

    行二十余里犹见火光熊熊上烛天也”1。张謇最为害怕的景象终于出现了这就是辛亥武昌义的烽火。

    十九日深夜船到安庆。他本来是应邀前来和安徽巡抚朱家宝商谈导淮问题的可是革命的步伐究竟要快得多当地新军已在酝酿起义还有什么导淮可言呢?二十日他连夜挤进塞满人群的江轮第二天赶回南京。他先后劝说江宁将军铁良、两江总督张人骏出兵镇压湖北革命运动。铁、张自顾不暇无以为应。他又赶到苏州连夜为江苏巡抚程德全起草《改组内阁宣布立宪疏》建议立即解散皇族内阁组织责任内阁严惩“酿乱祸之人”(指盛宣怀等)“然后定期告庙誓民提前宣布宪法与天下更始”1。但是革命形势的迅猛展各省区的纷纷独立终于使张謇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清朝大势已去。他重新判断时局决定放弃君宪转向共和从“和平光复”中另谋出路。上海、浙江光复后他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