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二十一条”引起的政治风潮刚刚开始消歇袁世凯就加快了恢复帝制的步伐。他的一些外国顾问相继撰文鼓吹中国应当实行帝制。受袁世凯控制的筹安会也宣告成立公开打出了复辟帝制的旗帜。只是到这时候梁启才对袁世凯完全失望。面对全国已经蓬勃开展起来的反袁斗争梁启1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15、618页。2《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第57页。
1《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第2o页。1《中日时局与鄙人言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二第96—97页。恐为“牛后”终于出了讨袁的檄文。8月2o日梁启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毅然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猛烈抨击袁世凯及其同伙鼓吹帝制的谬论强调当今中国决不可行君主之制正告袁世凯之流不要“无风鼓浪兴妖作怪徒淆民视听而贻国家以无穷之戚”2。文章义正辞严犀利尖锐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与此同时梁启又与蔡锷密谋积极策划武力讨袁。
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组成讨袁“护”随即成立云南军政府与袁世凯进行军事抗争。为策应云南的起义梁启于1915年底从天津来到上海。他与蔡锷等人函电往来帮助护拟定计划起草文告;又与广西都督6荣廷秘密联络促其独立。1916年3月梁启应6荣廷的邀请绕经香港、越南赶到广西直接参加“护国”起义。他一方面向北京施加压力要求以袁世凯辞职作为停战的条件;一方面又全力策划广东独立。4月19日护两广都司令部宣告成立梁启任都参谋。随后他又积极筹备组织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联合政府以期扩大势力与北洋政府抗衡。5月6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梁启任抚军兼政务委员长。在职期间军务院的布告、文电大都由梁启亲自执笔。
护国运动高举反对复辟帝制的旗帜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继云南之后贵州、广西、广东、陕西、浙江等省也相继宣告独立。一心想要黄袍加身的袁世凯陷入了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窘境因而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护国运动打破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结束了袁氏的反动统治又一次显示了时代车轮不可逆转的展趋势。梁启作为这次运动的核心人物在动、组织、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为护国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护国运动以后梁启就深深地陷入北洋军阀的内部纷争之中了。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之后北洋派系的另一个军阀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主持国务院事务成为新的实力人物。梁启很快成为段祺瑞的支持者。他在给南方各都督司令的电文中说:段祺瑞“宅心公正持躬清直维持危局非彼莫属”否则“大局将不可问”要他们协力予以援助3。在北京政府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召集国会复会并表示要惩办帝制祸之后梁启便活动撤销军务院以避免与北方对峙而生冲突。在梁启的一再催促下军务院于7月14日宣告解散南北“合作”段祺瑞轻而易举地“统一”了中国。
复会以后的国会议员主要由原进步党和国民党成员组成。随着北洋军阀内部矛盾的加深国会也形成了两派主要势力。进步党议员组成宪政研究会(通称研究系)支持总理段祺瑞;国民党议员组成宪政商榷会依靠总统黎元洪。两派力量互相对抗矛盾重重。梁启是宪法研究会的领袖人物他凭藉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地位全力为段祺瑞张目。1917年3月段、黎在对德宣战问题上生尖锐冲突梁启不顾全国多数人的反对支持段祺瑞对德宣战。当参战案被国会否决后梁启甚至指示研究系议员辞职以向黎元洪和国会施加压力。在两派互相倾轧的斗争中段祺瑞及梁启运用各种手腕先借助张勋“辫子军”赶走黎元洪然后又反过来讨伐张勋复2《痛定罪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第1—2页。
3《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三第95页。
辟清室的罪行最后段祺瑞又以“再造共和”为资本重新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权。梁启和研究系也因拥段有功而成为新内阁的重要成员梁启还挂上了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的头衔。这时候的梁启可以说是志满意得雄心勃勃。然而他却再一次错估了局势委身投靠透顶的北洋军阀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梁启在任职期间极力为段祺瑞扩充军备、巩固统治效劳并代表北京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两笔以损害民族利益为代价的借款。这些军阀及其同伙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遭到舆论界的严厉谴责。11月15日段祺瑞政府被迫辞职梁启也递送了辞呈。从此以后梁启就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转而以主要的精力来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了。
第四节多变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近代中国是一个风云激荡、展迅疾的时代。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许许多多的热血之士都在进行努力的奋斗和艰苦的探索寻求有效的救国方案。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理论和思想学说也相继传入我国这为那些先进的政治家、思想家构筑自己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可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展之快变化之大又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以至于一些人对自己刚刚提出的主张、见解还来不及细细回味就又要忙于修改订正了。多变的时代造成了多变的思想梁启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称自己“保持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所执往往前后相矛盾尝自言曰:‘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1。而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
梁启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
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随康有为一步一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抨击封建制度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一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有所顾恋有所爱惜终不能成。”1但是这种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摇摆在梁启的身上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仍然和康有为一道鼓吹改良主张“斥后保皇”。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展开之后梁启又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使梁启难堪的是正当他还在口干舌焦地鼓吹开明反对实行宪制的时候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了。以后梁启又高唱宪政在立宪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武昌起义的爆统治中国近27o年的清皇朝已经行将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权共和之制势在必行梁启再一次改变了以前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虚君共和”的口号。直到民国之后这种多变的特征在梁启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时有反映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一变再变终于技穷。
尽管梁启在不断地变然而历史似乎在与他开着玩笑无论梁启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怎样变时代潮流却总是毫不留情地把他抛到后面。这当然不能说是历史的不公平而是梁启的种种变化归根到底都不能出改良主义的樊篱改良、渐进是他政治思想的基本点。而近代中国恰恰是一个呼唤革命、变化急遽的时代。因此梁启的落伍也就是难以避免的了。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梁启与蒋百里、张君劢等人前往欧洲。梁启的欧洲之行长达1年之久先后到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德国诸国。在国外梁启除游览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外还旁听了英国国会会议参观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看到了战1《致各都督各总司令电(六月三十日)》《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三第7o页。1《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63页。
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听到了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为争权夺利而出的吵闹。1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梁启认识到:“自从机器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物价一日一日腾贵生活一日一日困难。”1“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1他由此认为西洋文明已经破产拯救世界还要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主张极力扬传统文化。梁启从一个旧世界的批判者成为一个旧传统的提倡者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忌恨与反对而且也有力地说明在近代中国找不到出路的改良主义者在时代浪潮的冲击和对社会现实的迷惘中只能回转身来向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甚至把倒退看做是出路。
梁启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宣传家而且也是一位知识广博、学有专攻的大学者。他的学术成就是相当广泛而巨大的涉及到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其中尤以在历史学和中国思想史方面的贡献为多。梁启早年投身于政治运动从欧洲回来之后他虽然仍不能算作一个自甘寂寞、潜心书斋的学者但确实是用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了。他的一些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大部分都是在欧游归来之后写成问世的。
梁启的学术研究和活动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学术与政治的密切结合。在从维新运动至他辞去财政总长这一期间梁启一直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作为一个宣传家他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其中许多论著都是通过介绍国内外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社会政治制度来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他的一些学术研究也往往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例如他对管子、王安石等历史上改革人物的研究对中国民族关系和先秦政治思想的探讨就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明显的政治目的。梁启积极参与、鼓动的“诗界革命”和“革命”也不仅仅是文学史上关于文学体裁和作品风格的争论他在《论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明确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始”2。可见其在文学领域所进行的“革命”是与他的政治改良相辅相成的。即使梁启晚年所醉心的对佛学和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也是与他鼓吹要以东方文明来拯救世界的政治主张密切关联的。
梁启学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观点和方法来从事研究工作。他所写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等著作用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揭起了“史学革命”的旗帜。他以进化论解释历史现象套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展模式来研究清代学术。他以资产阶级史学家的价值观念对历史上的民主精神和改革人物大加称颂而对制度和独裁暴君则攻击无遗。尽管梁启的研究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有时为了现实斗争的需要还不惜对事实进行牵强附会的引申和无1《破坏主义》《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25页。
1梁启:《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第7页。
2同上书第12页。
中生有的挥然而他毕竟是近代中国运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来比较全面地从事学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梁启自称是晚清“新思想界之陈涉”1事实上在学术研究中他也往往开一代之风气。梁启的许多精辟分析和独到见解不仅给当时而且也给后来的学者以重要的启示。他所留下的累累硕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梁启晚年曾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并在一些著名大学任教。除了著述和讲学外他还先后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务为培养人才和展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过有益的贡献。1929年1月29日梁启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57岁。他的遗著由友人林志钧编成《饮冰室合集》共148卷1ooo余万字。
1《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6、1o页。
第十七章严复第一节弃科举习海军严复初名传初乳名体乾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年号癒壄老人别号尊疑、尺盦、辅自然斋主人、观我生室主人别署天演宗哲学家门人谥为文惠先生。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为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