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2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约以保南疆次率劲旅以讨北贼”3说是光绪帝复位就能“辑睦外交”“中国可安亿兆可保”4酝酿“讨贼勤王”。结果实际活动的唐才常在汉口事泄被杀演成自立军悲剧。

    2康有为:《在乌威士晚士打演说》《清议报》第十七——十八册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初一日出版罗裕才笔记见《康有为政论集》第4o7页。

    3康有为:《致各埠保皇会公函》《康有为政论集》第414页。

    4康有为:《上粤督李鸿章书》二《知新报》第126册光绪二十六年一月十五日出版。第八节反对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以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逐渐成为时代主流。光绪二十七年(19o1)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上表《正仇满论》指出:“夫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者非仇视之谓也”清廷“无一事不足以丧吾大6”不能“隐爱于光绪皇帝一人”处于今日“革命固不得不行”。“然则满洲弗逐而欲士之争自濯磨民之敌忾效死以期至乎独立不羁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浸微浸衰亦终为欧、美之奴隶而已矣”1。

    革命形势的展连康有为的弟子梁启、欧榘甲都有些摇惑康有为很是焦虑连函切责。光绪二十八年(19o2)出《答同学诸子梁启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和《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二文前文对梁启等“摇于形势”“妄倡十八省分立之说”予以驳斥主张“今令以举国之力日以击荣禄请归政为事则既倒政府之后皇上复辟即定变法变新政而自强是则与日本同轨而可望治效耳”。如果“移而攻满洲是师法印人之悖蒙古而自立耳则其收效亦与印度同矣”。后文以为:“谈革命者开口攻满洲此为大怪不可能之事”“吾四万万人之必有政权自由必不可待革命而得之可断言也”;“且舍身救民之圣主去数百年之敝政者亦满人也”;“吾今论政体亦是‘满汉不分、君民同治’八字而已!故满汉于今日无可别言者也实为一家者也”;“欲革命则革命耳何必攻满自生内乱乎?”

    康有为以为革命自立是“求灭亡”而立宪可以避免“革命之惨”不准各埠再言革命不准保皇党人稍涉游移再三“布告同志”:“本会以保皇为宗旨苟非皇上有变无论如何万不变。若革命扑满之说实反叛之宗旨与本会相反者也。谨布告同志望笃守忠义勿听莠言仆与诸公既同为保皇会人仆以死守此义望诸公俯鉴之。”2表示死守此义保皇不变。这时康有为写了《孟子微》、《论语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以及《大同书》。随着他的政治思想的日趋沉沦“大同”三世学说也起了变化说是孔子之时“身行乎据乱”是“乱世”如果能循“孔子之道”推行至于隋、唐应该进化到“升平世”(“小康”)了;隋唐以后“至今千载”中国应该“先大地而太平矣”但因秦、汉的崇“刑名法术”王莽、刘歆的“创造伪经”晋代以后的“伪古学大行”以致“微言散绝”“三世之说不诵于人间;太平之种永绝于中国”而二千年的中国只是“笃守据乱之法以治天下”。据此而言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不过是“乱世”并非“小康”与戊戌变法前的“三世”说已不同了。

    过去他以为“今者中国已小康矣”通过变法维新就可逐渐达到他所向往的“大同”境界。现在却以二千多年的中国是“乱世”而以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为“升平世”(小康)。“乱世”的中国要经过“公议立宪”才能符合世界潮流进入“升平”;至于“太平”(大同)是必需“假梯级”必需循序渐进不能“躐等”的如仍“据乱”则“大乱生”;1康有为:《托英公使交李鸿章代递折》《知新报》第133册。

    2章太炎:《正仇满论》《国民报》第4期19o1年8月1o日出版。“而欲骤期至美国、瑞士之界固万无可得之势不待言也”1。以喻中国只可实现“小康”(升平世)只可采取由上而下的改良方式实现君主立宪“万无一跃飞之理凡君主、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1。

    光绪二十九年(19o3)章太炎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把康有为等人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绪皇帝斥为“载湉小丑”沉重打击了改良主义。接着孙中山表《敬告同乡书》明确指出:“革命者志在倒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2。号召划清革命与保皇的界限。而康有为则漫游各地离印度、居香港。光绪三十年(19o4)自香港至槟榔屿自槟榔屿赴欧洲重渡大西洋去美洲。

    1康有为:《与李福基等书》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初六日。

    1康有为:《大同书》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3页。

    2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书》《政论集》第476页。第九节成立帝国宪政会开展立宪运动光绪三十一年(19o5)春康有为自加拿大南游美国。秋赴欧洲旋回美国撰《物质救国论》以为“中国之病弱”在于“不知讲物质之学”。这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为了抵制革命清廷于次年七月十三日(19o6年9月1日)颁布“预备立宪”。正在欧洲漫游的康有为大喜过望九月四日(1o月21日)出《布告百七十余埠会众丁未新年元旦举大庆典告藏保皇会改为国民宪政会文》谓:“仆审内外度形势以为中国只可君主立宪不能行共和革命若行革命则内讧纷争而促外国之瓜分矣。”“今者举国同心咸言宪法遂至使臣周咨于外朝廷决行于上。顷七月十三日明谕有准备行宪政之大号以扫除中国四千年之粃政焉。”说是“今上不危无待于保”准备于“丁未新年元旦行大庆典”宣布旧保皇会“告蒇”新开国民宪政会。说什么“向日之诚戴君如昔”“开天之幕政党我先”3希望重温立宪之梦。

    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日(19o7年3月23日)保皇党人在纽约召开大会康有为自欧洲赶来“议行君主立宪”正式定名为帝国宪政会对外则称中华帝国宪政会。在章程第二条中申明:“本会名为宪政以君主立宪为宗旨鉴于法国革命之乱及中美民主之害以民主立宪万不能行于中国故我会仍坚守戊戌旧说并以君民共治、满汉不分为本义凡本会会众当恪守宗旨不得误为革命邪说所惑致召内乱而启瓜分。”第三条申明:“本会以尊帝室为旨。”1帝国宪政会成立后康有为企图回国从事政治活动未果指使梁启等与清朝皇室贵族、国内立宪分子联系又借用侨商名义写了请愿书“乞立开国会而行宪法”。

    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19o8年8月27日)清廷宣布自本年起第九年召开国会再于下月颁布《宪法大纲》。这个《宪法大纲》的主要目的是要保存封建制度。革命派采取了坚决反对的立场而保皇派则表示拥护。《宪法大纲》颁布不到两个月光绪帝就“龙驭上宾”了。康有为又说帝国宪政会“本以保皇为事忠义昭著”“应讨贼之义”但是荣禄早死慈禧太后也卒谁是贼呢?“查大行皇帝之丧实由贼臣袁世凯买医毒弑所致”于是“签名上书监国公请杀贼以报先帝之仇”2。

    宣统二年(191o)康有为用帝国宪政会名义草书请开国会指出“若待九年恐国非其国”请“立下明诏定以宣统三年开国会”1。这时保皇会与国内的国会请愿会联系频繁拟于年底改帝国宪政会为帝国统一党向清民政部申请注册说是“不曰会而曰党乃合全国人士与蒙古藩王共之”“故益光明广大之”2。

    宣统三年(1911)清廷严制国会请愿。四月组织皇族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康有为对奕劻并不信任一些保皇会员在海外制造舆论3《孙中山全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o—232页。

    1民意:《希望满洲立宪者之翻案》《民报》第13号。

    2《帝国宪政会大集议员会议序例》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日。

    1康有为:《光绪帝上宾讨贼哀启》《戊戌变法》第1册第433—434页。2康有为:《代美国宪政会请开国会书》宣统二年。

    散布揭贴说是“今举中国之败坏危亡非他人皆奕劻一人为之而已;阻挠立宪阻挠国会非他人皆奕劻一人为之而已”。警告奕劻:“若不即开国会则为举国公敌为卖国大贼”3。五月赴日本初住箱根后移居须磨。八月武昌起义。康有为听到消息“忧心如焚”仍持“革党必无成”之说想“用北军倒政府立开国会挟以抚革党”还想“乘此以建奇功”。自我陶醉地说:“人知革之无成士大夫皆思吾党而归心”“他日国会开时吾党终为一大政党革党亦自知无人才不能为治也”4。3《民政部准帝国统一党注册论》。

    4《奕劻卖国揭贴》宣统三年。

    第十节鼓吹尊孔拥护溥仪复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结束康有为已无皇可保了但他仍恋栈旧制眷念君主是年冬表《共和政体论》说“君主以君主为主体而为从体;立宪君主以立宪为主体而君主为从体;虚君共和以共和为主体而虚君为从体。故立宪犹可无君主而共和不妨有君主”。又说:“中国积四千年君主之俗欲一旦全废之甚非策也。况议长之共和易启党争而不宜于大国者如彼;总统之共和以兵争总统而死国民过半之害如此。今有虚君之共和政体当突出于英、比与加拿大、澳洲之上尽有共和之利而无其争乱之弊岂非最法良意美者乎?”1混淆民主制与君主制度的界限以最彻底的民主制度为最坏越不彻底、封建残余保存越多的就是最好;并提出“虚君共和”的口号想挂一个“共和”的招牌恢复清朝的统治。

    此后表《救亡论》和《中华救国论》2妄说:“共和政体不能行于中国”“立宪国之立君主实为奇妙之暗共和国”而“满族亦祖黄帝”还应由清朝复辟。

    1913年以母丧归。在国外15年至此归国。去国时是一个进步的维新运动领袖回国时却是一个保守的人了。袁世凯邀请他去北京作为反动政权的点缀。康有为没有答应这是为了记住袁世凯出卖戊戌变法的旧恨反对袁世凯乘着革命危机逼垮了清朝。葬母毕移居上海办《不忍》杂志主张“以孔子为国教配享天坛”说是“若今不尊孔则何从焉将为逸居无教之民欤?暴戾恣睢以快嗜欲而近于禽兽乎则非待烹灭绝种而何?”3戊戌变法前的孔子在康有为的心目中是“维新”的孔子;这时的孔子却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者了。

    1916年3月电请袁世凯退位。6月袁世凯死康有为电黎元洪“望早召正式国会”1又请“以孔子为大教编入宪法复祀孔子之拜跪明令保守府县学官及祭田皆置奉祀官勿得荒废汗菜勿得以以他职事假赁侵占”2。

    1917年张勋拥护溥仪复辟康有为于事先《拟复辟登极诏》说是“民主政体只能攘乱不能为治不适于中国”3并受弼德院副院长职。

    1919年五四运动爆康有为表《请诛国贼救学生电》谓“曹汝霖、章宗祥等力行卖国以自刈其人民断绝其国命久矣”。继称“幸今学生扬义愤奉行天讨以正曹汝霖、6宗舆之罪。举国逖闻莫不欢呼1康有为:《致衷孟、慧儒书》辛亥十一月九日手迹。广州中山图书馆藏。2康有为:《共和政体论》《康有为政论集》第69o—691页。

    3《救亡论》撰于1911年冬表于1912年《康有为政论集》第652—678页;《中华救国论》撰于1912年载《不忍》第1册《康有为政论集》第691—731页。

    1康有为《孔教会序二》载《不忍》第1册《孔教会杂志》第1卷第2号见《康有为政论集》第74o页。

    2《康有为政论集》第945页。

    3《致北京电》《康有为政论集》第957页。

    快心”“政府宜亟释放被捕学生而诛卖国贼”4。

    1922年游曲阜、登泰山反对联省自治认为“分裂则必争而大乱统一则必治而修明”1。11月杭州别墅一天园建成迁居。12月溥仪“大婚”康有为在杭州“望阙叩贺”。溥仪赏以“御书”他又赋诗志庆。1923年游开封与直系军阀吴佩孚往还又至陕西演讲数次夏历年底返沪。

    1924年冯玉祥部入京把溥仪赶出清宫。康有为电北京当局说是“挟兵逼宫”“何以立国?”次年从上海去天津“觐见”溥仪漫游各地后返沪办天游书院。

    1927年2月赴天津祝溥仪寿。旋上《追述戊戌变法经过并向溥仪谢恩折》表示“以心肝奉至尊愿效坠露轻尘之报”2。3月8日(二月初五日)7o寿溥仪“赐寿”。康有为有诗谢恩。18日赴青岛。31日(二十八日)病逝。

    康有为所写论著据《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所列经部有《孔子改制考》、《伪经考》、《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礼运注》、《大学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