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2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8页。

    1《康有为全集》第2集第132页。

    2《戊戌变法》第4册第131页。

    3同上书第132页。

    国之故西法之良”来“辅导皇上”1使光绪帝眼界大开。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德国强占胶州之际康有为又呈上清帝第五书痛陈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局要求光绪帝立即变法图存。这次上书又遭顽固大臣阻挠而未递到光绪帝手中。恰在此时曾三次读过康有为上皇帝书的给事中高燮曾上奏为康氏的遭遇鸣不平请求光绪帝亲自召见他委以重任。这是清朝官员第一次正式在奏折中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翁同龢也鼓励光绪帝传旨召见康有为。光绪帝采纳了这些建议不料却遭到奕䜣的反对理由是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康有为是一个小臣只能由大臣问话后传语。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日(1898年1月24日)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西花厅问话。参与问话的翁同龢把康有为在问话时所陈言的有关变法重要性、内容及步骤向光绪帝汇报后光绪帝命令臣属今后对康有为递上的条陈要即日进呈不得阻拦或积压。于是康有为在问话后的第5天向光绪帝上第六书提出了下诏定国是的要求强调中国变法“莫如取鉴日本之维新”要义有三点:“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三曰设待诏所”2。光绪帝读了这份上书后颇以为然坚定了变法的决心。二月二十日(3月12日)康有为第七次向光绪帝上书要求光绪帝以俄国彼得大帝为榜样以君权厉行变法。三月二十七日(4月17日)康有为等人组织了保国会由御史李盛铎领。守旧大臣攻击该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1甚至要追究入会之人。光绪帝则指出:“会为保国岂不甚善!”2有力打击了顽固势力的气焰支持了维新派。

    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夏之交光绪帝既受到康有为等人力言变法图存主张的影响又目睹这年春季俄国强占旅顺、大连后列强交迫、国势日蹙的严重状况决心通过变法维新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四月十二日(5月31日)恭亲王奕䜣的病逝给光绪帝提供了一次实施变法的机会。他请庆亲王奕劻转告慈禧太后称:“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3康有为也致函翁同龢促其及时策动光绪帝变法勿失时机。翁同龢便授意康有为代御史杨深秀、内阁学士徐致靖拟“请定国是”的奏折两件由杨、徐两人分别于四月十三日(6月1日)、二十日(8日)向光绪帝进呈。光绪帝在二十二日(1o日)令翁同龢代拟宣布变法的国是诏。经翁同龢一夜的努力诏书撰就。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告变法。诏书中称:“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1光绪帝在宣布变法两天之后又下诏定于四月二十八日(6月16日)召见康有为。慈禧太后却先制人迫令光绪帝在召见康有为的前一天以翁同1《戊戌变法》第4册第132—133页。

    2《戊戌变法》第2册第18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卷1。

    2《戊戌变法》第2册第485页。

    3《戊戌变法》第4册第143页。

    1《戊戌变法》第1册第331页。

    龢“揽权狂悖”为由将其免职逐回常熟原籍。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了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康有为先陈述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非尽变旧法与之维新不能自强”。光绪帝表示同意他说:“今日诚非变法不可”。为了减少顽固派的压力与阻挠康有为建议“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2。召见之后光绪帝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康有为专折奏事。康有为充分利用皇帝赋予他的专折奏事之权不断上奏提出一系列有关新政的建议。光绪帝从下诏变法到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动政变前的1o3天中先后布了有关新政的各种诏令达18o条左右其主要涉及的层面和所包括的内容为:第一文化教育方面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而改试策论设立译书局派留学生出国等;第二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成立农工商局奖励明创造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展铁路和采矿业设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军事方面裁减旧军训练新式海6军6军改练洋操等;政治方面改革旧机构裁撤闲散重叠的衙门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允许自由创办报馆和学会等。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北京紫禁城出的一道接一道的新政诏令毕竟是光绪帝革旧图新决心的体现毕竟使维新派的变法愿望得到部分实现这就在文教上打击了旧学提倡了新学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近代化政治上给人们某些言论、出版、结社的权利因而具有进步作用。新政诏令却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许多顽固大臣引慈禧太后为奥援唯“懿旨”是尊不把光绪帝放在眼里甚至明目张胆地阻挠新政致使光绪帝的变法诏书大多成了一纸空文。

    从新政诏令颁布始以慈禧太后为的顽固守旧势力就预谋着对政局的控制。在翁同龢被开缺回籍的谕令布当天慈禧太后又胁迫光绪帝宣布以后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须到颐和园向她谢恩。同日任命慈禧太后的亲信大臣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以控制京津一带的兵权。光绪帝也未一味示弱七月十九日(9月4日)他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全部革职并对王照予以奖赏。次日他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赏给四品卿衔参加新政。七月二十二日(9月7日)把阻挠新政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光绪帝的这些反击措施进一步引起慈禧太后的忌恨她不断派人去天津与荣禄密谋策划京津一带也盛传秋季慈禧太后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将废掉光绪帝。

    随着天津阅兵日期的迫近光绪帝惊慌不安于七月二十八日(9月13日)交给杨锐一道密诏称:“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1光绪帝这种置自身命运于度外的精神使康有为等人大为感动但他们在捧诏痛哭之后却是束手无策最后只好把希望寄托于东交民巷的公使馆和曾参加过强学会并握有新建6军的袁世凯身上。各国公使只是虚表“同情”不愿干预。康2《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18第15页。

    1《戊戌变法》第4册第145页。

    有为等人便策划了兵围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的行动1;一方面敦请光绪帝于八月初一日(9月16日)召见袁世凯并破格重赏侍郎候补;一方面物色湖南会党领毕永年为捕杀慈禧太后的人选;又一方面则是由谭嗣同在八月初三日(9月18日)夜访袁世凯鼓动袁世凯先诛荣禄再兵围颐和园。毕永年进京与康有为交谈认为袁世凯不可靠此事不可恃便迳赴日本。袁世凯表面上答应了谭嗣同却在八月初五日(9月2o日)再次受到光绪帝召见后于当日赶到天津向荣禄告了密。荣禄便连夜驰奔京城向慈禧太后密报。慈禧太后闻讯深夜从颐和园还宫。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晨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下令缉捕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戊戌政变生。康有为在政变生的前一天逃离北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六君子”于八月十三日(9月28日)被杀于北京菜市口。慈禧太后在八月初八日(9月23日)举行临朝训政礼后囚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被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所扼杀。

    1《戊戌变法》第2册第92页。

    第六节曲折余生慈禧太后在动戊戌政变后就一心想废掉光绪帝却因遭到英、日等国的反对而未能得逞。当她令太医捏造“脉案”谎称光绪帝已病重的消息公布后英国驻华公使窦乐纳就通知总理衙门称:“我坚信假如光绪帝在这政局变化之际死去将在西洋各国之间产生非常不利于中国的后果。”2窦乐纳还派一名医生为光绪帝诊断病情结果是宣布光绪帝无病。慈禧太后只好暂时忍气吞声但与英、日的矛盾加深并伺机再谋废立。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99年12月31日)荣禄向慈禧太后密献计策:“择宗室近支子建为大阿哥为上嗣。”1“大阿哥”即皇位继承人。清朝在康熙帝晚年时已颁立下“永不建储之谕”慈禧太后却背离祖宗“家法”接受了荣禄的建议以光绪帝无子为由决定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于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日(19oo年1月31日)举行了立大阿哥的典礼。面对慈禧太后“名为立嗣实则废立”的阴谋舆论哗然。英、日、美等国驻华公使拒不参加典礼列强的军舰也由上海北驶表示对此事要加以“干预”。慈禧太后策立了大阿哥却未敢废掉光绪帝的帝位。但那位年方15岁、终日以玩犬为乐的溥儁却进了皇宫成了皇位继承人而光绪帝仍然是被囚在瀛台的挂名皇帝。

    通过废立问题的一连串闹剧慈禧太后对列强的不断干预十分不满于是便利用了义和团反帝风暴作为她进行报复的工具。本来列强对光绪帝的支持是担心慈禧太后为的顽固势力再回到闭关自守的老路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不利。而光绪帝与维新派共同掀起的戊戌变法又是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前提的列强对此也并非完全赞赏。但就光绪帝的开明和慈禧太后的守旧而言列强自然会选择前者。当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又生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其盲目排外的一面却恰中守旧势力之下怀慈禧太后便借以泄了对列强在废立问题上对她屡次拆台的不满情绪。于是她在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中旬接受了协办大学士刚毅对义和团“宜抚不宜剿”的建议一改过去“剿抚兼施”的政策下了对义和团加以“招抚”的决心默许义和团进入北京。与此同时俄、英、德、法、美、日、意、奥八国拼凑2ooo余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开始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各国又继续向大沽增兵试图不断扩大侵略战争。

    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清廷必须在和与战问题上作出抉择。自五月二十日(6月16日)至五月二十三日(6月19日)慈禧太后连续在4天之内召集4次御前会议讨论和战问题。光绪帝参加了会议他不赞成对外宣战认为顽固大臣所声言的“义民可恃其术甚神”是靠不住的指出“诸国之强十倍于日本合而谋我何以御之?”“奈何以民命为儿戏?”1载漪、载濂、刚毅等顽固大臣则不仅一再申明要靠义和团的“神术”去“报雪仇耻”而且还指使人编造出一个“请太后归政废除大阿哥”的所谓“外交团照会”2参见杨天石:《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确证》《光明日报》1985年9月4日。1《英国蓝皮书》中国第1号1899年第3o3页。

    1《戊戌变法》第1册第478页。

    使慈禧太后大为恼怒声称:“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1经慈禧太后与守旧排外大臣的反复密商后于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月)颁布了宣战“上谕”。但就在宣战后仅4天慈禧太后就向列强表示“朝廷慎重邦交从不肯轻于挑衅”2。又过了4天又表示“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3。可见利用义和团去同八国联军作战以实现慈禧太后报复外国人又试图对义和团加以镇压这就是慈禧太后宣战的实质。

    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慌忙挟光绪帝西逃。在此之前她调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经李鸿章与列强的谈判交涉慈禧太后得知“惩凶”的名单上没有她对列强十分感激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4授权奕劻、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随后她与光绪帝返回北京并将大阿哥溥儁废掉。光绪帝返京后不再被囚于瀛台而是常常临朝回复到以往的帝位生活但慈禧太后对他仍严加控制。此时的清廷固然仍在推行着自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o1年1月29日)开始下诏变法所实行的新政似乎是把戊戌变法时期的新政措施又一步步恢复然而光绪帝在颁新政诏令时却不得不服从慈禧太后的旨意“先自骂两句”说“康有为之变法非变法也乃乱法也”1。他在对德龄的自白中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