叻饨税煅笪裾蜓古┟衿鹨濉^叁在有分寸地惩办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党羽后继续执行肃顺重用汉人地主知识分子的政策又将受肃顺排挤打击的部院大臣平反复职安抚各方收拾人心迅把政局稳定下来。由于奕䜣等人的通力合作清廷暂时渡过了难关出现了所谓“同治中兴”的局面奕䜣因此博得朝野的一片赞赏。这对慈禧太后揽权是潜在的威胁。在慈禧太后看来她要保持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必须依仗恭亲王奕䜣以控制、操纵朝政驾驭群臣但同时又害怕他的力量过于强大危害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她有意识地扶植两派、甚至多派政治势力使他们互相牵制。所以她一面支持奕䜣为的洋务派一面又放任顽固派对奕䜣等洋务派的攻击和非难力图控制和排挤奕䜣削弱他的权势。这种局面的出现奕䜣当然是不满的。况且他年轻气盛踌躇满志处于矛盾的漩涡之中仍然是勇于任事和刚愎自用。工于心计的太后对此难以容忍说他“狂妄自大跋扈专擅”。于是慈禧太后与奕䜣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彼此猜忌日深。
同治四年(1865)三月日讲起居注官蔡寿祺揣摩慈禧太后的意旨上疏弹劾奕䜣给奕䜣罗织了“贪墨、骄盈、揽权、徇私”等罪名。慈禧太后决计借此罢黜奕䜣打掉他的威风。三月初七日(4月2日)慈禧太后召集大学士周祖培、倭仁、吏部尚书朱凤标等公布一道由她亲笔书写的谕旨斥责奕䜣“自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主冲龄诸多挟制往往暗使离间”令其“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职务不准干预公事”。一纸严诏笔挟风雷令人悚然。满朝王公大臣惊诧万分纷纷要求慈禧太后收回成命任用奕䜣而倭仁等人则对慈禧太后的谕旨表示附和。倭仁思想保守对奕䜣迷恋“洋务”视洋务为“身心性命之学”的做法一向鄙夷不屑。他在这次政潮中故意从中作梗借以打击奕䜣。后来慈禧太后虽难违众论恢复了奕䜣的职务但奕䜣议政王的称号从此取消了。经过这次打击奕䜣在统治集团中的声望无可挽回地受到影响。
第七节与顽固派的论争不久奕䜣和倭仁作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在同文馆要求增设天文算学馆的问题上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锋。
同文馆设立于同治元年(1862)主要任务是培养翻译人才。它招收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入学注重外语的学习。这是奕䜣为的洋务派早期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开始规模尚小影响不大倭仁等虽有异议却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是作为顽固派的领倭仁主张讲求“圣人之道”严防“以夷变夏”坚持以“礼义廉耻”、“天道人心”来维护封建统治保存天朝的体制。他和醇亲王奕譞、协办大学士李鸿藻等人过从甚密联成一气“以不谈洋务为高”坚守封建的纲常名教。他们对奕䜣等人提倡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引进先进技术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其外交政策强烈不满认为是擅改祖制以夷变夏伺机进行攻击。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奕䜣以“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为理由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指出“若不从根本上用著实功夫即习学皮毛仍无裨于实用”2。为保证质量要求招收3o岁以下的满汉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及科举出身的五品以下的官员入学并厚给薪水住馆学习聘请西人担任教师。还规定学习3年试居高等者“均准各按升阶格外优保班次”。对此顽固派极为恼火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先上奏表示反对紧接着倭仁亲自出马对奕䜣此举大张挞伐兴师问罪。他向朝廷上了一份奏折力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指出令学士、大夫学习制器之理且用升官、银钱去引诱他们这是重名利轻气节“上亏国体下失人心”。倭仁尤其反对“奉洋人为师”他质问奕䜣:“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术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1倭仁的保守思想和言论得到守旧的满族贵族、官僚士绅和许多八股士子的拥护。一批守旧卫道之士群起效尤。一时“谤议繁兴”闹得“京师口语藉藉”。对倭仁等人的攻击、非难奕䜣毫不示弱。他直截了当地斥责倭仁“守旧衰谬不识时务”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指斥倭仁“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徒以道义空谈”1是极其谬误的。奕䜣故意将倭仁一军请旨饬令倭仁“着即酌保数员”并“另行择地设馆由倭仁督办讲求”与同文馆“互相砥砺”。上谕抄卫道之士大哗倭仁更是啼笑皆非狼狈不堪只好向朝廷明白回奏“意中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不敢妄保”恳求朝廷取消原来的奏议。奕䜣仍不罢休决心再出个难题给倭仁去做奏请倭仁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要他直接参与为其所深恶痛绝的“洋务”活动。急得倭仁食难下咽夜不安枕陷于进退维谷的窘境。倭仁屡疏恳辞奕䜣再三驳斥致使倭仁无法申辩十分尴尬只好硬着头皮走马上任“中途故坠马遂以足疾请假”2。这场斗争使顽固派的气焰有所收敛。是时各地人民起义相继被镇压奕2《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5第33页。
1《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6第3页。
1《洋务运动》第8册第231页。
2《洋务运动》第2册第33页。
䜣所谓的“心腹之患”暂时减轻了。于是他在处理朝政时较多地注意“抵御外侮”方面。同治九年(187o)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奕䜣要他议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海防以备御侮。为捍卫海疆起见他支持左宗棠自行设厂造船的建议和实践认为此时东南要务以造轮船为先倘若“制于人而不思制人之法与御寇之方尤非谋国之道”。同治十年(1871)七月沙俄乘中国西北边疆动乱之机以“代为收复”为名悍然出兵侵占伊犁。奕䜣认为“沙俄既于伊城遂其鸠居之计复于各处冀为蚕食之谋其心殊为叵测”1赞同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匪帮的叛乱后奕䜣又全力支持左宗棠大军屯兵新疆准备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同治十三年(1874)日军入侵台湾奕䜣奏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防指示沈葆桢“示以兵威”决不能对日本示弱惧战。但他后来还是接受了李鸿章关于“兵端不可遽开”只有“力保和局”的建议向日本妥协签订了屈辱的《台事专约》。这对奕䜣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深感自办洋务以来往往“空言自强”事实上“迄今仍并无自强之实”乃至“以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为有效地御侮他提出了“练兵、简器、设厂、筹饷、用人、持久”等六项具体建议强调建设中国海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奕䜣的建议被各省督抚称之为“救时要策”和“切要之图”。福建巡抚丁日昌为此草拟了《海军水师章程》六条奏请设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经奕䜣敦促清廷原则上采纳了筹建三洋水师的建议但限于财力决定“先于北洋创设一军俟力渐充由一化三”。于是中国近代海军正式筹建了。同时奕䜣还倡导和支持各地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企业“以商为战收回利功”“以防外人争利”。
1李岳瑞:《春冰室野乘》。
第八节被罢黜闲置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同治帝崩。载淳无嗣慈禧太后以旁枝侧出立醇亲王奕譞之子、年仅4岁的载湉为帝改元光绪再度垂帘听政。为驾驭群臣控制“内轻外重”的政治局面慈禧太后暗中放任“清流”议论时政裁量人物“以清议维持大局”2并进一步排挤和控制奕䜣。慈禧太后还笼络奕譞利用奕譞与自己的姻亲关系以及他政治上的幼稚短视、性格懦弱等特点促使他们兄弟矛盾深化手足参商。在慈禧太后的鼓弄和支持下“醇邸挟太上之尊树用私人结党相倾”“日伺恭王之短而攻之”1。奕䜣因遭慈禧太后的排挤又迭遭奕譞和某些清流人物的交相攻击“势渐孤”在大臣中的威望日益下降。其间奕䜣为重振势力曾作了些抗争。如同治八年(1869)由慈安太后和年少的同治帝出面命令山东巡抚丁宝桢以“内监擅离京师祖制当斩”的罪名就地诛杀潜过山东境内的慈禧太后幸臣、总管太监安德海。慈禧太后当然知道其幕后策划者是奕䜣表面上不能不承认斩杀安德海是正确的心里却难免对此耿耿于怀。同治十三年(1874)慈禧太后以“召对失仪”的罪名把奕䜣降为郡王并夺去他的长子载澂的贝勒爵位。但是第二天又恢复如故。慈禧太后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目的无非是让奕䜣明白只有她才掌握奕䜣及其全家的荣辱和生杀予夺大权。奕䜣在慈禧太后的打击下忧虑自己的身家地位对慈禧太后处处退让竭力委曲求全。即使如此奕䜣仍没有逃过慈禧太后对他的严重打击。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失败奕䜣受到“言路交章论劾”。慈禧太后乘机将奕䜣等军机大臣全体罢黜把他及其势力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全部清洗出去。这次奕䜣被罢官长达1o年之久。在罢官期间奕䜣过着“然尘事外不知忧与患”2的赋闲生活。只是于光绪十四年(1889)光绪帝亲政后他对慈禧太后明作撤帘而暗中操纵深为不满曾上疏指责慈禧太后贪握权柄有悖祖制。慈禧太后置之不理。
2《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88第34页。
1郑观应:《盛世危言》卷4。
2胡思敬:《审国病书》《国闻备乘》。
第九节对日主和反对变法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慈禧太后信任李鸿章避战求和又招败绩。清皇朝危机四伏矛盾重重。慈禧太后被迫再次起用奕䜣想借重其过去的声望来调和各种矛盾打击帝党势力。八月底她布谕旨令奕䜣“在内廷行走管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添派总理海军事务会同办理军务”1。十月初清廷成立督办军务处光绪帝布谕旨“派恭亲王督办军务所有各路统兵大员均归节制”旋复授其军机大臣职务。然而此时的奕䜣年老多病并无实权;多年失势对政务亦有所隔膜加以他一再遭受慈禧太后的打击锐气大减。重新上台后只敢顺着慈禧太后的意旨办事不敢稍有出格。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清廷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谈判。四月初三日(4月27日)李鸿章电告清廷和约十条奕䜣表示赞成力主“再不能言战”1。四月十七日(5月17日)李鸿章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字。五月初二日(5月25日)奕䜣会同奕劻等人请求尚在迟疑的光绪帝批准条约并派伍廷芳等赴烟台换约。未几“三国干涉还辽”事起翁同龢等人主张延期换约奕䜣却以“不换约则兵端立至”2为由赞成换约出卖民族权益。
戊戌维新变法期间奕䜣针对清廷某些弊端提出了诸如兴办学堂、修筑铁路、振兴工商、改革武科考制等主张。但它基本上是洋务派主张的老调重弹实际上是对康有为、梁启等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等变法主张的抵制。他不仅利用自己的身份对光绪帝时加牵制而且和“议论专主变法”的帝师和军机大臣翁同龢严重对立。早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翁同龢接受康有为的建议令其僚属、户部主事陈炽起草了十二道新政诏书拟请光绪帝6续颁行。翁同龢将这些新政诏书“商之于恭邸”想争取他对变法的支持殊料竟遭奕䜣的坚决反对。奕䜣还奏请慈禧太后撤掉汉书房将翁同龢赶出毓庆宫使他失去了和光绪帝“造膝独对”的机会。此后奕䜣和翁同龢“议事龃龉”“论事不合”对翁同龢的政治主张和赞助康、梁变法的行动很不以为然往往从中作梗阻挠变法。他还指斥翁同龢揽权、狂悖每每对他裁抑、刁难施加压力阻止他对维新变法的帮助支持。光绪二十四年(1898)初沙俄强占旅大事件生后光绪帝召见王公大臣极言时危“以变法为急务”立志改革。奕䜣“默然”不答。不久康有为上书请开制度局定国是奕䜣也表示反对。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1898年5月29日)奕䜣旧疾复旋病重而死时年67岁。清廷优加恩典皇帝临奠辍朝五日赐益曰“忠”配享太庙。
1奕䜣:《萃锦吟》卷6。
1《清季外交史料》卷97第3页。
2《翁文恭公日记》第34册第25页。
第九章光绪帝第一节冲龄即位光绪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满族生于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4岁继承皇位因在位年号为光绪而被称作光绪帝是清朝自顺治帝以来的第九位皇帝。
载湉是同治帝载淳的七叔醇亲王奕譞之子。本来按清皇朝家法在同治帝身后无子的情况下应当从皇族近支中的晚辈里挑选一人立嗣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