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2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味虔信总怕蛇虎伤人”。

    金田起义之后咸丰元年八月(1851年9月)太平军进军永安州途中萧朝贵、韦昌辉率部在李秀成家乡驻扎李秀成被卷进革命的洪流。后来他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说他是“被团练之逼故而迷迷而来”。又说“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说明他参加革命时对革命的意义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楚。不过他从只怕蛇虎伤人而恪守教义到拿起大刀、梭标闹革命从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太平天国的战士这是他一生不平凡历程的开始。

    第一节从战士到将领从广西到金陵李秀成从一个普通的太平军战士逐步成长为一个有觉悟有才能的军事将领。他在“自述”中说:“一路自粤西而来前之内政俱不经我手。”咸丰三年二月(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之后李秀成已“随春官丞相胡以晃理事”。随后经杨秀清“调保”为“右后四军帅把守太平门外新营”。同年八月调升为后四监军。十月随石达开到安庆抚民。李秀成在“自述”中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在皖省巡查民务又兼带兵修营作寨无不尽心。”石达开等“各上司故而见爱”。数月之中李秀成屡次升迁说明李秀成的才能得以挥。咸丰四年(1854)春胡以晃攻克庐州李秀成被奏调去镇守庐州。之后不久李秀成被调镇守和州。前些年现的《太阳河牛路码头渡船规条碑》其中有这么一条规定:“凡无钱之人有紧急事情务宜飞渡虽系一人亦须送去。”此碑立于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正是李秀成镇守和州期间表现出李秀成的爱民思想和鲜明的阶级意识。

    当然李秀成在军事上的突出才能还是在救镇江之役开始显露出来。咸丰五年(1855)秋清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和总兵张国梁率1万多清军围困镇江。对于太平天国来说“镇江为金陵之咽喉必应坚守”1。咸丰五年末(1856年初)太平军由燕王秦日纲挂帅率冬官丞相陈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等去救镇江。清军连营达3o余里营盘十分牢固。太平军与清军交战1o多天未能破围。李秀成说:“那时我欲救不能吉、张破我不下两边安寨对扎两不交战。”这种两军对峙的局面对太平军是十分不利的守将吴如孝困守在镇江城里已处于弹尽粮绝境地随时有被清军攻破的危险。李秀成不是救镇江的主帅但他面对着这种军事形势却主动协助秦日纲制订破敌对策决定派年轻勇悍的陈玉成“坐一小舟”由水面而下镇江。陈玉成冒着枪林弹雨“舍死直冲到镇江”和镇江守将吴如孝计议按照和李秀成约定的时间集中兵力从城里打出来。而李秀成等则同时从城外攻入争取两军会师。当时李秀成所部驻扎在汤头汤头到镇江之间有一条小河。清军地踞险要扎营河边。李秀成说:“此地一边是山一边是水两进为难。”为了牵制清兵李秀成移师到河边扎营清军见李秀成摆开攻营阵势立即把清营“移入汤水山边”扼住太平军和镇江守军联系的通道。李秀成决定由陈仕章、涂镇兴、周胜坤率兵去攻打清营而自己挑选3ooo精兵乘雾避开清军越过汤头岔河。按原定时间李秀成击破围城清军的营垒按时和陈玉成、吴如孝由城里打出来的部队会师士气大振。李秀成在“自述”中记载了这次战役:“汤头岔河隔汤头水山边廿里之大概那时镇江吴如孝、陈玉成兵亦到两下接通。那时欢天喜地内外之兵和作一气大锐声张与吉、张两帅答话。次日开兵吉、张兵败失去清营十六座。”清人陈庆年在《镇江剿平粤匪纪上》也说:“我军先屯岔河凭险自固贼移营汤水相抗。我军亦移垒往逼。庚子伪丞相涂镇兴选悍党突至李秀成乘夜袭汤头旧垒断我后我军与贼搏于汤水相角至午始知后路被袭甫引军还斗城贼已大至。”陈庆年是丹徒人熟悉本地情况所记和李秀成所述情况是一致的。镇江解围之后李秀成等为了扩大战果当晚就和陈玉成1见《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第31o页。

    等率主力渡过瓜洲突袭江北清营破清军营盘1oo余座并攻占扬州将江北清军的存粮悉数运入镇江为后来太平军固守镇江作了物质上的准备。随后于五月间李秀成等奉命回援天京他从金山渡江进攻高资清军营盘清军主帅吉尔杭阿自杀。九华山一带清营七八十座因军中无主全部溃败。李秀成乘胜追击在丹徒又击溃清将张国梁所部。至此镇江周围的清军全被打垮镇江之围遂解。

    镇江的解围为杨秀清计破江南大营创造了条件。李秀成和陈玉成奉命回师南京。咸丰六年五月(1856年6月)李秀成、陈玉成等配合石达开等部通力合作大破向荣盘踞达三年多的江南大营。几年之中李秀成从一个普通士兵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将领时势使英雄人物脱颖而出。

    第二节被封忠王破江南大营之后李秀成等奉命率兵东进接连攻占句容、丹阳迫使由天京败退下来的向荣“自缢而死”。两个多月后即八月初四日(9月2日)韦昌辉、秦日纲、陈承瑢袭杀东王杨秀清并借机扩大事态杀东王所部连同家眷2万多人。洪秀全在石达开和天京军民的支持下诛杀韦昌辉、秦日纲、陈承瑢。石达开奉诏进京辅政被天京臣民称为“义王”。但是洪秀全对石达开信用不专并有意重用其兄洪仁达、洪仁钳制石达开。咸丰七年五月(1857年6月)石达开被迫离京出走带走精兵2o多万人使太平天国一时出现“国中无将朝中无人”的危局。

    当时太平天国占领区有点力量并能带兵作战的将领只有李秀成和陈玉成天京叛乱时李秀成在句容一带驻守。咸丰七年(1857)初李秀成联合捻军在安徽霍邱、颍上取得了胜利又和陈玉成大捷于安徽桐城占领六安。石达开出走之后镇江被清军围困粮食几乎断绝每天只能给士兵米二两八钱有的只好以芦根、野菜充饥镇江军民面临着覆灭的危险。洪秀全求救于石达开石达开不理睬只好调李秀成下救镇江。李秀成奉命率领一支精兵攻入镇江救出城中兄弟。这一举动对天京军民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李秀成的声誉也由此而提高。此后不久大约在咸丰七年(1857)冬洪秀全自任军师并选李秀成和陈玉成、蒙得恩、李世贤等出来助国李秀成任副掌率“提兵符令”。

    李秀成手中有了权很想干一番事业但当时朝中政事不一人心慌乱无从着手。经过再三考虑他认为只有整肃朝规才能改变人心慌乱的局面。于是他下决心冒死直谏希望通过说服洪秀全来施行自己的治国之道。正如他在“自述”中说的是“尽心力而奏谏恳我主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整朝纲明正赏罚依古制而惠四方求主礼而恤下宽刑以待万方轻世人粮税仍重用于翼王不用安、福王”。这是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的施政纲领。中心思想是“申严法令整肃朝纲”希望建立一个圣君贤相的天朝恢复杨秀清执政时律法森严、国政划一的局面。但是洪秀全却报以极大的不满李秀成因此而罢官。但李秀成出于维护太平天国的事业把个人得失置于度外再次写了奏章“将天下大势情形并陈奏谏之来历”。李秀成在进谏之前先将奏本交大臣传阅转奏。在合朝文武大臣的支持下洪秀全才重新恢复李秀成的职务削除安、福王的爵位并派人携金牌一道及合朝文武签名的表章要求石达开回天京共秉朝政。尽管石达开没有回来但李秀成的据理力争洪秀全还是采纳了一部分意见的。随后不久太平天国恢复了五军主将制陈玉成被封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韦志俊为右军主将蒙得恩为中军主将。这个班子的建立使动乱之后的太平天国才“稍可自立”。

    但是韦昌辉叛乱和石达开出走对太平天国的打击是十分严重的留在太平天国占领区的太平军大多是老弱病残无战斗力清军乘机对太平天国各占领区动猛烈进攻军事重镇频频失守。湖北的武昌安徽的庐州、巢县、和州江西的袁州、临江、九江等都先后被清军攻占曾国藩扬言“金陵指日可克”1。

    1《向荣奏稿》卷1《太平天国》第8册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571页。在这种极端困难的形势下李秀成从被动中看到主动他对太平天国的形势作了认真分析对敌我双方的形势作了乐观估计。他指出清军“好勇而心不齐”取胜是暂时的现象太平军虽然暂时处于劣势却还存在着许多有利条件。李秀成认为“上有皖省无为、巢县、芜湖有东西梁山之固有和州之屯粮又有两浦之通即使被德帅(德兴阿)攻破两浦尚有和州之上未动京中兼有余粮”。“粮米丰足件件有余虽京兵少有粮有余而各肯战因而坚稳也”1。从两军的态势看李秀成坚信天京仍然是“坚稳”的因太平军人马虽少但士兵“肯战”。李秀成并不悲观他认为只要把现有的部队积极调动起来集中兵力打击敌军太平军是有可能重整旗鼓的。作为一个优秀将领他能够在不利条件下去寻找有利因素有了这样一个充满信心的估计他就有可能去找到最有利的时机和最可行的计策来战胜强大的敌军。这一点是李秀成的杰出之处也是他能够援救危局的极为宝贵的条件。

    咸丰八年二月(1858年4月)李秀成为克服天京的被动局面决定亲自出京到外围扩大兵员伺机回救天京。李秀成一到安徽就连克昭关、和州、滁州、全椒等地颇有旗开得胜之势。但这些胜利都还不能给清军造成威胁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战局李秀成意识到必须集中兵力协同作战才能打击敌人有生力量。为此他一面在皖北联合捻军作战一面和陈玉成等将领在枞阳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各誓一心订约会战”各路兵马共同负起解天京之围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任务。根据会议决定陈玉成立即从鄂、皖撤兵东进由潜山过舒城破庐州;吴如孝部联合捻军龚得澍部攻打梁园、定远;李秀成则由全椒“整队领人马到滁州”。李秀成在乌衣和陈玉成部会合截击清军德兴阿、胜保所部一举歼敌4ooo余人。陈、李联军第二天又在江浦小店歼灭来援清军冯子材部5ooo余人随后又攻克浦口太平军士气大振。李秀成说:太平军在乌衣、小店歼灭清军之后“顺势下浦口陈玉成攻德帅之前我攻德帅之后德军大乱死于浦口二万余人”。这个胜利使天京转危为安李秀成和陈玉成为了扩大战果扫荡清军的江北据点太平军接连攻克江浦、天长、、扬州等城镇。这是石达开出走之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取得第一次重大的胜利。其后于咸丰八年(1858)底李秀成又配合陈玉成部在安徽三河打了一次大胜仗湘军悍将李续宾部进入安徽后接连攻占黄梅、宿松、潜山、石牌、桐城、舒城等地来势迅猛并想在攻占三河重镇之后进攻庐州、安庆。如果李续宾计谋得逞太平军将处于十分被动境地。陈玉成、李秀成乘李续宾骄兵轻敌立足未稳几支部队同时包围了李续宾部两军展开激战一举歼灭李续宾部6ooo余人李续宾本人被击毙。这一仗给清军以沉重打击事后曾国藩在哀叹这一战役时说:“敝邑弁勇自三河败后元气大伤。虽多方抚慰而较之昔日之锋锐究为减色。”1三河战役的胜利实为后期太平天事复兴的转折点。从此太平军再次由被动转为主动从处处挨打逐步转为进攻并慢慢地恢复了元气。这个军事形势的出现和陈玉成、李秀成的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浦口、三河战役之后李秀成即率兵进驻黄山。但是在这前后却出现了李秀成两个重要部将的叛乱事件。其一是在三河战役之前即咸丰八年十1《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59页。

    1《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第2册第8o1页。

    月(1858年11月)滁州守将李昭寿率部献滁州向清将胜保投降。李昭寿是由李秀成保举镇守滁州的但李昭寿其人是由清军投降太平军的所部纪律极差。李秀成在“自述”中说:“昭寿之兵甚为多事兵又扰民逢到州县要任其支取不支又扰于民州县佐将被其打责。”李秀成看到李昭寿这些劣迹并不追究反而“无不对他重情深待”。这曾经引起李秀成其他部将的不满。所以李秀成对李昭寿的叛变非常生气曾过一篇讨伐李昭寿的檄文声称:“本主将誓必兴师问罪。情义既尽各路之妖可缓诛惟胜保与尔(即李昭寿)势必先诛了。”但随后李秀成却偷偷地把李昭寿“在京所配之妻瞒我天王而偷送付”。暴露了李秀成思想的矛盾和感情上的弱点;其二是咸丰九年正月(1859年2月)太平军江浦守将薛之元献城降清。薛之元也是李秀成保荐镇守江浦的。江浦是天京的北大门江浦一失天京形势又变得十分严重。李秀成闻讯后立即从黄山赶回江浦并立即进攻江浦、浦口但未能奏效。李秀成求救于陈玉成陈军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集中兵力救、击扬州在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