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情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1。他还请人翻译西方关于大炮瞄准法等武器制造方面的应用书籍以学习外国的先进军事技术改进和提高清朝军队的武器和作战能力并将这个大炮瞄准法在广东防务中加以应用。
林则徐如此致力于了解“夷情”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尽得西人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以抵抗外来侵略。这个指导思想也就是魏源后来在《海国图志》中所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它对当时和后来人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指导思想划分了林则徐等一些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与一般封建官僚闭目塞听、抱残守缺的保守思想之间截然不同的界限二者成为鲜明的对照。当时外国人对此曾评论道:“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中国人果真要求切实见闻亦甚易凡老洋商之历练者及通事、引水人皆可探问无如骄傲自足轻便各种蛮夷不加考究。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又指点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官府四处探听按日呈递亦有他国夷人甘心讨好将英吉利书籍卖与中国。林系聪明人不辞辛苦观其知会英吉利国王第二1马克思:《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8页。2《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7o5页。
1梁廷枏:《夷氛闻记》第68—69页。
信即其学识长进之效验。”1林则徐的这种努力了解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长处睁眼看世界的精神在当时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他是道光年间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崩溃之际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
3。加强防御抗击英军侵略。
林则徐在进行禁烟和了解“夷情”的同时并没有放松警惕。他一到广州就抓紧海防积极加强军事上的防备以对付英国的偷袭和挑衅。
虎门销烟后义律阻挠英国商船遵照林则徐的规定进行具结并不时动挑衅。林则徐针锋相对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他在亲自视察和调查的基础上认为“英人非不可制”相信“民心可用”。他在上道光帝的奏折中写道:“臣等察看民情所有沿海村庄不但正士端人衔恨刺骨即渔舟村店亦俱恨其强梁必能自保身家团练抵御。”2因此他在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从道光十九年(1839)起他就号召“由民间自行团练以保村庄或由府县雇觅壮丁以资捍卫”3。他多次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号召沿海居民“群相集议购买器械聚合丁壮以便自卫。如见夷人上岸滋事一切人民各准开枪阻止”4。他赞扬沿海水上居民“渔蜑(疍)各户”勇敢善战招募他们的水勇进行操练并进而动员广大民众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1。他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守为战以逸待劳”以夜战和火攻骚扰敌船。所有这些都是一般封建官僚所无法企及的。但同时也应看到林则徐并不可能脱他的时代和阶级局限在利用民力御侮这个问题上他从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考虑是很明显的对这些“渔蜑各户”劳动人民他是很不放心的认为他们这些人“贪利亡命”“雇用此辈流弊亦多”不能一概信任和依靠其所以招募他们为水勇“系属因时制宜”暂时利用也是“以奸治奸以毒攻毒”因此对他们“权宜虽在暂时而驾驭必须得法”。
道光十九年下半年中英双方关系日趋紧张义律多次率英国兵船进行挑衅。由于林则徐、关天培作了周密的防备而未能得逞。继七月二十七日(9月4日)对九龙水师挑衅遭到反击后九月二十八日(11月3日)义律又以兵舰阻挡英国商船进港具结挑起穿鼻洋之战。水师提督关天培奋勇督战击中敌船清师船亦中弹漏水。此后9天内英舰向尖沙嘴迤北官涌山的清军阵地动6次进攻都被击退。这些战斗规模都不大可说是鸦片战争的前哨战由于林则徐事先的认真备战中国方面一般都掌握了主动。
十二月林则徐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接替邓廷桢的职务。这时英国政府为维护其可耻的鸦片贸易蓄意挑起侵华战争。翌年正月十八日(184o年2月2o日)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侵华军全权正、副代表由懿律率大小兵舰4o余艘于六月初抵达广东沿海。由于广州防范严密英舰无隙可乘懿律与义律便率舰北上于七月中到达大沽口外向清廷进行威胁。七1《澳门月报》《鸦片战争》第2册第526页。
2《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678页。
3同上书第881—882页。
4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72页。
1转引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3o—31页。
八月间被英国兵舰吓破胆的道光帝命时任直隶总督的琦善与英方进行谈判表示要治林则徐重罪为侵略者“代伸冤抑”。八月二十二日(9月17日)道光帝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林则徐。懿律等得到上述的答复率舰南返等待清政府实现其诺言。
道光帝责备林则徐“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而生出许多波澜”。在封建君主的淫威高压下林则徐不得不自请“从重治罪”1。然而他自信是做得对的。他致书怡良表示“徐不敢不凛天威亦不敢认罪戾惟事之本末诚不得不明白上陈耳”2。八月二十九日(9月24日)他在《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中坚持必须严禁鸦片的主张申述了“鸦片之害甚于洪水猛兽”“天下万世之人亦断无以鸦片为不必禁之理”的种种理由;驳斥了投降派所鼓吹的“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即战争的生是由于严禁鸦片的谬说。他指出:“盖逆夷所不肯灰心者以鸦片获利之重。”说明英国动侵略战争是为了以此“试其恫喝”以“冀得阴售其奸”。末了他要求道光帝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戴罪前赴浙省随营效力”。林则徐的这些说明是完全符合实际的他请求到前线“随营效力”是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的表现是应当得到支持的。然而道光帝给他的“硃批”答复却是:“无理可恶!”、“一片胡言”1。九月初八日(1o月3日)林则徐和当时已调任闽浙总督的邓廷桢同时被革职查办。
1《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882—883页。
2林则徐:《致怡良》《林则徐书简》(增订本)第133页。
1《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883—885页。
第四节遣戍伊犁当林则徐被“奉旨革职”的消息传开以后“连日铺户居民来攀辕者填于街巷”他们向林则徐赠送靴、伞、香炉、明镜和颂牌等物品以表示他们拥戴的心情。就林则徐日记里不完全的记载看当时士绅商民呈送的颂牌自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的四五天时间里即达52面之多其中题词有:“民沾其惠夷畏其威”、“仁风其沐明鉴高悬”、“恩留东粤泽遍南邦”、“明察秋毫忠心对天”还有“威慑重洋”、“民怀其德”、“德敷五岭”等等。这些题词高度评价了林则徐的政绩和反抗外来侵略2。这一情况外国人也看得很清楚。一个参加侵华战争的英官在他的《英军在华作战记》中写道:“若说林公虽然不为皇帝所喜但是他却很受他新近管治人民的爱戴这对于林来说只是公道而已。他的最大死敌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玷污过。在中国的政治家中这种情形是闻所未闻的。”3尽管林则徐冤枉地受了皇帝的惩罚但是人民拥护他公道自在人心。此后半年间林则徐和邓廷桢(也奉命回广东等待查办)都以待罪之身滞留广州。这时林则徐虽然处于无权和逆境中但仍密切关心时事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有助于抗英的事。沙角、大角炮台失陷陈连升等英勇战死后林则徐与邓廷桢认为“再难坐视”怀着焦急的心情要求琦善分配给他们适当工作结果为琦善拒绝。虎门失守关天培壮烈牺牲林则徐感到无限痛心。他与邓廷桢曾催请琦善兵增援仍遭拒绝。他对琦善自毁长城“懈军心、颓士气、壮贼胆、蔑国威”等种种倒行逆施和对英国侵略者一味妥协的行为十分不满。在家信中他以极度的愤慨沉痛地写道:“此次大败(指虎门之战)皆伊所卖岂尚能追溯缴烟之事乎?”1因此他积极支持怡良揭琦善的卖国罪行。义律咄咄逼人的进攻使他感到担心。为了保卫广州他自己捐资招募壮勇。琦善被革职押解返京查办后他又先后向署两广总督怡良和新任两广总督祁■、靖逆将军奕山提出关于加强战备和要注重调查研究敌情等积极建议还向奕山介绍造船的经验。但奕山和祁■都没有很好采纳他的意见。
在林则徐的一再恳求和两江总督裕谦、闽浙总督颜伯焘等的再次荐举下道光帝终于同意派遣林则徐以四品卿衔赴浙江前线协助裕谦抗战。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十三日(1841年5月3日)离广州前往浙江深入到浙东沿海前线镇海一带积极参加前线的军事防御考察各地炮台修筑工事研制大炮、战船等并将自己在广东搜集到的和进行研究的制炮技术以及8种战船图样交给龚振麟等技工人员作参考。
然而正当林则徐在浙江沿海前线积极进行抗击英国侵略者的筹防事务时这年的五月二十五日(1841年7月13日)从裕谦那里转来道光帝对林则徐的遣戍命令革去林则徐的四品卿衔“从重往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在接到遣戍令后的第二天即离开镇海踏上赴戍的路程。七月初他在江苏京口(今镇江)会见魏源委托魏源将《四洲志》加以修订扩充这便是后来刊行的《海国图志》。当他抵达扬州时又奉旨折回赴河南祥2《林则徐集·日记》第372—374页。
3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鸦片战争》第5册第146页。
1《林少穆先生家信摘录》《鸦片战争》第2册第565页。
符河工工地襄助王鼎办理堵口工程。经过半年的辛苦治理开封附近的黄河堤岸决口胜利合龙。但道光帝违反了以功赎“罪”的成例仍命令林则徐继续赴伊犁戍所。
林则徐怀着报国无门的极度悲愤心情踏上戍途。一路上他写下了大量的诗篇抒自己爱国忧时的情怀。他深切地关注着东南沿海抗英战争的进展情况条条战讯都牵动他的心。至于个人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他都把它埋在心底高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安慰家人“莫心哀”。随着行踪的西移与战场的距离越来越远他忧国的情思也就越来越强烈。奕经浙东溃败他不胜扼腕;镇江失守他“滋切愤忧”1;英舰长驱直入长江后的局势更使他无限悬念。他在致友人信中痛苦地表示自己的心情说:“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2在抵达伊犁前途经各地他必探听战局的展讯息。他虽身遭放逐但爱国之心不已。
从河南重赴戍途起经过将近1o个月的长途跋涉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842年12月1o日)林则徐终于抵达西北边防重镇的伊犁戍所。林则徐在新疆整3年间前两年主要在伊犁惠远城后一年则奉命赴南疆各地查勘新垦地亩奔波于广阔的荒野与戈壁滩。
在伊犁戍所期间林则徐在起初相当长的时期里身体很不好但仍时时关心国事。他通过阅读过期的京报和新疆地方档案资料了解了不少国家时事和地方上的边防、屯田垦殖、水利、边疆史地等情况。在伊犁后一段时间他向伊犁将军布彦泰申请捐资兴办惠远城东阿■苏废地垦务。他的认真负责和精明干练得到布彦泰的高度赞赏。布在给道光帝的密奏中认为林则徐是他“平生所见之人”中“实无出其右者”的“有用人才”要求道光帝予以“弃瑕录用”1。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林则徐被派遣去查勘天山南路诸城所垦荒地。此后将近1年时间他仆仆风尘遍历新疆十城行程兼及天山南北的广袤地域经他丈量查勘的垦地不包括后勘的哈密垦地面积约达7o万亩。在此期间他特地乘赴喀什噶尔之便专门拜访领队大臣开明阿和换防镇军丰伸了解西部边防的情况寻找去过境外中亚诸国的“回子”“译询卡外各国夷部地土风俗”2一路上他还注意各族人民的生活倡导兴修水利改进推广坎儿井(后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教民制纺车、织布为新疆各族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赞扬和怀念。
通过对边防的了解与实地开垦、查勘林则徐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应把垦务与巩固边防密切地联系也就是说招民开垦是为了充实边地。他在南疆各地深入基层的实地查勘中对边疆各少数民族的苦难有了较多的体会“亲见其居处饮食之苦男女老幼之愚实在可怜”1。经过查勘后他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