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三日(909年2月25日)在苏州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陈去病在光绪三十三年(907)组织的神交社。“南社”第一次集会时共7人,到辛亥革命前增加至200多人,辛亥革命后则增加到千人以上。923年停止活动。南社的刊物《南社丛刊》共出了22集,收南社成员诗文集百种以上。
陈去病(874—933),字佩忍,别号巢南,江苏吴江人,有《浩歌堂诗钞》。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望。如《读瞿稼轩蜡丸书》。通过对明末遗民的颂扬和对前朝遗迹的凭吊,抒发了自己的革命感情。
周实(885—9),字实舟,号无尽,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宣统元年(909)参加“南社”,并创“淮南社”。宣统三年(9)武昌起义后,他从南京回家和阮式共谋响应于淮安,事败被杀害。周实认为,“诗歌非特以见人心,且于以觇世变焉”;“尤贵因时立吾言于此而不可移易!”可见他主张诗歌应反映时代变革。
高旭(877—925),字天梅,号剑公,江苏金山(今属上海)人,有《天梅选集》。他著名的《路亡国亡歌》,谴责了清廷将筑路权卖给帝国主义国家,并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语言明白浅显,完全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深受新派的影响。
柳亚子(887—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更名弃疾,字亚子,江苏吴江人。有《磨剑室诗集》、《词集》。刊印流传的有《柳亚子诗词选》。茅盾《在中华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的发言》说“柳亚子的诗词反映了前清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如果称它为史诗,我认为是名副其实的。”柳亚子的诗充满强烈的革命。如《吊鉴湖秋女士》四首,赞颂了秋瑾为推翻清朝统治所做的斗争,慷慨悲壮。柳诗受龚自珍影响,凝重含蓄,忧郁悲凉。
此外,还有黄节、马君武、苏曼殊、宁调元、潘飞声等,也是“南社”
著名作家。
第二节狭邪与侠义晚清狭邪和侠义流行,影响较大的有《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海上花列传》、《三侠五义花宝鉴》0回,作者陈森,字逸少,常州人。长期以来以作幕僚为生。道光中居北京,尝出入于伶人当中。该书于咸丰二年(852)刊印,内容写乾隆以来北京优伶生活。《花月痕》,又名《花月姻缘》,卷52回,是写妓女才子的作品。作者魏子安,名学仁,一字子毅,福建侯官人。曾在太原知府家坐馆。书序写于咸丰八年(858),光绪中作品始流行。《青楼梦》4回,作者署名为慕真山人,真名为俞达(?—884),字吟香,江苏常州人。著有《醉红轩笔话》、《花间棒》、《闲鸥集楼梦》成书于光绪四年(878)。书中人物皆为妓女。作品写苏州人金挹香,工文辞,过去所结识的3妓,原皆为散花苑主座下司花的仙女,后尘缘尽满,并入仙班,仍不脱佳人才子的旧套。《海上花列传》4回,也是写妓女生活的作品。作者韩邦实(85—894),字子云,别署花也怜侬,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长期在上海居住,任报馆编辑,对妓女生活十分熟悉,书中故事大都以事实为依据。该书于光绪二十年(894)出版。全书结构亦为《儒林外史》式,无一定之主人翁,但叙写逼真,颇能吸引读者,又全用吴语,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作品,在方言文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荡寇志》又名《续水浒传》,70回,俞万春著。作品写陈希真父女等在张叔夜率领下,消灭梁山起义英雄的故事。其目的是想借以宣扬“俾世之敢于跳梁,借水浒为词者,知忠义之不可伪托,而盗贱之终不可为”(《丰月老人续序》)。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儿女英雄传》,原本53回,现存40回,题“燕北间人著”,作者为文康(约于88年前后在世)。他是满洲镶红旗人,费麦莫氏、字铁仙,大学士勒保的次孙,曾为郡守,擢观察,丁忧旋里。该书初名《金玉缘》,又名《日下新书》,又名《正法眼藏五十三参》,最后才题为《儿女英雄传评话》。作品写侠女何玉凤,出身名门,智慧骁勇,其父为人所害,因奉母命避居山东,决心为父报仇,变姓名为十三妹,往来市井间,偶然在途中遇书生安骥困危,十三妹救了安骥。后来,何玉凤以及被何搭救的张金凤都嫁与安骥,二人和睦如姐妹。作者目的在于描写一个五伦全备的家庭,借以宣传封建思想。作品全用北京口语写成,很有特色。
《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出现于光绪五年(879),20回,作者石玉崑。该书在社会上影响极大。《三侠五义》中的主要人物是“三侠”(展昭、欧阳春、丁兆兰和丁兆蕙)及“五鼠”(卢方、韩彰、徐庆、蒋平、白玉堂)。该书以明人《龙图公案》为蓝本,作许多加工创作。如“五鼠闹东京”,原为一个神怪故事,在《三侠五义》中却都变成武侠的游戏故事。后来俞樾(82—907)将该书开篇“狸猫换太子”一回改写,又因作品里已有南侠、北侠、双侠,已为数有四,又有小侠艾虎,艾虎之师智化及小诸葛沈仲元,皆为侠士,改名《七侠五义》,通行本《七侠五义》00回。又有《忠烈小侠五义传》及《续小五义传》相继出现于京师,皆20回,每回前都有“入话”,与宋人话本相似。
《施公案》一名《施公清烈传》,又名《百断奇观》,97回,出于《三侠五义》之先(道光中),未知作者姓名,叙康熙时施世伦断案事,文辞拙直。此后又有续集、三集、四集等,叙写诸侠客行义故事。《彭公案》23卷00回,为贪梦道人作,写于《三侠五义》之后,叙彭朋于康熙中微行访案。亦有续集、三集、四集,每集80回。它们虽然在社会上极为流行,但是其中的绿林好汉,多为统治阶级的驯顺奴仆,且故事千篇一律,人物性格也不统一,思想与艺术都不甚佳。总之,这些作品都没有反映时代面貌。从文学史的发展趋势看,反映出传统古典的衰落。
谴责的繁荣与发展光绪二十六年(90)左右,资产阶级改良派非常重视的社会作用。
康有为说“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者。故《六经》不能教,当以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入之;语录不能谕,当以谕之;律例不能治,当以治之。”梁启超于光绪二十八年创办的《新》杂志提倡“界革命”。他的《论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极力强调改良政治、社会的作用“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始。”这时许多杂志也相继产生,如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冷红生主编的《新新》,吴趼人与周桂笙合编的《月月》,黄摩西主编的《林》等,并发表了很多作品。这时期发表的,据统计约有500余种。其中最受群众欢迎、最有成就的作品,当推谴责。鲁迅说“光绪庚子(900)后,谴责之出特盛”。又说“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著名的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87—90),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少时擅制艺及诗赋,以第一名入学,后累应举不第。到上海办《指南报》,旋中止,又办《游戏报》,专作俳谐嘲骂文字;又办《海上繁华报》,专记优伶、娼妓消息,兼载诗词,盛极一时;后主编《绣像》半月刊等。作品除《官场现形记》外,尚有《庚子国变弹词》、《海天鸿雪记》、《活地狱》、《文明小史》等。
《官场现形记》是李伯元的代表作,最初连载于《世界繁华报》,凡0回,近80万字。作品揭露和抨击了清政府官僚机构的黑暗与,是清末官僚统治集团的真实写照。所涉及的官僚十分广泛,外官从不入流的佐杂到州府官吏,直到督抚方面大员;内官从小京官到部司郎曹,直至位居中枢的军机、大学士。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胥吏,为了升官发财,无不蝇营狗苟,极为。作品还突出地描写了清统治者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见到洋人就面容失色,手足无措。总之,《官场现形记》对晚清官僚集团作了比梁启超《译印政治》引文。
鲁迅《中国史略》,《鲁迅全集》(八),人民文学出版社957年版,第239页。较全面的揭露,对黑暗现象给以尽情的嘲笑和讽刺。其写作手法略似《儒林外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沃尧(87—90),又名宝震,字趼人,广东南海人。生于北京,长于佛山镇,故又自称“我佛山人”。光绪八年(882),他到上海谋生。从光绪二十三年(897)起,先后主笔《字林沪报》副刊及《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光绪二十八年(902)应《汉口日报》之聘赴鄂。次年回上海,受梁启超影响开始创作,并投寄《新》发表,还曾一度客山东,赴日本。光绪三十一年(905)春,任汉口《楚报》中文版编辑。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兴起,他主动辞去这家美国人办的报社职务,并积极参加创办《月月》,任总撰述。光绪三十三年(907)创立两广同乡会,并开办和主持同乡会所属的广志小学。吴沃尧是个多产作家,从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二年去世止,在短短的7年里写下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电术奇谈》、《九命奇冤》、《劫余灰》、《新石头记》、《恨海》等。又有《趼诗删剩》,《趼廛笔记》、《趼人十三种》、《我佛山人笔记四种》、《我佛山人滑稽谈》、《我佛山人札记》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作者毕生“渗淡经营”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新》杂志。作者从光绪二十九年(903)开始写作,历时7年,至宣统元年(909)最后完成,共08回。全书以自号“九死一生”者为线索,叙述了他在20年中的所见所闻。作者把他的笔伸向腐朽的清末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以暴露官场的怪现状为中心内容。全书记载了89件“怪现状”,大多数都与官场有关,淋漓尽致地暴露了清末官场的黑幕。作品还写了许多风流名士、洋场才子,揭露了他们胸无点墨,冒充文人雅士的种种丑态,写得很成功。
《老残游记》20回,光绪二十九年(903)发表于《绣像》,至3回中止,后又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原署鸿都百炼生著。鸿都百炼生即刘鹗(857—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少精算学,后又行医,又弃而为商。光绪十四年(888)后,曾先后在河南巡抚吴大澂、山东巡抚张曜处作幕宾,帮助治理黄河,获得声誉。在北京时(光绪二十二年,89)上书直隶总督王文韶,请筑津镇铁路,又主张和外人订约合开煤矿。既成,世俗交谪,责为“汉奸”。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贱价购买太仓粮设平粜局,以赈北京居民饥困。后以私售太仓粟罪,流放新疆。其文学创作,抒发了他内心的抑郁。他在《老残游记》初编自序中说“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老残游记》通过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所见闻的某些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见解和主张。作品暴露了清朝末年社会的黑暗,他所刻画的那些自命清廉而实际上却给老百姓制造冤狱的官员,如玉贤、刚弼等,有一定认识意义。《老残游记》的艺术性较高,它的情节虽不曲折复杂,但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主要由于作品在刻画人物、叙事写景方面都很成功。《孽海花》,原署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东亚病夫”即曾朴(87—935),字小木,别署太朴、东亚病夫、病夫国之病夫,江苏常熟人。早年在同文馆学法文,翻译过雨果等人作品,曾结识谭嗣同、林旭、唐才常、杨深秀等人,并参加维新活动。光绪三十年(904),在上海与丁芝孙、徐念慈等创办“林书社”。光绪三十三年,受聘为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宾,后得端方保举,以候补知府分发浙江,任宁波清理绿营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