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藩往返函商不久即由上海道颁布了《华商买用洋商火轮夹板等项船只章程》。这个章程虽然允许华商购置轮船但却规定华商轮船与外轮一样只准在通商口岸来往“不得私赴沿海别口亦不得任意进泊内地湖河各口”4并没有给华商任何优越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人开始向政府提出兴办轮运企业的试探性要求。

    同治六年(1867)曾留学美国的后补同知容闳提议设立一个由中国人集资的股份制轮船公司并拟定章程上报。后因被清廷怀疑有洋商或洋行买办参与又得不到任何优待而作罢。同年道员许道身、商人吴南记等禀请置备轮船承运漕粮。同治七年(1868)沙船商人赵立诚等亦有同样申请但均因两江总督曾国藩拒绝用商轮承运漕粮而搁浅。这表明清廷虽然对华商置备轮船解除了禁令但并无扶持商轮的实际举动只是任其自生自灭而已。因此在外量侵入我国沿海、长江水域的情况下清廷的许诺只是开3《总署致两江总督曾函》《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1366页。4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侵华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1同治三年九月初六日总理衙门收上海通商大臣李鸿章文《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第8o9页。2《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1365页。

    3《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1366页。

    4《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1369页。

    了一个空头支票自然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

    同治十一年(1872)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力倡由官方招商购置轮船同时许以运漕之利展由官方控制的轮运事业。目的在于:“略分洋商之利”1以裕饷源“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2。同时还将举办轮船事业与巩固海防联系起来指出“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时可运官粮客货有事时装载援兵军火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3。他的主张立即得到总理衙门支持旋被委派主持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招商集股。《招商局局规》明确规定:股票要详填姓名籍贯“以杜洋人借名”入股也“不准让与洋人”保证企业单一的民族资本。为保证官府对企业的控制与利用则采取“官督商办”的办法即“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自立条议悦服众商”4企业“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5。官与商的这种关系成为日后民用企业官督商办的一种主要模式对近代企业展影响极大。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1873年1月18日)“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

    轮船招商局开创之际既缺资金、设备更无经营管理经验。唐廷枢、盛宣怀、徐润、朱其昂等总办、会办负责制订章程、筹集股本、购置船只、雇用管驾并在各口岸设置码头栈房。招商局除在上海设总局外先后在天津、牛庄、烟台、福州、厦门、广州、香港、汕头、宁波、镇江、九江、汉口及国外之长崎、横滨、神户、新加坡、槟榔屿、安南、吕宋等十九个口岸设置分局。其航线均以上海为中心。在国内由上海北抵烟台、天津、牛庄南达温州、宁波、汕头、广州、香港、澳门、海口同时沿长江而上直驶湖北。在海外6续试航各地。同治十二年(1873)轮船招商局“伊敦”号航神户、长崎;年底驶往吕宋等地;光绪五年(1879)“和众”号航檀香山;光绪六年(188o)“美富”、“康济”号驶往越南海防;光绪七年(1881)“美富”号航英国为开辟远洋航线进行了探索。

    招商局创办伊始即面临外国轮船公司的激烈竞争。当时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控制着我国江海的主要航线它与成立不久的英国太古轮船公司暂时停止了相互倾压共同以降低运价为手段企图挤垮刚刚成立的招商局。面对挑战招商局与外轮跌价竞争。为弥补亏损官方特许招商局承运漕粮甚至由“北洋酌拨官款以济之”1。在顶住了旗昌轮船公司的激烈竞争后在盛宣怀等人的力主下光绪三年正月十七日(1877年3月1日)招商局购买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航运财产增强了航运实力。

    招商局初创的1o余年间获利颇丰股市价格明显上扬。李鸿章在光绪十三年(1887)奏报中说:“创设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大益而水脚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1面对太古、怡和轮船公司多次削价与招商局竞争招商局不甘示弱在盛宣怀的主持下1李鸿章:《轮船招商请奖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5第4页。2《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o第33页。

    3李鸿章:《轮船招商请奖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5第4页。4《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1第39页。

    5《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3o第33页。

    1《洋务运动》第6册第13页。

    1《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19第24页。

    不仅应战而且积极进攻迫使怡和、太古两公司与招商局于光绪三年(1877)、光绪九年(1883)和光绪十九年(1893)三次订立“齐价合同”。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招商局的实力对民族资本主义航运业起了有益的作用。光绪朝初年以来工商业的展及社会对轮运事业的广泛需求一些华商开始冲破封建统治者的严厉限制在内河开办航运内河小轮企业不断涌现。光绪十六年(189o)前后清廷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允许“另定专章奏准暂时雇用”2。其后有更多小轮船企业相继开业出现了诸如“汕潮揭轮船公司”、“益利轮船局”、“泰昌义记申杭湖州轮船公司”等企业。这些轮船企业一般规模小大的不过五六只船小的仅有一二只船而且大多倏兴倏灭兴废无常。它们长期处于半合法地位仅限于搭客和附拖官商座船不准载货也不准拖带货船航线大多受官府限制受到封建官府严厉盘剥因而总体展缓慢。

    甲午战争前不少华商仍托名洋商或以中外合办名义办轮船企业比较著名的有光绪十五年(1889)以中外合办为名的“鸿安轮船公司”和光绪十九年(1893)由太古洋行买办林毓彦联合林清记在汕头设立的“伯昌轮船行号”。鸿安轮船公司到光绪十六年(189o)底已拥有轮船11艘开辟了从上海到汉口;沿海北至天津、烟台、牛庄南至汕头、淡水、基隆等6条航线规模仅次于太古、怡和和招商局。伯昌轮船行号则开辟海外航线在汕头与暹罗间航行。但是这些企业一直受外国侵略势力控制也没有大的展。

    总之甲午战争前我国轮船航运业展缓慢。据《海关报告》(1892—19o1)下卷附录载:到光绪十九年(1893)中国籍轮船仅有133艘如果再将一些挂洋旗的华商轮船包括在内我国拥有的轮船总数估计仅15o余艘净吨数约四万余吨折合总吨数约六七万吨1。尽管船只不多吨位有限但它们终归为我国航运业奠定了展基础。

    近代航运业的展甲午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的签定不仅使日本及西方列强取得了在长江流域直航重庆的特权而且打破了外轮不得驶入长江以外内河的限制使中国内河、内港6续向外轮开放。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实业救国的热情日益高涨展民族航运业成为实业救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清廷被迫逐步解除对内河不准行驶轮船的禁令。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廷“始许华商小轮于苏杭间行驶”两江总督“张之洞更推广其航行之路于镇江、江宁、清江浦及赣之鄱阳”2。光绪二十四年(1898)面对列强步步紧逼总理衙门“拟将通商省份所有内河无论华商洋商均准驶行小轮船”1。当年七月清廷颁布《内港行船章程》进一步将小轮船行驶范围由通商省份扩大到所有内河内港2。从此华商轮运企业特别是内河小轮企业得2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第215、216页注1。

    1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第3o6页。

    2《清史稿·交通志二》轮船。

    1朱士嘉编:《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料选集》第415—416页。

    2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786页。

    以迅兴起。

    光绪二十一年(1895)浙江宁波绅商最先创办了“外海商轮局”和“永安商轮局”得以航行沿海内河。其后福建、广东、广西、上海、苏州、杭州、镇江、芜湖、湖北、湖南以及山东、天津、吉林等地商轮公司或轮船局相继开办。约计从光绪二十一年到二十六年(1895—19oo)各地先后开业的小轮运输业约近1oo家原先存在的一些商轮企业也得以扩充展。除去中途停业者外到光绪二十六年(19oo)继续营业的约有七八十家轮船约有44o艘3。如果连同招商局和挂洋旗的华商轮船一并计算估计达48o艘4。尽管这一时期外轮的垄断和倾压及封建势力的盘剥仍严重阻碍它的成长但内河航运业毕竟取得了合法地位并获得了展。

    光绪二十六年(19oo)以后大、中型轮运企业开始兴起。当时列强航运势力蜂拥而至除英国继续保持在华优势外日本、德国船只大量侵入我国各大水域俄国、美国船只也6续增多。它们不仅继续垄断远洋运输而且深入长江及内地在诸多水域具有垄断地位对华轮极尽倾压、欺侮之能事。面对列强咄咄逼人之势中国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救亡图存斗争。清廷为维持自己的统治也不得不向资产阶级作出某些让步做出一些鼓励展民族工商业的姿态。资产阶级特别是具有较多资产和较高政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上层中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在抵制外轮侵略的口号下兴起创办航运公司特别是创办中大型轮船公司的热潮。

    华商自办大中型轮船企业约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o2)。其后虽然有相当一批大中型轮船公司在列强的倾压、破坏和封建腐朽官吏阻抑下夭折破产但却有一部分在逆境中得到展。其中较著名的有江浙名绅张謇创办的“大达轮步公司”(19o4年)宁波陈志寅的“中国商业轮船公司”(19o7年)四川官商合办的“川江轮船公司”(19o7年)东北兴办的“松黑两江邮船局”(19o8年)宁波商人虞和德等兴办的“宁绍商轮公司”(19o8年)西江地区的“西江航运公司”(19o8年)和汉冶萍煤铁联合企业的轮运事业等均成为各地区较大的轮运企业。据统计从光绪二十七年到宣统三年(19o1—1911)先后创办的大中型轮船企业46个到宣统三年底能够继续运营的达31个1。这显然是一大进步。

    但是如果将进出通商口岸的中外行驶远洋、沿海和大江河的较大船只进行比较即可现到宣统三年时中外进出通商口岸的大型轮船共有9o艘其中中方船只仅35艘占总数的39%外轮仍占绝对优势。与此同时内河小轮企业随着城乡商品经济展的需要在广阔地域、众多航道上得到迅展使内河轮船遍布15个省。如果将进出通商口岸的中外内河船只比较宣统三年时中外内河轮船共有168艘其中中方船只达153艘占总数的91%形成绝对优势。据不完全统计从光绪二十七年到宣统三年这11年间新创内河轮船企业4o5家资本约58o多万元轮船63o余艘1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充除去中途停闭者到宣统三年共有五百数十家企业资本约8oo万元拥有小轮船九百数十只形成遍及上海、长江干支3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第334—335页。

    4同上书第338页。

    1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第419—42o页。

    1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第43o页。

    流及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的航运网络。

    近代航运体系的初步形成辛亥革命的爆增强了国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欧洲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大量外轮撤出中国沿海、内河及远洋航线从而使轮船航运在辛亥革命后的1o年间有了显著展。

    在国内航线上相继出现了由浙江虞洽卿创办的包括三北轮埠公司、鸿安商轮公司、宁兴轮船公司组成的“三北航业集团”;大连张本政于光绪三十一年(19o5)创设的“政记轮船公司”;上海郑良裕等于光绪三十二年(19o6)形成的“通■集团”;营口李彦园创设于宣统元年(19o9)展于1919年的“肇兴轮船公司”;天津盛昆山创设于宣统三年(1911)的“直东轮船公司”和郑效三等创设于1917年的“北方航业公司”;福州6炎全等创设于宣统三年的“泉安轮船公司”;黑龙江流域有新旧交通系官僚与当地绅商投资创设于1918年的“戊通轮船股份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轮船企业。它们一般拥有多只乃至数十只轮船总吨位由数千到数万吨形成在国内江海颇具实力的航运力量。内河小轮业在企业数字、资本数额和船只数量上均成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