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珠来复炮弹也属于前装线膛炮弹。前装滑膛炮弹和前装线膛炮弹都必须从炮口装填操作不便弹丸弹道稳定性差射度也较慢在后装炮弹出现后逐渐被淘汰。

    后装炮弹弹形长弹丸附有弹带射时弹带嵌入炮管膛线赋予弹丸以旋转运动并可防止火药气体泄出提高了射和命中精度。这种炮弹按其生产技术的展有旧式和新式之分。旧式后装炮弹是我国各兵工厂早期仿制的炮弹。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所仿制的旧式炮弹弹体用包铅作导引部有简单的碰炸引信弹体装黑炸药用黑火药栗色火药射无药筒射时将射药用法兰绒或粗棉绸包裹后进行装填。各式钢膛熟铁箍炮和全钢后膛架退式等火炮均使用这类炮弹。至189o年后至二十世纪初我国生产的旧式后装炮弹有所改进弹体已采用铜作导引部炸药为黑火药或石子药(块状药)射药为无烟药开始使用底火和药筒有较复杂的着引信。这类炮弹主要供快炮、过山炮等使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各国火炮生产技术展很快一些性能优良、运动性强适宜阵地作战的各种管退式山炮、野炮6续出现与此相适应的管退式火炮炮弹也得到迅展。管退式火炮炮弹的弹体材料逐步由生铁过渡到钢性铣和钢。弹体炸药也由黑火药逐步过渡到用苦味酸和梯恩梯。引信由单一引信逐步展到使用着和延期双用引信。保险机构更加完善可靠。炮弹射药已完全使用无烟药。我国仿制的新式后装炮弹品种以75毫米山野两种炮弹的生产时间最长产量最大使用也最广泛。我国近代的手榴弹制造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国外引进仿制逐步展起来的。最先制造手榴弹的是汕头制弹厂于1917年开始制造。北洋政府大总统府军事处驻保(定)修械司至迟在1919年就已开始组织手榴弹的制造。


………………………………

7

    (四)火炸药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明之一。火药的明和运用于军事使兵器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从而由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火兵器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展西方一些国家又研究出栗色火药、无烟火药和各种炸药用于枪炮作射药和弹体炸药黑火药的使用范围则大大缩小。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建立初期枪炮射药和弹体炸药均为黑火药基本购自西方国家并称之为洋火药。我国采用机器生产黑火药始于天津机器局。1868年天津机器局自英国购买机器于187o年建成一座生产黑火药的工厂这是中国第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用机器生产黑火药的工厂。继之各兵工局厂也纷纷仿造各种规格的黑火药。虽然工厂较多但是产量并不大据对1874至1911年期间的不完全统计各厂共生产黑火药1921万磅。

    随着远程火炮的出现需要燃较慢的火药。为降低燃美国于1868年至1882年期间采用降低制造火药所用木材的焙烧温度制成棕色木炭以代替黑色木炭将火药配方中的硫磺比例降低用水压机将火药压成高密度、单孔或多孔的几何形状药饼(也称藕形饼)再经低温烘干制成火药因其颜色为栗色故称栗色火药。我国生产栗色火药的仅有两家天津机器局自1887年开始仿制1898年具有年产栗色火药2o万磅的生产能力;江南制造局1893年开始制造栗色火药。自无烟火药、苦味酸和梯恩梯炸药出现取代了黑火药和栗色火药作枪炮射药和弹体炸药此后黑火药和栗色火药的使用范围更加缩小。

    我国化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于1867至1874年在江南制造局制成镪水棉花火药这是中国最早制造的硝化棉但未正式投入生产。天津机器局自1881年开始仿制硝化棉1883年获得成功随后建厂大量生产这时生产的硝化棉主要充当炸药使用。中国无烟药的仿制与生产始于江南制造局。1893年江南制造局从德国购进无烟药生产设备一套1895年建成投产这是中国最早的生产无烟药的工厂。此后天津机器局、湖北钢药厂、德州北洋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广东制造军械总厂等纷纷建厂生产无烟药。它们的建立初步形成了我国的无烟药工业仿制生产出各种枪炮所需的不同品种规格的射药。

    中国猛炸药的试制与生产起步较晚。1915年北洋政府6军部军械司徐尚武试制成功苦味酸但未投入生产。直到汉阳火药厂1922年和1924年先后研制成功苦味酸和梯恩梯以后我国才开始小批量生产这种炸药。

    化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于贸易的不断展西方近代化学化工知识逐渐传入我国中国近代化工技术由此而萌芽。

    (一)西方化学化工知识传入时期(184o—19oo)

    1。化学知识的传入。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兴办了工厂和矿山修铁路办电报办学堂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化学知识也6续传入中国。1855年英国医生霍森(benjaminhobson)编著的《博物新编》在中国出版其中第一集介绍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谈及化学元素有56种介绍了氧(书中称“养气”或“生气”)、氢(“轻气”或“水母气”)、氮(“淡气”)、一氧化碳(“炭气”)以及硫酸(“磺镪水”或“火磺油”)、硝酸(“硝镪水”或“水硝油”)、盐酸(“盐镪水”)等的性质和制造方法。此外1868年京师同文馆出版的《格致入门》中也介绍了一些化学知识。第一位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近代化学知识来我国的学者是徐寿(1818—1884)。他在江南制造局参加西方科技书籍的编译工作前后达17年共编译书籍13种其中大多数是化学方面的著作。1871年他翻译出版了《化学鉴原》一书书中概述了一般化学教科书的内容包括一些基本理论和各种重要元素的性质。此书曾风行一时“对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1。此书述及的元素已有64个徐寿创的以西文第一音节造字的原则被后来的中国化学界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他还译有其他化学著作如《化学鉴原续编》内容是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化学鉴原补编》介绍了无机化合物的知识《化学考质》内容是定性分析《化学求数》介绍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改易记》介绍了物理化学知识。1866年徐寿的儿子徐建寅(1845—19o1)翻译出版了《化学分原》介绍了定性分析的知识。

    以上书籍的出版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化学知识的各个方面为近代化工技术在中国的萌芽创造了条件。

    2。化工技术的传入。

    随着化学知识的传入化学工艺操作和技术也6续传到了中国。188o年徐建寅和汪振声合译的《化学工艺》出版书中介绍了制酸制碱等化工工艺知识。1883年前后徐寿还和一些人起成立了“格致书院”在这里举办一些讲座或科学讨论会也向听讲人作示范性的化学试验。

    化工工艺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化工产品的制造生产。英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先在我国开设化学工厂如1853年英商就在上海开办老德记药房用以配制西药。187o年英国人在上海开办美查肥皂厂生产肥皂等产品。1889年英商在上海开办美查制酸厂(后来改名为江苏药水厂)用铅室法生产硫酸供银炉业提炼金银用。这一时期中国的官办和民办企业也开始生产一些化工产品: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建成了采用铅室法技术制硫酸的工厂。1876年天津机械局建立淋硝厂也采用铅室法生产硫酸日产量达2吨。188o年上海燧昌自来火局开始生产火柴1888年叶澄衷在上海创办“燮昌火柴第一厂”每日可产梗硫磺火柴36万盒约占当时全上海火柴日产量(包括外商办的火柴厂)的4o%。1896年叶澄衷又在湖北汉口创办“燮昌火柴第二厂”生产价廉物美的“双狮”牌火柴。1889年唐廷枢创办唐山细棉土厂(今启新水泥厂)开始生产水泥。1895年江南制造局试制成功无烟火药并在上海建立了单基无烟火药厂。

    (二)化工技术的萌芽时期(19o1—1919)

    随着化学化工知识的传入和少量化工产品的生产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工技术进入萌芽阶段。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减少稍具规模的民族工业开始生产纯碱、硫酸铵化肥和一些轻化工产品中国基础化学工业由此起步。

    1。制碱。

    纯碱是一种基本化工原料制碱工业是中国化学工业中历史最久的行业。19o3年内蒙古鄂托克旗王爷下令放垦土地山西人李京客在白彦淖设立“大兴号”作坊开始生产锭子碱。后来山东人郭永熙设立“天聚泉”碱厂每年可产1o万公斤的碱锭。其生产工艺为:将取自碱湖里的碱块放入化碱锅化成液体除去泥沙杂草后澄清加入熬碱锅熬浓结成碱锭。每口锅出一个碱锭子约5o公斤。山西人郑氏(名字不详)在郭永熙之后在内蒙古察尔汗也用相同方法生产锭子碱。

    191o年北京人董立衡买下吉林省大布苏湖的开采权成立“天惠”公1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6o页。司生产面碱。其生产工艺与天聚泉厂基本相同年产面碱7oo—8oo吨产品畅销东北三省。由于质量好每年还有相当数量的面碱出口日本为当时天然碱工业之最。与此同时有人在吉林省双辽县创办郑家屯鱼碱公司在玻璃山设有7家作坊生产面碱(年产9oo吨)和砖碱(年产21o吨)从业人员达1o5人。在2o世纪初至大连碱厂投产前3o年间天惠和郑家屯鱼碱公司的产品基本控制我国东北市场。

    1917年范旭东创办永利制碱公司(后改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1919年在塘沽建设永利碱厂采用苏尔维法(so1vayprocess)生产纯碱。但这一技术当时为苏尔维公司所垄断从美国买到手的只是落后的设计图纸和设备。范旭东邀请当时在美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化学家侯德榜回国担任总工程师。在没有专利的情况下从事制碱技术的探索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24年生产出第一批纯碱。

    2。制酸。

    硫酸工业在中国起步较早继十九世纪下半叶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械局用铅室法生产硫酸之后1918年河南巩县兵工厂次采用当时先进的接触法工艺生产硫酸。此厂用煅烧硫磺产生二氧化硫再通入空气在催化剂铂作用下生成三氧化硫进而得到硫酸。

    3。氮肥。

    中国最早生产的氮肥是硫酸铵。1916年抚顺煤矿门德式煤气工厂采用硫酸吸收煤气中的氨这一工艺生产硫酸铵。1919年鞍山制钢所开始炼焦并用同样方法副产硫酸铵肥料。用以上方法生产的硫酸铵产量极小谈不上规模生产。

    4。轻化工。

    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家在沿海城市6续建起几个化工厂生产轻化工产品。1915年上海建起了开林油漆厂和瑞太石粉厂。1918年在上海开设振华油漆厂和永和实业公司主要生产厚漆、喷漆。1918年日本人在大连设厂开始生产二硝基氯苯及硫化黑染料年生产能力后来达到2ooo吨。次年中国商人开始在青岛、上海、天津等港口城市创办了一些染料厂主要生产硫化染料所需中间体从国外进口大多是将国外的原染料运来后拼成各种商品染料。1919年上海大丰化工厂开始生产无机盐类产品。

    1915年归国华侨在广州开设“广东兄弟创制树胶公司”开始生产胶鞋。此后在上海相继建立上海正泰化工厂、大中华橡胶厂它们生产的双钱牌箭鼓牌胶鞋和回力牌球鞋等产品在东南亚享有一定的声誉。1919年由袁良、钱赏延等集资设立北京溥益实业公司在山东设制糖厂和酒精厂利用甜菜作原料用双碳酸法制白糖日产糖可达5o吨用糖密酵法制酒精每日可生产96%的酒精7ooo余磅。

    上述化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料、设备部分或全部需依赖进口生产技术大多十分落后中国化学工业还要走很长的路。

    第六节轻工业纺织从184o到1919年我国的纺织技术就总体来说经历了由引进西方技术逐步推广集中性工厂化生产到开始消化仿制动力纺织机器的过程。即由手工业逐步向近代大工业过渡。

    (一)184o年前后我国纺织技术状况1。纺纱技术。

    184o年前后我国手工纺纱机器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纺纱有多种形式复锭脚踏纺车一人可以同时纺2—3根纱。欧洲产业革命前也曾出现过有2个锭子的纺车但“能够同时纺2根纱的纺纱工人几乎和双头人一样不易找到”1。

    合股拈线广泛采用2o锭转轮推车式拈线架和56锭退绕上行式竹纺车1这也都适于相当规模的手工作坊使用。

    以上这些与西欧产业革命时期所推广的机器相比纺车上还缺抽长拉细的牵伸机构因此牵伸是在人手和锭尖之间进行难以多锭化。至于拈线则除了未使用“二次能源”(蒸汽动机)之外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