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年间垄断了我国的轮船修造业攫取了高额利润排斥、压抑了我国船舶修造业的兴起与展。

    (二)加工工业这是列强为便于掠夺原料、推销商品的产物。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外资在华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掠取原料而经营的加工工业为主以推销商品而经营的加工工业较少。其主要加工工业有:1。砖茶制造业。砖茶是俄国从中国攫取的重要商品。早在汉口开埠后俄国商人即在同治二年(1863)投资设立“顺丰砖茶厂”。最初用手工制造1o年后6续使用机器生产。其后机器制茶厂6续开办到光绪朝中期以后汉口已有“阜昌”、“新泰”等若干大型砖茶工厂。汉口砖茶出口量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达35。4454万担主要输往俄国。此外俄国还在福州、1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第2o—26页。

    2同上书第26—36页。

    九江等茶叶出口地相继设立几个规模较小的分厂如“九江新泰砖茶厂”、“九江顺丰砖茶厂”和福州的若干工厂等从而基本垄断了这些地区砖茶生产。其间虽偶有英商等开办砖茶厂但均无力取代俄商地位。俄国在华砖茶业由于采取机器生产产品成本低又享有子口税致使我国旧式砖茶制造业每况愈下。

    2。机器缫丝业。生丝是列强掠购的主要商品出口量逐年增加。为使中国展机器缫丝业增加产量以便运销欧美从事丝织英商怡和洋行于咸丰十一年(1861)在上海创办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1。其后光绪四年(1878)美商“旗昌丝厂”试办成功大型机器缫丝厂“怡和”、“公平”、“纶昌”、“信昌”、“瑞纶”、“乾康”等相继在上海开办。其间旗昌丝厂于光绪十七年(1891)归法商接办改名“宝昌丝厂”;“乾康丝厂”成立不久即售予华商因此到光绪二十年上海共有外国丝厂7家。估计资产达53o万元2。光绪三年(1877)德商在烟台也设立“缫丝局”从事机器生产。3。其他。主要包括制糖、制革、轧花、打包等业。

    制糖业:先后有英商怡和洋行于光绪元年(1875)在香港设立的“中华火车糖局”和太古洋行于光绪九年(1883)在香港设立的“太古糖房”。中华火车糖局还于光绪四年(1878)始在汕头设立分厂。它们从华南和南洋掠取原料从事机器生产产品运销欧美并部分返销中国市场。

    制革业:英商于光绪二年(1876)始在汉口开办压革厂用机器压缩皮革减少了运费便利了出口。光绪元年仅出口皮革5319担光绪三年即增达5万担。光绪七年(1881)英商还曾在上海设立熟皮公司进行生产但不久毁于火。

    轧花业:日本、欧美等国商人不顾中国政府一再禁阻、抗议强行于光绪十四年(1888)在上海浦东设立“上海机器轧花局”英商祥生厂在浦东设机轧花等。

    打包业:有“隆茂洋行”、“平和洋行”、“德隆洋行”自咸丰十年(186o)以来先后设立于上海、天津、汉口、重庆等地的打包厂便利了皮革、羽毛、猪鬃、毛皮、棉花等原料出口。

    此外为出口加工蛋品、樟脑、茶叶、油料、毛绒等企业和为便于推销商品所设立的加工工业也间或出现。如德商瑞记洋行于光绪十九年(1893)在上海浦东修建有三个火油池可储煤油25oo吨并附设油箱制造厂以便销售。此后汕头、厦门、九龙等地继有火油池及油箱制造厂出现。又如为了推销鸦片它们还在香港、厦门等地设立鸦片制造厂等。

    (三)小型轻工业这些轻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上海。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末年先有一批食品加工、化学工业和印刷业问世包括了面包制造、面粉加工、制药、酿酒、汽水、制酸及金银熔炼、砖瓦及锯木和印刷诸多种类。其中老德记药房、江苏药水厂、点石斋石印局等后来都展成规模较大的企业。

    光绪六年(188o)前后外商曾在上海形成一个投资热潮相继有制冰、火柴、肥皂、造纸、玻璃制造、铁器制造、家具制造等企业出现。火柴制造业中的“燧昌自来火局”、造纸业中的“华章造纸厂”、木材加工业中的“祥1采孙毓棠说。见《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第67页注3。2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第238—341、244页。泰本行”等规模较大。自光绪朝中后期外资企业再次大幅度增加。其中以生产多种饮料著称的“泌药水厂”、制药业中的“屈臣氏药房”、生产啤酒的“福利公司酒厂”以及“美国烟草公司”、“上海水泥公司”等在当时都颇具规模。这些企业的产品不仅供销上海而且销往我国各口岸、城镇并深入到广大农村。

    与此同时外国资本还先后在汉口、牛庄、厦门、福州、广州等地兴办过制冰、铁锅制造、豆饼加工、金银提炼等工业并多次强烈表现出在我国投资棉纺织业和采矿业的企图。

    到甲午战争之前外资在华投资的轻工业种类日渐增多并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四)租界中的公用事业这类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同治三年(1864)英商在“公共租界”始设“大英自来火房”从事煤气生产。最初资本1o万两至光绪二十年(1894)已增至2o万两。煤气出售量达4889万多立方英尺。1866年法商在“法租界”也建立“自来火行”规模较小后因经营不善于光绪十八年(1892)被大英自来火房吞并。光绪九年(1883)英商在公共租界建成上海自来水公司最初资本7。5万英镑到光绪二十年增至14。4万英镑。该公司不仅对租界供水并延伸到上海县城边一昼夜可供1675万加仑。光绪八年(1882)英商创设上海电光公司开始架设电灯。后因经营不善于光绪十四年(1888)改为新申电气公司光绪十九年(1893)又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接办改为工部局电气处。此外天津开辟租界后英商集股于光绪十五年(1889)也开办了一个煤气公司。

    外商在租界开办公用事业目的在于改善其生活、工作环境使其享受到在本国同样的优越条件。但同时由于自来水、电灯、煤气灯等设施的建立也开始改变了旧城市的面貌。

    到甲午战争前夕外国资本在我国开办的企业达191个其中船舶修造和各种加工工业占到总数的6o%1且大多分布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口岸和长江流域的汉口。外资企业投资总额估计约达28oo万元2利润一般在1o%至24%之间雇佣工人约达34ooo人占当时我国工人总数的34。6%至37%3。

    应当指出外资在华设厂是没有任何法律或条约依据的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愚昧、软弱的清政府初则放任、迁就;继则在民族工业初步展之际试图阻抑外资在华设厂。但这种阻抑除少数成功外大多失败。列强仍蛮横设厂我行我素并进而图谋攫取在我国设厂的法律权利。

    外资企业依靠其种种特权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残酷剥削中国人民攫取丰厚利润阻碍与压抑着我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展。但在它的企业中却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它依靠机器生产迅提高生产率和成品质量、获取高额利润、改善人们生活的现实又在相当大程度上激起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投资近代工业的愿望和热情。

    1汪敬虞:《十九世纪外资对中国工矿企业的侵略活动》《经济研究》1965年第12期。2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第247页。

    3同上书按第12o1页统计表计算。

    中国机器工业的兴起自同治初年清政府开始主持创办军事工业;同治末年倡导兴办民用工业与此同时民间机器工业也6续出现。此后二三十年间我国机器工业逐渐展至甲午战争前已初具规模。

    (一)清廷创办的军事工业嘉、道之际我国制造军器、火药、战船的技术已大大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鸦片战争爆后领导抵抗英国侵略的开明官员林则徐等人已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在爱国官绅、知识分子支持下试造新式船炮进行了可贵的实践。不幸由于战争的失败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奢靡苟安中断了它的展。

    咸丰末年清廷遭受到人民革命的沉重打击尤被英法联军所重创乃至出现京师沦陷皇帝北逃的惨剧。为加强封建国家机器扑灭人民革命提高国防实力清皇朝中一部分正视现实的官员倡导仿制西方船炮以自强开始着手创办军事工业。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1861年12月)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用手工制造洋枪洋炮及子弹、火药。没有雇佣外国人只是招募了一批有志于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探讨西方科技研究新式船炮并制成一艘小轮船。不久即派容闳赴美国购办机器准备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同治元年(1862)江苏巡抚李鸿章委派英国人马格里在松江城外创办“上海洋炮局”用手工仿制炮弹、火药。不久形成由马格里和刘佐禹、韩殿甲、丁日昌分别主持的三个洋炮局。同治二年(1863)马格里主持的洋炮局迁往苏州改为“苏州洋炮局”。马格里协助李鸿章从遣退的“阿思本舰队”上购回一批制造军火的机器设备使炮局开始机器生产仿制长炸炮、短炸炮和炮弹、枪弹。

    安庆内军械所和上海洋炮局规模小、设备简陋除马格里主持的炮局曾采用一些机器外其余仍为手工生产生产能力有限。如安庆内军械所仿制的轮船“行驶迟钝不甚得法”1“新制之坐劈上炮不甚合式”2。尽管如此但这却是中国经营近代军事工业的开端体现了由手工业生产向机器大生产的过渡。

    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都天京清朝统治暂时趋于稳定。为了展军事工业清廷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引进机器设备、招揽技术人才近代军事工业于是迅兴起。

    从同治三年以后的3o年中由清廷直接拨款或各省督抚自筹经费共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近代军用企业共22个之多它们的简况如下表:清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简表(1864—1894)11《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27第7—1o页。

    2《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卷15同治元年十一月十二日日记。

    1资料来源: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4册。局名创办年创建人主要产品所在地江南制造总局1865曾国藩李鸿章枪、炮、子弹、火药、水雷、兵轮和机器。设有炼钢厂。

    上海金陵制造局1865李鸿章枪、炮、子弹、火药。南京福州船政局1866左宗棠修造轮船。福州天津机器局1867崇厚李鸿章枪、炮、子弹、火药、水雷设有炼钢厂。

    天津西安机器局1869左宗棠子弹、火药。西安福建机器局1869英桂子弹、火药。福州兰州机器局1872左宗棠枪、子弹、火药。兰州云南机器局1872?岑毓英炮、子弹、火药。后停办再建。昆明广州机器局1874瑞麟子弹、火药、水雷修造小轮船。广州广州火药局1875刘坤一火药。广州山东机器局1875丁宝桢枪、子弹、火药。济南湖南机器局1875王文韶枪、开花炮弹、火药。长沙四川机器局1877?丁宝桢枪、炮、子弹、火药。成都吉林机器局1881吴大澂枪、子弹、火药。吉林金陵火药局1881刘坤一火药。南京浙江机器局1883刘秉璋子弹、火药、水雷。杭州神机营机器局1883奕譞炮、枪、子弹、水雷等。北京山西机器局1884张之洞火药。太原广东机器局1885张之洞枪、炮、小轮船。广州台湾机器局1885刘铭传枪、炮、子弹、火药。台北湖北枪炮厂189o张之洞枪、炮、子弹、火药。汉阳奉天制造局1894依克唐阿不详。沈阳这22个局厂规模较大的5个即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除福州船政局专造轮船外其余都能造枪、炮、子弹、火药有的还能造轮船、机器并设有炼钢厂;中型的有5个即广州机器局、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吉林机器局、神机营机器局一般能造枪、子弹、火药有的也能造炮。其他12个厂局规模较小一般只能造子弹、火药有的时开时停。下面简要记述前4个较大的企业:1。江南制造总局(简称“沪局”)。

    曾国藩、李鸿章创建。同治四年(1865)夏由海关道丁日昌出面以6万两白银买下设在上海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及铜、铁、木料再将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个洋炮局和容闳买回的机器设备归并一处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局址初设虹口同治六年(1867)迁至城南高昌庙随着购、造机器增多先后建成机器厂、木工厂、铸铜铁厂、轮船厂、锅炉厂、枪厂、炮厂、黑色火药厂、枪子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及广方言馆、翻译馆、操炮学堂(后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