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1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治者消费外大部分作为商品行销各处不完全同于旧式官府工业。北洋工艺局创办于光绪二十九年(19o3)“为北洋官营实业之总机关”2。下设高等工业学堂“以培养工业人才为宗旨”3分化学、机器、制造、绘图四2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5页。

    3朱寿朋:《东华续录》第13页。

    1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19—22页。

    1参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511—515页。

    2周淑媜:《周止庵先生别传》第3—4页。

    3《光绪三十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奏筹办工艺各事浙著成效分别胪陈折》周尔润:《直隶艺志初编》章科;考工厂“以启工商智识为宗旨”4“购求各省及外国常用稀用品物标签陈列任人参观俾资取法改良”5。其下附设工商研究所、工商演说会、工业售品所(后改称天津劝工陈列所);教育品陈列馆“以浚学识教育实验为宗旨”6“罗列大中小学堂各项教育用品及各种学科成绩书籍以备参观购取有所师承”7;实习工场“以传习手艺提倡各项公司为宗旨”8为培养工匠之才以兴实业分设机械、劝工、彩印、染色、木工、窑业、刺绣、提花、图画、烛皂、制燧(即火柴)等11科。北洋工艺局对于推动天津及附近地区手工业的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士大夫多重清谈鲜有自办实业者。自有实业工厂之示范训练故技术人手渐多遂有醵资创办各种工厂:如天津造胰公司丹凤火柴公司等为一时士绅所筹办皆间接受实习工场之启导”9。与此同时各省也纷纷建立了工艺局但名称不一有称工艺厂也有称工艺所主要是官办的也有一些是由官绅投资兴办的。在各省的工艺局之下都设有许多传习所工场。由于它们多从事商品生产所以虽是在原有官府手工业基础上的进一步展但已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了。据1913年《世界年鉴》对直隶、奉天、吉林等22个省的统计有工艺局228个各种传习所519个劝工场1o个公私建设备工场247个1。它们不仅为各地手工业的展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对清末各地手工业的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为机器工业培养了一定的技术工人。牍类卷上第1—2页。

    4《光绪三十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奏筹办工艺各事浙著成效分别胪陈折》周尔润:《直隶艺志初编》章牍类卷上第1—2页。

    5周淑媜:《周止庵先生别传》第14页。

    6《光绪三十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奏筹办工艺各事浙著成效分别胪陈折》周尔润:《直隶艺志初编》章牍类卷上第1—2页。

    7周淑媜:《周止庵先生别传》第14—17、4—6页。

    8《光绪三十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奏筹办工艺各事浙著成效分别胪陈折》周尔润:《直隶艺志初编》章牍类卷上第1—2页。

    9周淑媜:《周止庵先生别传》第14—17、4—6页。

    1参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576页。

    第四节清末手工业的新变化清末随着帝国主义在华投资的激增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展中国的手工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一是:旧的手工业部门中手工工场的增多和使用新式机器的新的生产部门的出现与形成。在旧的手工业部门中榨油业、碾米业、织布业、煤矿业等增设手工工场最为显著。榨油业如江苏武进“在清光绪二十年至宣统初元为油坊最盛时全县境内共有油坊十家”2;山东是出产花生油的主要省份之一榨油业的历史很悠久但最昌盛的时期则是在“航运通达津浦铁路筑成之后”3约当二十世纪开始的一二十年间几个产量较大的地区如烟台光绪二十六年至宣统三年(19oo—1911)榨油作坊和手工工场有四五十家潍县哈蟆屯有3o家左右安丘也有数家4;东三省盛产豆油大连“自19o6年双和栈油坊开设以来19o8年增加成18所工厂19o9年增至35家逐年呈倍加的盛况其他各重要都市油坊工厂的设立亦6续增加据说当时油坊总有3oo余家”1;山西大同、神池等地“光绪年间斯业颇盛”各有油坊百余家2其达时间差不多也都是在清末。碾米业是遍于南方各城镇的重要手工业部门之一。安徽芜湖在道光年间碾米作坊仅2o余家到清末增至1oo余家3;长沙碾米业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达时也在清末作坊达6oo余家4;汉口的碾米业也大约在同时期增至1oo余家5。织布业在这期间也出现了大批手工工场。如江苏“常熟之有织布厂实始于前清光绪二十九年。厥后逐渐增多至三十一家”6;“19o7年起上海郊区计有小型工场百余家主要由安徽帮手工棉织业者自安徽安庆、芜湖等地迁来”7。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七年至宣统三年间(19o1—1911)全国新设织布手工工场约达3oo余家8成为最重要的工场手工业部门。新兴手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形成差不多全在清末如针织业到宣统三年(1911)止先后设立了约4o家9;火柴业自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北汉口燮昌火柴厂创办以后至光绪三十四年(19o8)各地兴办火柴手工工场不下17家1。其余如皂烛业、卷烟业玻璃业等也都是这一时期新兴的一批手工工场。

    其二是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广泛形成和展。一方面由于新兴的工场手工业和许多带有工场手工业性质的新兴工业中一部分工作不需要集体2于定一:《武进工业调查录》第6—7页。

    3《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8编第153页。

    4参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344—347页。

    1沈学源译:《东三省物产资源与化学工业》上册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版第128—131页。2《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6编第172页。

    3民国《芜湖县志》卷35《实业志·商业》第1页。

    4参见《中国实业志》(湖南省)第7编第115—116页。

    5《支那经济全书》第1辑第247页。

    6《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常熟县第126页。

    7《上海手工业调查报告》1951年1o月。

    8樊百川:《中国手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的遭遇和命运》《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9樊百川:《中国手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的遭遇和命运》《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1参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334页。

    协作或使用机器生产如火柴业、卷烟业的糊纸盒工作毛织业的纺毛绒工作草帽业的编草辫工作机器制造厂的零活和非标准件的加工等等因此便广泛地采用了家庭劳动的形式来承担。这些家庭手工业者(包括小作坊主)成为手工工场或工厂的场(厂)外计件领酬劳动者其生产关系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另一方面由于机器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展刺激和促使商业资本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地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开始直接控制商品的生产从而造就了一大批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如河北高阳的织布业这里自清光绪末年以后织布业兴起过去经营高利贷资本的钱粮商人见此业利厚纷纷输入大量机制洋纱。与此同时足踏织布机也逐渐输入高阳因其比旧式木机生产效率可提高若干倍农民凡能力所及都要买一架从而使用纱量激增。当时除极少数资力雄厚的农民可以自购原料依自己的计划织布出售外大多数农民只能从商人手中购买原料“为原料不致缺乏计不得已只有仰商人的鼻息替商人织布而赚取工资”商人则收取成布运销各地。这样“农民虽仍在自己家内用自己的工具来织布但性质上完全受商人的监督而受雇于商人”1。河北宝坻县及山东潍县的情形与高阳差不多。其他各地的织布业虽或生的时间稍晚些也都经历了相同的过程。

    其三是为适应市场扩大的需要及企业间日益剧烈的竞争一部分资力较充裕的手工工场逐渐过渡为机器工业。光绪十三年(1887)浙江宁波轧棉业的通久源轧花厂“购置了蒸汽引擎和锅炉附有4o架日本大阪制造的最新式的轧花机以原有场房加上新的建筑作为机器轧花之用”2。此大概为中国手工业较早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其后广东三水和山东烟台的缫丝业及辽宁营口的榨油业也改用机器生产。清末天津的肥皂业、江苏宝山的薄荷油业、四川彭县的铜矿业、云南个旧的锡矿业浙江杭州、安徽芜湖、江苏武进的碾米业及武进的印刷业等都开始采用机器生产3。

    中国手工业在清末所出现的上述新的变化表明它们已不再孤立于资本主义之外独立展而是逐渐纳入了资本主义展的范围和轨道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这些新的变化并不是中国手工业自然展的结果主要是由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所造成的巨大经济压力所致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展对手工业的这些变化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参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415—42o页。

    2同上书第392页。

    3同上书第386—393页。

    第三章工业鸦片战争前中国只有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鸦片战争后英国为的西方列强最先在我国强行设置工厂进行机器生产。同治年间清廷为加强国防、改进军事装备开始创办军事工业随后又创办民用工业。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的展顺序反映了创办者的政治、军事需要和时代特点。与此同时民间兴办的机器工业也开始6续出现。从此中国机器工业开始了缓慢的展历程。

    机器工业是十八、十九世纪欧美“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不仅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且成为人类最终战胜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革命武器。然而西方列强在我国开办机器工业的目的则在于经济掠夺在于将我国经济纳入其殖民地、半殖民地轨道。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展不得不在经济条件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开始兴办机器工业使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和瓦解本国封建统治基础的物质力量在日积月累中形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造成我国机器工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然而机器工业得到越来越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爱国志士的欢迎和支持。他们纷纷将投资工业作为爱国、救国的实际行动推动机器工业在不断排除阻力中得以展。其中从咸丰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6o—1894)大体为机器工业的产生时期;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1919年则为机器工业的初步展时期。第一节中国机器工业的产生(184o——1894)

    外资工业的入侵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在我国创办便于对华经济掠夺和多方面控制所需要的船舶修造、加工工业和租界内为其生活服务的公用事业。与此同时还开办了一些小规模的轻工业。

    (一)船舶修造业最先出现的是由英国人柯拜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广州黄埔设置的柯拜船坞专事船舶修理。其后西方列强相继在上海、厦门、香港、福州等沿海口岸地区建立船舶修理厂或修造厂到光绪二十年(1894)有名可稽的厂累计约达39个大多为英国资本家所经营。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香港黄埔船坞公司。该公司由英商怡和洋行与大英轮船公司、德忌利士轮船公司合伙筹资24万元于同治二年(1863)创办于香港。创办伊始即收买了柯拜船坞公司。其后该公司不断扩充实力增殖资本。在激烈竞争中它先后吞并了阿白丁船坞、何伯船坞、於仁船坞公司、桑兹船台和环球船坞公司到光绪初年已垄断了香港、九龙、黄埔地区的船坞修造业。光绪二十年(1894)年其资本已达156。25万元。

    2。祥生船厂。该厂由英商和记洋行于同治元年(1862)创办于上海浦东。后在英人格兰特等人经营下迅展为拥有大型船坞和机器厂的大型企业并于光绪十七年(1891)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达8o万两。该厂不仅修理各种船舶而且制造多种小型货轮、汽船、拖船有时甚至为清政府承造浮江炮艇、水雷艇等军用船只。仅据《捷报》零星记载自光绪五年至光绪二十年(1879—1894)已造各色船只约4o艘。自光绪十七年至二十年(1891—1894)年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达17。5%—17。9%。13。耶松船厂。该厂由英商佛南于同治四年(1865)创办于上海虹口。它长期租用浦东的两个船坞下设若干分厂能修理各种船舶并能制造汽船、客货船、拖船、小炮船等。光绪十八年(1892)改组为有限公司资本为75万两。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13。5%第二年即升至21%2。这些企业便利了英国对华经济掠夺和垄断航运业同时又在数十年间垄断了我国的轮船修造业攫取了高额利润排斥、压抑了我国船舶修造业的兴起与展。

    (二)加工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