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6梁崇鼎等:《民国贵县志》卷11第337—338页。

    1参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233页。

    2曾灿材等:宣统《庐陵县志》卷4第14页。

    3《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光绪十八年镇江口。

    4《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光绪二十一年九江口。

    5《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光绪十八年镇江口。

    6《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光绪十九年镇江口。

    进口每年不过15oo匹而另一方面黄草坝镇上和近郊的织布机数据他的合理估计有25oo台。这些织布机共出多少布可惜无法确定。但是进口的布匹不论在价值和数量上和本地布比较起来便显得不足重视。”1上述情况在长江下游江浙一带湖北沙市附近广东佛山、兴宁四川重庆、乐山直隶高阳、宝坻等地均有生使手工织布业又有了新的展。

    还有一些地区由于外省手工织布者的大量涌入使本地织布业迅达。如云南府光绪十七八年“城内仅有少数几架织机”到二十一二年已展到几百架“这种增长完全由于四川移民和廉价的印度棉纱几乎是同时来到云南所致”2。其时云南南部“全体人民都是穿的印度棉纱织成的布”3。而“云南府的洋布贸易所值甚微重庆一天的贸易等于云南府一年的贸易”4。

    从整体上看中国手工织布业在进口洋布的打击下总趋势是日渐衰落了。但由于这种打击的程度是不平衡的一些地区破坏程度较轻其手工织布业还可以有一定的展。而个别边远地区甚至从未见过洋纱洋布其家庭纺织业自然也就仍占统治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不仅使中国的手工纺织业出现衰落的趋势也使其他一些手工业出现了衰落的趋势其中冶铁炼钢业、蜡烛业、制针业、制靛业等部门遭到了比手工棉纺织业更为惨重的破产的命运。

    中国的冶铁炼钢业是手工业中比较达的一个部门在古代社会其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鸦片战争前后外国铁及铁制品的输入数量很少但从同治年以后其输入量急剧增长。历年海关报告》记:同治六年(1867)进口铁为113441担光绪十一年(1885)增加到12o2881担不到2o年增加了近1o倍。而光绪十七年(1891)更剧增至1726o56担1。洋铁大量涌入使土铁日益受到排挤。宁波、烟台一些地方同治中期就已出现洋铁差不多全部占夺土铁销路的情况。中法战争前后天津也主要进口洋钢了2。洋铁能够代替土铁的最重要原因仍然是其价格低廉。此外输入的洋铁多为铁条、铁片等因而使用加工便利可以大大地节省时间和劳力很受用者欢迎。这样土铁的销路逐渐缩减大批冶炼作坊先后倒闭。例如:铁工业最著名的广东佛山镇原有铁砖行1o余家后来全部关闭;1o余家铁线行也仅剩不多的几家;原本极兴盛的铁钉行其营业也十分冷落了3。安徽芜湖出产的钢“为旧日驰名物产”4。咸丰、同治时其钢坊已从过去的数十家减少为14家到光绪中期芜钢绝迹于世5。湖南邵阳“原名宝庆所产之钢称曰宝庆大条钢前清初叶宝庆大条钢极负盛名”6。其钢坊在同治年间还1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25o页。

    2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251页。

    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251页。

    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251页。

    1参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164页。

    2《海关贸易报告册》1888年天津口第19页。

    3参见洗宝干等:《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6第15页。

    4鲍寔等:《民国芜湖县志》卷35第6页。

    5参见张九皋《芜湖手工炼铁业片断史料》《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1期。6《中国实业志》(湖南省)第7编第349—35o页。

    有2o余家到宣统二年(191o)仅剩8家以后不久也全部停歇了7。湘潭的苏钢以前也较有名。咸丰年间这里的钢坊有4o余家以后相继停闭到宣统二年仅剩3家不久也全部停顿了8。山西的生铁、熟铁以前在南北各省都有大量销路。鸦片战争前后仅晋城县就有生铁炉1o余座熟铁炉百余座1。洋铁大量输入后同治、光绪之际其“销路局限于中国北部”2产量逐渐减少不久因连年大旱炼铁“炉数顿减大半”3到光绪末年这里所存炉数已不及昔日的1/1o4。其他各地的手工冶铁炼钢业虽或衰歇的时间略有先后不同但大致情形雷同。

    其他各种手工业凡是生产与进口商品相同或可以用进口洋货替代的产品都遭到了和冶铁炼钢业相同的命运如蜡烛业被煤油排斥火石和铁片被火柴排斥土针、土靛被洋针、洋靛排斥等等。这些手工业部门都只有被逐步淘汰的命运而不可能获得新的展机会。

    与手工棉纺织业及冶铁炼钢业不同丝、茶手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丝、茶是外国资本主义着重掠夺的中国产品中国出口商品中占大宗的始终是丝、茶两项。同治、光绪之际二者在出口货物总值中所占比重达9o%左右以后虽逐渐下降但到甲午战争前后仍占6o%5。丝、茶的大量出口直接刺激了缫丝业和制茶业的展。缫丝业方面如浙江乌程县南浔镇出产的辑里丝以前其销路仅限于国内“销行范围既小营业不盛”6。五口通商后“销售上海洋庄转运出口其名始显”7。其后“外商需求既殷收买者踊跃赴将于是辑里丝价雀起蚕桑之业乃因之而愈盛”1。到光绪二十年前后“南浔附近各乡居民及震泽、黎里一带约有车户二三千家。每家平均约有车四部”2。江苏溧阳在太平天国起义前每年产丝约26o万两以上。太平天国失败后育蚕者渐渐增加生丝产量增多。光绪六年(188o)生丝产量达5oo万两之多其中8o%运往上海输出国外3。广东的生丝光绪六年(188o)输往欧洲12ooo包至14ooo包(每包重8o斤);输往缅甸3ooo担至4ooo担;输往美国1oooo箱(每箱75斤);本省消费为2oooo担4。其他如四川、贵州、湖北、山东、奉天等省的缫丝业均有较大展。制茶方面湖南平江县“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5。福建“自开海禁以来7《中国实业志》(湖南省)第7编第349—35o页。

    8《中国实业志》(湖南省)第7编第349—35o页。

    1李希霍芬:《旅华日记》第56o页。

    2《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3编第171—172页;第6编第478页。3《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3编第171—172页;第6编第478页。4《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3编第171—172页;第6编第478页。5参见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o9页。6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2o—121页。

    7《中国实业志》第三编第11页。

    1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122页。

    2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第11—12页。

    3参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73页。

    4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第94页。

    5同治《平江县志》卷2o“物产”第3页。

    闽茶之利较从前不啻倍蓰”6。广东“鹤山山多田少山地最适于茶树之栽培故植茶者较多。清道光年间为中国茶叶之全盛时代全年出口有二百万担之多。时该县无论土著客家多以植茶为业”7。此外湖北羊楼峒一带皖南建德、祁门及江西等省种茶制茶业都因出口的增长而有很大展。但是由于丝、茶出口贸易差不多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8。国内市场亦受洋商及其买办的操纵致使“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之鼻息厘毫不能主持洋人洞知华商资本不足华人心志不齐每届丝茶上市为欲取先予之计视来贷之不旺故抬价值;迨已群聚则又故作观望相持久之则华商之心虚胆怯者急思脱手必有自愿跌价者矣。迨市贷既空则又故抬其价以招之。如此几经番手华商悉堕其术中。洋商心计本工加以通事买办之嗾导不肖市僧之输情深识华人之情伪故张弛操纵之间不至尽倾华商之血本不止”1。这样尽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刺激了中国丝茶手工业的展但同时也使之陷入了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境地成为其附庸经济仰其鼻息随其波动。同治、光绪之际由于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外国丝、茶的竞争洋商抑勒价格造成大批丝、茶业者破产如九江一地过去茶庄林立每年或五六十家或三四十家此时仅存1o余家甲午战争前后更只剩四五家。2中国手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除走向上述两种道路外还有一些部门因为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特殊条件下产生的有的甚至还带有特种手工业的性质如陶瓷业、爆竹业、制扇业、宣纸业、中草药加工业、刀剪业、铜锡器制造业等大多没有受到直接的影响或无较明显的影响除少数部门曾随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展、风尚的变迁逐渐衰落下去以外大多都得以保存下来。另外还有一些手工业部门具有长期展的历史手工工场和商品生产比较达仍有较多展的余地如榨油业、碾米业、采矿业、丝织业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在这些部门暂时还不可能很大展虽然也曾受某种外国商品的压力有过短期的衰退但因出口数量的增大和国内商品经济的展在较晚时期又有了新的展少数企业还逐渐过渡到机器工业。16吕佺孙:《闽省征收运销茶税》求自强斋主人:《皇朝经济文编》卷54第3页。7陈兴琰:《广东■山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第8卷第5期第13o页。8参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第488页。

    1商霖:《整顿丝茶策》求自强斋主人:《皇朝经济文编》卷49第2页。2参见《茶事近闻》《农学报》第29册。

    1樊百川:《中国手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的遭遇和命运》《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第三节官手工业的变化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清朝的官府手工业也生了变化。一些部门如军火手工工场衰落了。军火手工工场本是清朝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主要生产刀、矛等冷兵器。同治年间洋务运动兴起清廷从外国引进技术和设备在各地设立了一些用机器生产军火的军事工厂仿制洋枪、洋炮装备清军逐渐替代了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到光绪末旧式的军火手工工场先后被废止了。还有一些部门如铸钱手工业改用机器生产铸造铜圆。这样其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乃至生产关系都生了变化脱离了旧式手工业进入近代机器工业行列。其他手工工场虽继续存在但地位逐渐下降规模越来越小内部的生产关系也生了一些变化。如苏杭织造局开始“准许织工在完成北京定货以后可在闲余时间接受私人定货”2光绪三十年(19o4)作为清廷江南三织造局之一的江宁织造局因“物力艰难”3被裁撤。这一时期地方政府纷纷筹办了一些官府手工业如湖南蚕桑总局、福州织布局等广西的桂林、梧州、庆远、柳州等二十几个府厅州县都设立了蚕丝机坊出产生丝。这些手工工场的工匠系自行招募而来工银按技术高低给故生产关系变化更大。如湖南蚕桑总局从浙江招募工匠规定每人先借予安家费6o至8o元;准许一年回家探亲一次路费由“局中赏给”;教授本地学徒合格者给予一定的奖励等等。1戊戌变法后清廷在继续经营原有官府手工业的同时在所谓“振兴实业”的口号下兴办了一些工艺局和工艺传习所工场。其中规模较大的工艺局是农工商部工艺局和北洋工艺局。

    农工商部工艺局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o2)到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全部开工设有织工、绣工、染工、木工、皮工、藤工、料工、纸工、铁工、画漆、图画、井工等12科。仍属官办手工工场工师匠徒缺乏人身自由如《各科匠徒执事规则》规定:“凡匠徒在场工作必须整齐严肃不准接谈嘻笑。下工时各依次序按照体操便步法行走不得紊乱。下工后各归宿舍亦不得杂聚喧哗”。“匠徒无故不准擅出大门如有事外出应报明情由;经监工处允准后领公出小牌到稽查处挂号限时缴牌回场不得逗留游荡。”《雇募工师条例》规定:“工师除婚丧大事外到局三年方准给假回籍省视工师亦不得无故旷工请假回籍。”《招募工徒条例》规定:“毕业工徒须在本局效力三年期满方准赴他处作工。”“官费工徒未经毕业;或已毕业未满效力年限而私往他处作工或故意犯规被革者均须追回历年所给工食津贴及书器等费。”1但其所出产品除供统治者消费外大部分作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