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击来1《中法战争》第3册第131页;第2册第144页。
犯之敌。二月法军猛攻关前御敌的长墙有的已经越墙而入。在这紧急关头冯子材手持长矛奋勇当先地跃出墙外杀进敌阵。全军将士异常感奋跟随着扑向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法军大败溃退。当地壮、瑶、白、彝、汉等各族人民和1ooo多名越南人民也赶来助战。冯子材率各军乘胜追击取得了重大胜利。法国侵略者称这次战役是灾难性的失败。
法军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导致了茹费理内阁的倒台。法国在政治上军事上都陷于混乱形势对抗法斗争十分有利。但是清廷的本意是求和“时时为和计”最终在胜利声中屈辱议和。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九日(1885年4月4日)英籍海关职员金登干(j。be11)代替清廷在巴黎跟法国签订停战协定。二十一日(6日)清廷即命令前线停战关外驻军分别撤回。两广总督张之洞、督办广东防务彭玉麟等表示反对分别致电清廷指出“条款未定万万不可撤兵”“停战则可撤兵则不可”1。但是清廷不顾有关官员、将领的反对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于四月二十七日(6月9日)缔结不平等的《中法新约》。条约规定:法国侵略军定期从台湾、澎湖撤出;清廷确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同意法国在云南和广西两省边界开埠通商;中国修建铁路时应向法国人商办等。这样中国西南的门户进一步被打开了。法军撤出台湾、澎湖后清廷于是年九月设置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1《中法战争》第6册第384、385页。
第九章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第一节日本动侵华战争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894—1895)日本为了吞并中国邻邦朝鲜并向中国扩展动了蓄谋已久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展迅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大6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以征服朝鲜为其“利益线的焦点”并进而吞并中国的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地。随后日本政府即按此政策对中国、朝鲜进行侵略扩张。从同治末年起日本多次武装侵略朝鲜攫取了通商、驻兵等特权使朝鲜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光绪十六年(189o)日本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异常尖锐。日本统治阶级为了转嫁危机大肆扩充军备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并且不断派遣间谍潜入中国窃取各种情报秘密绘制了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详细地图着手准备侵华战争。
日本动的侵略战争得到了美、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帮助和支持。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英法抗争”1。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动战争以便趁火打劫。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生争夺。为了对抗俄国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年7月16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提高了英货进口的关税税率。次日日本大本营举行御前会议决定对中国开战并制定了作战计划。
光绪二十年(1894)春朝鲜爆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封建统治阶级极为恐慌要求清廷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乘机诱使清廷出兵朝鲜并声称“我政府必无他意”。李鸿章听信了日本的保证在接到了朝鲜政府“恳请北洋大臣酌遣数队来代剿”的文书后即派直隶提督叶志等选带淮军15oo人乘船东渡朝鲜。同时照会日本表示“派兵援助乃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并声明“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2。但日本却以护送驻朝公使赴任和保护侨民为借口乘机出兵侵入朝鲜把部队部署到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
当中日两国6续派兵赴朝时东学党起义已经平息。清廷按原议提出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的方案同时命令正准备增援的后续部队停止出并电令在朝清军向牙山集结准备订期内渡回国。但是日本不仅拒不撤兵反而命令驻扎仁川的日军开进汉城把朝鲜政府置于日军的监督之下并继续增兵入朝使侵朝日军增至万余人数倍于清军战争迫在眉睫。
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日本舰队在牙山口外丰岛附近突然袭击中舰中国雇用的英国运兵船被击沉船上兵士7oo多人死难。日本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1井上清、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上册中译本第96页。
2《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中日战争》第2册第548—549页。第二节战争进程和清廷的失败在战争一触即的情况下清廷内部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种主张。以翁同龢、文廷式等帝党一派极力主战反对妥协求和同时想以此争取人心扩大实力。他们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主和派则以把持了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等后党官僚为代表为了保存实力主张避战求和。在中日战争爆前面对紧急的形势李鸿章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备战而是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企图在外交上依靠列强的折冲调停迫使日本与中国同时从朝鲜撤兵。李鸿章和主持总理衙门的奕䜣先后求救于俄、英、德、法、美等国但毫无结果。驻扎牙山的清军将领叶志感到形势紧急曾多次电请李鸿章增援备战。李鸿章却不为所动在回电中依然强调“已付各国公论”英、俄等国必有办法;并严令叶志“静守勿动”以为“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1结果贻误了时机。
在袭击中舰的当天日本6军进犯驻扎牙山的清军。清军主将叶志放弃牙山逃至平壤。由于日本已经不宣而战清廷被迫于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日(1894年8月1日)对日宣战日本也在当天向中国正式宣战。这一年是阴历甲午年故这场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八月十六日(9月15日)日军集结重兵对平壤起猛烈攻击。中队在朝鲜人民的配合下与日军展开激战。总兵左宝贵登城指挥力战身亡。统帅叶志却率军仓皇出逃致使清军迅溃散。八月下旬清军渡过鸭绿江退入中国境内。
平壤战役后两天日军为了控制在黄海的制海权又在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对北洋舰队进行偷袭动了一场大规模的黄海海战。八月十七日(9月16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统率北洋舰队1o余艘舰船护送运兵船至大东沟。次日中午正当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旅顺时在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由于受李鸿章等人消极避战的影响准备不足所以海战一开始中国方面仓促应战再加上指挥缺少经验北洋舰队被日本海军包围。但是中国海军在战斗中还是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对来犯之敌予以坚决反击。战斗开始后不久丁汝昌即在旗舰“定远”号的飞桥上跌落受伤但他仍坐在甲板上鼓舞士气。“定远”管带刘步蟾接替指挥。“致远”号受重伤后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意图撞毁日舰“吉野”不幸中鱼雷沉没邓世昌和全舰2oo多名官兵壮烈牺牲。“经远”号管代林永升力战牺牲全舰官兵继续战斗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海战历五小时北洋舰队沉毁军舰五艘而日本舰队包括旗舰“松岛”在内五艘军舰也遭到重创。日本舰队无力再战先退出战场北洋舰队还尾追一阵才返回旅顺。此战北洋舰队虽损失不小但它还拥有“定远”、“镇远”两艘重型铁甲舰及“靖远”、“来远”等战舰仍有一定的战斗力。况且日本舰队也遭到很大打击一时也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然而黄海战后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命令北洋舰队躲藏在威海卫港内不准出击以致造成坐困待毙的局面。
从九月(1o月)下旬开始日军分两路大举入侵中国。一路渡过鸭绿江进攻中朝交通要道九连城。沿江驻守的四万多清军除据守虎山的聂士成部1《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16第25页。
进行过抵抗之外其余均望风而逃。日军接连攻陷九连城、安东(今辽宁丹东)、凤凰城、长甸、岫岩、海城等地。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6以夺取旅顺、大连为目标。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大批日军在此登6并把大量军火辎重运送上岸清军未进行任何抵抗。旅顺守将总兵徐邦道等见金州危急建议旅顺守军分兵增援以保护后路并电请李鸿章令北洋舰队赴援大连。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其他将领的响应反而被李鸿章斥责为“糊涂胆小”1。十月初九日(11月6日)日军进犯金州徐邦道率孤军奋战抵抗失败。徐邦道退守旅顺。次日日军进攻大连炮台。由于守将赵怀益已先一日脱逃兵勇溃散。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大连并缴获了清军遗弃的大批军用物资。
十月二十一日(11月18日)日军向旅顺起进攻。丁汝昌曾亲往天津面见李鸿章请求率北洋舰队驰援旅顺。李鸿章却严令丁汝昌“保船避战”否则虽胜亦罪。而驻守旅顺的清军统帅前敌营务处总办龚照屿在开战前即已逃往烟台。在旅顺的1万多清军军心涣散将领互不统属。徐邦道率部迎敌一度击败日军的先头部队。双方激战数日徐军终因后援不继而失败。二十五日(22日)旅顺失守。日军攻占旅顺后连续四天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近2万的无辜群众被杀害。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盛京(今辽宁省)广大人民奋起抵抗。日军进攻岫岩时当地挖煤工人联络几十个村庄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武装抵抗打死打伤许多敌人。辽阳地区的农民在1个月内连续打退敌人的4次进犯。旅顺人民在日军的屠刀下宁死不屈表现得英勇顽强。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95年1月2o日)日本侵略军在山东半岛登6抄袭威海卫后路并以海军封锁威海卫港口使北洋舰队陷于港内腹背受敌。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1895年1月3o日)日军占领了威海卫南岸炮台北岸守军望风溃散。丁汝昌派人炸毁了北岸炮台和弹药库以免资敌。随后日军又占据了北岸。北洋舰队陷入重围。正月初九日(2月3日)日舰和占据炮台的日军以大炮水6合击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爱国将士拼死抵抗多次打退日本舰队的进攻。但日军猛烈的炮火也使清军伤亡惨重。这时日本舰队司令致信丁汝昌劝其率部投降。在北洋舰队服役的洋员和部分贪生怕死的将领也公开要求投降。丁汝昌下令各舰冒死突围后又命令炸舰沉船以免资敌。但遭到一些将领的反对。只有“定远”管带刘步蟾沉舰后自杀。十八日(11日)丁汝昌在增援和突围均已无望的情况下自杀身亡。次日洋员浩威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投降北洋舰队尚存的11艘战舰和刘公岛炮台及大量军器弹药全部被日军所缴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清廷因淮军屡战屡败转而起用湘军旧将希望以此挽回颓势任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湖南巡抚吴大澂和淮军总统宋庆为帮办。光绪二十年十二月(1895年1月)刘坤一率六万湘军开赴山海关动反攻。但湘军同样不堪一触即溃。二十一年二月(1895年3月)上旬山海关外的牛庄、营口、田庄台等相继失守。清廷以淮军既溃于前湘军复败于后加之北洋舰队已经覆没不再抱取胜的希望于是决意求和。清廷的是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当时清军大都士无斗志许1《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18第22页。
多将领贪生怕死甚至闻风而逃。以投入战场的主要部队淮军而言时人对其情状曾有形象的描绘:“‘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四脚脱如飞还恐被追攫制敌不在斗与斗何如走。”1另外清廷在战争中的失败还因为以李鸿章为的主和派企图依靠俄、英等国的调停不作战守准备军事上失去适时把握的时机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对日战争的失败证明清廷推行的“洋务新政”并不能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
1《朱强甫集》《中日战争》第5册第5o9—51o页。
第三节《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失利后慈禧太后的求和之心就日益急切起来。她重新起用了恭亲王奕䜣来主持总理衙门由奕䜣和李鸿章请求英、俄等国出面调停中日战争。英国为了自身的在华利益曾向美、德、俄等国提出联合调解中日战争的建议。但由于列强各有所图一时未能就此达成一致意见。日军侵入辽东后清廷又转求美国出面调停。在美国公使的斡旋下清廷派户部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1895年1月)赴日求和。当时日军正在围歼北洋舰队不愿立刻停战议和就借口清廷所派代表“全权不足”拒绝了和谈。日本通过美国转告清廷议和必须以割地、赔款为条件并由奕䜣或李鸿章充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