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0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用银购买”;只禁文武员弁士子兵丁等吸食“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准许内地民人栽种罂粟“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1。许乃济的弛禁论实际上就是取消禁烟它符合中外鸦片贩子的利益。这种主张得到广东大吏和一部分士绅的支持但也遭到一些官员的反对和驳斥。同年礼部侍郎朱嶟、兵科给事中许球、江南道御史袁玉麟先后上奏折对许乃济的弛禁论严加批驳。袁玉麟在奏折中指出1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魏源集》上册第168页。

    1转引自马克思《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4页。1《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第216—219页。

    弛禁论是“坏政体而伤治化”“见小利而伤大体”其为害有六:一是“撤藩篱而饲虎狼”;二是“夺农功而耗本计”;三是“绝民食而伤元气”;四是“虚捍卫而启窥伺”;五是“济奸民而通洋匪”;六是“狃目前而贻后患”2。

    道光十八年闰四月(1838年6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奏道光帝痛陈鸦片的危害分析屡禁不止的原因提出“重治吸食”的办法。他指出:“然则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3重治的办法是:对吸食鸦片者限期一年戒绝过期仍吸者平民处以死刑文武官员加等治罪其子孙不准参加科考。道光帝命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及直省各督抚复议。在有关官员的复奏中已没有人公开主张对鸦片实行弛禁但赞成对吸食鸦片者处以死罪的为数甚少只有湖广总督林则徐、两江总督陶澍、四川总督苏廷玉等。

    道光十八年五月(1838年7月)林则徐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的复奏中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指出:“历年条奏不啻言盈廷而独于吸食之人未有请用大辟者论死之说私相拟议者未尝乏人而毅然上陈者独有此奏。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1同时提出了必须将烟具收缴净尽、加重开馆兴贩及制造烟具者的罪名等六条禁烟措施。这些禁烟措施林则徐在他管辖的湖北、湖南地区已认真实行并取得很大的成绩。同年八月林则徐再次上奏道光帝痛陈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2道光帝深感银荒兵弱的严重威胁决心严禁鸦片。九月他令各直省将军、督抚严禁鸦片“毋得稍为松动”;将公开主张弛禁的许乃济降级勒令休致;并宣召林则徐进京商议禁烟事宜。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支持下严令捕拿烟贩惩办受贿的官吏限期令外国商人交出鸦片。他宣布:外船进口必须具结保证“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收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并严肃表示禁烟的决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3英国住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11iot)极力破坏禁令阻止英商交烟具结指使停泊在珠江口外的鸦片船逃避并准备武装挑衅。林则徐坚决打击义律的破坏活动下令暂停中英贸易派兵严守英国商人居住的商馆。义律不得已命令英商缴烟保证烟价由英国政府赔偿。英国鸦片贩子被迫交出鸦片2万余箱美国鸦片贩子也缴出15oo余箱共计重237万余斤。在林则徐主持下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三日(6月3日至6月25日)将缴获的鸦片全部在2《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1。

    3《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第71页。

    1《林则徐集·奏稿》第568页。

    2《林则徐集·奏稿》第6o1页。

    3《林则徐集·公牍》第59页。

    虎门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

    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宣布恢复中英之间的正常贸易但严禁鸦片输入。

    义律一方面继续进行破坏禁烟的活动一方面鼓动英国政府动战争。

    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以祝贺乾隆帝8o寿辰为名派马戛尔尼为的使团到北京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廷的拒绝。嘉庆十三年(18o8)英兵舰13艘侵扰我国东南沿海闯入虎门被中国水师击退。嘉庆二十一年(1816)英国侵略者就扬言:“如果我们要和中国订立一个条约这个条约必须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们的命令写下来并要在大炮的瞄准下才生效力的。”1道光十七年到十八年(1837—1838)英国生经济危机。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困境更加紧对外扩张动侵略战争夺取新的市场。中国禁烟后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即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致书英国政府说:“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大不列颠现在极应以武力向中国要求‘恢复名誉’了”1。英国政府认为这是动战争的最好借口即召开了内阁会议讨论武装侵略中国的问题。外交大臣巴麦尊(h。。pa1merston)表示:对付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2。道光二十年正月(184o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乔治·懿律(11iot)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并任命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巴麦尊给他们以侵华训令和《对华条约草案》对具体侵略步骤作了指示并提出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领事裁判权等侵略要求。三月(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派兵侵略中国。五月(6月)懿律率领的一支由军舰16艘(载炮54o门)、武装轮船4艘、运输船28艘、6军4ooo人(后增至15ooo人)组成的“东方远征军”到达了广东海面正式开始了这场侵略战争。1广东省文史研究馆译:《鸦片战争史料选译》第48页。

    1《英国蓝皮书》《鸦片战争》第2册第661—664页。

    2《近代史资料》1958年第4期。

    第二节战争的进程和清廷的失败鸦片战争从道光二十年五月(184o年6月)开始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结束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道光二十年五月英军封锁珠江口开始到二十一年正月(1841年1月)道光帝诏令抗击英国侵略军之前止历时约7个月。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184o年1月)林则徐被任命为两广总督邓廷桢调任闽浙总督。林则徐积极加强战备随时准备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武装入侵。他加强虎门一带所安设的木排铁链添置炮台炮位购买西洋大炮船只督促水6官兵操练招募民间壮丁数千人编成水勇加紧训练。他认为“民心可用”并公开号召:“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林则徐还注意了解外国的情况组织了对外国报纸和书籍的翻译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等。根据中英双方军事力量的特点他认为应采取“以守为战以逸待劳”1的作战方针。

    五月英国侵略军到达广东海面后看到广东已严加戒备、无隙可乘同时根据英国政府的训令避免在广东拖延在封锁珠江口后主力北上。六月英军进犯厦门未能得逞。接着北犯浙江攻陷定海。七月(8月)英舰到达白河口威胁北京。清廷文武官员惊惶失措妥协派乘机攻击林则徐主张同英国妥协。道光帝动摇了禁烟和抵抗的信心命直隶总督琦善前往天津海口同英军谈判并下谕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定能代伸冤抑”2。琦善向英国侵略者保证重治林则徐的罪表示只要他们退回广东一切都可商谈。他还宣扬失败情绪夸大英军的武力不可战胜“且本年即经击退明岁仍可复来边衅一开兵结莫释而频年防守亦不免费饷劳师”只“可以好言相诱”1。英国侵略者同意到广东省谈判于八月离开大沽南下。道光帝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办理交涉并下诏把林则徐、邓廷桢撤职查办。

    道光二十年十一月(184o年11月)琦善到达广州。他同林则徐的做法完全相反下令撤除了珠江口附近的防御工事解散壮丁、水勇以讨好英国侵略者。时懿律因病回国义律接任全权代表。在中英谈判中义律提出赔偿烟价、割让岛屿等侵略要求。为了迫使琦善完全屈服义律再次动战争。十二月(1841年1月)英军攻占沙角、大角炮台副将陈连升及守台官兵全部阵亡。随后义律在澳门布了一份公告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赔偿烟价6oo万元、恢复广州通商等。这就是义律所谓的双方签订的《穿鼻草约》。事实上琦善对于这个草约只是面允并未签字也未盖用钦差大臣关防。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三日(1841年1月25日)英国侵略军悍然强占了中国领土香港。

    第二阶段自道光二十一年正月(1841年1月)道光帝诏令抗击英国侵略军始至四月《广州和约》止历时4个月。

    琦善的妥协活动引起了广州的爱国士绅和群众的强烈不满。清廷内部倾向抵抗的官员也奏请罢免琦善。道光帝认为割地赔款出了原来为谋求1《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762页。

    2《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13。

    1《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14。

    妥协而准备让步的限度损害了清廷的统治地位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1841年1月)下诏对英作战任命宗室奕山为靖逆将军、湖南提督杨芳等为参赞大臣到广州主持军务并下诏把琦善革职锁拿。

    奕山未到达时二月英军向虎门炮台动进攻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守军4oo余人英勇抵抗。由于琦善拒援兵虎门陷落全部官兵壮烈牺牲。英舰越虎门驶入省河。

    三月奕山及各省援军先后到达广州。奕山到达广州后不积极布置防御反而诬蔑广东人民都是“汉奸”执行“防民甚于防寇”的方针。他企图侥幸取胜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于四月初一日(5月21日)动了一次夜袭。英军乘机反扑侵占广州城北的主要炮台包围了广州城。初六日(26日)奕山挂起白旗向英军乞降。翌日奕山与义律订立《广州和约》规定奕山等所有外省清军于六日内退出广州城6o里以外赔款6oo万元。英军的暴行和清官员的投降卖国激起了人民的爱国义愤。四月初九日(5月29日)占据炮台的英军到广州城外的三元里抢劫骚扰。群众奋起反击当场打死英兵数名。三元里人民聚会约定以三星旗为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宁死不屈”。随后又联络附近的村民共同战斗。初十日(3o日)三元里附近1o3乡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手持刀、矛、锄、耙迎击英军。“老弱馈食丁壮赴战一时义愤同赴不呼而集者数万人”1。他们把英军层层包围起来展开了肉搏战。一些爱国士绅也参加了抗英斗争。十一日(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4oo余乡的群众赶来与三元里群众一起围攻英军。英军伤亡惨重义律只好派人向广州知府余保纯求救。经余保纯“向三元里绅民揖劝代夷乞免”英军才狼狈逃脱。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最早的自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第三阶段自道光二十一年七月(1841年8月)英军从广东海面北上进攻福建厦门开始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为止历时1年。

    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1841年4月)英国政府获悉义律提出《穿鼻草约》的消息后认为这个条约所得到的权益太少决定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

    七月(8月)璞鼎查率领英国舰队自广州海面北犯福建厦门。总兵江继芸率清军英勇抗击力战阵亡厦门陷落。八月十二日(9月26日)英军继续北上进犯浙江定海。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守兵56oo人与英军激战6日最后壮烈殉国。十七日(1o月1日)定海再度失陷。二十六日(1o月1o日)英军攻镇海总兵谢朝恩战死浙江提督余步云临阵逃脱两江总督裕谦自杀镇海失守。英军遂溯甬江而上于二十九日(1o月13日)不战而占据宁波。英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在占领宁波后掠得可供两年之用的谷物和12万元左右现金和纹银。英军的侵略罪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浙东人民在黑水党领导下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袭击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