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应骐编《林文忠公年谱》(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在就有关史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该书有一定价值但限于史料尚有考订不准处。又过了4o多年来新夏著《林则徐年谱》(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材料丰富考核精详。
名公巨卿的门生弟子为之撰述生平行事间有称“弟子记”者。阮元(1764—1849)晚年退居扬州雷塘其门生张鉴等及阮元的几个儿子撰《雷塘庵主弟子记》按年代顺序记述阮元一生仕历、著述及家事甚详。此记又名《阮芸台相国年谱》因为这实际上也是年谱。求阙斋是曾国藩的斋名其门下王定安撰《求阙斋弟子记》也是按时间顺序纪事的年谱。到了袁世凯其门客沈祖宪、吴辏参度葩值茏蛹恰芳鞘轮列橙辏1911)出版于袁世凯做大总统势焰正盛的民国二年(1913)。还有一种《抱冰堂弟子记》分条记述张之洞的政绩实际是张之洞写的自我吹捧之作托名弟子记。
关于查找年谱的工具书最新的有来新夏著《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详载年谱版本著录情况、谱主简历和对该年谱的评述。
重要人物传记主要有《清史列传》私家撰述的主要有几家《碑传集》还有属于正史型的《清史稿·列传》。
《清史列传》8o卷不署编纂人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中华书局又出版王钟翰以此为底本的点校本。王钟翰在《点校序言》中认为该书的稿本来源有三:(1)出于原国史馆纂修的大臣列传稿本;(2)小部分抄自《满汉名臣传》;(3)大部分抄自《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全书人物约3ooo近代者几占一半有较高史料价值。
嘉道间钱仪吉辑《碑传集》收清初至嘉庆朝私家撰述的碑版状记之文。继之者有缪荃孙的《续碑传集》、闵尔昌的《碑传集补》、汪兆镛的《碑传集三编》等近代散在各处的私家撰写的碑铭传记之文主要收在这三种书里。
钱仪吉辑《碑传集》16o卷又卷、卷末各2卷。有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内容共有2ooo余人分类编次。
缪荃孙以《碑传集》止于嘉庆朝乃继续搜集编成《续碑传集》86卷卷1卷光绪末江楚编译书局刻本。共收录1o99人的传几乎全都是近代的但未及收录死于光绪末和宣统朝的间有重见者(如何秋涛)。援《碑传集》体例也分类编次。
钱氏《碑传集》中有一小部分“有删节而无点窜”1。缪氏沿其例“亦或删节而无改易”1。但既删节文字事实也就难保尽如原意。又经过抄写、刻印总不免又多一些讹误。所以使用《续碑传集》应再找该碑传的出处原文。
闵尔昌搜集缪荃孙未及见之碑传编成《碑传集补》以补《续碑传集》为主《碑传集》所未收者间亦补之。1932年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出版。共6o卷又卷、卷末各1卷。共收834人的传(间有重见者如戴熙)分类编目。《碑传集补》所收人数虽不如《碑传集》和《续碑传集》多但对两集特别是续集作了重要的补充。例如张之万、李鸿藻、王文韶、翁同龢、孙家鼐、荣禄、鹿传霖、张之洞、6润庠、瞿鸿等是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龚自珍、魏源为近代影响很大的思想家《续碑传集》均缺《碑传集补》给补上了。
汪兆镛编的《碑传集三编》意在续《碑传集》和《续碑传集》。他在《自叙》中说:“近有补编别出采及时流以媚浊世此则非愚瞀所敢知矣。”所谓“时流”者主要是指《碑传集补》中革命党人诸传他是不承认补编且要取而代之才辑录此三编的。《碑传集三编》5o卷卷1卷。汪兆镛生前仅编成清钞稿本1978年由香港大东图书公司影印出版。此书共收45o人的传也是分类编目。所收集不如前几种丰富。但毕竟又多搜集到了一些人物传其中也不乏重要的和有用的人物传如丁日昌、邓世昌、盛宣怀、陈宝琛如《新元史》的作者柯劭忞、《左文襄公年谱》的作者罗正钧、《镜湖自撰年谱》的作者段光清以及监督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的陈兰彬等。
以上几种碑传集中还有一些从方志中钞来的传也算是公家立传但为数不多主要的绝大多数是私家撰述的碑传事状。它们都是为使传主留芳后世而作充满了尊敬的称呼和颂扬的词藻不免虚夸若传主有不光彩1《碑传集》卷校刊者诸可宝写在《沈吉士书》后边的案语。
1缪荃孙:《续碑传集序》按此序写于宣统二年。
的事或曲为掩饰或根本不讲。而其褒贬标准除少数几篇清末党人传之外几乎全部都是从封建地主阶级特别是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出来立言的。不过这些私家撰述的碑传毕竟记载了大量的近代人物事迹是清国史馆传所不能代替的又一类近代人物史料群。
《清史稿》536卷是记载有清一代历史的大型断代纪传体史书。自1914年设清史馆由前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为总裁(馆长)延聘清朝遗臣及旧文人1oo多人先后参加编写192o年写出初稿至1926年始着手修订定稿而“以馆长病故北伐日亟”1北洋政府摇摇欲坠修订工作尚未完成即于1927—1928年仓促印出。出版后曾被南京国民政府查禁因它站在清朝立场上反对和污蔑革命党。有的批评者则认为它撰述不合史法内容未经考核等等。然而它毕竟汇集了有清一代史事成此一部大书没有别的书可以取代它。六十年代台湾出版补充修改本删去“稿”字径名“清史”但仍不能取代原书。1981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又出版《清史稿》的影印本。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中华书局组织史学专家整理“二十四史”同时也按同一规格整理《清史稿》并且采用“二十四史”同一版式于1977年出版这就是中华新版标点本这是此书问世5o年来最好的版本。
《清史稿·列传》部分(不包括土司、藩部、属国等传)中之人物约一半属于近代有15oo多人。这些人物传特别是重要人物如高级官员的传所根据的材料主要是清国史馆传稿也参考私家撰写的碑传事状。但若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人物的根据来说它不是第一手史料。近代距今不远比这些列传更原始的记载尚不难寻见。
其他传集有朱孔彰撰的《中兴将帅别传》3o卷收曾国藩等6o余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辽宁刻本;又续编6卷收李鸿章等后死者1o余人光绪三十二年(19o6)江宁刻本。此书内容主要是湘淮军将领的传又有僧格林沁以及华尔、戈登、勒伯勒东等洋将的传。出版以后一时风行。上海书商改名翻印有名《咸丰以来功臣别传》者有名《中兴名臣事略》者后者又与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合为一书名为《续先正事略》。
所有上述人物传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即作者很少反映近代中国的新思想、新事物。例如冯桂芬传中不谈他的《校邠庐抗议》《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根本无传他如唐廷枢、朱其昂虽也已官至道员亦均无传。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人物传集如徐世昌编的《大清畿辅先哲传》马其昶撰的《桐城耆旧传》杨昌濬等撰的《甘肃忠义录》王国均等纂的《沧城殉难录》等为数不少。而地方性的人物群传更大量地存在于各省府厅州县的地方志中。
人名录人名录不同于人物传它不像人物传那样记述传主生平事迹而只记录人物的姓名、籍贯或再加上其人的简历至多包括家庭情况和社会关系。人物传一般单独成篇人名录则必须是某方面、某范围的人物群能向人们提供该方面、该范围的人事信息。
人名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职官录一是科名录。前者是政府官员的人1朱师辙:《清史述闻》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5页。
名录后者是科举中式的人名录。近代学堂兴起又有毕业同学录。
职官录职官录有全国范围的有地方范围的也有只是某某衙署的。其中以全国范围的职官录为最重要。
清代全国职官录的正式名称为《爵秩全览》这是吏部官刻本的名称。
坊刻本或名《大清缙绅全书》清末还有题名《大清日新职官录》、《大清最新百官录》等。这类开列全国官员名单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具体的职官志能使我们一目了然地了解各衙署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各省的行政区划及其隶属关系。
辛亥革命以后建立民国“爵秩”、“缙绅”之类的称呼已不合时宜于是继之而出的名为《职员录》由中央政府的印铸局负责编印。书内开列除大总统和副总统以外的自中央的国务总理到各省县知事的全国文武官员名单。开始由于编制未全常有空缺。后来由于政局动荡北洋政府不能控制的省份也常常空缺。到北洋政府后期因经费拮据已不能按时出版了。以上是全国官员人名录尚有各省官员的人名录当时大都名之为“同官录”。但也不是作为一种制度按期编印而是或有或无。就现在各图书馆收藏来看尚不能说各省皆有更不能说每年皆有。
衙署题名录一般是记载本衙署自清初到编纂当时的官员名单按到任先后排列注明字号、籍贯、出身及简历兼有注明后官至某官者。
这类衙署官员的题名录也不是定制以内的事。有的记载本衙署全体官员有的只记载该衙署的某一类或某一小单位的官员。例如《枢垣题名》是军机处全体官员题名而《国朝御史题名录》(又叫《谏院题名》)则只载历年补授的御史名单不载都察院正副都御史也不载六科给事中即不载“谏院”(都察院)的所有官员。
辛亥革命以后直至现在6续有后人编的清代或晚清某些衙署重要官员的年表。
先是《清史稿》中的重要官员年表:大学士年表军机大臣年表部院大臣年表疆臣年表交聘年表(上编为中国遣驻使下编为外国遣驻使)。1932年出版《清代征献类编》严懋功纂其中有年表四种:宰辅年表2卷、八卿年表、总督年表3卷、巡抚年表4卷。
建国后出版的有:钱实甫编的《清代重要职官年表》、《清季新设职官年表》章伯锋编的《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年表》最后钱实甫编的《清代职官年表》四册于198o年出版可谓有清一代重要官员人名录的总汇了。由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和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的《清季中外使领年表》于1985年出版备载中国派驻外国的使臣和外国派驻中国的公使兼载中外领事可为《清史稿·交聘年表》和《清代职官年表·出使各国大臣年表》之补充。
建国后新编出版的还有刘寿林的《辛亥革命后十七年职官年表》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的职官年表包括中央和各省中级以上各衙署官员的人名录。
所有以上建国后编印的诸职官年表后面都附有“人名录”注明各该官员的简历还附有“字号索引”。
科名录通过科举制度的各级考试取得功名的人如秀才、举人、进士等等的人名录总称之为科名录。
同科考中的人彼此称“同年”把他们编在一起的科名录一般称之为《同年录》。最低一级的院试考中的新秀才地位尚不高编刻同年录者尚不多。新科举人通常都有《乡试同年录》内载名号、籍贯、生辰、简历、三代及家世情况。最高一级的考试是各省举人齐集京师参加的会试包括殿试和朝考。会试榜后中式者称贡士官方照例刻印本科《会试录》。新贡士接着应殿试成进士官方及书坊随即刻印本科《登科录》。再经朝考然后授职照授职情况编印《同年官职录》。还有一种《会试同年齿录》按年齿(龄)大小排列。
还有地方性的历届科名录全编单独成书者不多但大量存在于各省府州县的地方志中。
明清两代历科进士题名碑现仍存于北京国子监。近由朱保炯、谢沛霖编成《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备载明清两代2o1科取中的51624名进士名单。道光朝以后的共39科进士998o人。每科一碑分科列名下只注籍贯在各种科名录中这是内容较简略的但也为我们查找人物材料提供了线索。
民国年间最后一科即光绪三十年(19o4)甲辰科榜眼朱汝珍辑的《词林辑略》出版有清一代历科翰林全收在这里。所记除姓名、字号、籍贯外并记始终官阶、封爵、谥号以及著作较以前诸书为详。
清末学堂渐兴学生毕业时有编印《同学录》。
近代人名录包括职官录和科名录在传世的近代人物史料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除有很多单独成书的以外还大量存在于近代地方志的职官志和选举志中。它们虽然不像人物传那样为我们提供比较完整的记载但却可以提供人物生平线索。近代人物之留有传记的和在各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