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0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谕规定:总兵官、固山额真额亦都屡立大功免一百丁之国赋二等参将免二十二丁丁赋一等游击免十六丁丁赋三等游击免十二丁赋一、二、三等备御分别免十丁、八丁、六丁之赋千总免四丁把总免三丁驻汗城之甲士、哨探、守门、工匠各免二丁之赋4。

    努尔哈赤、皇太极皆极重视军队的操练和军纪的严明屡颁军令奖勇惩懦经常举行操练不止一次地大阅旗兵。

    努尔哈赤、皇太极还以身作则奋勇冲杀。努尔哈赤在五十五岁时总叙1《清太宗实录》卷5页25。

    1《清太宗实录》卷17页14。

    2《满文老档·太祖》卷2o。

    3《满文老档·太祖》卷45。

    4《满文老档·太祖》卷62。


………………………………

12

    历年征战之情说:“吾自幼于千百军中孤身突入弓矢相加兵刃相接不知几经鏖战。”1皇太极亦有乃父之威武他曾率兵二百击走明兵数千。在君汗的激励和带动下八旗军队涌现出一大批勇冠三军、不畏强敌、能征善战、以少败众的勇将如额亦都、费英东、安费扬古、何和礼、扬古利、冷格里、劳萨、图鲁什、叶臣、阿山、萨穆什喀、阿济格尼堪、伊尔登、吴拜、图尔格、鳌拜等皆身经百战屡建功勋。八旗士卒亦踊跃争先勇猛冲杀。因此八旗劲旅屡败强敌所向披靡先后大败明兵于萨尔浒、平阳桥、松山多次入边千里突袭直抵北京城下为进取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入主中原以后的八旗军顺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统领满洲兵卒四万余人和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兵五万人以及恭顺王孔有德等汉兵二万人与包衣兵、外藩蒙古兵总共约十二万人与大顺农民军决战于山海关大胜五月初二日入据北京逐步确立起清皇朝对全国的统治。

    清皇朝以八旗军为主要军事支柱竭力加强八旗军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第一确定北京八旗军制。顺治年间北京八旗设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分别统辖骁骑(又称马甲、马兵)、护军、亲军、前锋和步兵。其后又设火器营、健锐营、内府三旗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以及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和三旗虎枪营等等。

    前锋、护军、骁骑、亲军、步兵皆从八旗佐领下佥选各朝人数时有变化。乾隆年间共有骁骑三万四千余名、护军一万五千余名、前锋一千七百余名、步军二万一千余名、亲军一千七百余名、健锐兵二千、火器营兵六千余名、虎枪营兵六百以及藤牌兵等等约九万余名。另外又专设领侍卫府置领侍卫内大臣六员、内大臣六员辖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旗)一、二、三等满洲蒙古侍卫五百七十员、蓝翎侍卫九十员以及四等侍卫、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汉侍卫若干员还有亲军校、亲军一千八百余人。八旗军队总的职责是“环拱宸极”、“绥靖疆域”即“宿卫扈从”守卫皇宫、京城随侍皇上出巡用兵各地对外征战。各营官兵又有各自具体职责。

    就“宿卫扈从”而言领侍卫府责任最重、地位最高总管宫殿宿卫和巡幸扈从诸事。紫禁城内各门各宫各殿由领侍卫内大臣调派侍卫、亲军、上三旗与内府三旗前锋、护军、骁骑宿卫。紫禁城外周围由下五旗(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护军守卫。紫禁城外皇城以内由满洲八旗步军守卫皇城以外大城以内由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步军守卫。大城以外即安定门、朝阳门、广渠门、永定门、西直门、东直门、右安门、广宁门、德胜门以外由五城巡捕营之一万绿营兵守卫巡逻。

    八旗骁骑营为入关前的阿礼哈哈营。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各设都统一员及副都统、参领、佐领、骁骑校若干员辖治八旗人丁和骁骑三万五千余名。八旗前锋营设左、右翼前锋统领各一员及参领等官。八旗护军营设护军统领八旗各一员以及参领等官。八旗步军营设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1《武皇帝实录》卷2页17。

    营统领一员及左右翼尉、参将等官辖领八旗步军和五城巡捕营步兵(绿营兵)三万一千余名。火器营设总统大臣六员由王公或领侍卫内大臣、都统等兼任。上三旗虎枪营设总统一员健锐营设总统大臣若干员以王公大臣兼任。

    第二设立驻防八旗。为了削平各地反清武装牢固控制全国一千七百余府厅州县从多尔衮开始世祖、圣祖、世宗、高宗均6续遣派八旗军在一些重要城市驻防称之为驻防八旗。清代的驻防八旗大体上可分为畿辅驻防、东三省驻防、各省驻防和新疆驻防四大系统。

    畿辅驻防亦称直隶驻防乾隆后期共在良乡、昌平、永平、保定等二十五处驻有八旗兵八千余名。东三省驻防又分为盛京、吉林、黑龙江驻防。盛京驻防八旗兵一万六千余名总辖于盛京将军分驻盛京、辽阳、开原等四十座城池边门。吉林驻防八旗兵九千余名统辖于吉林将军黑龙江驻防八旗兵和索伦达呼尔等共七千余名辖于黑龙江将军。东三省共有驻防八旗兵三万五千余名。

    山东、山西、河南、江苏、浙江、四川、福建、广东、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一省的二十座城市乾隆后期有驻防八旗兵四万五千余名分由各城所设将军或副都统管辖。如江宁驻防将军辖八旗兵三千余名京口驻防副都统辖一千三百余名。新疆驻防旗兵又称为“西域兵”系乾隆中年统一准部、回部后设置的共有兵士一万五千余名统辖于伊犁将军。

    第三给将弁俸禄和士卒月饷。入主中原以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能再像昔日攻明那样以掠夺人畜财帛为主要收入而且年收国赋数千万两也有能力仿照明制放饷银故从顺治元年起清廷便相继制定八旗官俸、兵饷制度。顺治十年定制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八旗都统、外省驻防将军岁给俸银一百八十两、禄米九十石余官依次减给。除正俸外还有“养廉银”。雍、乾时规定都统每年养廉银二百四十两。驻防将官更多吉林、盛京、黑龙江三处驻防将军岁领养廉银二千两福州将军、杭州将军一千六百两。清初将领还计丁受田凭藉多次征战所掠成百上千名包衣分领数以万亩计的田地像费英东家除畿辅、盛京大量庄园外仅辽宁省广宁等处牧马厂地就有垦熟田地四千余亩。

    八旗兵士的饷银时有增减康熙中年定制:京师八旗前锋、亲军、护军月给饷银四两骁骑三两皆每岁支米二十四石。步军月饷一两五钱岁支米十二石。清初兵士亦计丁受田一丁三十亩。

    八旗将领士卒的俸饷比诸前代各朝数量更多尤其是兵士京城八旗的前锋、护军、亲军每年可领饷银四十八两、米二十四石比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监丞、七品父母官知县的俸银禄米还略多一点。这是清帝之“满洲根本”国策的体现之一对维持八旗军队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增编佐领确保兵源。满洲男丁本来就少顺治五年因连年出征伤亡较多已比入关前减少了数千丁只有五万五千三百三十丁到十四年又减少十分之一仅有四万九千六百九十五丁加上蒙古、汉军八旗男丁也不足十万无法肩负“拱卫宸极绥靖疆域”重任康熙十二至二十年生“三藩之乱”兵丁又大量伤亡问题更为严重。为了维护“满洲根本”“满洲甲兵系国家根本”国策清帝采取了三条措施竭力增加满洲八旗人丁和佐领以确保八旗军的兵源。一系尽力扩大“新满洲”编制将黑龙江索伦、达呼尔等部落成员迁入盛京、北京编入满洲八旗仅康熙十三年便增编了四十个“新满洲佐领”。二是将包衣佐领或者佐领下余丁改编为满洲八旗的旗分佐领。例如镶黄旗满洲第五参领之第十四佐领系将包衣佐领哈达及其合族之人由包衣拨出编立而成镶白旗满洲第二参领之第十二佐领原系清初肃亲王豪格的包衣佐领现改为旗分佐领。第三允许因功免除包衣身份以及冒充正身旗人的包衣作为“另户”登记入册继续做其原来的差事。包衣原本附属于家主名下不能单独立户列为八旗正身壮丁不能披甲当兵为官作官。八旗官兵不能收养、过继汉民之子和包衣之子不许汉民之子随母改嫁入旗这些人丁皆不能列入八旗正身男丁册档。但是岁月流逝日积月累许多包衣及原系汉民过继与旗人之养子、随母改嫁入旗之民人冒入了正身旗人册档充当前锋、护军、骁骑少数人还成为文武官员仅乾隆元年查出正红、镶红二旗汉军中上述三种人冒充为正身旗人的官员兵丁就多达二千七百余人。清政府将他们载入八旗“另户”册内许其继续披甲为官。雍正时还因征准需要佥选二千名八旗包衣从征允其凯旋之日“俱准为另户”。通过这些措施以及人口自然增长八旗的佐领和人丁增加了许多康熙年间增编满洲佐领三百五十六个蒙古佐领七十六个汉军佐领五十五个。康熙六十年满洲八旗男丁增至十五万四千余丁比顺治十四年增加了两倍多蒙古八旗男丁六万一千余丁也增加了两倍包括汉军、包衣八旗男丁总数为六十九万六千余丁比顺治十四年将近增加一倍。1这对确保八旗军队兵源起了很大作用。

    八旗军威及其战斗力的逐渐削弱以满洲八旗为核心的八旗军虽然只有十万丁左右但他们在摄政王多尔衮、福临的调遣下在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等十几位大将军的统率下由几十万绿营官兵辅助屡经鏖战终于在顺治十六年统一了全国确立了清皇朝的统治。

    康熙十二年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期间由于开始任用的顺承郡王勒尔谨、简亲王喇布、贝勒洞鄂、察尼、尚善等几位大将军及镇南将军觉罗舒恕等昏庸怯懦、惧敌畏战八旗将士士气低落连连受挫统兵数万的大帅喇布屡败于仅有四千之兵的敌将高大节致州县连陷“四方骚动”形势危急。玄烨果断决策削去贻误军机之喇布等五位大将军王贝勒之爵擢任能臣图海、赖塔为大将军任用穆占等勇将激励士卒又重用绿营将领调度有方使战局迅改观八旗军再显雄威于康熙二十年十月攻克昆明削平了三藩之乱。

    玄烨又三征准噶尔汗噶尔丹先后授皇兄裕亲王福全、三等伯费扬古为大将军调动八旗士卒近十万名辅以绿营和外藩蒙古军大败准军噶尔丹暴亡消除了北方威胁拓疆二万余里。他又遣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封王爵遣宗室延信为平逆将军、满将噶尔弼为定西将军统领八旗兵绿营兵和青海蒙古兵二万余名进入西藏驱走准噶尔新汗策妄阿喇布坦之军安定了西藏使西藏纳入清朝版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八旗兵三千两次击败侵占黑龙江的沙俄殖民军。迫使俄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以八旗军为主力的清军在康熙朝安定西北、西南拓土辟域保卫1安双成:《顺康雍三朝八旗丁额浅析》见《历史档案》1983年2期。神圣领土的系列大战中建立了丰功伟绩军威远扬。

    雍正朝的八旗军境况不佳。开国已久人习安逸将弁懈怠雍正帝又用帅非人误任开国元勋费英东之曾孙、仅有匹夫之勇轻举妄动的三等公、领侍卫内大臣、尚书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统领以八旗兵为主的北路军三万余名进攻准噶尔又另任汉将三等公岳钟琪统领以绿营兵为主的西路军三万余名前往。傅尔丹于雍正九年六月听信准部伪降之将谎言率兵一万(半系满兵另为外藩蒙古兵、索伦兵)轻骑追袭于和通泊遭二万余名准兵伏击大败副将军、参赞大臣、前锋统领十余员大臣阵亡士卒大半被斩杀或俘虏只剩下二千余名残兵败将退回大营。这是七十余年以来清军的一次大惨败表明了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大削弱。

    弘历继位以后整饬戎务岁岁秋狝组建健锐营擢用能臣勇士贬斥懦将庸帅。开国元勋额亦都、费英东等人后裔达尔党阿、哈达哈、哈宁哈、策楞均以勋旧子孙袭爵专阃担任将军、副将军、参赞大臣又皆以贻误军机分别被削爵革职处死。黑龙江满兵五岱、索伦马甲海兰察骁勇善战屡立军功均被编入北京满洲旗海兰察封至一等勇公任领侍卫内大臣、参赞大臣五岱及乌什哈达、哲森保等一大批东北、北京旗兵或索伦马甲(后皆入满洲旗)皆因军功卓著而分别担任一等侍卫、副都统和都统等职。

    乾隆帝又勇于进取受挫不惊百折不挠纠错再战先后擢用有大帅之才的阿桂和勇将兆惠、福康安为定西将军、定边将军、大将军以八旗军为主力二征金川两征准部平定回疆彻底消除了准噶尔对西北的威胁安定了西北和川西地区拓疆二万余里统一和建设了新疆。他又两征廓尔喀驱逐了侵占藏区的廓尔喀军使西藏得以安定直隶中央。八旗军为最后奠定中国版图建树了不朽功勋。

    然而兵难长勇乾隆后期八旗军的战斗力已大为削弱。征廓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