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6《实业》。
3乾隆《浮梁县志》卷5《物产·陶政》。
景德镇的生产窑约有烧柴窑、烧槎窑、包青窑、大器窑、小器窑等;窑户有五种类型:计有烧窑户、搭坯窑户、烧囵窑户、柴窑户、槎窑户;各窑内又根据工序分为二十三个工种;各户间又根据所作之器分为十八作;此外附属各专业户如柴户、槎户、匣户、白土户、青料户等又共有十六个户种。可见分工之细密。正所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5。当时全镇官民窑每年总产值约在六百一十万两以上其中民窑年产总值约在六百万两以上可见民窑产值之巨。
汉口在清初方兴手工业基础不如佛山、景德。但嘉庆三年据包世臣言:汉口“有铁行十三家铁匠五千余名”1。可见汉口制铁业的规模也不小。朱仙的制曲业、酿酒业、年画业、染纸业素称达。创始于明代著闻于清代的“西双泰”竹竿青酒色味俱佳盛销于河南各州县及安徽等地。清代朱仙全镇有年画店三百余家年产年画三百余万张行销各省。榨油业在清前期共有七十余家。此外朱仙的“玉堂号”豆腐干也是远近闻名的佐膳佳品。
二、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的展带来了商业贸易的繁荣。清代佛山铁锅“贩于吴、越、荆、楚”铁线则“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转鬻之乡民仰食于二业者甚众”2。康熙二十四年开放海禁后佛山铁锅也大量销往外洋。雍正年间外国船只购买佛山铁锅每船少者二千至四千斤多者达二万斤3。石湾陶器则“通行二广”4甚至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5。丝织品也大量出口海外为“东西二洋所贵”。康熙年间佛山已成为外省商贾必至的贸易中心市面之繁盛甚至过广州。“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从进口方面来说佛山则是一个巨大的销中心。乾隆年间佛山已是“商车洋客百货交驰”。道光初年佛山市面上的珍奇洋货充斥有“玛瑙、玻璃、珊瑚、翡翠、火齐、木难、方诸、阳燧、鹤顶、龟筒、犀角、象鼻”等等1。同时佛山还是广东最大的米粮贸易中心。佛山的米价也成为全省的标准价即所谓“广东各以佛山镇报价为准”2。由此观之从清初至鸦4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刘序。
5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陶埏”。
1包世臣:《安吴四种》卷34;《齐民四术·筹楚对》。
2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6《乡俗》。
3《雍正东华录》卷19《雍正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折》。4范端昂:《粤中见闻》卷17物部《瓦缸》。
5据美施丽姬《石湾陶器研究》记载:现有石湾陶器实物可考的有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槟城、泰国曼谷、阿拉伯半岛等地。
1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12《金石上》郎廷枢《修灵应祠记》。
2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11《艺文》下《佛山赋》。
片战争前佛山镇的商务(不包括外贸)是执全省之牛耳的。
乾、嘉、道年间“佛山一镇绅衿商贾林林总总”3。外省商人云集佛山在此建立了山陕会馆、莲峰会馆(福建纸商)、江西会馆、楚北会馆、楚南会馆等。佛山籍人会馆原是比比相望。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二十五所手工业会馆二十六所。全镇的工商店号在三千家以上4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景德的瓷品在明代已有广阔的市场清代进一步扩大。在国内“景德镇陶器行于九域”5在国外“江西瓷器、福建漆器果品皆夷所好”6。甚至法国、俄国的皇室也曾在景德镇订制瓷器7。景德镇也就成为商人云集之所。康熙年间“豪商大贾咸聚于斯事陶之人动以万计”8。清代前期景德镇有都昌、抚州、饶州、徽州、苏湖等会馆二十余个。
汉口“地当天下之中”因此商业贸易也极其繁盛。乾隆《汉阳府志》载:“汉镇一镇耳而九洲之货备至焉。行户数千家典铺数十座船泊数千万九洲诸大名镇皆有让焉非镇之有能也势则使然耳。”1清人刘献廷也言:“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2汉口的商业以淮盐、粮食、布匹、木材为大宗故称“该镇盐、当、谷、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3。清代的汉口是中南地区淮盐最大的集散地。清代的汉口也是米粮贸易的一大中心。当时从汉口出的粮道有两条一条从汉水运陕西。例如雍正十一年有粮船一千五百只经陕西每船载重三百至五百石共约六十万石4。另一条顺长江把四川、湖南的米转运江浙。雍正年间“湖广”之米运江苏年约一千万石5。汉口还是布匹的一大销场布是湖北省的特产。“其名有扣布、线布、椿布、边布、大布、小布、梭布、条布诸种。其售货有山庄、水庄、京庄、门庄之异。其精者皆远行滇、黔、秦、蜀、晋、3《佛镇义仓总录》卷2《劝七市米户照实报谷价启》。
4根据道光《佛山忠义乡志》、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各碑刻、族谱等互参辑补按建馆年代录取如无确切年代则以是否佛山传统工商业择取。
5乾隆《浮梁县志》卷旧序《沈嘉征序》。
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6。
7参阅《景德镇陶瓷史稿》第254页。
8乾隆《浮梁县志》卷旧序《沈嘉征序》。
1乾隆《汉阳府志》卷12地舆《汉镇形势说》。
2刘献廷:《广阳杂记》卷4页15(上海进步书局印行)。
3《皇朝经世文编》卷4o页1o上《户政·仓储下》·晏斯盛《请设商社疏》。。perkins·agrinetneta1969年第148页转引自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5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第二册1972年版第573页转引自吴承明文。豫诸省。府布佳者东南吴皖之民亦珍焉。盖全省利源之所在此为最巨。”6当时不少产区的布匹通过农村市集转贩汉口再运销全国各地。乾隆年间汉口布匹贸易甚旺“四方来贸者辄盈千累百捆载以去”7。此外汉口还是一个木材的集散地。清初姚鼐《汉口竹枝词》称道汉口盛况云:“扬州锦绣越州醅巨木如山写蜀材。”8可见木材贸易的兴旺。清中叶时汉口镇的年贸易额达到一亿两左右堪称当时中国各大工商城市之。
清前期汉口有”贾户数千家盐商典库咸数十处”1。会馆公所四处林立。据民国《夏口县志》卷五建置志记载:道光以前建立的会馆公所有三十九座建馆年代不详的有五十六座。各省商人在汉口活动的街巷至今仍保留着反映其地域的名称诸如:新安街、新安巷、徽州巷、安徽街、宝庆街、金庭巷、元宁巷、江苏巷、广东巷等2。由此可见汉口的商业在中南数省中占着屈一指的地位。
朱仙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商业有很大展。乾隆年间朱仙镇已成为“水6舟车会集之所”3。南门外贾鲁河沿岸码头林立长达五里。朱仙镇输出货物以西北山货、本省牲口与土特产为大宗。输入货物以木材、瓷器、茶、盐、糖、纸、布匹、粮食、京广杂货为大宗。入多于出是其贸易的特点。当时聚集在朱仙镇的外籍商人有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诸省人。以山西帮商人势力最大山西票号独揽全镇金融权设有山西会馆。陕甘帮多经营山货皮毛安徽帮多经营典当茶业福建帮多经营米糖业本省商人则多经营酒馆饭店及一般工商业。此外朱仙镇还有回族小商贩和手工业镇中建有清真寺两所。4清代前期朱仙镇不仅是河南而且亦是华北最大的水6交通联运码头。
三、街区镇貌的展变化。
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展天下四大镇的街区和镇貌也在迅变化。康、乾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区域和商业区域已基本形成。冶铁业主要集中在镇西南部地区陶瓷业主要集中在石湾一带纺织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的乐安里、舒步街、经堂古寺、仙涌街一带。商业闹市区则集中在北部、中部地区。乾隆至道光年间佛山铺区从二十五增加到二十七个;街巷从二百三十三条扩展到五百九十六条;墟市从三墟六市展为四墟十一市;码头津渡6宣统《湖北通志》卷21《舆地志·物产三》。
7乾隆《汉阳府志》卷28《食货·物产》。
8《汉口丛谈》卷2。
1《汉口丛谈》卷3。
2转引自范植清:《鸦片战争前汉口镇商业资本的展》《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3乾隆《大清一统志》卷149《开封府》。
4参阅李长传:《朱仙镇历史地理》《史学月刊》1964年12期。
从十一个展为二十八个1;编户人口则从二十万展为二十七万若加上旦民和外地流入佛山的谋生者实际人口不会少于三十万2。至此佛山展成为“周遭三十四里”的繁华大镇。
景德镇的街区在清初也有很大展时称:“列肆受廛延袤十数里烟火近十万家。”3到嘉庆年间景德镇街市的范围“自观音阁江南雄镇坊至小港咀前后街计十三里”4。景德镇从此成为天下注目的泱泱巨镇。这个规模一直保持到解放前夕。
汉口的街区随着入清以后商业贸易的繁兴而不断修建扩大。乾隆四年增建接驾嘴、三善巷、艾家嘴等街道5。到嘉庆年间接驾嘴已是“上下数里商贾云集五方杂居尤为汉口市盛之区”6。汉口的堤外是淤塞的襄河故道。昔时“荒沙一片”此时也“居民丛聚渐成街市”。“民居鳞比十倍于前但名堤街几不知为湖堤矣”1。到道光初年汉口已展为“东西三十里有奇”的江畔雄镇2。
朱仙最盛时市区范围北至今离镇四里的小王店南至八里的腰铺东至三里的宋寨西至二里的豆腐店面积约五十方里。贾鲁河贯穿镇中把全镇一分为二。河东为东镇河西为西镇。镇内街道店铺林立呈专业性聚集。东镇的主要街道有:经营南北杂货的杂货街经营爆竹作坊的炮房街米麦商铺集中的曲米街油业行店集中的油篓街普通商铺较多的仙人桥街其中以杂货街最为繁盛。西镇的主要街道有:普通商铺相接成排的西大街和顺河街经营京广苏杭时货的京货街经营估衣典当的估衣街经营铜器作坊的铜货街其中又以西大街为最繁盛。全镇街道布局整齐南北行的街道宽约四米东西行的街道宽约三米。房屋多平房式墙坚基固院整式宏。朱仙镇人口有多少?尚未有确切材料证明。不过有人估计朱仙镇全盛时有户四万人口二十余万。3五十方里的镇区范围二十余万的城镇人口俨然是北方一大巨镇。
应该指出朱仙镇兴盛的时间不长。乾隆以后因“河身逼仄”、“镇河不治”“商贾有所畏忌而货聚于周家口不以镇为贾区”4。
1参看乾隆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1《乡城志》;《光绪十年佛山清涌碑记》。2参阅罗一星《论明清时期佛山城市经济的展》《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3乾隆《浮梁县志》卷1《疆域上·风俗》。
4《景德镇陶录》卷1《图》。
5宣统《湖北通志》卷33《建置志·乡镇一》。
6《汉口丛谈》卷2。
1《汉口丛谈》卷1。
2《汉口丛谈》卷6。
3参阅《朱仙镇历史地理》《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
4乾隆《祥符县志》卷3《河渠志·附议》。
天下四大镇的特点达的手工业生产和繁盛的商业贸易是天下四大镇城市经济的主要基础。在其展过程中呈现出与“郡县城市”迥然不同的若干特点。
我国郡县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居民是官僚、地主、驻军和游民等消费人口工商业者是绝对的少数。天下四大镇却与之大不相同。佛山从明代开始冶铁、陶瓷这两大行业的工人就是佛山市民的主要成员。乾隆年间“四方商贾萃于斯四方之贫民亦萃于斯。挟资以贾者什一徒手而求食者则什九也”1。景德从明代始亦已是制陶工人成为合镇居民的主体。清初时景德人户近十万家其中“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土著十之二三。”2汉口“居斯地者半多商贾”3。居民也是经商者居多。朱仙是商贾辐辏之区行商坐贾手艺工人和船户也占了其镇民的绝大多数。由上可见一定数量的工商业户的定居经营是天下四大镇产生展的共同前提工商业展造成的社会分工和城乡差异则是它们产生的共同途径。
我国封建城市都是县治以上各级政权的所在地。整个明代佛山实际上并无常设的官府机构。清承明制从顺治到雍正近百年时间佛山也是不置一官。直到雍正十一年以后佛山才6续设置了海防分府同知、巡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