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10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钢植煌睦啾稹

    先是小农经济的剩余产品。它主要指农民全部生产品中自给有余的部分。即“日用常物”“粟米酒脯菜炭而已”2。

    其次是农村多种经营直接向市场提供的农、副业产品。清代的商品性农业广泛采用多种经营它主要指农民因地制宜展经济作物和家庭副业。这种方式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单一性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川、陕、楚毗连各县的山区农村“有田地数十亩之家必栽烟草数亩田4据《汪穰卿先生传记》卷1。

    5《戴名世集》卷9《郑允惠墓志铭》。

    1刘献廷:《广阳杂记》卷4。

    2乾隆《富平县志》卷2。

    则栽姜或药材数亩。烟草亩摘三四百斤卖青蚨十千以外姜、药材亩收百斤卖青蚨二三十千以为纳钱粮市盐布庆吊人情之用”。另一方面城市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入农村。四川境内的大竹河“商贾聚集为太平(今万源县)通水程之所。自东而西可行船山内所产药材、茶叶由此顺流而下至陕西紫阳任河口计程三百六十里合汉江直达襄樊。襄樊花布等货溯流至此起旱运各地”1。城乡互为市场形成了固定的商品转运路线分布在线路上的集镇就担负着装卸和集散商品的任务。最后还有农村经营专业化产品。一个地区有较多的农户专门(或主要)经营某一项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并把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投入市场是商品性农业向高层次展的结果。这种经营方式和集镇的关系非常密切形成了一批以集散本地大宗商品(如茶叶、烟草、水果、药材、鱼苗、猪、牛、丝、麻、花、布、粮食等等)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性集镇。江西分宜盛产苧麻“苧商云集各墟市桑林一墟尤甚”2。宜黄棠阴“人烟稠密买卖亦繁该处向出夏布闽省贸易之人每于春夏之交纷纷往来”3。上述集镇自身特点是和当地农村生产结构的特点相一致的。但还有另外一种专业性集镇它们主要是在商品转运过程中形成的。例如河北地区棉花与棉布业展迅大宗产品远销山西境内而山西“高县镇镇为曲沃县所辖直隶省滦城、荻鹿所出棉花布匹贩运者皆集于此商旅甚多”4。这一类集镇和所在地区的生产结构不生直接关联但是大宗产品的外销必须依靠流通路线的延长所以从整体上看两种专业性集镇又是相互配合并行不悖的。

    在清代前期江、浙两省商品经济的展度仍然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农村多种经营和专业化水平很高。粗略言之苏州、松江两府是棉花、棉布的集中产地太仓、嘉定、上海三县“俱三分宜稻七分宜木棉。凡植木棉者俱称花以别于稻有花田、花租之名”1。杭、嘉、湖三府是蚕茧丝绸的集中产地而“吴兴桑田之多与稻相半”2。上述地区由于生产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不仅加快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而且出现了一批专业性很强的手工业生产基地集镇的市场功能和专业分工的特点显示得非常突出。华亭、嘉定两县四乡农民恃花布为生计著名的棉布业市镇有朱泾、枫泾、南翔、罗店、安亭、娄塘等处。上海所产据当地人记载:“有小布、稀布。小布以十九尺为率稀布亦不过廿三尺。布之精者为尖有龙华尖、1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8。

    2道光《分宜县志·物产》。

    3钱宝琛:《存素堂集续编》卷4《复奏查明江西地方尚无烟贩折》。

    4祁韵士:《万里行程记》。

    1张大纯:《姑熟采风类记》。

    2阮元:《揅经室四集》卷3《秋桑诗序》。

    七宝尖名目。龙华、七宝皆吾邑镇名。”3南浔是湖丝重要集散地所以“南浔一村当一县财货云屯商贾便”4。在秀水“绸之类佳者曰濮院”“布之类佳者曰陡门”5。而濮院于乾隆时号称日产万绸“练丝熟净组织亦工是以濮院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麇至终岁贸易不下数十万金”6。它的商业水平显然已经过了某些州县城市。

    综上所述农村市场是在农业商品化的进程中出现的商品的不同类别反映了农村商品经济展的不平衡个体小农的剩余产品只能满足初级市场的需要多种经营则为多数商业集镇创造了繁荣的条件江浙地区的情况更充分表明生产专业化的程度愈高集镇的市场规模就愈大。

    第二以中小城市为活动中心的地方市场。

    中小城市介于农村集镇和大城市之间但一般讲来它和集镇的关系更紧密。山西介休嘉庆时共有集镇七处:西关每月四、八日为集期每年二月初六至十五日七月十六至二十五日为会期;张兰镇每月单日为集期每年三月一日至十日九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为会期;另外五个集镇有会期而无市期但会期均彼此错开。其中张兰镇“城堞完整商贾丛集”是“山右第一富庶之区”1。县境之内“北乡芦苇西南煤炭辛武盐场义棠铁器洪山磁器一邑之利溥焉”2。从这里可以看出地方市场的流通网络是由中小城市和农村集镇两个部分结合而成的。

    此外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距离远近不等当地生产水平有高有低所以商业状况很不一律。无锡、芜湖、济宁各地手工业达交通便利商品集散功能显著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位置。另一些中小城市因其分布在商品转运路线上成为长途贩运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例如湖北云梦:“城中宽闲屋宇多赁山西布商作寓。闻之故老云凡西客来楚贩布必经云城捆载出疆历运布不变色若不由云城改捆一至河南渡黄河布多倏黑。故西商于云店号十数处本地贸易布店亦借以有无相通。”3还有一些中小城市主要依靠输出本地产品进入区域市场。这种情形在东南沿海一带相当普遍。在北方河北涿州盛产桃、梨献县广植枣树产品皆运销北京1。在西南四川綦江的枳壳和桐油先集中于重庆然后沿江而下销售于3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

    4方文:《嵞山续集》卷2《南浔叹》。

    5项映薇:《古禾杂识》卷2。

    6雍正《浙江通志》卷1o2。

    1祁韵士:《万里行程记》。

    2嘉庆《介休县志》卷4。

    3道光《云梦县志略》卷1。

    1程恩泽:《程侍郎遗集初编》卷5《桃屯》;纪昀:《槐西杂记》卷3。汉口2。乾隆初山东蚕种传入遵义展甚快“遵绸之名竟与吴绫蜀锦争价于中州”3。另如河南巩县地处黄河与洛水之间可种棉花“巩民资生之策强半以棉花为主多则贸易他乡少则自行纺织。”土产柿饼亦“贩鬻通江淮”4。湖南宁远“县在山乡土宜粟米苎麻之外惟产茶桐松杉日用百需皆资外来境虽褊小商贾颇多”5。它们和区域市场的中心城市距离较远但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仍然在有限的范围内同其他地区保持着一定的交往。

    第三以大城市为活动中心的区域市场。

    在北方北京是清朝的都达官贵戚丛集人文荟萃商旅络绎市肆繁丽从衣食诸物到古玩书画“凡人生日用所需精粗毕备”6。巨大的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使北京商业形成独特风貌并长期保持着茂盛的局面。天津乃畿南重镇“水6交会又东邻大海饶鱼盐之利四方商贾往往占籍而居”7。“百货懋迁通蓟北万家粒食仰关东”8京津两大城市不仅与河北各州县而且还通过海上和6路与山东以及东北各省建立了广泛的市场联系。

    广州和佛山位于富饶的珠江三角洲是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佛山在明景泰时有“户万余家”康熙二十三年便“楹逾十万”1。冶铁工业技艺精湛规模巨大质量优良铁锅、铁线等铁器产品畅销中外记载称其“冠履川楚”“货贝华夷”2“四方之贾走赴如鹜”3。广州还是著名对外贸易商埠国内的茶叶、丝绸、土布国外的香料、毛织品皆由此进出。这个地区商品生产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广货”驰名遐迩而且“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以香、糖、果、箱、铁器、藤、蜡、番椒、苏木、蒲葵诸货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至于红毛、日本、琉球、暹罗斛、吕宋帆踔二洋倏忽数千万里。”与此同时外省豪商大贾也来到广州“各以其土所宜相贸得利不资”。42道光《綦江县志》卷1o。

    3郑珍:《樗茧谱》。

    4乾隆《巩县志》卷7。

    5汪辉祖:《病榻梦痕录》卷下。

    6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7陈宏谋:《天津府志序》见乾隆《天津县志》卷21。

    8崔旭:《津门》见同治《续天津县志》卷19。

    1《祖庙灵应祠碑记》又《修灵应祠记》均见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12。2冼沂:《佛山赋》。

    3陈宗炎:《佛山镇论》。

    4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15。

    江浙地区商业大城市更加密集。江宁“机业之兴百货萃焉”5绸缎花色齐全远销北京、辽沈、闽粤以及川黔各省。苏州“郡城之户十万烟火”。“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通之货贝四方往来千万里之商贾骈肩辐辏”6。城中“洋货、皮货、绸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7。杭州南连闽粤北接江淮丝绸贸易的盛况与江宁、苏州不相上下。扬州既是漕运咽喉又是淮盐供应中心这两个因素极大地刺激了商业的繁荣。上海的兴起更值得注意。陈文述《嘉庆上海县志序》称:“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

    在长江中、下游汉口是最大的商品集散市场。康熙二十三年(1684)徐炯路过此地称其“万艘云集帆樯蔽江市廛鳞次栉比约三十余里。风景繁庶民不事田产惟趋贸易百货会集商贾辐辏”1。乾隆时期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展成为六个最大的行业各行皆有商总各省客民皆有客长“经理各行各省之事”2。这里集散的米、盐、木材都是长途贩运的大宗商品。例如粮食货源多半来自四川、湖南川米经重庆、宜昌、荆州湘米经长沙、岳州汇总以后再向江苏、浙江运送所以汉口地区“粮食之行不舍昼夜”3“米往下载无日无之”4。而且除川、湘两省外云南、贵州、广西、陕西、河南、江西等处货物也“皆于此焉转输”5。

    总的说来区域市场是国内市场的主体它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大宗商品的贸易跨越了省区界限;第二形成了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供求联系。后者主要指城乡市场的结合。因为在中国如果没有农村市场传统的郡县城市很难单独展持久而稳定的商品经济所以农村市场的出现显示了非常特殊的意义。简单地讲农村市场是城市市场最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国内市场则是在城乡互为市场的过程中确立和完善起来的。

    市场交换市场的交换功能必须通过商人的活动才能实现所以商人的经营方式也5甘熙:《白下琐言》卷2。

    6沈寓:《治苏》见《皇朝经世文编》卷33。

    7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1徐炯:《使滇日记》。

    2晏斯盛:《请设商社疏》见《皇朝经世文编》卷4o。

    3晏斯盛:《请设商社疏》见《皇朝经世文编》卷4o。

    4裕谦:《裕忠节公遗书》卷4《会议筹借本银循环籴粜详》。

    5刘献廷:《广阳杂记》卷4。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规模的大小和商业水平的高低。

    农村集镇因受集期的限制铺户商人的数量不会很多在这里最活跃的是流动商人。一片地区内若干集镇的集期相互错开给流动商人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道光年间四川有一竹枝词:“流流场赶一肩挑上灏下府过毛桥”自注:“日日赶场曰流流场言如川流不息也。”1赶场北方叫作赶集岭南谓之趁墟因地异名但地不分南北流动商人都可以根据错开的集期预先安排日程在集镇组成的市场网络中川流不息地周转循环。

    流动商人没有固定的门面。四川另一竹枝词曾描述过他们的经营方式:“赶场百货压街檐北集南墟名号添。”2具体言之:“凡城市临街支棚摆摊卖杂货生理者晚则收归早则铺设。”3方式灵活简单易于循环奔走日用杂货的品种还可以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调整非常切合农村的实际需要。

    庙会(或香会)是集镇贸易的传统方式相沿成俗而各地习惯又并不完全相同。山西介休的西关和张兰镇每年各有两次庙会每次会期长达十天之久它的特点是围绕一个既定的交易场所吸引外地流动商人参加因此会期持续的时间较长。另如四川“遂宁县二月香会商贾辐辏百货具集。将散沿途挨赶。三月初五日入(中江)县境赶广福场福寿会初八日赶大磉墩初九日赶石笋场初十日赶兴隆场十二日赶半边山十三日赶县城内十四日赶回水铺十五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