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1
题记《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是从一九七五年开始的。当时的想法是写三部通史。一部小型的二十万字。一部中型的二百万字。一部大型的六百万字。后来中型本有了二百五十多万字的草稿因具体的困难没有把工作继续下去。小型本即《中国通史纲要》于一九八○年六月完稿约三十万字同年十一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本、日文本、西班牙文本。大型本即本书于一九七九年开始工作。一九八三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定为重点科研项目。同年十月邀请有关兄弟单位的专家成立编辑委员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报请教育部备案。据目前进行情况来看全书大约要有一千二百万字一九八八年开始出书如工作做得好可望三年内全部完成。
本书共十二卷二十二册。第一卷导论论述与中国史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卷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探索原始社会的状况。第三卷上古时代主要论述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秦灭六国时的历史。第四卷至第十卷中古时代论述自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中古时代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中又有小的分期和不同的展阶段。第十一、十二卷近代论述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在体例上除第一卷、第二卷按照具体情况另作处理外各卷都分为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个部分。在内容上要求在“通”字上下功夫重视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重视贯通古今的展规律。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卷只讲述一些我们感到兴趣的问题不能对中国历史作理论上的全面分析。一九八一年六月我们在《史学史研究》第二期上表了导论的提纲提出了中国历史的十二个方面三百四十六个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但在短时期内不能对这些问题都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讨论拟定了现在这样的内容。一九八一年的提纲我们认为仍值得参考现作为附录附在本卷之后。本卷第一章、第六章和第九章分别由我、邱汉生同志和刘家和同志撰写。第二章、第三章是由瞿林东同志起草的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是分别由崔春华、孙文良、吴怀琪、陈其泰等同志起草的这六章都经过讨论由我修改、增删、定稿。刘雪英同志在工作上给我很多协助。全卷文风不能一致内容难免有重复、粗疏错误甚至矛盾的地方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
本书的编撰得到各方面领导的关注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们表示深切的感谢。对我个人来说还应该感谢牟传珸同志对我在生活上的照顾。
白寿彝于北京修改第一章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第一节关于中国民族史撰述的回顾古老的传说和记录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1远古文化遗存表明中国境内在那遥远的时代曾经在不同地区展着不同系统的文化。先秦的文字记载从甲骨文、金文、《诗》、《书》、《春秋》经传、《竹书纪年》、诸子书以至《天问》、《山海经》或叙说当时史事或追述前人的传说都在民族方面有所反映。但在这些文字记载中只有《诗》《书》所记略具尾《春秋》经传所记材料较多。
《诗·大雅》、《周颂》、《鲁颂》都有诗史性质的篇章。《生民》歌咏周人始祖姜嫄及其子后稷的故事。《緜》歌咏古公亶父在周原创业的故事。《大明》歌咏殷周关系的变化。《大明》说王季、文王都娶了殷商贵族的女儿。文王迎亲时在渭水上“造舟为梁不(丕)显其光”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后来武王奉天命伐殷大战牧野军容很盛。这是一篇写得相当有系统的诗。《鲁颂·閟宫》旧说是颂鲁僖公的功德。诗中从姜嫄之德和后稷播百谷说到太王、文王、武王相继振兴国家牧野克殷再说到周公受封建立鲁邦。诗中还说到鲁侯的武功“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商颂》五篇颂商的史事也是从其始祖有娀氏因“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起。诗中说到“维女(汝)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殷周始祖各有诞生的奇迹表明殷周各有自己的族源。荆蛮、淮夷、氐羌还有玁狁都是殷周以外的重要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化系统。
《书》主要是收录殷周的官文书很有史料价值。其《牧誓》一篇记武王在牧野誓师时的仪态和誓师辞。誓辞的开端说:“逖矣西土之人。”这是指来自周土的人。又说:“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友邦冢君等是一类人庸、蜀、羌、髳、微、卢、彭、濮是八个民族的名称这些民族是又一类人。这可见武王伐纣的队伍是一支多民族的联军。对于庸、蜀等八个民族现在还不能作出完全可信的解释。
《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和被称为“春秋外传”
的《国语》都是政治史性质的书但记载了大量的民族史材料这可以说1所谓“民族”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所下的定义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说的是近代民族即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但这四种要素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近代民族形成以前在民族共同体的不同展阶段如氏族、部落、部族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都还没有达到完备的程度。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民族也是根据这四种要素来进行分析的但是泛称民族共同体的各个展而不是专指近代民族。参看杨堃《民族和民族共同体的几个问题》见《民族与民族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53年版。
是民族史撰述的正式开始。《春秋》经传记载了周王室和一百四十九个国的史事记载了他们之间的朝聘、会盟、婚好和战争。他们中有姬、姜、嬴、■、子、姒、妫、风、姞、熊、偃、己、妘、祁等姓。从他们的姓可以看出他们是分别属于周族、殷族、夏族和其他古代民族1。此外还有戎、蛮、狄、夷、濮等民族这在当时是被视为文化水平低的民族但他们中的某些部分也参加先进集团的会盟、征伐和婚好他们活动的地区也有跟齐、鲁、晋、卫杂处的。狄人在春秋时比较活跃有赤狄、白狄之称。赤狄又有东山■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区别。白狄有鲜虞、肥、鼓等区别。夷有淮夷、介、萊、根牟而他们的活动见于记载者不多。戎的名号颇为杂乱。蛮称“群蛮”濮称“百濮”似都是泛称2。以上这些民族经过春秋、战国长时期的历史陶冶其中大量融合为汉族也有不少成为秦汉以后的少数民族。《春秋》经传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民族史料但它们都是按编年的形式写的按史事生年代的先后进行记载还不能对这些民族分别作出比较集中的表述。
《国语》是按王国和侯国的区别汇编的政治史资料。如从民族史的角度去看却又可说基本上也是民族史的资料。其中的《周语》、《鲁语》、《晋语》、《郑语》都是关于周族宗亲的材料。《齐语》记齐桓公的霸业。齐和周是世为婚姻的。还有《楚语》、《吴&1t;//pgn》语》、《越语》都是关于南方民族的材料。《国语》记事于各国史事都以生的先后相次但于彼此之间很少联续。无论《国语》的哪一部分都不足以说明某国历史的始末但保存了重要的史料。如《鲁语》下: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金椟如之。这一段材料一直为治东北民族史的学者所重视。又如《郑语》记史伯论南方民族的话说:夫成天地之火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姓乎!■姓■越不足命也。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实与诸姬代相干也。&1t;//pgn》这是对于南方民族、对于荆楚的先世和展趋势的重要史料。所谓八姓是己、董、彭、秃、妘、曹、斟、■他们差不多又都各有子姓。
近人研究先秦民族如章炳麟著《序种姓》1、王国维著《鬼方昆夷玁狁1参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五《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
2参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三十九《春秋四裔表》。
1见《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考》2、闻一多著《伏羲考》、《龙凤》、《姜嫄履大人迹考》3徐炳昶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都成绩斐然。但先秦史料究竟过于零碎研究工作所受到的局限过大。这个缺憾只有到了秦汉时期才得到改变。
在思想上由于民族区别的存在就不免在民族关系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孔子被后世的经学家宣传为“尊周室攘夷狄”的圣人好象孔子对于所谓“夷狄”是很严厉的。其实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理智的。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4这在口气上对夷狄蛮貊有点不以平等相看但认为他们和诸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道德标准是与一些持狭隘的民族观念的人大不相同的。孔子还认为夷狄也有长处有的地方比诸夏还好。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5。对于“夷狄”的一些落后的东西孔子认为是可以改变的。有一次他表示要到九夷去有人说:“那地方陋怎么能住下去啊?”孔子答复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对于夷狄的干扰孔子是反对的所以他虽不大赞许管仲之为人却推重管仲能联合诸侯保卫诸夏的功绩而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1这种看法无疑也是正确的。孟子在一次责备楚人陈良的弟子陈相时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2孟子的话不只是表示了学术上的门户之见而且表示了他对其他民族的严重歧视。所谓“南蛮舌”简直就是骂人了。孔孟对民族关系的两种态度实际上是民族关系史上两种观点上的根本分歧到了秦汉以后就更为明显了。
多民族史撰述的杰作司马迁是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他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都是有卓越成就的史书。它们在民族史方面也都有杰出的撰述。《史记》把环绕中原的各民族尽可能地展开一幅极为广阔而又井然有序的画卷。它写了《匈奴列传》、《南越尉佗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分别按地区写出北方、南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民族历史。把这六个专篇合起来可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的民族史其中有些记载是越当时和今日国境范围的。这与先秦2见《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
3见《闻一多全集》第一册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
4这两条分见《论语·卫灵公》又《子路》。
5见《论语·八佾》。这句话有不同解释。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谮乱。”这个解释近是。
1以上两条分见《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