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连忙扑过去,扶住兄长,神色悲戚。
看到两位老人如此,唐宁心中很不是滋味,他走到两位老人身后,并没有去搀扶,而是默默的站着。
因为他清楚,两位老人心中压抑的情感太沉重了,若非如此,宋应升老前辈怎能走上服毒自杀这条路?
稍一会儿之后,两人才慢慢的平复心中的悲伤,唐宁连忙上前将两人扶起。
兄弟两人控制好情绪,相视一眼,微微点头。
宋应升转身看向唐宁,拱了拱手道:“草民宋应升,但凭大人差遣。”
“草民宋应星,也愿意为潮州府尽绵薄之力。”
唐宁连忙躬身行礼道:“唐宁在此代潮州府上下,谢过两位前辈成全。”
随即,唐宁又对宋应升道:“前辈,我想让你就任潮州同知,如何?”
同知,是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官。
唐宁让宋应升这个平民直接担任潮州府同知,倒不是他心血来潮不按资历的胡乱任命。
其实,宋应升前辈已经为官多年,突闻国难才一病不起,卸任前的官职就是同知,也是在广东。
所以,这顶多算平级调动,连升迁都算不上。
至于唐宁此举有插手广东政务之嫌,现在他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一步一步的和某些人虚与委蛇。
第八十八章 唐宁又开始预言了
宋应升显然没想到唐宁会直接让他当官,而且还是同知。
他知道唐宁是潮州总兵,应该只负责军务,对潮州政务是没有权力插手的。
此举明显是干涉政务,这是有违大明律法的。
斟酌了一下,宋应升还是说道:“唐大人,此举是否不妥?同知的任命,是要经过朝廷的。”
唐宁沉吟了一下,说道:“前辈,想必你也听说了,弘光朝廷上下,一个个利用手中的权力,卖官鬻爵。”
“别说一个正五品的同知,哪怕是正四品的知府,甚至正三品的官职,只要能给得起银子,谁都可以当。”
“我们潮州府上下,到处需要银子建设,与其把银子浪费在那些尸位素餐的人身上,还不如留着为百姓出一分力。”
宋应升叹息一声,他哪里还不知道弘光朝廷是个什么情况,比之崇祯一朝更有不如,从上到下全部烂透了,让人失望透顶。
“可要是皇帝陛下怪罪起来。”
唐宁就知道,劝说这样一个忠君报国的清官接受这样一个任命,是有些难度的。
但是,他还是不遗余力的道:“宋前辈,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如今朝政如此腐败,如果我们还一味的循规蹈矩,按照那些腐烂的政略行事。崇祯朝会亡,弘光朝一样会亡。这样下去,这天下,彻底没救了。”
“可是唐大人,弘光朝廷再不是,那也是大明王朝啊。如果我们不尊弘光陛下,那又何谈光复大明?”
“我们光复的,不是弘光朝的大明,而是大明人的大明。如果我们竭尽全力,只是为扶植一个昏君上位,对天下苍生,又有何义?”
宋应星想了一下,接话道:“弘光帝确非明君,但皇家子嗣众多,相信总有才能之人。以后我等光复大明,再拥立一位明君上位,也算是对得起先帝了。”
也许是觉得三弟说得有理,宋应华思索了一会儿,这才点点头道:“那老夫就依唐大人。”
唐宁轻嘘一口气,总算是说通了。
这些大明遗老也是的,忠心的,愚忠得不行;不忠的,无耻得不行,真是两极分化。
但是,真正的仁人志士,对大明都是有感情的,只有打着拥明的旗号,才能更方便的将他们笼络到麾下。
如果只是像李自成、张献忠一般,凭着一腔热血起兵造反,即便武力雄厚,那些真正的仁人志士也不会向他们效忠的。
从两人麾下有能之士乏善可陈就可以看出一二,这也是他们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奉新二宋这么快千里迢迢来投唐宁,表明唐宁拥明的策略是正确的。
还有兵锋正盛的清军,分明心里非常想取代大明,但还是打着为大明报仇的旗号追杀李自成。
有时候,一个正确导向的口号,胜得过千军万马。
搞定了最难搞的,唐宁拱手对宋应星道:“前辈,潮州学院已经建立,正缺院长人选,后生觉得此职非前辈莫属不可。”
宋应星听到一惊,连连摆手道:“唐大人,你可折煞老夫也,此位须德高望重者、才华兼备者,方能胜任。老夫何德何能,怎敢受此高位。”
“前辈,潮州学院如今分医学系、工学系、农学系、理学系、数学系、哲学系、商学系、文学系和史学系共九个学系。”
“正需要一位博采众长,精通百家的院长,前辈所著《天工开物》乃百科全书。”
“前辈涉猎之广,无人能出其右,正是学院最适合的院长,还望前辈千万不要推迟,晚辈在此代潮州上下所有后生谢过前辈。”
宋应星一时不知如何反驳,只是不停的道着:“唉,不可啊,不可……”
“前辈,晚辈另一用意,是想将《天工开物》全面推广,利于民生,更强于军事。这需要你全力主持,非院长之职不能胜任哪。”
“可是,若相遇贤达,以何面目处之?”
这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唐宁本以为一个院长之职,应该好送出去,没想到也这么麻烦。
一般人如果有官当,恨不得立马上任,这位倒好,生怕遇到比自己更有才能的,怕不能相处。
唐宁想了想,说道:“如果前辈以后能遇上更好的人选,可以主动退而居其次。”
宋应星微微沉吟了一下,这才应允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听到这句话,唐宁才算是彻底松了口气,他不担心这位管不好一个学院。
宋应星的成就和学识自不必说,他还当了多年的官,最高担任过正五品的知州,直到今年年初才辞官回乡。
所以,唐宁才觉得潮州学院院长的职位最适合宋应星不可。
不再耽搁,唐宁亲自带着宋应星来到了潮州学院,然后任命他为学院院长。
宋应星本就是一方大家,不管是辈分还是学识,学生和学院的教授,都是很认可的。
至于那些耶稣会士,他们知道唐宁这个年轻人是潮州府的实际掌控人。
只有唐宁允许他们传教,他们才能够安心的在潮州府传教,所以对唐宁的任命自然没有任何意见,也愿意配合。
在临走之前,唐宁对宋应星道:“宋院长,我们的时间不是很多,可能只有两年,所以发展方向我们必须有所侧重。”
唐宁伸出手,一旁的宋云婉将一本书拿过来递到他手上,正是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
“宋院长所著的这本《天工开物》,是一本奇书,我也翻看了一遍。我恨不得立即将书中内容全部推广开去,但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
“我在书里面已经标记过了,上篇的乃粒、乃服;中篇的冶铸、舟车、锤锻;下篇的五金、佳兵。这些为眼下重点推广技术,余者次之。”
宋应者听了点点头,刚才唐宁说的这些,无非是包括农业生产、纺织、金属冶炼、开采、兵器船舶车辆的制造。
这些都是军需物资,这完全是一副备战的姿态,作为大明孤臣,他自然是全力支持。
“唐大人放心,我一定会全力以赴。”
“如果需要用银子的地方,尽管开口,可以向宋云舒的后勤部申领调拨,也可以直接找我。”
宋应星看得出来唐宁对学院的重视,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但为了大明,他不惧任何挑战。
“三弟,保重。”一旁的大哥宋应升拍拍宋应星的肩膀,很是欣慰。
“大哥,保重。”宋应星认真的点了下头。
随即,唐宁又带着宋应升离开了,直接来到府衙。
杨球自然是殷勤接待,但知道唐宁此行的用意之后,有些迟疑的说道:“唐大人,本府同知,已经有一人了。”
“同知不是可以任命多人吗?”唐宁淡淡的反问道。
“是是是。”杨球连忙应是。
“杨大人可以向新任两广总督丁魁楚上报,就说这潮州同知是我唐宁任命的,俸禄也由我来承担。”
杨球以为唐宁说他会告状,神色微变的道:“唐大人,下官不敢,不敢哪。”
唐宁根本没有理会,继续说道:“你也顺便帮我带句话,告诉他,我唐宁算过,弘光一朝的寿命,大概明年六月左右,就会寿终正寝,让他好自为之吧。”
听到这句话,杨球直接吓得腿一软,一屁股坐在地上,心中惊恐的嚎叫着:“唐宁,唐宁,唐宁又开始预言了……”
第八十九章 明荷海战(一)
唐宁每一次预言,几乎都是天翻地覆,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都应验了,杨球深有体会。
现在又来,每次都是他杨球最先知晓,这是嫌他杨球活得太长了吗?每次都这样刺激他。
其实唐宁自己,已经不那么确认准不准了,因为他的到来,已经影响了很多方面,历史进程肯定不会按原来的走向了。
但是想到,正常的历史进程弘光朝是明年五月就完了,而明年又闰六月,上下浮动有两个月左右,那应该相差不大了。
唐宁说完,就带着宋应升离开了。
离开府衙,唐宁直接对宋应升道:“宋大人,只要是有利于潮州府发展的政令,你大敢的去实施。如果遇到有什么阻碍处理不了的,可以直接来找我。”
唐宁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了,有必要的话,可以直接越过杨球这个知府。
如果杨球阻挠,来找他唐宁处理。
这样的话,杨球懂事还好,那他依然是知府,如果不懂事,那后果就不好说了。
宋应升却似是有些心不在焉,终是找了个机会问出了已经多次想开口询问的问题:“唐大人,你所说的有关弘光一朝之事,是威慑知府大人的,还是真的这般确信?”
唐宁稍微沉吟了一下说道:“宋大人,弘光朝是什么情况,你也看到了。他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建虏何时南下,一帮乌合之众,离心离德,即使百万,又有何用?”
“现在建虏正在稳定北方、剿灭闯军,以闯军现在的形势,他们能坚持多久?而建虏军势大,完全有能力再分兵南下。”
“那些卖国求荣者,必会纷纷而投,弘光一朝,就是个笑话。如果能坚持到明年六月的话,他们还得感谢灭了大明的闯军。”
唐宁可谓是将弘光一朝贬得一无是处,丝毫不留情面,对这宋应升这个大明遗老来说,听了多少心里是有些不舒服的。
不管弘光一朝如何,但起码代表着明室,作为臣子的,怎能如此公然贬斥朝廷?
“届时,我新军意欲何为,何以为之?”
唐宁只回应了四个字,“静观其变。”
宋应升大为震惊。
唐宁回过头,看着他,严肃的说道:“宋大人,你不妨好好想想,你究竟忠的是天下黎民百姓,还是弘光那样的昏君。如今世道,百姓最痛恨的就是昏庸无能之辈。”
“如果你忠于百姓,就让那种荼毒百姓的昏君自生自灭吧,选择一个真正值得你效忠的人。”
“如果你甘愿忠于那种昏君,属我潮州府容不下你,我潮州府上下,也不会为昏君卖命。”
说实话,唐宁对宋应升的忠心是赞赏的,但是对他的迂腐,又是不喜的。
所以这次谈话,他说得很直白。
如果双方理念完全不一样,那还不如好合好散,免得以后闹得更不愉快。
至于宋应升最终选择离开,会不会也将宋应星带走,唐宁现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目送着唐宁一行越走越远,宋应升还依然怔在原地,心中思绪万千。
“忠于百姓,还是忠于昏君?”宋应升口中喃喃自语,一时也找不到答案。
据小五的情报,宋应升未时过后去找了弟弟宋应星,两人促谈良久。
然后,宋应升回到了唐宁给他安排的住处,第二天就去府衙开始处理公务了。
“看来,还不是迂腐得无可救药。”唐宁轻叹一声,心里的一份担忧也放下了。
其实,宋应升这样的忠良之人,对眼下的潮州府来说,多一个少一个影响并不大,他更在意的是宋应星。
像宋应升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如史可法、黄道周等,他们的忠心自不必多说,但是他们的个人能力却不足以改变大局。
反而,他们的愚忠有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但宋应星不一样,他的能力更多的体现在民生发展、军工生产等重要作用上,这是眼下潮州府最急需的。
所以在唐宁这里,一个宋应星能抵百个宋应升不止,这也正是唐宁所列名录中,有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