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哥萨克人使用的战马,明显要比大明所有战马的品种要优良,更能够发挥出骑兵的战斗力。
  光明王唐宁点明要将哥萨克人的马种引入大明,改良大明的战马品种,进一步提升大明骑兵的战斗力。
  所以,这些战马连同俘虏一同被送回后方。
  在占领伊尔库次克城之后,艾能奇在城中休整了一番,并等待后援补给到位之后,在城中留下两千兵力驻守之后,沿着叶泥塞河北上,目标直指坎斯科城。
  坎斯科城和其西侧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城是罗刹国对叶泥赛河流域入侵二十年来的前哨堡垒,是其向东方入侵的重要军事基地。
  当得知明军攻陷伊尔库次克城后,两城皆是震惊不已,知道明军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北上进攻两城。
  如果两城失陷,那么罗刹国在东部二十年的努力就要白费了。
  所以两城的守军头目第一时间上报,首先报告给了更北方的亚库次克督军府,督军府最高指挥官托尔布京一边派援军支援两城,一边加急向沙皇禀报东部突然发生的巨大惊变。
  因为在此时,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沙皇还不知道明军已经参战。
  最主要原因是哥萨克人为了自己的荣耀和尊严,没有及时上报,觉得自己可以阻击住明军前进的步伐,将事情解决掉。
  直到有六千人驻守的伊尔库次克城在短短的不足十天内被攻陷,这才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但是,明军的动作显然要比远在几千里外的沙皇要快,而且这一大片区域本就人烟稀少,他们想到得到支援也很困难。
  可明军不同,大明源源不断的给予前线军队输送物资和人员补给,明军还能就近得到不里牙惕等蒙古各部的支持。
  从亚库次克支援来的两千兵力刚抵达坎斯科城五天后,明军三万大军兵临城下。
  坎斯科城比明军攻占的伊尔库次克城建立得更早,也一直作为罗刹人向东扩张的前哨堡垒,所以城防和兵力都要比伊尔库次克强上不少。
  原本,伊尔库次克的正常城防兵力只有两千人左右,由于之前与明军交战,额里克沙向督军府求援,督军府最高指挥官托尔布京从几城分别抽调了一些兵力去支援,这才给额里克沙凑了八千人。
  结果没想到,手中掌握八千哥萨克精骑的额里克沙居然惨败而回,只带回了不足一千人。
  如果不是之前额里克沙战功赫赫,托尔布京恨不得砍了他脑袋。
  但据消息,明军很可能进攻伊尔库次克城,而没人能代替额里克沙,所以托尔布京只能继续将额里克沙留用,让他戴罪立功。
  为了加强伊尔库次克城的防御力量,托尔布京再次从附近几城调集援军予以支援,让伊尔库次克城的守军力量达到六千人。
  结果,额里克沙再一次辜负了他托尔布京的期望,不但伊尔库次克城没有保住,连同守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俘虏。
  更可恶的是,他们不是战斗至城破而不得不投降的,而是在守军还有五千多人时选择了投降,这绝对是哥萨克人的耻辱,可就这么发生了。
  伊尔库次克城的失败,对整个罗刹国东进扩张计划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为伊尔库次克城失陷太快了,没有留给亚库次克督军府向沙皇请求支援的时间,而且,为了伊尔库次克的防御,还消耗了亚库次克督军府更加有限的军事力量。
  本来坎斯科城和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城皆有六千人以上的防御力量,结果前后两次各被抽调走了一半的力量。
  也就是说,即便得到督军府两千兵力的支援,坎斯科城现在的兵力也只有不到六千人,还不及之前的伊尔库次克城的兵力。
  现在,坎斯科城唯一的优势,恐怕就是城池更大,更坚固了。
  


第三二七章 敬若神明,不战而降(中)
  面对更加坚固的坎斯科城,明军一开始就升起了热气球。
  热气球飘向坎斯科城上空,顿时引起全城轰动和恐慌,他们似乎也明白了伊尔库次克城为什么这么快被攻破了,信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根据热气球上侦察兵提供的情报,艾能奇命令炮兵向城中开了三炮。
  先用88毫米高射炮对一处城墙开了一炮,虽然没有将城墙炸穿,但是破开一个大洞。
  由于坎斯科城是棱堡结构,守军从棱堡凸出来的一个棱角处看到了这一炮的效果,顿时大骇不已。
  随后,艾能奇又命令炮兵用150毫米榴弹炮向城中开了两炮,皆是瞄准人员密集的位置。
  150毫米榴弹炮的杀伤力可不是闹着玩的,两炮下来,城中的建筑就像纸糊的一般,直接被撕得七零八乱,除了留下两个恐怖的大洞外,还造成了几百人的伤亡。
  处在爆炸中心的,已经很难再找到其身体部位了,即便与爆炸中心相隔一段距离,也难以幸免。
  很多人身上没有明显的外伤,但已经彻底死去,那是被恐怖的爆炸给活活震死的。
  面对这种恐怕场景,别说城中的居民,即便是经历了各种战斗的哥萨克人,也从未遇到过这么恐怖的爆炸,可以将这么多人直接活活给震死,这仿佛神迹一般。
  三炮过后,艾能奇停止了炮击,然后派出使者进城对守军劝降。
  使者由两个汉人使臣率领,然后除了懂罗刹语的不里牙惕部蒙古人,还有几个向明军投降的哥萨克人,他们现在已经为明军所用了,此行他们也有重要任务,他们将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助明军劝诫他们的同胞投降。
  城中守军,没有第一时间将使者抓起来处死,这就已经表明了一种态度。
  毕竟这个时代不杀使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很多人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坚决,反而会毫不客气的向使者开刀。
  何况,城中的守军,除了凶残的哥萨克人,其余的大多也是由重刑犯组成。
  东部严酷的不毛之地,沙皇才没有那么傻的派遣自己的正规军涉险呢,一方面利用哥萨克人,一方面用赦免罪行为条件将重刑犯组织起来派往苦寒的东部,算是废物利用。
  所以,这些人都不讲什么规矩,作风也非常狠辣。
  如果是之前他们入侵的不里牙惕部派来的使者,可以想象,很大的可能性是直接被他们杀掉。
  所以说,他们没有立即杀掉明军派来的使者,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态度。
  因此,他们也愿意与明军派来的使者谈谈。
  不过,看到这么快就有同胞为明军效力,城中守军震惊的同时,又很是落寞,因为这从侧面证明了明军的强大,因为同样强大的哥萨克人只会向强者臣服。
  于是,这次劝降,就变成了哥萨克人劝哥萨克人投降。
  伊尔库次克的哥萨克人向坎斯科城中的哥萨克人说明了明军的强大,刚才明军也显露了一些手段。
  明军不但可以飞到天上,将城中的所有布防情况尽收眼底,他们还有一种能够传达神明指示的宝物,飞到天上的明军携带这种宝物,就可以直接与营地中的明军说话,这是神迹。
  正因为明军可以掌握这种神迹,所以才能够精准的把恐怖的炮弹送进坎斯科城中他们想打击的位置。
  刚才只是警告,明军不想大肆杀戮,如果反抗到底,明军会继续用更多的恐怖火炮直接将整个坎斯科城炸成平地,每一个人都会被炸成飞灰。
  面对明军如此诸多的恐怖手段,坎斯科城是守不住的,叶泥塞河沿线城市也都无法守住,亚库次克督军府也无能为力。
  恐怕还等不到沙皇的援军,所有城池都会被明军攻陷。既然注定失败,何必要付出那么多无辜的伤亡。
  这些哥萨克人劝诫自己的同胞,还是很诚恳的,一方面原因确实是感受到了明军的强大,大明的强大。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罗刹国的归属感也没有那么强,或者说他们对哪个国家都没有很强的归属感,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自己,他们才会那么不受管束。
  他们也深知沙皇对待他们哥萨克人的态度,也只是把他们当成一柄锋利的刀,为罗曼诺夫王朝开疆扩土,而他们也可以在征服过程中,为所欲为。
  但是,明知必败,还让他们为沙皇粉身碎骨,他们也没有那么高的觉悟,这也正是额里克沙等人愿意放下武器投降的重要原因。
  现在,他们这些投降的人,也将这种感情传递给他们其他的同胞,让更多的同胞投降大明,可以让更多的哥萨克人互相取暖,不至于成为敌对,也能够说明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代表明军的哥萨克人的劝降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虽然他们没有立即表态,但有些人明显已经意动了。
  随后,他们表示要商量一下才能给出答复,得到了明军使者的认可。
  毕竟,坎斯科城中,不只有哥萨克人,还有不少真正的罗刹人,但是,这些人估计没一个身上是干净的,几乎都是重刑犯。
  真正的正常人,是很少愿意跑到这苦寒之地来的。
  既然是重刑犯,为了免罪而愿意充当沙皇的马前卒,那么,在遇到一股更强的势力,不投降就要他们的命的时候,他们一样有很大的可能性妥协。
  对于他们这种人来说,国家是什么?他们自己才最重要,为了活命,他们愿意为沙皇出生入死。
  那么现在为了活命,为什么就不能向明军投降?
  所以,在经过协商之后,最先响应的反而是那些真正的罗刹人,那些重刑犯。
  反而是哥萨克人还纠结了一番,毕竟他们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雇佣军,有着自己的骄傲和尊严,这样不战而降,确实有损哥萨克骑兵的威名。
  当然,也只是纠结了一番,毕竟已经有那么多哥萨克人选择了投降,有什么威名也已经受到了影响。
  再说,差不多占了一半的罗刹人也选择了投降,靠他们哥萨克人,更没办法守住坎斯科城了。
  所以,哥萨克人最终说服了自己,或者是被别人说服,然后打开城门出降。
  


第三二八章 敬若神明,不战而降(下)
  不战而将坎斯科城拿下之后,艾能奇大为欣喜,他一方面派人将情况紧急上报。
  另一方面将自己的决定也写在报告里,但没有等唐宁和参谋部的回复,在坎斯科城稍做休整就立即出发了。
  艾能奇做出的决定是,在坎斯科城中俘虏的近六千人,他分成了两部分,三千人被留在城中看押了起来。
  而另外一部分,则被命令随他的大军去进攻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城。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艾能奇看到了利用哥萨克人和罗刹人的好处,这样可以给城中守军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迫使他们投降。
  当然,利用刚投降的降军自然是有一定的风险,何况这些人几乎都是凶恶之辈,但艾能奇觉得风险还是在可控范围的。
  毕竟,他率领的军队超过两万,镇压两千多人的反叛还是很容易的。
  再说了,这些人依托坚固的坎斯科城都没有奋起反抗,出城之后,在几万大明天军眼皮子底下,还敢反叛不成?
  艾能奇这个决定是很正确的,在听闻坎斯科城在短短时间内不战而降后,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城上下就陷入了极大的恐慌。
  在看到城外的明国军队最前方是几千哥萨克士兵后,他们更加绝望了。
  艾能奇依然先派人升起了热气球飘在了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城的上空,甚至连火炮都懒得开动了,然后直接派出使者进城劝降。
  使者还是上次那一波人,只不过又临时加了坎斯科城中的三人,显得更有说服力。
  坎斯科城的三人也很卖力,对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城还一幅很羡慕的神态,表示明国军队对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城太仁慈了,明军军队有好多神炮,一炮就可以把厚厚的城墙打穿。
  还有一种天威大炮,一炮可以将一条街上的人全部炸死,坎斯科城是挨了几炮,见识到了明军的恐怖才不得不投降的。
  他们为了减少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城同胞的伤亡,极力劝说明国军队不要开炮,才避免了惨局的发生。
  这几人的口才确实不错,为首的两个明军使者知晓后也是暗暗点头,这比他们自己说要强多了。
  当然,他们自己说也说不了那么精彩,因为根本没有这几个家伙说得那般神奇,一炮就可以将厚厚的城墙打穿,一炮可以将一条街的人全部炸死,明显有些夸大。
  还自吹自擂的说是他们劝说的明军不要开炮,更是瞎扯,是艾能奇将军不想浪费炮弹所以才没有立即开炮罢了。
  当然,明军使者肯定不会将他们的谎言揭穿,让他们自己人骗自己人不是更好?也更容易让他们相信。
  最终,经过这些人的卖力劝说,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城也选择了投降,就像坎斯科城的那三个哥萨克人所说的一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