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终是不期而遇,首先与清军碰面的是刚占领广宁卫,然后继续北上的西路军。
而且,所碰到的还是多铎率领的清军。
要知道,在几个月前,江北四镇还是在多铎麾下效命。
虽然之前他们想到过与清军碰面后的各种情景,但清军突然出现在视线中时,这些原江北四镇的士兵心中还是隐隐有些畏惧,在知道对方主将是多铎后,这种畏惧情绪更甚。
没办法,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改变的,除非他们能够真正的战胜清军。
但好在他们不是孤军奋战,他们身后有关宁军及大顺军的骑兵,虽然不及清军的骑兵多,但还有真正的新军。
新军兵力不多,只有五千人左右,但那也是非常强的后盾。
新军以江北四镇的步兵置前,关宁军和大顺军的骑兵置于侧翼,新军的火枪兵置后。
这种阵形,作战主力自然是江北四镇的兵力,骑兵寻找机会从两翼对敌军发起进攻,而新军的火枪兵,主要起督战的作用。
如果前方的江北四镇真的战败,火枪兵也可以出来稳定局面。
毕竟清军也只有两万骑兵左右,即便没有江北四镇的步兵,光凭万余骑兵加上五千火枪兵,也丝毫不会弱于清军。
只是新军不想再顶在最前面承受损失,还可以趁机练一练人数众多,但战斗力又不强的江北四镇的士兵,这才如此发兵和布阵。
其实,不只有新军担任督战的职责,江北四镇的主将也各自组建了督战队,因为他们知道现在必须要用命了,不是保存实力的时候。
他们也清楚,在他们之前归顺的左梦庚的左军和高一功、李过等人的大顺军,都有了不错的表现,各将因战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任用和封赏。
而他们这些江北四镇的人,是被鞑子丢弃不要的再被新军收编,如果再不用命,李成栋、刘良佐、刘泽清等人的下场就很可能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之前因为作战不力,已经被枪毙两个参将了,没有人敢多说一句话。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投靠清廷的时候,清廷为了拉拢人心,还不敢轻易直接对主将下手,以防发生反叛。
但现在,新军还怕江北四镇的军队反叛吗?一点也不怕,几十万人又能怎么样?敢有异心的恐怕都会被处理掉。
要知道,整支军队的主将是黄海如,而他们江北四镇的军队在投清之后,与新军作战最久的,就是黄海如部。
现在,他们归黄海如指挥,敢不用心,黄海如岂会手下留情?
再者,之前还比较有威望的李成栋、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已经全部被杀掉了。
现在上位的主将是唐宁指定的,威望远远不够,即便有心想聚众闹事,估计也没几个人愿意听从。
所以,江北四镇从上到下也都清楚,只能老老实实的听从差遣,再想夹在两个势力之间投机取巧,已经没了任何可能。
正因为如此,主将不想自己惹上麻烦,自然要尽力督促麾下用心作战了。
多铎观察了一下新军的布阵之后,主动发起了进攻,但由于新军这边有骑兵在两翼随时准备掠阵,所以他也不敢将主力一下子全部投入,时刻留一部分预备队作应急之用。
在广阔的草原上,炮声隆隆,喊杀声震天,清军一次次对新军前阵的步兵方阵发起了冲击,给步兵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敢不听命令擅自撤退的,当场被督战队格杀。
将领擅自撤退的,其麾下各将和所有士兵都有责任将其当场斩杀,否则,该将麾下各将将一同受死。
如果是一小队队长擅自撤退,该队士兵有责任将其斩杀,否则,全队死。
这种命令,不是新军制定的,也不是唐宁制定的,是他们自己的主将制定的。
原因无他,如果他的队伍作战不力,他自己很可能会被当成指挥不利和作战不利被枪毙。
在这种情景下,自然是先努力保住自己的命要紧了,士兵伤亡多少,那就是其次的了。
主将敢用命,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原来只是战五渣的他们,死死的顶住了清军的一次次进攻,阵形没有崩溃。
多铎都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眼睛看错了,江北四镇那些是什么样的队伍,他再清楚不过了。
刚开始是遇到新军一触即溃,后来遇到闯军也是一触即溃,到最后,遇到左军也一触即溃。
总之,已经很难找到能让他们不溃退的军队了,这些人也就能欺负欺负普通百姓吧。
可现在没想到,这才几个月时间,遇到他多铎亲自指挥的大清精锐,他们居然一次次的顶住了没有溃退,这让他多铎怎么去意会?
多铎真有些怀疑人生,也真的忍不住破口大骂,大骂派出去进攻的主将。
唐宁真的有那么大的人格魅力吗?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损失几千人连一帮乌合之众布置的阵线都突破不了,那还怎么面对新军的骑兵和火枪兵?
以现在的战况,恐怕都没有机会与新军的骑兵和火枪兵直接对阵了,因为他多铎手中两万骑兵会被那些乌合之众给消耗干净。
骂归骂,但多铎并没有冲动的亲自率领主力发起决战。
因为他清楚,他的机会只有一次,一旦输了,他就彻底输了。
而新军输一次却没事,即便那些乌合之众被击溃,新军还有骑兵和火枪兵。
特别是由唐宁训练出来火枪兵的空心方阵,仿佛利剑悬在他多铎心头,让他出兵之时,就一直在思索着应对之策。
可现在,原本根本没太放在心中的第一道槛儿都没迈过去,更别提怎么破新军的空心方阵了,说不出的心烦和震惊。
第二九八章 多铎惨死
多铎终究是没有被心中的愤怒和郁闷冲昏头脑,或者说现实避得他不得不更加冷静,因为他输不起,也没有资本去冒险。
所以,他只能暂缓进攻,然后游离在新军周围,试图再找机会。
看到清军主动撤离一段距离,没再发起进攻。
新军则立即打扫战场,将己方战死的士兵掩埋,将伤员送往后方,就继续前进。
而江北四镇的士兵,气势也明显有了些不一样。
虽然先前与清军的作战中,他们的损失是清军的五倍以上,但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退了清军,让清军不敢再继续进攻。
这一点,也得到了新军主将黄海如的肯定。
黄海如是光明王唐宁麾下的重要将领之一,能得到他的肯定,自然不容易,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多铎试图袭击新军的粮道,即便无法直接将新军的粮道切断,但只要给运粮队伍造成一定的损伤,肯定会给前线的新军造成巨大的心里压力。
毕竟,新军的西路军有十多万人,每天的消耗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一旦粮道出现问题,必然是严重的后果。
结果,他抽出三千精兵去袭击新军的粮道,最后逃回来的只有五百余人。
据逃回来的士兵汇报,新军似乎早就得到消息,没有丝毫慌乱,新军护粮队伍有不少神兵。
在他们进攻失利之后,有一队骑兵突然出现在他们侧后,发起了猛烈攻击。
然后,他们毫无例外的失败了,损失惨重。
了解整个过程之后,多铎几欲吐血。
他到现在都很是想不通,新军好像总能料想如神一般,明明是突然袭击,以正常信息的传送速度,哪怕是再加快几倍,也不可能让后方的另一支队伍得到消息。
可偏偏,新军一次次的好像提前知晓了一般,还没真正的发起突袭,新军已经严整以待的做好了准备。
难道唐宁真的料事如神?什么事情都能够提前一步知晓?
这个问题,不但他多铎百思不得其解,就是整个大清上下,也有些不明所以,甚至有不少人真的觉得唐宁有神力。
如果不是他多铎还能活到现在,他怕是也要相信了。
原因无他,要是唐宁真的什么事都能够料想如神,当初他多铎在扬州城外时,早被新军的火炮给炸死了。
面对此情此景,战功卓著,有勇有谋的豫亲王都一时无辙,有种无处下牙的感觉。
眼见着新军西路军离盛京越来越近,沿途一直跟踪寻找机会,但都没有成功,偷袭粮道也惨败而归,这是逼得他多铎决战啊。
盛京方面显然也知道了他多铎部的战况,第一次对他豫亲王有了很大的意见,即便是摄政王多尔衮也不好在此时为胞弟开脱。
因为相比当初豪格面对唐宁亲率的新军精锐,还有不少神兵,此次他多铎面对的主力却是曾经自己麾下的降军,乃一群乌合之众,居然不能将其击退,反而让其继续接近盛京。
如此相比起来,他多铎岂不是比之豪格还不如?
在各方面因素下,多铎不得不做出选择,终是咬牙展开了决战。
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战,最终,多铎战败。
原因无他,多铎被逼着决战,新军也一改先前让步兵全力而战的策略,在多铎主力进攻己方步兵阵营时,骑兵第一时间凶猛出击,将其牵制住。
火枪兵快速迂回、包抄,先击退多铎部前来救援的四千预备队,然后联合骑兵、步兵对已经被混战拖住的多铎所部主力进行围剿。
多铎率军力战不降,败亡。
其部出发时两万兵力,最终逃回盛京城者,不足三千人,余者大多战死,另三千余人被俘。
可以说,多铎落得这步田地,很大程度上,是被逼死的。
因为多铎自己清楚,与新军决战,自己的胜率非常低。
但是,盛京城已经不远了,如果不拼死阻击,不但会落人口实,还会影响到整个盛京城的信心。
所以,他不能逃,也不能避战,否则他即便逃回盛京城,也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何况,他多铎也有着自己的骄傲。
最终,他预料到的结果发生了,虽然尽力给予新军以重大杀伤,但双方兵力相差太大,特别是新军可供消耗的江北四镇的兵力太多了,杀不胜杀,被死死拖住。
等新军的骑兵和火枪兵完成迂回、包抄之后,他多铎已经没有任何退路。
他只可惜没能给新军火枪兵造成多大杀伤,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新军,对那些江北四镇的军队,即便杀伤再多,他多铎也没有丝毫的成就感。
可悲的是,他多铎最终却是死在这些他最看不起的人手中。
因为在战斗的最后,料想到他多铎必败,又不愿意投降,这些人直接将他多铎当成了美食一般,一个个疯狂的冲杀,就想在他多铎身上撕下一块肉,然后当成战功。
他都亲眼看到其中一些人为了争抢军功,不惜向自己的同伴下死手。
最后,他只能看到周围都是疯狂的敌军,身边再没有一个自己人,然后就彻底的被淹没了。
他不知道,在他死后,尸体直接被肢解。
被肢解的尸体还被不少人抢夺,特别是头颅,争抢异常凶狠,直到骑兵和火枪手出面镇压,这才告一段落。
不过在这时,他多铎的身体早已经不知道被卸成了多少块,每块躯体也都是血肉模糊,头颅都快无法辩认了。
多铎战死的消息传到盛京城后,多尔衮换上素服,嚎啕大哭,清廷痛失一位战功卓著的亲王的同时,惊骇莫名。
他们已经无力再派军出城阻击快要逼近盛京城下的新军了,通过此战也让他们清晰的认识到,死守盛京城,无疑是死路一条,大清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曾经一力建议死守盛京城的人,也都闭口不言了。
直接弃城而逃,肯定也不是最佳选择,最终他们选择了第三种方式,派出一支几千人的队伍象征性的守一下。
既可以表露出大清的决心,又可以稍稍拖慢新军的速度,为撤离的人员争取一些时间。
为了不消耗大清精锐,这支队伍的主要力量是城中的一些老人还有伤兵。
因为他们对大清来说,价值已经越来越小了,为了大清的未来,首先牺牲他们是值得的。
第二九九章 众叛亲离的清廷
一旦做出撤离盛京城的决定,清廷的动作还是非常快的,显然他们也不是毫无这种心里准备,只是需要一个充分的借口。
多铎的战败和身亡,就是最好的借口了。
浩浩荡荡的近十万人,由满八旗军队和几万城中居民组成,拖家带口,带着悲伤、阴郁的心情从盛京城北的福胜门和城载门两道门向着北方而去。
在清廷撤离盛京城时,其另两条大军也与新军多有交战。
虽然对江北四镇步兵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是并未能将其击溃,更无法阻挡新军前进,而自身的伤亡也不小。
由于多铎部的悲惨下场在前,所以清廷不再逼着他们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