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豪格已经丢了皇位,怎么会再甘心轻易丢了性命,而且还是将命丢在多尔衮这个最大的对手手上。
正史中,他被多尔衮下狱之后弄死了,那是没办法反抗,也没有逃生之路。
现在唐宁给他把路铺好了,其性格本就有些柔弱,不是那么决然的豪格自然是惜命的。
所以越狱,也在情理之中。
一个亲王,还是皇太极的长子主动出逃来投诚,那意义对大明来说,又不一样了,对清廷来说,肯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豪格越狱过程,并没有多么惊险,因为有了他自己人的里应外合,逃出去根本没花费多少精力。
在逃出天牢后,豪格便知道自己已经和唐宁捆绑在了一起,所以只能选择唐宁给他留下的后路。
于是,他第一时间找到了密道所在的地方,果然有人在等候。
这等候的几人非常专业,还给豪格几人进行了精心的伪装,在他们的协助下,豪格和几个亲信通过密道成功的来到了护城河边上。
河边上不知何时多了几根圆木,几个协助他们的人,让豪格几人下入河中,然后抓住圆木。
原来,圆木上各系了一根长长的绳子,他们抓紧圆木后,有规律的扯了扯绳子几下,然后迅速的有一股力量开始拉扯圆木,他们就这样趁着夜色渡过了护城河。
上到护城河对岸之后,另一边接应的人就带着豪格几人远离了盛京城,然后骑上快马,飞驰向山海关。
豪格一路逃进山海关之后,受到了唐宁的热情款待,然后唐宁第一时间给他勾画了一套精美蓝图。
显然,那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只等豪格前来。
首先,要把这件事情炒起来,在舆论上占据主动,所以最新一期的《明报》迅速的出版了。
在《明报》中,豪格痛斥多尔衮目无君上。
晋为皇叔父摄政王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
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
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
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其虽无大清皇帝之实,但已然有了大清皇帝之名,权势之大,甚至超越了真正的顺治帝。
其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南征的行动也几乎是其一手操办,但最终失败,才导致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发生。
大清至此,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自己也应当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事实是,多尔衮权势滔天,已经没人能够给他定罪,反而让他借机打压异己,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实力。
可见,多尔衮自私自利,因公废私,即便在大清危难之际,不寻求团结大清的力量,反而公报私仇。
而且,战败并丢失应天府的也是他多尔衮的正白旗和他的兄长阿济格,多尔衮不重重责罚其兄长,不思己过。
只待他豪格犯了一点错误就落井下石,想置他豪格于死地,从而窃取大清的皇权。
俨然,多尔衮已经将大清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只顾自己利益,全然不顾大清之生死。
豪格表示自己对大清已经全然失望,大清只有做出改变,才有活路。
因此,他豪格也只能想办法来夺回本属于自己的一切,诛杀逆贼多尔衮。
而在报道的最后,唐宁代表新军也发表了自己的态度,表示应大清肃亲王之邀,为稳定北方,特此发兵支持愿与大明世代交好之肃亲王。
因新兵发兵是受大清太宗之长子肃亲王豪格之力邀,所以新军动兵是师出有名,不算违约。
至此,双方签定还不足两月的和约便形同虚设。
而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清廷只能够将盛京城城墙简单的修缮一下,守城武器,特别是火炮,大量缺失。
因为唐宁在占领盛京后,第一时间将大量物资、武器和财宝派人运到了山海关。
在双方签定和约时,唐宁的行动早已经结束了,所以留给清廷的是一座被掏空的城池。
反观清廷,由于受和约限制,其不能对京师和沿途城池进行掠夺,所以只携带了为数不多的家当返回辽东。
这些东西,远不足以在短时间内重建盛京,也没办法完善盛京的防御。
但是,只要给清廷一些时间,做到这些自然没有多大问题,甚至还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可他们谁也没想到,和约再签定两个月不足,就出了这种事情。
两个月时间,太短了。
但是,对唐宁来说,却已经足够,足以让他调集物资和兵力屯积在山海关背后的永平府。
唐宁原本征辽的主力未撤走一兵一卒,他又从后方调来四十万大军。
因为现在他手中掌握的兵力,已经超过了百万,这些调来北方的,以江北四镇兵力为主。
这些人之前一直在和自己打内战,现在是需要他们做点正事了。
此次唐宁出兵分成了三路,一路出山海关直接北上。
一路通过水路进辽东湾,按照上次的路线抵达辽河口再登陆。
最后一路也是通过水路,在旅顺口登陆。
因为辽东湾是凹进去的,与山海关、旅顺口这两条陆路几乎成门字形。
所以山海关和旅顺口两路首先出发,接着再从中间黑虎掏心,席卷整个辽东。
第二九六章 势如破竹
面对新军的来势汹汹,清廷很想加强沿途各卫的防御,但是在几个月前的战争中,盖州卫、海州卫、自在州等几个据点已经毁坏不少。
连盛京城都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重建,更别说这些小据点了。
而且,这些据点本就不大,驻扎不了多少兵力,再加上防御设施毁坏,盲目的投入兵力去守,只会浪费兵力,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可是,这几个据点处在辽东中部位置,如果不派兵去驻守,处在辽东东南角,相对还算完好的复州卫、金州卫等,就容易被孤立起来。
如果这些外围据点都被新军占领,那么盛京城也就成了一座孤城。
此时清廷已经分成了两派,一派坚持死守盛京城,而另一派则建议舍弃盛京城,回归到草原上。
满州族本就是游牧民族,广阔的草原才是根本,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满八旗的实力最大的发挥出来。
新军以步兵为主,广阔的草原,满八旗来无影去无踪,任新军再有能耐,也拿满八旗毫无办法。
当初太祖起兵,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吞食大明的力量,直到大明再无能力反扑,这才定都沈阳卫,建立都城盛京。
可昔非今比,大清入关一次之后,损失巨大,反观新军却越来越强,双方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大明的国力,如果在一处位置拼消耗,大清不可能是其对手。
所以,主动放弃盛京城,才是明智之举。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盛京城是大清的都城,就这样弃之不守,颜面何在?怎么对得起太宗和太祖?
太宗的昭陵和太祖的福陵可都在盛京呢,他们都在看着呢?子孙后代就这样让太宗和太祖见识到如此懦弱的一面吗?
曾经的弱明,在百万闯军直抵京师时,崇祯帝都没有选择弃城而逃。
如今的大清,已经沦落到连一个覆灭的王朝都不如吗?
面对这一声声的叩问,那些建议要撤离盛京的人,也都只能闭嘴了。
毕竟,在场的很多人,都是跟随太祖和太宗的老将,一生征战,荣耀无数,都有着自己莫大的骄傲,自认是大清的黄金一代。
他们可以在一场战争中失败,也可以丢弃几座城池,但尊严和骄傲不允许他们将都城也弃之不顾,那是最根本的底线。
然后,有人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把家属和没有战斗力的妇女、孩童先行撤出城去,留一部分精锐守城。
这样的话,即便失败,大清也不至于立即覆灭,还有一条后路,还可以东山再起。
可如此做的话,他们又面临了当初的盛京将军何洛会一样的问题,还未开战就将一些人员撤离。
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无法守住盛京城,未战就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而在清廷依然无法下定决心时,新军已经在旅顺口登陆,并先后占领了金州卫和复州卫,而进攻的主力,就是刚被整编不久的江北四镇的军队。
他们也像原来的大顺军一般,被整编之后,整个精神面貌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战斗力瞬间提升一截。
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新军根本来不及对他们进行什么训练,甚至连衣服都没有换,只是在建制上依照新军的编制进行了划分而已。
那为何起那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很简单,心态变了。
就像一群能打的人,却被一个懦弱而无能的人指挥,再厉害也发挥不出实力。
而一群不是很能打的人,但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很强势的人,那他们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连底气都要足一些,可以理解为狗仗人势也不为过。
原来的关宁军、白杆兵等,还有名将卢象升、孙传庭等,都是很能打的,但都被先后葬送,主将战死,军队损失惨重,他们自然是属于第一种情况。
而这些江北四镇的人就属于第二种情况,他们的战力原本只能算得上是战五渣,但无奈他们背后是如日中天的光明王唐宁,是新军啊。
连曾经牛气朝天的鞑子都被打得狼狈的退出关外,有这样的老大在后面顶着,那他们还有什么好怕的?
狐假虎威,壮着老大的气势,去到曾经不可一世的清军面前显摆显摆,那也是一种难得的荣耀了。
而清军,却觉得自己是虎落平阳受犬欺。
占领了复州卫之后,东路大军就直接向着东北方向,直指定辽右卫,准备依着大明与朝县的边界进行包抄,进入曾经受大明控制的努尔干都司,建州女真的发源地。
而努尔哈赤就是建州女真的首领,其也是依托建州女真才统一了女真各部,这才聚集起了实力可以与大明朝掰掰手腕,一步一步壮大起来。
所以说,努尔干都司,才是清廷真正的祖宗之地,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唐宁不确认清廷会不会与自己在盛京城进行决战,但他却要做两手准备,要想真正的根除满州族的隐患,就一定要收复努尔干都司,并牢牢的控制住。
在东路军向东北方向包抄而去的时候,中路军也成功的在辽河口岸登陆,再按上一次的目标去攻占盖州卫、海州卫、自在州,然后直逼盛京。
西路军则早就从山海关出发,现在已经占领了宁远和锦州,因为当初的和约中,关宁锦一带是作为双方的缓冲区,没有双方的驻军。
现在新军迅速出动,自然第一时间不费吹灰之力的将这一片区域收回囊中。
此时,新军正在攻打广宁卫,广宁卫原是大明重要的军事重镇,主要控制漠南蒙古和弹压女真各部的要地。
随着女真的迅速崛起,弹压不住,广宁卫这才慢慢的失去作用,但无法掩盖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所以,清廷在退入辽东之后,也是第一时间加强了广宁卫的防御。
可无奈新军的西路大军超过十五万人,而且配备了超过七十门红衣大炮。
清军现在极其缺乏火炮,所以几乎只能被动承受新军的一轮轮炮击,城墙被砸得千疮百孔。
然后,那些原本和他们携手与新军作战的江北四镇军队,就一窝蜂的发起进攻。
这些人当初在面对新军时,可没看到其有那么旺盛的战斗意志。
现在,却一个个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勇猛了不知几何。
一时间,广宁卫就陷入危机。
第二九七章 化腐朽为神奇
面对新军几路大军的步步紧逼,清廷还是没有做出盛京究竟是弃保,城中百姓如何处理等问题的决定。
既然一时无法做出决定,那就不能任由新军快速推进,清军也不得不派出三路大军予以应对,各两万人左右。
之所以敢如此用兵,是因为他们确认新军三路大军主力皆是江北四镇等原投靠清廷的降军。
这些降军还是那些人,武器上也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多配备了一些火炮。
面对这样的军队,大清精锐还不敢与其野战的话,那也没必要讨论盛京城的问题了,直接逃跑就对了。
当然,唯一不对称的,就是兵力,每一路清军至少要面对七倍于己的军队。
不过,这也不是多大的问题,毕竟入关之后,他们面对十倍于己的军队都经常能够取胜。
当然,唐宁所率的真正新军除外。
双方终是不期而遇,首先与清军碰面的是刚占领广宁卫,然后继续北上的西路军。
而且,所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