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唐宁会让吴三桂去进攻山海关。
想到让吴三桂这个熟悉山海关的人去进攻山海关,多尔衮心头一动,迅速的想到了尚可喜部,还有明安达礼部。
特别是尚可喜部,在山海关外可是呆了不短的时间,不说对盛京了如指掌,但也非常的熟悉了。
从豫亲王多铎部传来的消息,尚可喜部人马也被调走了。
既然尚可喜部没有出现在山海关,几万人也不知去向,还能去哪里?肯定是去了关外。
关外最大的目标就是盛京,唐宁既然去了关外,怎么可能不打盛京的注意。
更重要的是,山海关之外,几乎是无险可守,兵力也很有限。
想通了这些关键,多尔衮再也坐不住了,又立即召集众臣到大殿议事。
这阵子紧急议事的频率实在是太频繁了,动不动就召集众臣议事,而且都是了不得的大事。
刚下朝没多久的众大臣,又火急火燎的往皇城中赶,不知道又出了什么大事,心中忐忑不已。
而在众臣陆续抵达皇宫之后,又有传令兵冲进京师,原来是山海关守将怕重要情报无法及时传出,连续派了几批传令兵。
这次传令兵还带来了守将的亲笔书信,更加完整的描述了整件事情。
当传令兵将山海关发生的事情描述了一番,又递上守将的书信之后,大殿上顿时一片大哗,比前两天济尔哈朗和满达海双双战败还要震动。
清军入关还不足两年,入关的也以军队为主,大量家属依然在北方,这才有了陪都盛京。
可现在,唐宁直岛黄龙,率领精锐去攻击防守相对薄弱的辽东地区。
如果是在入关之前,唐宁敢冒此风险,自然是让他有来无回。
可今时不同往日,大清为了争夺天下,将主力几乎全部调入了关内,龙兴之地的防守自然就相对空虚了。
这本不是多大的问题,毕竟主要对手都已经被消灭了,周围也没有其他势力能够轻易的威胁到大清的龙兴之地。
新军的势力范围在南方,距离北方几千里之外,之前谁也不会想到唐宁在南方战事还未稳定的情况下,会突然率精兵北上,直捣大清的龙兴之地,实在是歹毒。
“已经过去三日时间,山海关恐怕已然失守,再向山海关增兵已无太大意义。”
“为了尽快支援盛京,我们应该直接北上,经朵颜部,绕过山海关、宁远、锦州,直接将精兵派往盛京。”
“可若要解盛京之围,我们要派出多少兵力才合适?”
这个问题一出来,顿时问倒了不少人。
现在谁都知道,由于新军的大规模北伐,八旗已经有六旗的主力在外了,整个北直隶的满八旗精锐,已经不足八万了。
而此次突袭辽东的新军,保守估计,至少有五万以上,甚至更多。
再对比最近几月八旗军与新军的战绩上来看,如果不改变原来的战法和阵法,即便是以五万对五万,八旗军的胜率也只有五五之数。
而且很大的一个变数,不知道新军携带了多少神兵。
如果唐宁为了取胜,将新军的大部分神兵都运到了辽东,派六万、七万精兵恐怕都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很多人也清楚,不管这一仗的胜率如何,大清没有选择,必须应战。
不然的话,眼睁睁的看着盛京被新军攻占而不全力救援,只会让前线的八旗子弟寒心,以后的形势将愈加恶劣。
可如果没有救回盛京,还葬送了大量大清精锐,那后果一样严重。
所以在很多人想来,救援也不是,不救援也不是,一时间,整个朝堂之上,一片死寂。
面对死气沉沉的朝堂,多尔衮嗤笑一声,“怎么,大家都怕了?都没有主意了?入关之后,胆子都小了?”
“自太祖起兵之日起,我大清什么困难没有遇到过?我们从贫瘠之地杀入关内,夺了明人的江山,现在反而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吗?”
“是因为见识到了关内的富庶,得到了很多,所以才害怕失去吗?那你们和那些懦弱的明人又有何区别?”
多尔衮的话音刚一落,就有一人站了出来,正是豪格,他声音清冷的道:“贼军攻我大清龙兴之地,此战不可避免,本王愿率军前往,不破敌寇誓不还。”
一个虬髯大汉,豪格的坚定支持者,满州第一勇士,护军都统鳌拜也立即站出来,声音洪亮的道:“末将愿随肃亲王前往。”
见到豪格主动领命,多尔衮的神色略好看了一些,因为现在最适合出征的就两人,他多尔衮和豪格。
在如此形势下,他多尔衮自然不敢轻易出京,谁知道再回京后会是什么样子。
而豪格是先帝皇太极之子,盛京又是大清龙兴之地,豪格的份量是足够的。
不过,多尔衮也清楚,即便他与豪格之间再不和,此番也要全力相助豪格取得战斗的胜利。
所以,他第一时间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负责统领此次北上救援盛京的任务。
正黄旗和正蓝旗各抽调一万五千兵力,再加上其余六旗留京兵力两万人,满八旗出兵五万。
又征调蒙八旗两万骑兵,一共组成七万大军。
这次,豪格率领的皆是精锐,以精锐对抗唐宁的精锐。
为了应对新军的新式战法和战阵,此次抽调的兵力,皆以善于火器射击为优先,他自己模仿新军刚编练火枪营的八千人也全部派了出去。
第二七三章 兵临盛京
唐监国元年三月四日,唐宁率领五百余艘的庞大船队,六万兵力进辽东湾抵辽河口岸。
随即,唐宁亲率四万兵力登陆,然后北上。
余者两万兵力,以吴三桂关宁军一万两千人为主体,另附三千新军,五千白杆兵调头南下。
为什么不先在山海关背后登陆,反而舍近求远的在辽河口岸登陆四万人,再让另两万人南下呢?
原因很简单,为了出其不意。
唐宁此行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山海关,另一个自然是清廷所谓的龙兴之地,陪都盛京。
相比于山海关,盛京的地位自然更加重要。
如果先让吴三桂在山海关背后登陆再发起袭击,唐宁自己所率领的主力肯定还在海上。
山海关先一步遇袭,清军很可能会第一时间通知盛京守军做好防御,还有沿途的清军各据点,必然会带来很大麻烦。
何况山海关的防御主要是防御北方南下之敌,如果从背后发起攻击,就算不是突袭,也不会带来多大的麻烦。
所以在出发之前,参谋部就认为要想出其不意的攻占盛京,这个时间差就很重要,要让清军来不及反应。
先从辽河登陆,再顺势拿下盖州卫、再北上攻取海州卫、东宁卫,直逼原沈阳卫,就是现如今的盛京。
如果顺利的话,等吴三桂向山海关发起攻击的时候,唐宁部主力恐怕已经打到了盛京城下。
因为清廷入关之后,为了尽快的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大明残余势力等反抗力量,将八旗主力全部带走了。
多尔衮之所以敢如此做,是因为周边的势力早已经被八旗军打服了,没了威胁,保留一两万兵力驻守一些重要卫所,即可保辽东安全无虞。
就算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从京师再调兵北上支援,也完全来得及,因为没有人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将辽东的八旗军打垮。
当初在入关之时,新军的名头甚至都没人听说过,所以也根本不会有人想到在两年之后,会突然有这样一支军队千里迢迢率领那么庞大的船队北上。
哪怕后来在新军声名逐渐鹊起时,也没人往这方面想。
因为远征辽东,不是靠一两万人就能够做到的,当时唐宁手上能够抽调的精锐也顶多只有两万人。
那么点人,唐宁怎么敢几千里北上,不怕后路被人端了?所以那时的唐宁也只是以陆路进攻为主。
但是,唐宁率军从福建北上之后,形势变化得太快了,先是击败阿济格部,又陆续收复吴三桂、明安达礼、大部闯军。
甚至还借来了能征善战的白杆兵、狼兵。
可即便如此,也没人想到,唐宁聚集这些精锐的目标是辽东。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唐宁很可能是准备从山东登陆,对多铎、满达海、济尔哈朗等部实行包抄。
另一种可能是在北直隶登陆,直接威胁京师,但可能性相对前一种情况要小很多。
毕竟京师的防御太严了,凭几万兵力想要攻下防守严密的京师,很难。
当初先帝率十万精兵绕过锦州、宁远分三路突入关内,直逼京师,最终也没能成功攻下京师,随后多次入关也依旧没有攻破京师。
而当时的守城明军,怎么能与如今的大清精锐相比?
现在新军只在部分战场占据主动,只要唐宁不傻,就不会冒这般大的风险,一旦失败,那后果就非常严重。
也许有的人心中可能闪过唐宁会不会北上辽东的念头,但即便有这种念头,也会立即闪过去。
原因很简单,现在对大清来说,关内的事情才是重中之重,大清不可能因为唐宁有去辽东的可能,就提前一步将为数不多的兵力派往辽东。
万一将兵力抽走了,唐宁的目标就是迂回包抄或者直逼京师,那就坏了。
可事实就是,唐宁的目标一开始就是冲着辽东去的,不为消灭清军的有生力量,而是攻下其龙兴之地,动摇整个八旗军的军心。
一旦攻占盛京,控制辽东,新军在很多方面就占据更大的优势。
当然,说来说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清军的水师力量与新军相差太大了。
新军跑到海上去,旱鸭子的清军没有丝毫办法,所以也就没办法追踪新军的踪迹。
为了达到更佳的突袭效果,唐宁很奢侈的一上来对付盖州卫、海州卫、自在州几个据点时就动用德式火炮。
由于条件原因,这些据点一没有护城河,二没有瓮城,城墙也不高。
88毫米高射炮几炮就可以将城墙轰塌,然后以狼兵为先,迅速的从缺口处发起进攻。
沿途的这几个稍大些的据点,没有一个正规军兵力超过一千的,但是,清军的反抗出奇的激烈。
原因无他,女真人从小就在白山黑水中长大,大部分人拿上武器就是一名不错的士兵。
所以,在看到城池被成千上万的人攻击时,城内的很多女真百姓也自告奋勇的拿起武器反抗。
女真能够迅速的崛起,当真不是没有道理的。
敌人的激烈反抗,给新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但唐宁没有太多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小据点上,突入城内之后,他迅速的派出了真正的新军与敌人进行巷战。
唐宁带来的新军,每一营都有一个排的士兵配备德式武器,巷战之中,武器的作用更大的发挥了出来。
再在新军的优势兵力之下,清军即便反抗再激烈,也只能不甘的被镇压下去。
然后,唐宁留下少部分兵力稳固占领的卫所,自己再亲率主力继续北上。
花了二十几天,才一路从盖州卫进击到了盛京城下,这比预想的时间足足多了一倍。
从侦察兵传回来的消息,在五天前,吴三桂部终于攻下了只有几千人驻守的山海关,山海关正式落入新军之手。
唐宁没有命令吴三桂抽出兵力支援,不管清军的援军经不经过山海关北上,山海关的作用都非常重要。
真的等清军的援军出现在辽东,吴三桂再抽出兵力支援也不迟。
此时,唐宁亲率的兵力已经不足三万人,除了战损之外,剩下的被安置在沿途占领的卫所,以保障后路的安全。
但即便如此,唐宁手中的兵力,也是盛京城中清军的四倍。
不过,唐宁却不敢小瞧只有六七千兵力的盛京,城中居民全民皆兵都不是不可能。
而且盛京作为清廷的陪都,各方面的防御措施自然不是沿途的那些卫所可以比的。
从观察到的敌人情况可以看出,盛京守军很可能在几天前就知道新军打过来了,那些卫所虽然被新军攻占,但也成功的拖延了一些时间,让他们多了一些准备。
新军原本的突袭计划,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大战,一触即发。
第二七四章 进攻盛京(一)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
1634年,皇太极改沈阳为盛京,继续续建盛京,在清军入关占领京师,并迁都后,盛京便作为清廷的陪都。
由于底蕴和时间等各方面原因,盛京的规模自然远远不及京师。
但作为清廷的陪都,盛京该有的防御措施自然都有,护城河、瓮城等等。
唐宁围住盛京城之后,并没有急于进攻,因为他要先解决渡过护城河的问题。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