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笑的时,明军指挥官由于内部不和,拒绝了秦良玉的建议,秦良玉只得叹息而归。
  在如此情景下,秦良玉一介女流之辈对大明都始终如一,不知道有些人会不会因此而汗颜。
  唐宁能够体味到其中的艰难,此次唐监国亲笔诏书,唐宁不用去猜测,便知道秦老前辈绝对不会推辞,一定会尽最大的能力予以支持,也不会有任何怨言。
  唐宁还知道,秦老前辈也不会主动向朝廷提出自己的难处,即便他唐宁不出一百万两银子,秦老前辈同样会毫不犹豫的出兵。
  但他唐宁身为后辈,却不能如此的心安理得。
  何况他也知道,秦老前辈即便得了这百万两银子,也不会挪着私用,肯定会用来练兵,尽力培养出更多的白杆兵出来。
  这也是他唐宁希望看到的,虽然新军的训练方法更接近现代化,但却并不一定表明就是最先进的。
  要说更适合冷兵器近战的,白杆兵怕是要比新军强上不少。
  火器最终会全面替代冷兵器,唐宁也是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全部将冷武器淘汰。
  所以,适合近战的精锐一定要继续训练,即便以后培养成火器兵,既可远战,又可近战,只会更有战斗力。
  此时,大明收复应天府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西南,秦良玉知晓后,难掩激动之情。
  迫不及待的率领全族告慰先帝,告慰战死浑河的两位兄长。
  不消半月,被唐宁夫人宋云舒派遣而来的葛嫩娘带领一队人马进入石柱,代表着唐宁。
  对唐宁这个晚辈,秦良玉自然是早有耳闻,此番攻占应天府,重创阿济格部,就是唐宁亲率新军为之,让她对唐宁这个晚辈好感大增。
  此番代表着唐宁前来的葛嫩娘,也是一女中豪杰,甚得秦良玉欢喜。
  葛嫩娘不但带来了一百万两白银,还带来了十挺机枪,若干弹药和一些手榴弹。
  之所以给白杆兵配备这些先进火器,一方面是石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很适合建立碉堡阻击敌军。
  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应天府的使者应该不日即到,届时是要调出不少白杆兵支援,势必会造成石柱的防守空虚。
  虽然暂时和张献忠达成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共识,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有了这十挺机枪,张献忠胆敢向石柱伸出魔爪,绝对将其魔爪斩断。
  石柱的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如果张献忠胆敢出川进袭湖广,白杆兵就有可能断其后路,所以加强白杆兵的实力,只会有好处。
  秦良玉自然也听说过新军的神兵,现在亲眼见到,经葛嫩娘带来的机枪手演示,震惊的同时,又欣喜不已。
  葛嫩娘也不掩饰,将应天府使者不日即到,以及使者前来的目的也提前一步告诉给了秦良玉。
  果然如唐宁猜测的一般,秦良玉没有丝毫推辞,甚至不待使者抵达,就提前一步整兵,准备出兵一万五千精锐。
  葛嫩娘也了解过白杆兵现在的情况,白杆兵总兵力也才三四万人,其中有不少还是新兵。
  毕竟从崇祯十三年以来,白杆兵经历多番大战,由于明军指挥官的指挥错误和敌众我寡,精锐损失不小。
  一万五千精锐,绝对是最大程度的支持了。
  葛嫩娘感慨不已,现在能做的,就是连忙派人协助白杆兵在关键位置修建出十座碉堡。
  随后,她还会留下几个机枪手帮助白杆兵培养出一些能够使用机枪的机枪手。
  不日,应天府的使者终于赶到,唐监国亲书的内容,和葛嫩娘所说相差不大。
  秦良玉不再耽搁,立即命令侄子秦拱明为主将,秦佐明为副将,率军前往应天府应援,全力配合光明王的调配。
  可以说,此行非常顺利,唐宁顺利的借来了一万五千精锐白杆兵。
  而另一路使者则去往广西,请调狼兵。
  历来,广西兵都以善战著称,广西狼兵也是赫赫有名。
  广西狼兵之前在辽东也是多次与清军交战,多尔衮等清军主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精锐之师。
  此番既是征调精锐,自然不能少了广西狼兵。
  


第二六七章 大举北伐(一)
  广西狼兵战斗力很强,但是军纪不是很好,此番征调狼兵,稍微费了一番周折,但也从几家大土司手中借来近两万兵力。
  唐宁也派人给他们共送去了百万两白银,被允许新军可以到广西招募新兵。
  广西兵绝对是最好的兵源之一,唐宁自然也想从这里挖掘出一些优质的新兵出来。
  至于军纪不是很好,这是当地土司惯出来的,他更重视的是当地人的彪悍。
  军纪问题,放在新军军营中好好练一练,再用军纪约束,根本不是多大的问题了。
  毕竟军队的军纪败坏,并不是天生的。
  与此同时,在白杆兵和狼兵向应天府方向行进的时候,两支庞大的船队也从广东、福建向着应天府的方向驶来。
  唐宁又调集整编好的大顺军郝永忠部、刘体仁部十万,还有整编原大明总兵方国安五万,合兵十五万入武昌府,然后渡江北上进攻黄州府。
  吴六奇抽出一个团的新军督战的同时,也尽力保持与前方的联系。
  唐宁随又派出整编好的大顺军刘芳亮部,李来亨部八万,原大明总兵王仁之部四万,合计十二万经镇江府北上入扬州府,再继续北上,目标直指山东。
  届时,渡江北上的大明军力近六十万,分成三路。
  其中中路以施琅、黄海如率领的新军精锐和大顺军的李过、高一功部为主,兵力最雄厚,实力最强。
  此时正和清军三十余万兵力在南直隶西部和西北部进行连番大战,也拖住了多铎部精锐。
  西路则以郝永忠和刘体仁的原大顺军为主导,主要目标是攻占湖广北部,再进入河南、山西。
  而东路,则以刘芳亮和李来亨部为主导,目标是山东。
  如果顺利的话,这东西两路大军就可以直接威胁到北直隶,也就是清廷的统治核心。
  为什么唐宁敢将这些本在半年前才败给清军,被清军一路赶到长江以南的军队再派往北方,还给他们定下这么个宏大的目标呢?
  要知道,当初李自成百万大军都不是清军的对手啊,被一路打得狼狈而逃,丢掉了已经抓在手上的江山。
  现在再用这些败军,是不是很不明智?
  其实不然,这是唐宁和参谋部共同协商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今时不同往日了。
  当初清军是聚集清军精锐,联合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大批降军对其穷追猛打。
  由于兵员素质等各方面的差距,大顺军不敌也很正常。
  但如今,阿济格一部惨败,精锐损失良多。
  原本跟随清军对大顺军围攻的吴三桂、尚可喜,甚至是蒙军一部都投到新军这边了,且此时在南直隶拖住了多铎的精锐部队。
  湖广北部、河南、山东,甚至是陕西等地,虽然被清军占领,但由于兵力有限,防守相对空虚。
  不少地方甚至是清军指派的降臣自主招募的临时军队对地方进行统治。
  之所以如此,还是由于清廷占领这些地方的时间太短了。
  没有消灭大顺军、大西军和新军这些对手,他们也没有时间、精力和足够的兵力对这些地方加强防守。
  如果没有唐宁派出部队北伐,清廷在这些地方的统治本也不会有多大影响。
  因为敢反抗的人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或者被赶到长江以南了,没有什么势力能威胁到他们的统治了。
  正是考虑到这些原因,唐宁才不赞同与清廷划江而治,哪怕是暂时的缓兵之计都不用,因为他和参谋部觉得清廷更需要时间。
  如果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等清廷腾出手来,肯定会加强这些地区的防卫,到时候再想攻占,花费的代价和精力就太大了。
  果然,渡江队伍的第一站黄州府,就占领得非常顺利,守军只有三四千人,其中满八旗还不足一千,怎么是十多万大军的对手。
  为了给这些军队更大的信心,唐宁还特意给他们配了两门德式火炮,一门88毫米高射炮,一门105毫米榴弹炮。
  当然,这两门炮是掌握在随军的新军手上,只在关键的时刻使用,平时遇到点小麻烦,用配备的红衣大炮就可以解决了。
  占领黄州府之后,又先后下汉阳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
  这些地方,除了府城,大多连一个真正的满八旗都没有,都是投降的汉臣在治理,听闻新军打过来了,不是立即投降,就是望风而逃。
  一路之上,甚至都没有遇到几次像样的战斗。
  东路军的战果同样不错,先占领淮安府,然后再拿下徐州府,随进入山东,攻占兖州府。
  当多铎听闻唐宁派出的西路军和东路军的连番战绩之后,大骇不已。
  但是,他又不敢轻易抽兵去支援。如果派遣孔有德、耿仲明甚至是江北四镇的军队前往,他是真的不放心。
  一旦这些人脱离了自己的控制,谁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万一直接举旗向新军投降,那真是直接送上门给新军吞并了。
  如果抽调满八旗精锐前去阻击,他同样不放心,因为这边那么多降军,需要足够的力量进行威慑。
  否则的话,这些人不但有可能会投降新军,甚至是直接反噬他多铎,将他多铎灭了去邀功,都不是不可能。
  无奈之下,多铎只得将情况加急向京师汇报。
  其实,在多铎发出求援信息之后,在湖广、山东等地,已经发出了多封救援信息。
  多尔衮收到这些救援信息,并在上朝时通报出来后,众大臣皆是震惊不已,他们没想到,谈判的使者刚回来不久,唐宁就有这么大的动作。
  但事情已经发生,须尽快找出对策。
  “汉军果然不可信,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大多是汉军或汉臣留守。此番贼军大举北犯,如不派遣精锐支援,河南、陕西、山东等地,恐皆不保啊。”
  “说得轻巧,我八旗军,已有四旗在外,如果要阻拦敌东西路两军,至少要派出两旗精锐主力。”
  “如果再派出两旗,留守京师周边便只剩两旗,近在咫尺的山西可有不少汉军,谁敢保证他们不会趁京师防守空虚起什么其他心思?”
  “那就把山西总兵姜瓖的人也调出去……”
  清廷第一次遇到了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最大的难题:防守。
  努尔哈赤成势之后,几乎一直处在进攻方,充分的发挥出了游牧民族的骑射能力,不用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防守那是明军需要考虑的事情,所以清军的作战自由性非常高。
  可现在,入主中原之后,他们就在占领和统治广阔的地域。
  要尽力保住陕西、河南、山东,以拱卫京师的防御,维护他们的统治。
  所以他们也不得不开始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六八章 大举北伐(二)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在多尔衮的赞同下,清廷又派出了两旗主力,正红旗和镶蓝旗。
  然后,又抽调蒙八旗及山西的汉八旗共十余万人,组成十五万大军。
  以正红旗主将满达海,镶蓝旗主将济尔哈朗分成两路分别阻击唐宁派出的东西两路大军。
  而在清军援军刚南下两天后,从广东和福建驶来的庞大船队也顺利的进入了长江。
  船队的数量超过五百艘,其中排水量超过三百吨以上的船只超过两百艘,这些船只还运来了大量的物资。
  但是,这些物资并没有卸下来。
  唐宁还组织大批人力将应天府收集的物资继续往一些运输船上装载。
  这一忙就是几天,秦拱明率领的一万五千白杆兵,和韦正良率领的近两万狼兵也先后抵达。
  稍作休整,便纷纷登船。
  晕船的士兵登上排水量超过五百吨,甚至是一千吨以上的大船。
  装满物资和士兵的船只迅速驶出长江,进入大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很多人不知道,唐宁本人也隐藏在其中,他亲率八千新军精锐。
  另外还有吴三桂、尚可喜部、明安达礼部等原北方军队大都被抽调。
  这些可以说都是精锐,总兵力共超过六万人,动用那么多船只和物资,绝对算得上是大手笔,所以唐宁要亲自坐镇。
  为了防止自己离开后留下权力真空会让某些不轨之人做什么小动作,他还特意将宋云舒和吴殳从广东调过来,并且将广东、福建的新军万余人也调至应天府。
  同时,新军的情报部、参谋部等重要机构,全部移至应天府,以便更方便的统领和指挥全军作战。
  新军这般明目张胆的大规模动作,自然瞒不过多铎的耳目,他惊骇的同时,又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他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