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清楚,现在正是大航海时代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不及时搭上这趟快车,以后势必会被别人落下。
其实,大明已经被西方人落下了很多。
西方人的足迹已经几乎走遍了全世界,全世界都有他们的殖民据点。
而大明人,最主要的活动范围还只是在东亚、东南亚,也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贸易,甚至还要受西方殖民者的欺压。
这种局面,唐宁一早就想改变,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心中也有着莫大的抱负,也想带领自己的军队驰骋全世界。
他非常清楚,在这个时代,在偌大的大明,没有人有他这样的眼光,也没有这种意识。
所以要实现这样的抱负,他必须亲自参与,亲自推动,以大员和沿海为中心,向全世界辐射。
而要是他自己当了皇帝,远在京师,还要处理各种事物,势必会分散精力。
至于御驾亲征,那更是不太现实。
综合这些考虑,唐宁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这个皇帝,也就咬牙不再觊觎皇帝这个位置了。
既然他自己不再觊觎皇位了,那势必就要扶一个人上去。
第二六一章 枪毙一批
现在,唐宁手上已经有了几个朱家的王爷,潞王朱常淓、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
这几王都是唐宁北伐时在浙江特意收拢的,因为他知道弘光政权一旦灭亡,肯定会有人打这几人的注意。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弘光政权灭亡之后,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要拥立潞王朱常淓为监国。
因为从亲疏来讲,朱常淓是最合适的。
但是,人掌握在唐宁手中,而且唐宁手中的实力最强,没有唐宁点头应允,他们想拥立也无处下手。
所以这些人转而求其次,为了以后能够更靠近权力中心,便尽力巴结唐宁,希望以后拥立新帝,能够稍他们一程。
这当中,除了弘光朝廷的遗老,还有掌握不少兵力的方国安、王之仁等人。
但唐宁只是虚与委蛇,然后将主要心思放在与清军的作战上。
此际新军重创阿济格部主力,攻占应天府,活捉阿济格,让唐宁的威望更盛。
又收复大量降军,让新军实力更上一层楼。
可偏偏,有些人就是不知死活,觉得凭自己的资历和在前朝的影响力,可以直接决定拥立谁为新帝,从而凭借拥立之功,又可以在朝堂上呼风唤雨。
这其中,就有大量前朝,甚至是崇祯一朝的遗老。
这些人,并非都是贪生怕死之辈。
在正史中,他们中还有不少人组织了抗清斗争,直至身死。
但是,现在却对拥立新帝颇为热衷。他们暗中联系,互相勾结,有的选择潞王,有的选择鲁王和唐王。
新朝未立,暗中的斗争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都没有逃过唐宁的耳目。
唐宁只听说过党争,但却从未亲身经历,也未亲眼见识,此刻算是领略了一二,真的是丧心病狂。
为了打击对手,为了让自己手中拥有更多筹码,他们一面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势力,包括新军的各将领,还有投降过来的吴三桂等人。
又一面不停的攻伐、打击对手,除了言语中伤和造谣,甚至进行构陷想致对方于死地,真是无所不用其及。
只要不是自己一派的,无关这个人的能力以及对国家的作用,那都是敌人,就要想办法把他踢出权利中心。
唐宁很是无语,甚是痛恨,甚至恨不得将这些喜欢参与党争的全部除掉。
但稍稍静下心来,也只能想想。
因为真的对那么多人下手,后果就太严重了。
即便当初已经深知党争危害的崇祯帝,即便在走投无路时,也未对这些人盲目的大开杀戒,顶多不甘的说一句:诸臣误朕,天下文臣皆可杀。
唐宁虽然不会杀尽天下文臣,但也很有必要敲打敲打一番了。
八月九日,唐宁刚进城两天,就第一时间在应天府城各处张贴出有他亲笔署名的告示。
告示内容长达一丈,因为上面涉及的人员高达五十多位,列举了这些人的累累罪行,简直罄竹难书。
而这些人,随便拿出一位,都是普通百姓遥望而不可及的。
他们都是前朝的文臣武将,地位尊崇。
这些人中,有向清军投降的阮大铖、钱谦益、朱国弼之辈,也有结党营私、祸乱朝政的马士英之流,还有绑着弘光帝向清军投降的武将田雄之流。
告示上一一列举了他们所犯的各种罪行,主要是结党营私、祸乱朝政、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等等。
有的人罪行多达几十条,但对有些人向清军投降的罪行,却只是一笔带过。
显然那些向清军投降过的,投降并不是其主要罪行,此举也是做给还在给清廷效命的那些人看的。
如果只要投降过的都要被杀掉,以后谁还敢反正?
但是,其他罪行,已经足够这些人好好的喝一壶了。
翌日,马士英、阮大铖、钱谦益、赵之龙、朱国弼、田雄等弘光一朝五十余位文臣武将,均被押上囚车。
从告示中闻讯的百姓蜂捅而至,将街道两旁围得水泄不通。
一众囚车在一队士兵的押送下,缓缓前进,街道两旁的百姓皆是义愤填膺,欢呼不已,大快人心。
“狗官,奸贼……”
“乱臣贼子,祸国殃民,打死他们……”
“打死他们,打死他们……”
烂菜叶、臭鸡蛋,甚至是粪便被疯狂的丢了出来,劈头盖脸的砸在囚车上无法动弹的人身上,令人作呕。
这些随便拿出一位都是一方大员的存在,何时受过这种欺辱,心中充满悲愤。
但是,他们也只能默默承受,还要忍受四面八方涌来的各种辱骂,可见在场的百姓是如何的痛恨他们。
也有最近在应天府城中拉帮结派的官员混在人群中,看到这一幕幕,皆是心中凛然,暗道唐宁这招真是歹毒。
他们知道,这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这些人都会被押到城外进行枪毙。
对,枪毙,是唐宁新制定出来的一种刑罚,就是直接用火枪打死。
这种刑罚算不上酷刑,甚至比之杀头还不如,毕竟这种死法起码还可以留个全尸。
但如果要以此认为唐宁对这些人很善良,那就大错特错了。
唐宁特意在城外选出一块风水极差的地块,专门埋葬这些被枪毙的人员,取名为野鬼园,意为这些人死后都只能成为孤魂野鬼,无法转世轮回。
这还不算完,告示中还提出,以后唐宁还会派人编写《奸臣传》,让这些人遗臭万年。
正是这一连串的举措,才让这些混在人群中的官员觉得唐宁真是歹毒,甚至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因为这些人的大部分,都被提到了结党营私这一条重罪,而现在他们这些人,不就是在暗中结党吗?这不就是杀鸡儆猴给他们这些人敲个警钟吗?
是不是哪一天,唐宁要是看他们不爽,也会按一个结党营私的罪名,然后将他们抓住游街、枪毙、埋在野鬼园,再被写进《奸臣传》中。
那真是一条道走到黑了,连死后都不得安生。
不过,唐宁这一招也确实有些效果,正在拉帮结派的那些人果然收敛了不少。
当然,光通过这种手段,是不可能杜绝此类事情发生的,有些人为了利益,是什么风险都敢冒的。
所以还需要加强其他手段,廉政司还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唐宁已经下令让于成龙带着廉政司的骨干北上,准备在应天府迅速的将廉政司运转起来。
光这还不够,新君要尽快确立,现在有三位人选,潞王朱常淓,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
从关系上来讲,潞王朱常淓最合适,但他却是唐宁最早排除的那个,毫无主见又胆小的脓包,唐宁不需要。
虽然未来的皇帝也需要受他节制,但他却不需要一个昏君。
不然的话,朝政又会变得腐烂不堪,毕竟他唐宁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军事上。
第二六二章 唐监国
朱常淓被排除,就只剩下朱聿键和朱以海了,这两人都是远支,但恰恰在南明的几位皇帝和监国中,两人的能力和意志是最突出的。
最终失败,朱聿键完全是被郑芝龙祸害了,朱以海又被郑芝龙的侄子郑彩祸害了。
这两人,各有各的优点,唐宁也有些难以取舍。
正史中,朱聿键当皇帝后的几项为政举措还是比较对唐宁的胃口,也显得比较开明。
他力举消除党争,心系百姓,个人生活也非常简朴,赞同联寇抗清等等。
但也有一些唐宁不喜的地方,比如在用人方面,居然连马士英这种人他都想用。
当然,这可能与他想建立自己的权力有关,毕竟马士英的影响力在那里,而他又如同一个傀儡皇帝,被郑芝龙制约得死死的,什么都做不了主。
不过总体来说,唐宁对朱聿键还是很佩服的,此人可以说是所有藩王中,生命最坎坷的了。
十二岁时,被亲爷爷不喜,与他亲生父亲一同被关进囚房中。
这一关就是十多年,在快熬出头时,又差点儿被想继承唐王王位的弟弟毒死。
刚继承唐王王位没几年,又因起兵勤王,犯了崇祯的忌讳,不但被剥夺王位,还被关进监狱,受尽折磨。
这一关,又是上十年。
可以说,朱聿键在人生最重要的时间段里,几乎都在监牢中度过,还要忍受各种折磨。
这种苦,一般普通人都吃不了,但身为皇室子孙的朱聿键却生生的忍受了下来。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静下心来钻研苦读,没有在牢中虚度光阴。
可即便受到那么长时间的磨难,他的心性并没有变得扭曲、残暴。
在机缘巧合当上皇帝之后,非常勤俭,心系百姓,没有像朱由崧那般只知享乐,不思进取。
只可惜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以郑芝龙为首的郑氏集团不和他一条心,根本没心思协助他北伐收复疆土,最终因郑芝龙的投降而功亏一篑。
被清军俘虏后,没有丝毫畏惧,几次自尽无果,最终绝食而亡。
这种决然,让绝大部分文臣武将都汗颜,唐宁是当真佩服。
如今有了他唐宁,有了新军,后面的悲惨事情自然不会再发生。
而朱以海,虽然这几年吃了一些苦,也经历过死里逃生,但相对来说,之前都过得比较安逸。
没有朱聿键的勤俭,也没有朱聿键的治国之能,总体来说,就是没有朱聿键那般优秀。
其对于唐宁来说,反而更好控制。
所以对唐宁来说,是愿意选择一个更有能力的人,还是去选择一个更容易控制的人。
在确定要在朱聿键和朱以海两人之中选一个时,唐宁还特意的带着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一起与朱聿键和朱以海分别谈了谈。
之所以要带上黄宗羲和王夫之这些人,一方面是作一个见证和记录,另一个更重要原因,便是因为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很开明。
唐宁还没有真正的提出过君主立宪制的问题,这些思想家就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特别是黄宗羲,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这就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啊,只是黄宗羲手中没有权利,无法将这些主张实施出来,所以大明的君主立宪制也不可能出现。
但是,现在有了唐宁,唐宁在确定要推动君主立宪之后,自然就要重用这样的思想家,让君主立宪制有生存的土壤,而不是靠他一人强行推动。
毕竟封建专制运行了近两千年,可谓根深蒂固,不是那么轻易就推翻的。
正史中,清末那么多强大的列强作为样板摆在面前进行改革,都没能将封建制度给推翻,直到将清廷彻底推翻后才出现了所谓的共和制。
何况现在谁都无法证明这是一种更先进的制度,或许是唐宁自己的私心才想要推行这种制度。
恐怕很多人首先想的是唐宁限制君权的目的,就是为了壮大自己的权利,想做另一个多尔衮。
即便唐宁依然是借着成祖的名义,声称是成祖知道这种先进的制度必将代替封建专制,让大明有机会复苏,变得强大。
但那些既得利益者,不管信不信,他们可不在意这些,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大明复不复苏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如果大明复苏,变得强大是以损失他们的利益为代价,他们宁愿大明继续衰落下去。
所以这些人势必会成为一股巨大的阻力。
正是想到了这些原因,唐宁才决定破而后立,所以干脆让弘光朝廷灭亡掉,借清军之手重创一下这些封建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