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敢于新军一战的。
因为阿济格东进时带走了主力,留下的大多是随意任命的降臣和降将,且兵力不多,怎敢与势头正盛的新军对抗?
不消半月,新军便收复长江以南清军占领的所有州府,直到与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相交接,才暂时停了下来。
第二五九章 收服大顺军
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还不满一年时间,主要势力范围在四川,拥兵超过六十万。
由于清军势大,大西军在张献忠的率领下,和已经战败的大顺军一般,将清军当成了主要敌手。
但是,新军的突然崛起,并迅速的攻战应天府,击败势头正盛的阿济格部,活捉阿济格,然后又迅速的将长江以南的清军消灭。
这一系列的重大变故,直接改变了当下的整个格局。
只要稍微有些眼光的都能够看出,以清军现在的能力,想要过江都有些困难。
也就是说,新军在无形之中,将清军这个原本的大敌给阻隔开了。
除非清军击败新军,然后再渡江南下,否则几乎不太可能向大西政权下手。
面对此种情景,张献忠的心思有何变化,暂时唐宁还不得而知。
为此,他还派人特意去与张献忠联系了下,透露出联合北伐的意思,但张献忠不置可否。
不过,其主动表露不会进攻新军及新军的势力范围。
既然如此,唐宁也命令吴六奇所部暂时不要轻举妄动,双方默契的保持着眼下的态势不变。
除了大西军,还有大顺军残军,数量庞大,有四五十万。
不过还好,在李自成和刘宗敏战死之后,他们陆陆续续的归顺了湖广总督何腾蛟。
何腾蛟此人,虽然能力平庸,还经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忠诚度还是很高的,不用担心其自立山头或者向其他大明以外的势力投降。
由于新军重创清军,还收复了应天府,何腾蛟对新军还是比较有好感的。
在新军进攻湖广的清军时,其部还主动给予支援,归顺其的大顺军对新军更是特别的感激。
因为李自成和刘宗敏,就是败于阿济格部之手,被清军所杀,新军重创阿济格部,又将阿济格俘虏,可以说是帮他们报了大仇。
吴六奇随后向唐宁传回消息,大顺军一些高级将领,有改投新军的意向,询问他的意见。
唐宁稍微考虑了下,便同意了,因为他清楚,大顺军刚归顺何腾蛟不久,双方之间的关系根本不紧密。
而且,随着时间持续下去,何腾蛟也越发的无法控制其中的某些人。
再者,何腾蛟能力有限,这么多人放在他手上,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还会导致其他各种问题。
与其这般,还不如借助眼下新军的威势,将这些力量全部收归自己手中,唐宁自信控制这些人的手腕要比何腾蛟多。
不过,唐宁多少还给了何腾蛟这个湖广总督一些面子,亲笔给他去了一封信。
同时让那些原大顺军将领自己公开做出选择,是愿意继续留在湖广,还是愿意随新军准备北伐事宜。
何腾蛟也知道自己无法控制住那些归顺来的大顺军,更无法阻止他们去投新军,所以也只能按照唐宁书信中所说,依他们各人选择。
大顺军的那些高级将领,大多随李自成南征北战多年,眼光自然是有的。
他们皆是从陕西起兵,故土在北方,被清军一路打得南逃实属无奈。
李自成和刘宗敏被清军所杀,他们自然也想着报仇。
现在阿济格惨败于新军之手,本人也被新军活捉,这仇算是报了一部分了。
但是,他们还想北伐,打回陕西去,把大顺军之前失去的疆土再从清军手中夺回来。
虽然这些疆土再夺回来很可能也不再属于他们,但他们却想出出这口恶气。
世人都说是大顺军祸害了天下,灭了大明,却让鞑子捡了个大便宜,这是奇耻大辱,但这事实又不容他们争辩。
李过、高一功、郝永忠等人也都清楚,何腾蛟的能力有限,如果没有新军的横空出世,能不能保住湖广都不好说,更难说北伐了。
想要北伐,想要报一箭之仇,就只有与强者合作,那强者毋庸置疑,非唐宁,非新军莫属了。
正史中,李自成死后,大顺军遗留的那些主要骨干,如李过、高一功、郝永忠、刘芳亮、刘体仁、李来亨等,鲜有向清军投降的,大多战死或直至病死。
甚至于刘体仁、李来亨几人,在战败后,选择举家自焚而死。
这其中,固然与他们的气节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出这些人对清军,对清廷的恨意。
所以,在这种情结下,在李自成遗孀高夫人的赞同下,李过、高一功、郝永忠、刘芳亮、刘体仁、李来亨等原本归顺何腾蛟的大顺军将领,皆是改投新军。
这些兵力的加入,是眼下唐宁掌握兵力的近两倍,让唐宁手中的兵力,一下子暴涨至八十万。
唐宁留了近十万人,继续配合何腾蛟驻守湖广,然后命李过、高一功等人率各部主力东进南直隶,然后按照新军的编制,将各军进行改编。
刚一来就要改编,确实让其中的一些人不满,认为这是唐宁想要削弱大顺军一系的力量。
唐宁也知道其中的一些人肯定有各种想法,为此他还将李过、高一功等人召集一起商谈了一下。
唐宁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改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大顺军的战斗力,然后再按照新军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
新军能够以更少的兵力大胜阿济格,最主要靠的不是神兵,而是新军真正的战斗力。
李过、高一功等人自然也了解过唐宁所率新军与阿济格所率清军的溧水之战。
新军几乎是以纯步兵对阵以骑兵为主的清军,并且连番败之,这才有了吴三桂的临阵归降。
从这里可以看出,新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强。
要说与清军战斗次数最多的,自然是他们大顺军,虽然他们痛恨清军,但也不得不承认满八旗的战斗力。
别说步兵对骑兵,就算是骑兵对骑兵,大顺军也鲜有胜绩。
但新军就可以用步兵对骑兵,而且大胜,这是少有的鲜明战例。
所以,李过、高一功等人再有其他心思,也不得不承认,新军的编军模式和训练方法,确实可以大幅度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如果不接受改编,反而显得有私心。
既然已经投新军,且已经被调至南直隶,不接受改编,难道要违抗命令与新军起冲突吗?
真如此的话,以后也别想北伐收复失地了。
所以,李过、高一功等人经过商议之后,皆是接受了新军的改编。
再加上左梦庚的二十余万军队,唐宁一共新编了八个军,七十个师。
幸好唐宁在广东、福建时期积累了不少财富,说是富可敌国一点也不为过,并且通过贸易,还有源源不断的收益。
不然的话,这么多人,想要养活可不容易。
但是光靠他自己积累起来的财富养着,肯定不行,军队还是要靠国家的稳定税收养着才是长久之计。
现在,长江以南已经基本稳定,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出现大战,是时候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来巩固统治,为接下来的北伐作准备。
第二六零章 皇位和君主立宪
应天府,从成祖开始,就是大明的另一个都城,在顺天府被攻破之后,这里就成了大明的军事、政治中心。
正因为如此,新军收复应天府的意义非常重大,对所有大明人来说,仿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这是一场全所未有的大胜。
但是,收复应天府之后,就面临着一个紧要的问题。
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弘光政权灭亡之后,大明残存的半壁江山,已经有一月没有新君了。
这种情况自然要尽快解决,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否则不利于大明力量的整合,也不利于各省府机构的运行,无法安定民心。
现在谁都知道,大明下一代帝王,究竟是谁,完全系于一人之手,此人大家都知道,正是天选之人:唐宁。
对于这个问题,唐宁自然很早就有想过。
无非就两种可能,要么他唐宁自己当皇帝,要么拥立一位朱家子嗣继位新君。
面对这个问题,唐宁自己也纠结了很久。
他很清楚,以自己现在掌握的实力和威望,当上皇帝虽然会有一些阻碍,但成功率还是非常大的。
就算再不济,半壁江山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至于当初起家之时,借用了成祖的名头,现在又夺朱家江山,会留下什么诟病,那都不是多大的问题。
毕竟谁也没有真正见过成祖,成祖有什么想法也完全由他唐宁说了算。
就算有些人不信,又能怎样?
朱家帝王的昏庸全天下都看到了,他唐宁治理出的广东和福建,全天下也看到了,带出的新军,全天下也看到了。
现在天下有半壁江山还没有被清廷夺走,也大都是他唐宁和新军的功劳。
他不相信有多少百姓愿意为了所谓的朱家而造他唐宁的反。
这个天下已经腐烂了这么多年了,人心思定,没有人不想过安稳日子。
老百姓连杀人如麻的满清都能够接受,怎么就接受不了他唐宁是不是?
至于少数顽固派分子,即便反对又能怎样?真的举兵起事,也不过是乌合之众,没有丝毫威胁。
所以现在摆在唐宁面前的问题,不是他能不能当皇帝的问题,而是他愿不愿意当皇帝的问题。
没有人不喜欢权利,唐宁也喜欢,也曾幻想过万万人之上,坐拥三宫六院。
但是有一点,唐宁比任何人都清楚,那就是封建制度迟早会被更先进的制度所取代。
再过四五十年,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英格兰王国就要诞生。
这种更先进的制度,也让这个国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殖民地遍布全球,所有封建国家都在其强大威势下被疯狂掠夺。
于是,他变得越发强大,而被掠夺的国家和民族则变得越发破落不堪,民不聊生。
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时代,没有任何国际秩序可言,谁强大谁就是奴隶主,谁弱小谁就奴隶,只有被奴役,没人会同情。
所以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未来人的唐宁,必须得认真考虑。
他考虑过自己要是当了皇帝后该怎么办,是继续独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还是要推行迟早会代替封建制度的君主立宪制。
选择第一条路,那就选择了自私,因为唐宁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他来推动君主立宪制,在他百年之后,在这片土地上还将继续演绎着至少几百年的封建制度。
而封建制度的国家,不管是明朝、清朝,亦或是出现了另一个强人建立的另一个王朝,其根本都不会改变。
只要思想和制度的根本不做出改变,这个王朝只会被西方世界拉开距离,最终成为被掠夺的对象。
唐宁不是那种极度自私的人,所以维护封建专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因此,推动君主立宪就是必经之路。
而君主立宪的核心内容,就是限制君权,让皇帝或者国王一步步成为没什么实权的吉祥物。
这样的话,整个国家就不会因为突然出现一个或者几个昏君而陷入衰落。
唐宁想到,要是自己当上了皇帝,推动君主立宪,那不就是限制自己的权利吗?
让一个拥有最高权利的人,一步步主动放权,限制自己的权利,当真不是几个人能够做到的。
所以,唐宁对自己也没有多少信心。
再说了,去当一个注定要被限制权利的皇帝,那和现在有什么区别?甚至可能还有不如。
因为1689年英格兰人出台的《权利法案》中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从法案中可以看出,对国王的权利限制是巨大的,一些主要权利都被剥夺了。
可唐宁清楚,这是正确的制度,可以让议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但如果按照这种举措,他唐宁连新军的领导权都要交出来,处处受人节制,那当这个皇帝和进入一个高档养老院也差不了多少了。
所以一想到这点,唐宁立即对那种空有其名的皇帝名头失去了兴趣。
除了皇位的归属和制度问题,唐宁还想了很多,比如未来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他很清楚,现在正是大航海时代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不及时搭上这趟快车,以后势必会被别人落下。
其实,大明已经被西方人落下了很多。
西方人的足迹已经几乎走遍了全世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