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皇城城墙不及城池的高耸和雄厚,也无法屯兵,更没有护城河防护,但这也是清军最后的屏障了。
  清军将所有进入的门庭关闭,并派兵在各门防守,同时又派人登上楼阁,甚至是屋顶,居高临下的监视新军的动向。
  但是,周长七里左右的城墙,还是有不少视野死角的,躲在皇城内的清军根本无法关注到每一处。
  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皇城西北角一处,直接被破开一个大洞口,新军第一时间从破开的洞口蜂拥而入。
  由于清军将各城门当成主要防守位置,根本不察新军会从这个位置冲入,一时间都没有兵力前来阻止,清军只得紧急就近抽调。
  但显然,这些临时抽调的少许兵力,自然无法抵挡蜂捅而入的大队新军,被杀得节节败退。
  直到有大量清军不断支援过来,才堪堪稳住阵脚。
  可就在这时,又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东北角又被破开一个洞口,新军又杀入进来。
  一时间,皇城内喊杀声震天,战斗异常惨烈,血流成河。
  新军的士气非常高涨,就连金声桓部的士兵,也是奋力冲杀,因为他们都清楚,清军已经走投无路了,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而这里是大明的皇城,如果自己能够为收复皇城出一份力,那是一生的荣耀。
  清军的反抗非常激烈,因为他们同样清楚,自己无路可退。
  但是,他们的反抗不过是让他们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而已,因为不时的还有其他各路新军向皇城支援而来,让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双方在庭院战斗,在阁楼战斗,在大殿战斗,偌大皇城,几乎每一处都有士兵的活动身影。
  而新军在每一处都保有对清军的几倍兵力优势,所以清军再不甘,也一个个悲愤的被杀死。
  在皇城西南角处,勒克德浑披头散发,浑身血污,脸色狰狞的看着四周。
  在其身边,若有近三百气喘吁吁的清军将其环绕。
  而除了他们身后的围墙,在他们对面的周围,则是几千新军将这一块区域围得水泄不通。
  整个皇城的战斗已经差不多结束了,新军分散各处搜寻有可能的幸存者,予以清除,现在最大一股清军就在这里了,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贝勒。
  这对很多人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人人都争着想要这份功劳。
  “杀……”不知谁大喊了一声,仿佛是一个信号,双方人员不再对峙,皆是咆哮一声的冲杀在一起。
  战斗到此刻,已经没什么战法战术可言,没有任何的花里胡哨,完全是凭借勇气、胆略,进行最简单最残酷的正面拼杀。
  一个清军刚一刀斩在一个新军身上,刀还没有拔出来,几柄刺刀、战刀,甚至是长矛便凶猛的捅刺了过来。
  “扑嗤扑嗤……”一息时间,身上多了一个个血洞,其中一柄长矛深深的扎入了他的身体。
  “啊……”一个新军士兵咆哮一声,手中的战刀凶狠的斩落。
  身前处那个清军明显已经疲惫不堪,反应慢了一拍,脑袋直接飞起,鲜血像喷泉一般从无头的尸体上吐出,喷了周围人一身一脸。
  此时的鲜血,不过是对勇者的洗涤和灌溉,和温热的水没有什么两样,几个新军士兵只是狞笑着将脸上的血液一抹,又继续冲杀上前。
  双方不时的有士兵倒下,互相消耗着,勒克德浑身边的清军迅速的减少着,被压迫得继续向后退却,直到墙根处退无可退。
  勒克德浑身上已经有多处刀伤,如果不是亲卫几次拼死相救,恐怕他早已经是地上无数尸体中的一具。
  可即便如此,现在能够救他的士兵已经不多了,他的亲兵几乎死绝,身边士兵已经不足五十人。
  “大清不会亡,给我,杀……”勒克德浑疯狂的咆哮一声,主动冲杀上前。
  “杀……”最后几十个清军发起了冲锋。
  “噌噌噌……”金铁交击声。
  “扑嗤扑嗤……”刀枪入肉声。
  “鞑子,去死吧……”
  “滚回老家去吧,死吧……”
  “啊……”
  各种咒骂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伴随着一道道鲜血飞溅。
  终于,在若摸半个时辰之后,天边那血红的夕阳渐渐低垂,这片区域的喊杀声才渐渐停止。
  德克德浑双膝跪在地上,头盔早已经不知去向,头皮披散。
  两柄长矛刺在他的左右两腹处,他双手各抓住一柄长矛,口中鲜血直流。
  新军人群分开,施琅缓步上前。
  似是知道有重要人物靠近,勒克德浑努力的抬起头,忍不住一阵咳嗽,每咳一声,就是一口鲜血喷出。
  他似是想说什么,但是却说不出来,喉咙早已经被鲜血堵住。
  施琅抬眼看看天边的夕阳,血红血红的,很是感慨的道:“天命所至,你口中所谓的大清,恐怕也是与这夕阳的余晖一般,长久不了的。”
  “你先走一步吧,要不了多久,你效忠的大清,就会去陪你的……”
  似乎听到了施琅的话语,原本气息萎靡的勒克德浑,突然激动了起来,牙关咬得咔咔作响,似是想反驳,似是想反抗。
  一柄战刀高高举起,然后凶猛的挥下。
  随着嚓的一声,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滚落在地,鲜血飙射,映着夕阳的余晖,如此妖艳、绚烂。
  


第二五二章 走投无路的阿济格(一)
  应天府皇城中的战斗结束了,城池各处的战斗随着新军的加入,也渐渐的平息。
  除了满八旗士兵抵抗最激烈之外,蒙八旗和汉八旗,在知道必败之后,除了少部分从其他城门逃走之外,纷纷选择了投降。
  战至最后,很多无路可走的满八旗,也只能放下武器,选择投降。
  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新军士兵在全城搜索漏网之鱼。
  应天府被清军占领连半个月都不到,自然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收拢民心,城中百姓只是慑于清军淫威而不敢反抗。
  新军名声在外,现在新军夺回应天府,他们自然是非常拥护的。
  此时,正是痛打落水狗的时候,胆子稍微小些的,知道躲藏清军的下落,立即报告新军。
  胆子大的,立即纠集周遭邻居进行围攻,或是将敌杀死,或是捆缚起来扭送给新军士兵。
  一时间,清军俨然成了过街老鼠,连一些关宁军差点都受到波及。
  因为城中的关宁军才得知吴三桂率军向新军投降不久,然后又立即对清军发起了进攻,一直在战斗中,所以就没有时间统一将脑后的辫子去掉。
  普通老百姓自然无法轻易分辨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之类的,看到带辫子的就本能的认为是清军了,就连很多新军士兵都无法分辨。
  所以弄得关宁军都不敢单独行动了,要么成群结队,要么和新军一起。
  这种清剿,一直持续了一夜,直到天亮,新军士兵似乎还显得精力很旺盛,意犹未尽的样子,好久没有打过这么痛快的仗了。
  以后这么痛快的仗也不好遇到了,毕竟偌大的大明,京师也只有两个,一个应天府,一个顺天府。
  这次是应天府,现在就只剩下千里之外的顺天府了。
  八月五日,应天府正式被新军攻占,施琅第一时间将消息向唐宁通报之外,然后按照命令着手稳定应天府的局势。
  安抚百姓、清理尸体、救治伤员、恢复城内居民的正常生活。
  在这期间,原本向清军投降,并为清军所用的大小官员,又摇身一变,恬不知耻的拜见施琅。
  有些人甚至厚颜无耻的表示自己只是以身犯险,趁机混入清军之中,以待有利时机与新军里应外合……
  这些人就包括阮大铖、钱谦益之辈。
  如果不是唐宁下令暂时不要大开杀戒,别说新军将士,就算是城中的很多百姓,都想将这些恬不知耻之辈给活剐了。
  当然,虽然暂时没杀,但也不会任其逍遥法外,一个个被关押了起来,留待以后发落。
  应天府的战斗结束,但应天府之外的追击战斗,依然在持续着。
  阿济格这两天都在亡命奔逃中,甚至都没有过多的关注应天府的消息,所以应天府被攻占的消息他没能第一时间知晓,继续率部向应天府的方向而去。
  直到距离应天府城不到五十里遇到从城中逃出的清军,这才知道应天府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居然被新军提前一步占领了。
  顿时,阿济格整个人愣在了那里,仿佛晴天霹雳。
  直到现在,他都没能聚集起逃散的队伍,也不知道逃散的队伍怎么样了。
  如今他身边的兵力只有六七千人了,都是神情萎靡的疲兵,吴三桂就像疯狗一般在后面咬得很紧。
  这两天,吴三桂也追上来了几次,双方也有多次接战,但阿济格根本没有心思与吴三桂多作纠缠。
  因为他清楚,以现在手中的力量,无法在短时间内击败士气高涨的关宁铁骑。
  而一旦被拖住,最终失败的只有自己。
  再者,随着离应天府越来越近,他要尽快回到城内加强布防,以应对接下来新军对应天府城的进攻,哪有多少时间浪费在吴三桂身上。
  毕竟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虽然有些威胁,但对他阿济格来说,他的主要对手一直都是唐宁。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连应天府都丢了,既无法拒坚城而战,也无法再得到城内援军的支援。
  也就是说,他阿济格手上现在只有这六七千疲兵可用了。
  可眼下的情景,往前是已经被新军攻占的应天府,有几万新军据城而守,在后面,是急追而来的吴三桂部关宁铁骑,再后面是唐宁部几万新军。
  前进和后退,都是死路一条,唯有向东或者向西两条路可以走了。
  向东,是往镇江府的方向。
  原本是施琅部进攻的目标,阿济格根本想不通施琅为什么能那么及时的抽兵,钻了一个大空子将应天府拿下。
  如果不是经过再三确认应天府确实被新军攻占,他都怀疑是有人想利用假情报来迷惑自己。
  虽然事实已经很明了,但是新军是怎么做到的?真的是靠唐宁的料想如神吗?
  难道在开战之初,唐宁就知道新军必胜?而且知道关宁军会反叛?还知道是在哪一天取胜?
  不然的话,这一切怎么解释?怎么解释远在几百里之外的施琅能够及时的、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应天府城外,然后与反叛的关宁军里应外合攻下了应天府。
  这一切都太无法理解了,让他阿济格失败都不知道败在哪里。
  比之战败更可怕的是,阿济格感受到了深深的挫败感,无力感,这是在他军事生涯中几乎不曾有过的。
  他阿济格也算是大清少有的悍将,天不怕地不怕,这一次,原本的自信、骄傲,迅速的被消磨着,一种恐惧的情绪在他心中一点一点的滋长着。
  在部门的劝勉下,阿济格才振作了一些,但他只是稍一迟疑,就放弃了东进,而改为西进。
  镇江府看似因为施琅抽出了两万兵力而造成了一定的空虚,但从长远来看,东进去镇江府就是死路一条。
  因为从镇江府往北就要过江,再往东就一直要入海,水路注定是走不通的,新军的水师已经将南直隶的长江段给全面封锁了。
  走水路会死得更快,南下更不可能。
  逃到镇江府无疑是饮鸩止渴,等唐宁稳定住应天府周围形势,必会攻下镇江府。
  到时候也只有一路向东逃,最终无路可逃的时候被消灭。
  所以,现在只有向西,向太平府的方向撤退。
  虽然太平府也有新军吴六奇部近四万人,但几乎都是步兵。
  只要从吴六奇手中逃脱,就可以逃出生天了,新军再想追上几乎不太可能。
  不过,阿济格不敢有丝毫大意,谁知道吴六奇是不是也像施琅一样早就获知了消息,然后做好了准备。
  不管如何,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只有这条路有一线生机,其他都是死路。
  


第二五三章 走投无路的阿济格(二)
  阿济格在一路的逃遁过程中,伤兵和伤员一次次的被留下来断后,所以才没有拖慢整支队伍的逃跑速度。
  但是,有一个受伤不轻的伤员却没有被落下,此人正是智顺王尚可喜,作为阿济格身边汉军的主要首脑。
  阿济格也不敢轻易将尚可喜丢下,反而看管得更严,以防再出现另一个吴三桂。
  当初,吴三桂在自己并未真正战败时,就果决的选择了向新军投降。
  现在,队伍中的千余汉军反叛的机率迅速的提升了不知道多少倍,阿济格丝毫不会怀疑,这些人中怕是有不少人想拿自己的脑袋去向新军投诚。
  即便是对一直还比较忠诚的蒙军首领明安达礼,阿济格也暗中多了一份防范。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他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