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属于颇有气魄和才学的,全旭朝几乎将崇祯一朝的官吏一扫而空了,工业党集团人才再多也顾不过来这么大的摊子,正需要人手,他们算是找对了时机。
颇有一些人靠着自己的天份和朝廷一些优惠政策,很快就在商界、政界混出了名堂,用事实告诉所有人,老朱家的子孙并不差,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总能闯出名堂的。
而闯出最大名堂的却是曾经的唐王,原本历史时空里的朱聿键。
朱聿键喜好兵事,他就在全旭身边参军,从一个小兵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后来,他成为大明欧洲远征军的总司令,虽然没能当上皇帝,却得到了任何一个大明的皇帝都无法得到的荣誉——欧洲征服者。
关于改革的朝会已经开了好几天,由于大家都是朝堂外的人,对大明两百多年来的积弊反而看得比谁都透,而且多数核心人物也是多年合作的老拍档了,彼此之间的默契自不待言,因此每一项改革计划都很快就能达成共识。
崇祯朝吵上几年都吵不出个子丑寅卯的事情他们花一两天就能制订出个大致的计划,然后交给活活吓得心脏病发作不可。
而这天,河北省高官向内阁抛出了新的议题:“陛下,民间民众均拥有大量武器,好勇斗狠之风日盛,臣认为此风切不可长,理应收缴民间武器,以免生变。”
河北省沧州府新上任的知府严崇文,在知府任上被一名百姓近距离用火枪击中腹中,伤重不治而亡。
这是全氏大明死亡官职最高的官员。
其实,严崇文的事情也被调查清楚了。严崇文有一个非常混蛋的儿子严明礼,他依仗着自己老爹是知府,非常嚣张。与沧州府治下的百姓胡栓柱是沧州的城管,遇到严明礼骑马在街道上拉屎,他就上前去执法。
严明礼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就拿着鞭子狠狠揍了胡栓柱一顿。在全氏大明,这件事可不算是小事。
很快这事就闹到了严崇文的那里,城管大队的执法权是全旭赐予的,严崇文非常清楚,这事如果不妥善处理,不仅他的乌纱帽不保,很可能连严明礼将来的前途也完了。
严崇文也算是恨铁不成钢,亲自上门给胡栓柱赔礼道歉,赔偿汤药费,替严明礼缴纳罚款,然后写下保证书,这事基本上了结了。
严崇文狠狠地收拾了严明礼一顿,拿着藤条抽了严明礼数十下,打得严明礼半个月没有下床。
然而,严明礼实在气不过,他不敢找严崇文的麻烦,就恨上了胡栓柱,为了报复胡栓柱,他很快就打听到胡栓柱有一个未过门的妻子李氏,就找人向胡栓柱未过门的妻子的父亲李老汉,说亲,要用一百两银子的彩礼,纳其为妾。
李老汉也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主儿,他看着严明礼年少多金,父亲又是知府,前途不可限量,而胡栓柱只是一个普通的城管,而且还得罪了知府大公子,将来还能落着好?
于是,李老汉就就悔婚了,向胡栓柱家退掉了之前送过来的聘礼。胡栓柱遭遇了夺妻之恨,又听到严明礼在他面前辱骂他,他当时就爆发了。
只不过,这时严明礼没有违反城管规定,他也没办法,他回家到中,他拿着火枪,背着柴刀,杀向严知府家中。
全氏大明可不像朱氏大明一样,给知府配备家丁和仆从,严崇文为了表示自己清廉,家中只有一名车夫,两名仆从外加一个厨娘,一妻一妾。
面对气势汹汹的胡栓柱,严崇文为了保护自己亲生儿子,挡在严明礼面前,被胡栓柱一枪击中腹部。
这个内阁提议,确实是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因为民间百姓有武器,对于官员是极大的威慑。
处理事情不公平你试试?
老子有枪,可以用枪为自己讨还公道。
据不完全统计,死在百姓枪下或刀下的辽东官员已经达到双数,当然,那个时候,都是朱氏大明派到辽东的官员,这事全旭也不会管的。
全旭直接将这个议案扔到了一边,他朗声道:“禁武,是永远不可能禁武器的!”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七七三章 万里远来的女儿
第七七三章万里远来的女儿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全旭其实非常清楚,别看横扫四方,打得匈奴不敢南下的汉朝,其实常备军兵力并不多。
以中央为例,光?勋掌宫殿门户,其麾下有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等统兵官职。蔡质《汉仪》记载虎贲中郎将“主虎贲千五百人,无常员,多至千人”“羽林郎百二十八人”;应劭《汉官仪》“羽林左监主羽林八百人,右监主九百人”——以上,光禄勋执掌的部队大约为虎贲1000人,羽林1828人,合计2828人。
卫尉“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循事”。属官除公车司马令所领卫士之数不明外,其余属官包括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及诸宫门司马,共领卫士约2454人。(详见李贤等注《后汉书·百官制》)
北军中候“掌监五营”,所属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总兵力3536人。
执金吾“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汉官》记载“执金吾缇骑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共领卫士720人。
城门校尉“掌雒阳城门十二所”,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二》记载“惟城门屯兵数无所考,以宫掖门司马所领者推之,多者七百二人,少者止三十人,况十二门止于一校,必非重兵所在,多不过三千人耳”,按照此推论,兵力按3000人计。
以上合计,东汉中央军总兵力为人左右。王朗曾说“旧时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并合虽且万人”,这个记载与推算结论大体相符。
当然,西汉汉武帝创立八校尉,其实兵力也是万人。
但是,汉朝时期一旦战争需要,汉朝皇帝发兵征讨,就可以从各郡国征兵,从民间征兵,西汉主要依靠六郡良家子。
但是这个民间百姓都有习武的风俗,哪怕临时征召的士兵,对外战争打起来非常顺利,甚至杀出了一汉抵五胡的威名。
当然唐朝也是如此,以唐朝的版图为例,大唐的版图远超大明,可是事实上呢,唐朝仅仅有三百六十七座折冲府,而折冲府又分为上折冲府(一千二百人),中折冲府(一千人),下折冲府(八百人),就算全部都是上折冲府,唐军总兵力最多不超过四十四万人,其中关中驻扎着十六卫,合计约十八万人马。
同样,占据着全国绝对的优势。
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战斗力军事战斗力最强的体现,这是因为秦汉以来,汉人本身尚武,就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司马氏晋朝懦弱无能,可以汉人地方上的豪强,也可以打得诸胡狼狈不堪,比如说,范阳祖逖北伐,晋元帝司马睿不仅兵马,不给装备,只给了一个建威将军的名号,三千匹绢,结果,祖逖带着乡亲随从,几乎收复河南地。
刘琨带着一千部曲,独守晋阳十四年。
光军队训练得再好,如果民间没有习武和敢作死敢拼杀的精神存在,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就以现在为例,凭心而论,即使是英法联军的武器装备水平,远不如全家军。
可是,皇太极率领的清军敢有勇气顶着弹雨冲锋,如果全旭把全家军的火力降至英法联军的水平,满清骑兵是有机会冲上去的。
关键是那个时期,清朝已经失去尚武的精神。
汉人本就尚武,只是从秦汉唐一直可以碾压周边。
但是到了宋朝,开始重文轻武,统治者采取了治民为羊的战略国策,持续不断的用礼教的法律去打压,去弱化这种尚武精神,越往后期越严重。
当然,明朝中前期,还是比较重视武人的地位的,朱元璋非常重视武人的地位,要知道,小旗也就从七品,总旗则是五十人的队长,则是与正县令一样的级别。
只是可惜的是,在土木堡之以后,明朝的文官集团崛起,全面压制武官,别说六品百户,五品千户,在县官面前都已经抬不起头了。
虽然说,后世全世界拥有合法持枪的国家有很多,特别是漂亮国,枪击事件层出不穷,可问题是,一旦战争作为动员,漂亮国可以得到大量训练有素的军队。
全旭也需要大明的百姓合法拥有武器,习练武艺。
第一方面,全旭在统一天下之后,可以缩减军队编制,他感觉常备十六师,共计一百一十三个旅,部队保持在一百万人左右就足够了。
一旦战争需要,就像这次在辽东和河套地区的民兵部队一样,因为民间持有武器,参与军事训练,这次战争中全旭共动员将近二百万民兵参加运输或者支援战斗,表现得非常不错,民兵的战斗力,完全不弱于朱氏大明所谓的精锐部队了。
重振汉唐雄风,这是全旭的目标。
这个目标,他不允许任何改变的。
当然,不禁武器,也不代表不管理。
全旭下旨,大明百姓可以拥有刀、枪、棍、剑、火枪、弓弩等这些武器,但是平时不准带出带进街市,以及公共场所,招摇过市。
可以在家里习练武艺,也可以野外习练枪法,但是要注意安全,尽可能避免伤及无辜。
至于严崇文的问题,他属于教子不严,念其无大错,保留其官身安葬。
全旭制定下民间合法拥有武器的制度以后,马上就开始翘班了。
沈明泽原本想私下里劝劝全旭,毕竟在他的心中,百姓持有武器对于统治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一旦百姓持有武器,不然某些野心家登高一呼,天下皆反,那还得了!
可是他找遍紫禁城,却没有找到全旭的身影。
不仅仅是全旭,就连李彦庆也不在,皇家近卫军也有一支侍从离开了紫禁城。
沈明泽还想打听全旭的去向,就遇到阻拦:“沈大人意欲何为?”
这话有点重。
以前的时候,大明的皇帝可都在文臣的眼皮子底子,说句不好听的话,崇祯每天几点撒尿,临幸了哪个贵人,文臣都是门清。
现在,全旭可不受他们控制。
要问全旭去了哪里,其实很简单,全旭并没有离开京城,而是去了改为大明装备部的枪炮局,去那里跟着墨铧捣鼓飞天木鸟了。
全旭刚刚过来的时候,起初以为是什么伟大的发明,结果发明这只是一架简易版本的滑翔机。
通体采取空心合金钢结构,用蒙上的帆布作为机翼,驱动的动力,居然是一台脚踏式,类似于自行车的旋转翼。
经过试验,这架滑翔翼飞机并没有飞起来,主要是人力驱动的马力不够。
就在全旭与墨铧商量着如何改进的时候,一支庞大的舰队缓缓抵达了天津港口。
这是一支隶属于威尼斯城邦共和国的舰队,作为首领,还是海伦娜,只不过,现在的海伦娜变得丰润起来,有些丰乳肥臀的感觉。
从威尼斯抵达大明,正常顺风的情况下,需要经过八个多月的远洋航行,然而海伦娜这一次出海就不顺利,他们遇到了奥斯曼帝国的海军追击。二十五艘武装商船,还被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击沉了三艘,遇到风暴,又失连了一艘,估计凶多吉少。
海伦娜从海上兜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好不容易抵达印度洋,又与英国的海盗在斯里兰卡海域遭遇,无奈之下,海伦娜只好绕过了马六甲海峡。
这一绕不要紧,足足多了将近一倍的航程,当初那个几个月大的女婴,现在已经快要两岁了,长得非常可爱,她自己一边用勺子扒拉着饭,一边好奇的问道:“妈妈,咱们不是去旅顺吗?为什么来到了天津?”
凯瑟琳、全,丹多罗的话字正腔圆,用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海伦娜。
海伦娜耸耸肩无奈的叹了口气道:“以前的时候,你那个父亲,还是大明的东方总督,现在,据说,他成了皇帝!”
“皇帝是什么?能吃吗?”
好吧,对于这个吃货女儿,海伦娜不知道跟她怎么解释。
好不容易等凯瑟琳吃完饭,海伦娜这才抱着凯瑟琳走下悬梯,登上天津的码头。
天津港口倒也没有为难这支威尼斯的舰队,因为海伦娜拥有完整的通关文书,通关文书上还有全旭的签名。
海伦娜带着仆从,雇佣了十几辆马车,开始沿着天津至北京的官道,向北京城走去。
虽然时隔多时,战争过后的痕迹,还没有完全抹去,一些地方还能看到炮弹击中的痕迹,或者被烈焰焚烧的树木和房屋。
不过整体而言,这条官道正在一分为二,一边宽度不大,却可以供人们能行,另外一边,则是大量的民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