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要费多大的力气了,真的要毁掉它,都舍不得,颇有点儿投鼠忌器。
可是看着他们列出的条件,别说全旭不会同意,只要但凡脑袋正常点的人都不会提出来这种根本就是逼着全旭向江南开战的条件。
现在并不是南强北弱,全氏大明打不过南京小朝廷,可以委曲求全。
全旭坐在御座上,一脸淡淡的笑着,看着这份国书:“废除墨学和杂学,独尊儒术,他们是真敢想想?”
袁枢愤愤的道:“陛下,臣建议,立即起兵南下,扫平这些垃圾!”
其他那些新朝大臣们没有说话,也气的骂娘,废除墨学、杂学…你他娘怎么不去死!
我们宗族多少子侄苦心研习墨学、杂学多年,已经学有所成,眼看就能出人头地大展拳脚了,这个时候来废除墨学、杂学?信不信我们先废了你!
继续前朝优待士人的政策,减免商税?干你娘的,自太祖以来,大明优待士人两百余年,都养出了些什么奇葩
不是除了捞钱就啥都不会的大贪官就是除了骂皇帝就啥都不会的大喷狗!
这种垃圾趁早拔管停药送火葬场好了。
还优待?优待你奶奶!
还有减免商税,大明的商税还不够低么?都低到欧洲商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了好不好,就这点商税你们也不肯纳,还想继续减免,你们到底想怎么样!
至于后面的那条,像非士人不得参政,这一点其实是新朝官员心里偷偷赞成的,他们看来、农夫、工人、商人就不该参与到政治中来,这一直是他们士人的特权。
那个操蛋的代表大会实在太可恶了,官府要搞点新政策得他们投票表决,做的预算得由他们投票通过,最最操蛋的是,有这帮家伙盯着,不好捞钱啊!
他们是一百个赞成解散民代表大会的。但也只能在心里想一下,因为农、工、商阶层的力量已经爆发出来了,这是一股令人胆颤的能量,而士人的力量正在急剧衰退。
这个时候提出继续重农抑商的国策,剥夺他们参政的权力,他们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傅宗龙也忍不住摇头长叹:“这帮孙子怎么就这么喜欢作死呢?”
全旭缓缓放下这份国书,看着众人道:“众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沈明泽拱躬身道:“回禀陛下,断然没有跟他们谈下去的必要了。必须给他们一个比较铭心刻骨的惩罚。”
李信道:“陛下,臣以为,可派遣第一师、第九师沿运河南下,第七师自南阳南下荆襄,第十五师南下巴蜀,三路进攻江南,海军可派出飞鱼舰队进入长江,直抵南京,第二舰队从江浙登陆,第十四师、第十三师从福建登陆,一举歼灭他们!”
“他们勾结外敌企图颠覆大明的时候可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啊,为什么要我们替他们考虑?他们老几?朕认为这事根本就没你们想的这么麻烦,要么继续封锁迫使百姓逃离江南,要么直接出兵将江南缙绅集团连根拔起!至于江南繁华毁于一旦…”
全旭的脸上,露出一丝让人不寒而栗的冷笑:“你们要搞清楚,江南的繁荣是建立在北方和湖广百姓流离失所、饿蜉遍野的痛苦之上的!没错,他们是在两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下了巨额的财富,但是他们可曾把这些财富拿出过分毫来回报国家?非但没有,还挖空心思逃税,挖国家的墙脚!这种建立在整个国家的痛苦之上的繁荣,要来何用!”
全旭一言既出,金鏖殿的气温直线下降,大家都知道,江南缙绅集团的命运,算是注定了!
凭心而论,江南如果愿意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其实崇祯想要扭转乾坤,半点难度都没有。
同时,江南士绅政治集团那帮人,简直是愚蠢透顶,船沉了,国卖了,他们就如愿了吗?
事实上,满清时期,江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因为他们发现,满清比大明对他们狠多了,简直不把他们当人看。
当然,这个时候,后悔是没有用的。
什么天地会,洪门,都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康熙一朝,发生在江南的超过千人规模武装起义超就多达五百四十余起。
但是,没有一次成功。
其实,全旭也知道江南那些人,并不是因为脑子不够用,也不是因为傻,而是因为屁股决定脑袋,他们的阶级决定了他们会说什么话,会做出什么事情。
当年曹操杀边让,整个兖州皆反,是边让名声够大吗?
不是,这是因为士人在维护他们的地位,进行的猛烈反扑。
朱元彰优待士人、薄收商税的国策的时候,社会背景是因为儒家被打成了九儒十丐,地位仅仅比乞丐强一点。他需要提高读书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待遇。
事实上,厚待读书人有两个朝代,既大宋和大明,这两个朝代被坑得最惨。
全旭不愿意重蹈覆辙,他当既下令,加乔孟恩为平南将军。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七六九章 内阁等于议会
第七六九章内阁等于议会
江南士绅集团从大明立国的时候,就仇视大明朝廷。这需要从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斗争说起,在朱元璋立国的时候,江南还有张士诚和陈友谅两大势力。
张士诚出身盐商,天然的受到了江浙盐商的支持,而陈友谅则获得了江南商人集团的支持,支持朱元璋的人其实是淮西集团。
在朱元璋立国以后,对江南商人和士绅集团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压制,但当朱元璋、朱棣这两位铁腕强人故去之后,他们很快便恢复了元气。
到了万历,简直如同疾风劲草一般,变得无比强大,主宰朝政的不再是皇帝,不再是内阁,而是江南这个团体。
如果不是全旭的存在没有出岔子,这个团体的辉煌还会继续,他们的一举一动深刻地影响着清朝、民国的命运,即便是康熙、雍正这等铁腕强人也无法真正征服这个桀骜不驯的团体。
为什么后世中国有那么多的愤青和公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在满世界骂中国的文人?
随便找一个,往上扒拉扒拉,看看他们是谁的儿子,谁的女婿,谁的后代,一切都清楚了。
全旭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了。
江南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可以用句毫不夸张的话说,随便出动一个旅,那就可以轻松拿下南京城。
全旭最重点的工作,还是为了改革。
首先,全面废除了大明的卫所制度,这其中包括一些卫所既没有投靠满清,而是直接投降全旭的,全旭让国防部按照原来的兵册,废除了他们军人的身份。
不过,并不是所有卫所兵都愿意转成百姓,特别是沙洲卫这样边境的卫所,军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
全旭思来想去,决定给大明卫所兵一个出路,那就是组建建设兵团,挺进天山省,填充那里的无人区。
同时废除的还有大明的户籍制度,在明朝,匠籍是匠籍,乐籍是乐籍,娼籍是娼籍,商籍是商籍,商人的后代只能作为商人,匠人的后代只能从事手工业,这样完全封死了这些百姓的上进之路。
无论是什么行业,并不全是子承父业,有的人天生就叛逆,不喜欢从事老子从事的职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在全旭的新朝,所有百姓只有一种户籍,都是平等的,只要不犯法,不犯罪,都可以上学,读书、种田,务工、经商、从军、从政,不受任何限制。
另外的改革,就是对于军队。
首先确立了全家军的军衔体制,虽然名义上与后世的师旅团相同,事实上,部队的编制却不同。
另外,全旭并没有采取后世的军官与士官截然不同的鸿沟,就像后世在部队当兵,如果没有上过军校,是不可能担任军官的。
不过,师长级别晋升为少将,少将之上为中将和上将。
全旭又重设了都督府。
不过,这个提议却受到了沈明泽以及众臣的反对。
虽然说,顽固的士大夫阶层疯狂打压武将集团,甚至为此不性废掉大明的国防力量的做法很不满,但他们同样没有忘记藩镇之乱时武将集团终年相互攻伐不断、文人命贱如蚁、百姓沦为口粮十室九空的惨状。
重开都督府?
不行,绝对不行,这不是又要来一次藩镇之乱么!
绝对不行!
不过,而武将觉得很有必要,重开都督府可以让他们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晋升的机会,好处是明摆着的嘛。
文武双方展开激烈的争论,吵得面红耳赤。
最后还是全旭拍了板,都督府,非开不可!
全旭不担心军队可以自立,自立个毛线,部队士兵和军官的军饷从来不是靠将领发放,而是直接经过银行转帐。
武器弹药,在中央管着,掐断补给和弹药,光凭手中的那些弹药,能打多久?
更何况,铁路让全旭调动兵马的速度更加快捷。
造反,可以试试看。
不把你的屎打出来,算你拉的干净。
全旭拍板了,众臣也没有办法。
作为开国之君,作为威望至高无上的全旭,没有大臣敢反对他。
就算文臣之首的沈明泽也是如此,沈明泽的权力是全旭给的,全旭随时可以收回。
众臣一看反对无效只能任命。
全旭首先设立了安东都督府,负责辽阳省、黑水省、安东省、北镇省、会宁省的防御,军队的整训调动、兵员招募、战略战备等。
这个辖境几乎是整个奴尔干都司的区域,都督府驻地则设在安东都护府的双城。
第二个都督府则是瀚海都督府,从大漠为线,包括天山省、瀚海省、远东省。
第三个都督府则属于北京都督府,负责京城天津、河北省的防御问题。
第四个都督府则属于兰州都督府。
军队的整训调动、兵员招募、粮饷发放,由朝廷中枢和都督府沟通解决,地方无权干涉。同样的,都督府只负责地方防务和军队建设,无权干涉地方行政事务,擅自越权者将付出可怕的代价。
全氏大明的都督不像卫所一样可以世袭,各都督府的都督,任期是一届五年,两届十年,最高连任两届。
各都督府的部队每五年对调一次防区,这次的调动,也可以作为部队的军事演习。
全旭在给各都督最大限度的自主权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最大限度的限制,防区对调、都督与下辖部队分别对调,这几条基本上断绝了都督们拥兵自重甚至造反的可能。
十年时间,再精明的野心家也不可能作好造反所需的一切准备。
而且没有朝廷的命令,地方部队不得成建制进入城区,哪怕是节假日也不行,违令者将受到很重的惩罚。
大明将废除募兵制,改为义务兵役制,所有适龄青年,只要不是残疾或者有先天性疾病,都必须接受体检,合者者入伍参军,在军队里接受为期两年的训练,逃避服役义务者将被打入黑名单,这辈子都没法出头了。
在服两年义务兵役期间不得在地方找对象,违令者,严惩!
两年之后,表现出色又对军旅生活充满兴趣者可继续服役,成为职业军人,有相当优厚的工资和一系列的优先政策,一句话,当一名职业军人不仅光荣,而且很有前途。
武将的顶峰就是上将,但整个帝国皇帝以下最高领导人是帝国首相。
一应民生经济、政治外交、人事任免,都由首相全权负责,元帅无权干涉。当然,首相实行的是竞选制度,上将也可以竞选首相,但在竞选之前必须脱军装,跟军界断绝关系,否则不得参选。
这一条无疑给文臣集团吃了一颗定心丸。
虽说重开都督府、建立海陆军府基本上断绝了文臣插手军队的可能性,让武将有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大明的基本国策依然是文官治国,他们的地位并没有降低,只是要接受武将集团有限度的挑战了而已。
军队改革之后,接下来则是文官的改革了。
文官官制改革比起军制改革来复杂得多。
没有办法,这一改革直接关系着千百万读书人的利益,任改改动都影响着无数学子的命运,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元朝是怎么完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降低了读书人的地位,将读书人打成了老九。
差不多是跟乞丐、娼妓的地位差不多了。
那些读书人没了出路,自然要造反的,偏偏元朝又很能作死,所以这个超级大国一下子就被弄死了,渣都没剩下来。
所以到了明朝中叶,大家明知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