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末有套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4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问题。”

    墨经是基础理论,普通的工匠大都不识字,成就有限。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肯定要系统地学习理论,没有学好这些东西,怎么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人?

    见老头子还在犹豫,全旭决定再添一把火:“我还可以让犬子拜你为师。”

    “让小侯爷拜老朽为师!?”

    墨铧对于全旭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虽然全旭只是大明朝廷任命的辽东经略使,而他只是一个武威侯。

    可问题是,辽东现在自成一国,自成体系,而作为全旭的儿子,那肯定是未来的辽东接班人。全旭为了拉拢墨铧也算是煞费苦心,人家都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了,为了套住墨家,全旭也是拼了,他贡献了自己的儿子。

    目前全旭的大儿子就是三娘的儿子全景阳,目前四周岁,按照明朝人的习惯已经五岁了。

    全旭笑道:“别看犬子现年五岁,他对这些杂学极感兴趣,老先生你随便露上一手,都能让他死心塌地的拜你为师,想想吧,如果犬子殿下拜先生为师,从你这里学到真本事,等到将来,还怕他不下大力气推广墨学?再加上大明的工厂越来越多,工人越来越多,何愁墨学不兴!”

    “侯爷果然高瞻远瞩,老朽佩服!”

    墨铧一脸苦笑道:“可儒家容不下墨家,若是老朽成为小侯爷之师,只怕儒家一定会对侯爷百般打压!现在侯爷已经麻烦不少了,若是收容墨家,恐怕会招来杀身之祸!”

    “杀身之祸,杀身之祸……”

    全旭有些凡尔赛的笑道:“本侯有三十余万精锐的将士,儒家容得下也是要容,容不下也要容!”

    就在这时,正在监视着气象雷达的张胜功过来禀告道:“侯爷,冷云过来了,可以达到降雨标准!”

    “第一连、二连、第三连,发射!”

    随着全旭一声令下,这次为了给良乡县增加降雨量,全旭也不吝啬,足足三个连四十八辆火箭发射车开始发射,在短短十几秒钟的时间内,一百九十二枚火箭弹腾空而起。

    十几枚火箭弹发射的场面已经相当壮观了,现在是四十八辆发射车,一百九十二枚火箭弹升空,那场面已经相当骇人了。

    墨铧的脸色苍白,隐隐有些站不稳了。此时,仿佛处都是隆隆爆炸声,随处可见云层里的爆炸闪光,墨花投向全旭的目光又多了一重畏惧。

    全旭的亲卫士兵已经习惯性搭起了一座高大而宽敞的帐篷,突然间墨铧感觉自己的脸上微微一凉,他伸手一抹:“下雨了?”

    只听到噼哩啪啦的密集响起,铜钱眼大小的雨点从天而降,打在干涸的土地上,发出滋滋响声。

    农民们惊喜的叫:“下雨了!下的是雨!下的是雨!”

    似乎是为了回应他们的欢呼,在隆隆爆炸声中,筷子粗的雨丝从天边倾泄而下,白茫茫的一片,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大地,抽打着万物,那些没有准备的百姓,转眼间便变成了落汤鸡。

    但是显然不会有人在意这些,农民们在雨中手舞足蹈,放声欢呼:“哈哈,不是冰雹,是雨!不是冰雹,是雨!”

    墨铧嘴唇哆嗦着,喃喃道:“怎么会这样?明明是要下冰雹的,怎么变成雨了?这不可能啊!”

    全旭走进帐篷里的时候,有些狼狈,尽管如此,他淡淡笑道:“辽东有两三千座小学,三四百座中学,五座大学,没有一座学校拥有孔子像,也没有一座孔庙,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本侯不许,他们就不能建,建了我也给他们拆了,辽东、台湾、吕宋包括琼州府,都是本侯的地盘,儒家的手再长,他们还能伸到本侯的地盘里去?”

    ……

    狂风呼啸,飞雨如箭,北京街头很快就变成了一片汪洋,积水盈尺,浩浩荡荡,仿佛一条条大河。

    这场雨来得实在太猛了,尽管北京的排水系统非常发达,全国首屈一指,还是招架不住,整个北京城都快变成水城了。

    同样的,由于入春以来一直很干旱,很多山塘都快干涸了,河水水位一降再降,露出了河床,现在一场暴雨下来,山塘水库给灌得满当当的,农民和鱼虾养殖户笑逐颜开,他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驴子同样可以松一口气了。由于很少下雨,它们终于都被皮鞭驱赶着,围着水车的传动系统转圈子,带动水车把水从井里、河里提起来,或者带动螺旋泵将水抽出来,累惨啦,这活简直不是驴干的!

    现在好了,它们总算可以歇一歇了!

    雨点打在屋顶上,噼里啪啦,让温体仁感觉心烦意乱,他的面色阴沉。

    王应熊脸色骇然大变:“真的下雨了,可钦天监明明说,近半个月不会下雨……”

    “那个武夫已经没有人可以制住他了!”

    温体仁苦笑:“儒家千百年的基业,将断送在我等之手,我等愧对大圣先师,愧对列祖列宗!”

    就在这时,侯恂阴沉着脸道:“我们唯今之计,只有一条路!”

    “怎么办?”

    “我等联合百官,向圣上施压,借圣上之手,最好把他打成乱臣贼子,让朝廷各镇兵马联手消灭他……”

    “糊涂!”

    温体仁怒视侯恂吼道:“真是书生之见,就知道添乱!‘乱臣贼子’这条罪名是谁都可以安的吗?信不信今天我们把他打成乱臣贼子,明天他就海陆并进,北上京城清君侧了?”

    一听到“清君侧”三个字,这几位没来由的打了个冷战。

    朱棣一个“清君侧”把半个大明杀得人头滚滚,攻破南京之后建文帝的臣子被他诛九族的诛九族,活剐的活剐,想想都做恶梦!

    而全旭这个混球任性得很,脾气也出奇的坏,受不得一点委屈,也不知道日本人怎么得罪他了,结果他派出三屠九州,把日本杀得几乎荒无人烟。

    如今他已经成为坐镇小半个大明、拥有十数万虎狼之师的封疆大吏,敢随便给他安罪名逼他造反,信不信他分分钟反给你看?

    再说崇祯对全旭的信任几乎到了盲目的程度,想忽悠崇祯对全旭动刀子,太难了!

    如果说在崇祯元年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有些可能。

    可是现在……

    再说了,百官联合。

    说联合就能联合的?

    温体仁敢提交辞呈,那想当内阁大臣的人可以从北京排队排到南京。

    可是这个问题不解决,也不是办法。

    无奈之下,温体仁想了一招,廷议吧。

    这是跟崇祯学的。

    人,只要一多,意见就很难统一,现在内阁大臣无法代表全体文官,而全旭现在辽东已经连续降了多场大雨,良乡县的雨也降下来了,在民间,他的声望迅速上涨。

    在这个时候,对付全旭,分分钟分被骂成奸臣,误民误民。

    那就进行廷议吧。

    让崇祯知道什么众意难为。

    ……

    与内阁的温体仁如丧靠妣不同,崇祯却兴奋的像个孩子一样,在雨水里蹦蹦跳跳,开心得不得了。

    “王伴伴,你去请武威侯进宫!”

    崇祯皇帝兴奋的道:“朕要好好谢谢他,要代天下亿兆生民谢谢他!”

    周皇后苦笑道:“陛下,注意龙体!”

    崇祯望着天空道:“朕受够了,好不容易遇到雨天,压在朕心口大石,终于可以卸下来了。

    周皇后脸上挂着微笑:“他又成功了!”

    崇祯终于感觉到了冷,急忙跑到宫殿里:“这似乎没什么值得惊奇的,他已经成功了很多次了。只是朕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用火箭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打到天上去,就会把原本不会下雨的天气变成雨天?”

    PS: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熬不住了,先去休息。

    。

 第六三九章全旭感冒举国震惊

    第六三九章全旭感冒举国震惊

    周皇后指着报纸道:“武威侯在报纸上说,这是什么化学,不管是什么学,这难道不是好事吗?旱灾得到了缓解,百姓的庄稼今年就会丰收,国库也该可以收到税了!”

    “好事吗?”

    崇祯不是八年前的那个毛孩子了,虽然看不上那些读书人,却知道那些读书人使用的所谓天人感应,是在维系皇权。

    事情在那里明摆着,真正开启民智的不是什么诗书文章,而是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自然科学,愿意学习这些知识的人越多,掌握这些知识的人越多,老百姓就越聪明。

    随着自然科学的推广,维系帝王统治的那套荒谬的理论将会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同样的,儒家治国的理论受到的冲击会更大,甚至会被淘汰出局!

    一个只会吟诗作对的书呆子和一个技术官僚,你选哪个?相信只要是脑子正常的人都会给出正确的答案!

    大明王朝正在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崇祯来说,这反而是好事,他可不相信天人感应那一套。

    这江山本来就是我们老朱家靠着自己的努力打下来的,关老天屁事,老子已经受够了那帮鸟人一碰到天灾就把老子挂起来当靶子了!

    要说重用文人,老朱要从来没有重用文人,因为他是草根出身,早已识透了文人的嘴脸,望着天空落下来的雨滴。

    崇祯皇帝愤愤道:“朕贵为天子都没有这等呼风唤雨的本领,他居然有,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周皇后道:“陛下,要解决此事其实不难!”

    “不难?”

    “你居然说不难?”

    “让慈烺拜他为师,最后,这些本领还不是要交给慈烺!”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心里就平衡了:“对,这样就公平了!”

    太子太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辅导东宫的官职,全旭本身就是太子的老师,让太子跟着全旭学习,这是崇祯想到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

    春雨贵如油,因为明末小冰河天气的影响,连春耕的时节也发生了改变,这场雨虽然规模不大,顺天府境内可以明显过一个好年。

    面对这场大雨,并不是所有人都高兴,特别是京城里的那些衣冠禽兽们,没错,说的就是那些吃着人饭,不干人事的大明官僚。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身穿正五品官服的官员站在雨中,脸上的表情,既焦虑,又愤怒,

    他捏着拳头,咬牙切齿的道:“诸公,那贼子不能留啊!如果放任他用这套歪理邪说和妖法欺瞒世人,人人争相投到他的门下学习这些邪门歪道,我等哪里还有容身之地!”

    中年官员正在那里喃喃自语:“人真的可以逆天?”

    这名中年官员姓李,名慎,字长桥,他是前礼部侍郎李之藻的儿子,李之藻与徐光启一样,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翻译著作《天学初函》配合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参与了《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一生翻译了二十余种西方书刊。

    可惜,徐光启和李之藻这两位大明最聪明的人,他们都没有来得及看到人工降雨,李长桥仿佛失魂落魄,事实上,他并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如丧考妣,而是对如何人工降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来人!”

    “备车,我要拜师!”

    “拜师!”

    那名中年官员大急道:“长桥公,现在不是琢磨拜师的时候!我们再不尽早行动起来将他扳倒,我们儒家将要面临灭顶之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李长桥摆摆手道:“我等身为官员,自然要弄明白这雨是怎么下来的,尔等放心,这话语权终究是在我们读书人手上,他想压倒我们,没那么容易!”

    李长桥才不关心明朝的政治斗争,事实上,作为技术式官员,他已经厌恶了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斗争。

    坐上马车,李长桥朝着良乡县境内行驶而去,全旭并没有掩饰自己的行踪,而且他还大张旗鼓,为了这次人工降雨,辽东工商时报还设立了专刊报导。

    随着人工降雨这个全民话题的开始,工商时报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内,销售量从一百多万,增加到了二三百万,论起舆论的影响力。

    全旭现在凭借着《辽东工商时报》已经可以碾压整个大明的士绅和读书人了。

    良乡县的山坡上,全旭扎下了大营,附近的百姓,为了感谢全旭给他们降雨,这些百姓自发的带着自己的为数不多的鸡鸭粮食,或者一些酒水,甚至是打猎到的兔子,山鸡,等等,送到这座山坡上。

    甚至一座石碑,在雨中已经被立了起来,这座石碑高约两丈,重达万斤左右,数百名百姓冒着雨,将碑记立在山坡上。

    上书:武威侯降雨处,六个大字。

    下面还镌刻着几行小字,崇祯八年,顺天府良乡县百日无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