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末有套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3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洗完澡,换好衣服,开始分配了宿舍,同时还有被褥。

    被褥这样的东西,全旭已经不需要从后世搬了,主要是辽东的产出,完全可以自给。

    “大家都听着,一家人跟在一起,单身的男的左边,女的在右边!”

    像黄富春这样,带着老婆孩子的人,可以分到一间单间,里面有两张床,一张小床子,虽然是厚的,不过却很干净。

    就这样,他们在这个安置营地里,每天洗澡,被集合起来做操,过了半个月,终于有人过来安置他们。

    这些人都是官吏,他们拿着表格,挨个统计每个人的年龄、老家地址,家人的情况,官吏在表格上飞快的填写,大家留意到,他们使用的并不是毛笔,而是将圆珠笔。

    不用沾墨水,字体小巧而精致,书写得飞快,真是稀奇。

    这又是全旭的发明的,别看圆珠笔非常小,又看着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事实上这种圆珠笔可非常复杂,甚至比子弹更难造,世界上也没有几个国家可以制造圆珠笔。

    全旭认为毛笔写字实在太痛苦了,写篇几百字的文章或者练练书法还行,可是如果要写一篇几千字的报告,或者填几百份表格,用毛笔就很要命了。

    铅笔还没有弄出来,所以只好拿圆珠笔凑数,好在这种东西不占空间,不占重量,一次性几百万支,轻轻松松。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是相当抵触的,但是等试用了几次,所有官吏一致认定,这玩意儿书写确实方便,是办公的好助手,于是这种笔就在辽东普及开来了。

    “黄富春!”

    “官爷,小的在!”

    那名官吏一脸郑重的望着黄富春:“你想让我掉饭碗?以后在辽东不许自称小的,不许叫我官爷!”

    “是是是!”

    黄富春吓得差点跑下来。

    “你儿子叫黄宏远?”

    “对!”

    “今天十二岁?”

    “是,他是天启二年生人,现在十二岁了!”

    官吏望着黄富春道:“十二岁必须上学!”

    “可我没钱!”

    “不用你花钱,在辽东上学,官府负责学费,也负责吃住,但是,如果未满十二岁,让他不上学,就要罚款,你知道吗?”

    在登记完成之后,黄富春带着儿子黄宏远以及妻子田氏,开始在官府的引领下,正式北上。

    事实上,这些天有很多工厂过来招工,给的工钱也不算低,但是,黄富春认为,作为农民,去做工简直就是不务正业。

    他拒绝了招工,决定要去垦荒置田。

    这次北上,他们不用走路,他们登上上四轮客运马车,这种马车有两排靠边的坐位,一辆马车上可以做十几二十个人。

    马车的速度很快,也感觉不到多少颠簸。

    四轮马车在公路上飞驰着,黄富春看着路边的一块块一个个蔬菜地,一个个工业区……公路上,四通八达,这一条主干道上,马车几乎连绵不绝。

    黄富春对工业的威力认识还是很有限,但仅凭这一条条水泥公路和公路上的车水马龙,他便知道辽东非常富裕。

    田地里,现在还不到秋收的时节,庄稼长势喜人,一担担的青菜、黄瓜、茄子,一筐筐西红柿,不停的被挑出来,装上马车运往城镇。

    看得这些来自西北的流民目瞪口呆,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还能种出这么多蔬菜!

    大明粮食永远不够吃,只有地主才会种蔬菜,普通百姓才舍不得种菜。

    但是,在辽东蔬菜的食用人口太多了,军队需要蔬菜,学校需要蔬菜,工厂需要蔬菜,商人也需要蔬菜,当然,罐头工厂也需要蔬菜。

    别看廉价的蔬菜,做成水果罐头,价格不比肉罐头便宜多少。

    辽东种菜的人多,可是吃菜的人也多,反而种植蔬菜比种植粮食收益更高。

    虽然黄富春不知道这些,他望着媳妇道:“等咱有了地,咱也种菜。”

    对于像黄富春这样的流民来说,辽东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一块一块的蔬菜地,一座又一座的工厂。

    当然,还有一片片草地。

    “可惜了,多好的地啊,居然荒了。”

    “真是,太败家了!”

    车夫忍不住的插嘴道:“你们这是少见多怪,这草都是种的。”

    “好好的地不种粮食居然种草?”

    黄富春感觉自己的脑袋不够用了。

    车夫得意的笑了起来:“你们这一路上难道没有看到吗,辽东啥东西不多,就是这大牲口多,牲口多,吃的草自然多,种草也比种粮食收入高,还省事。”

    黄富春这才明白,辽东居然这么富。

    迁徙百姓的车队持续向前,他们每隔离五十里就会看到一座庞大的驿站。

    每个驿站占地按照人流量不同,小的三五亩地,大的二三十亩地。

    水泥路上走了三天,路况就差了很多,虽然不至于坑坑洼洼,但是,比起辽南差距非常明显。

    黄富春刚刚开始感觉新奇,慢慢的就感觉有点乏味,因为辽东实在是太大了,他们坐着马车走了十天依旧没有抵达目的地,不过,他对自己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

 第四七零章新生活新气象(中)

    第四七零章新生活新气象中

    辽南的水泥路,除了宽度,施工质量甚至比不上后世的乡村级公路,也就是随时崇祯四年水泥产量增高,但是,百姓建房对水泥需要不高。

    这主要是水泥的成本无法降下来,生产水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全旭为了发展辽东,自然不可能像杀鸡取卵,所有人工成本,制约着水泥的成本。

    直到荷兰人送来的上万名奴隶,这样以来,免费的奴隶,只要管饭就成,一下子把水泥的成本给降了下来,同时一条超前三百多年的水泥开始在辽南出现。

    因为水泥路的好处太显而易见了,路面平整坚硬,因为路面坚硬,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超载。

    就像四轮马车,在三合土硬化的路面上,可以装载四千多斤,在这种的路面上,可以装载六七千斤。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泥泞,别说马车,就连笨重的太平车也能在上面跑得飞快,最妙的是它几乎是几十不坏的,修好了,几乎就再也用不着为修路犯愁了。

    水泥路最直观的便利,就是运输成本直接下降了。而且一个约定俗成直接被打破了,就像在史记货殖列传是记载:“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这句话的意思是,出了百里,就不用贩柴火了,商品的运输成本就大于实际价值。

    可是,这条水泥路的出现,这个运输成本就完全颠覆了,原本的那种质量的官道,一辆大车需要两个人,一头牛或马,免费运输十石粮食,现在的情况是,一辆大车可以运输四十多石粮食,原本需要七八个人,现在就需要一个人。

    尽管增加了一匹马,但是却不用增加人工,而且速度增加了三四倍,原本一辆大车一天走五十里,路况好的时候,勉强可以行六十里,在路况不好的时候,一天走三四十里,或者二三十里属于正常。

    这样以来,现在的运输成本降到了差不多十倍,也就是说用原本三分之一的成本,就可以完成原本的运输量。

    在这种情况下,辽南议会就对增加道路施工的呼声非常高,特别是全旭在被朝廷任命为辽东经略安抚使之后,辽南议会立即推动快速通过了水泥路议案。

    至于工程的困难,也非常简单的解决掉了,外地来的客商、工厂股东、以及全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于是,在辽东发展纲要中,明确计划,预计投入三百五十万两银子,建造辽东的水泥路工程,水泥路分为甲级、乙级、丙路三种规模,分段施工,准备形成涵盖辽东的公路网络。

    在计划中,甲级公路则属于战略级公路,总宽度就是二十丈,约合六十三米,当然这肯定不是路面的整体宽度,分别包括中间绿化带一丈,左右两侧绿化带各八尺,两侧草圃各一丈三尺,这样以来,整个路面就是十丈,相当后世于双向八车道,外加两侧人行道各两丈四。

    乙级公路,则属于路面宽度为两向四车道,当然,在这个时代的马车普遍比后世的机动车辆窄,基本可以满足日常通行。

    至于丙级公路则属于两向两车道,而且没有中间隔离带,这样的路面则更窄。主要施工以甲级公路为主。

    当移民大军的车队抵达广宁城北的时候,水泥路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工地。

    几百名劳力为一个施工工段,拿着锄头平整路基,夯实路面,干得是热火朝天。

    黄富春好奇望着车夫的问道:“辽东这地方徭役这么重吗?”

    黄富春看到这个工地上,不仅有十六七岁的少年,还有四五十岁的老人,没错在这个时代,四五十岁已经算是老人了。

    车夫拿着葫芦喝着水,一边笑道:“辽东没有徭役,像他们干活,那都是挣钱的!”

    “给钱?”

    “是啊!”

    车夫一本正经的道:“不给钱谁来干活?有把子力量,干上一天,可以挣五十个大子钱,不想要钱,可以要粮食,你们这些人来得都晚了,错过了今天的春耕,只能等明年开春了,才垦荒,不过来干活,就算有钱,那岂不是坐吃山空?”

    “给这么多钱?”

    黄富春大吃一惊,他虽然是一个小地主,遇到农忙的时候,如果天气不好,那也要请短工,他基本上都是随便给三五个铜板,遇到丰收,了不起给七八个钱,就算那样,想当短工的人还排着队呢。

    黄富春现如今已经一钱都没有了,他们就算到了地方,总不能靠借贷过日子。

    终于,黄富春抵达到了他们所在的镇子,听着车夫说,这个地方叫郭乔镇,事实上车夫并不清楚这里其实是义州卫的复兴堡。

    这里是在天启元年失陷,随后荒废。崇祯三年,卢象升带着天雄军收复义州卫,只不过,天雄军人数少,并没有在义州卫垦荒置田。

    这个郭乔就是在原来的复兴堡的基础上建立的,复兴堡,其实就像一个小城,不过以军事为主,里面设立水井、粮仓、马厩、武器库、校场、守备所等。

    不过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复原来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两座小型的城门,一座庞大的烽火台。

    黄富春等几百人来到这个郭乔镇,郭乔镇,其实就是最先,也就是十几天前抵达这里的人,以郭氏和乔氏为主。

    为了避免宗族势力过大,辽东在安置移民的时候,有意进行了分割,一个同村和同族的人,不会超过五十人,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是分割到其他镇子。

    黄富春拿着自己的身份牌,上面写着郭乔镇六保五十三户。

    在保长的带领下,黄富春和妻子、儿子来到了他们的新家。

    这座院子不大,主房三间房,两间配房,两间配房一间是厨房,一间则是柴房,门窗都刷了桐油,屋顶上也新上了一层新瓦,不过看着墙体的颜色,属于有些年头,这是一栋老房子翻亲的。

    门,是用木板新做的,还带着桐油的味道,院墙则是齐胸高的篱笆墙,典型的防君子不防小人。

    黄富春伸着脑袋看到隔壁的院子里,隔壁的院子几乎与这里一模一样,一个妇人端着簸箕捡黄豆,看着保长过来,走到竹篱边跟保长打招呼,两个三四岁大的男娃穿着开裆裤,在光着屁股瞎跑。

    保长笑眯眯的道:“黄富春,黄田氏,这里就是你们的新家,这三排,都是咱们六保的人,有啥事,就吱声!”

    黄富春躬身道:“多谢保长老爷!”

    “哎,你可别害我,我和你一样,都是平头百姓,没有一官半职,谁也不是爷”!保长摆摆手:“先收拾家里吧,我还要忙!”

    说完,保长将一副锁头,两把钥匙递给黄富春,就带着其他人,走向其他的房子。

    黄富春接过这把怪模怪样的锁,推开自己的家门。

    进门,就是一张厚实的案子,靠在北墙根上,案上有一个烛台,一张茶几,四张椅子,别的空无一物。

    堂屋左侧间房子,是一张火炕。从墙西头一直垒到了墙东头,几个大箱子,都带着原木色,做工有些粗糙,还带着毛边和飞刺,其他的家什不多,有盆架、水桶、盆、两个实木大柜子,同样带着实木色,不过刷了一层桐油,桐水的味道非常浓。

    由于被褥,早在他们过来的路上已经分发了,被褥是按人头发的,一对夫妻就是一张被和褥子,有孩子的多给一床被子,床单一张。

    黄富春激动的抱住田氏的肩膀:“咱们有家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