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末有套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今不动全旭的原因,不是全旭多厉害,而是卢象升还没有到任期。

    可是,一旦全旭担任了这个巡检,那么按照惯性,不仅仅是全旭的产业附近,就连整个大名县城县南十九乡,都是全旭这个巡检的辖区,当地的治安和其他问题就会让全旭头疼不已。

    要知道,这些士绅在地方影响力巨大,如果不是灾民原因,全旭连佃户都找不到。

    全旭苦笑道:“卢大人,旭虽不才,也有心向学,特别是看了卢大人的读者笔记,更是豁然开朗,最迟不过明年,旭准备县试!”

    卢象升听到这话,微微点点头,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认为全旭有上进心,这是大好事,需要鼓励:“不错,你有这个心思,当然是极好的,只是全家镇这巡检司……”

    “巡检司一百兵士,按照每个人给他们十石米粮,左右不过一千石,这份钱粮,旭全力承担!”

    卢象升点点头。

    他提出要建立巡检司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治安。

    在全旭没有抵达大名县城外的时候,这里就是一块荒地,虽然那些田地,周围也没有村落,可是短短一年时间,这里增加了几千人口,那就不能再不管了。

    就在这时,一直跟着全旭的陈应压低声声音:“全爷,你……”

    全旭轻轻笑了笑:“只是,我不想当棋子,有些事,只要我想做,无论有没有好处,哪怕是亏钱,我想做都会做!”

    就像全旭给东江镇输血,全无没有好处,只是出于恶心后金的心思。东江镇就顶在后金的腰眼上,只要后金一动,毛文龙就可以带着东江军抄后金的老巢。

    卢象升想让全旭担任这个巡检,目的就是掌握一定的地方权利,别看巡检只是一个九品官,却是掌握着武装力量。

    按照朝廷的规定,一个县分为三到五个巡检区。每个区的长官就是巡检,虽说是知县的下属。但知县对巡检只有管理权,而没有调动的权力。

    也就是说,全旭现在是粮长,已经拥有了拟订科则、编制图册、申报灾歉、检举逃税、催办粮差等权力,相当于后世乡镇的民政、税务、户籍等所的所长,如今再兼任巡检,那就是拥有治安、捕盗、检查、巡视等权力,这相当于分掉了大名知县三分之一的权柄。

    关键是,知县能指挥县里的衙役和壮丁,指挥不了巡检司的士兵。

    陈应苦笑道:“全爷,您这样拒绝,不怕惹怒卢大人?”

    “不怕!”

    全旭笑道:“他是官,所以才不会图一时之快,他需要平衡之道,坐稳他的大名知府,本地士绅与他势同水火,他也需要有政绩,这个政绩,只能是我带头给他完成,他不仅仅不会动我,反而会派一个傀儡过来,充当名面上的巡检,这个巡检司的真正权力,还是掌握在我手中!”

    全旭管着巡检的粮、人员,无论是谁来当巡检一样,全氏的家丁可不会听他的话。

    陈应听到这里,还是有些不解。

    “一步妥协,步步妥协!”

    全旭苦笑:“这就像蛀虫拉官员下水一样,刚刚开始,只是普通的宴请,慢慢的就有了利益往来,一开始不拒绝,久而久之,想拒绝就不可能了!”

    全旭可不想成为卢象升眼中的肥猪,配合是配合,但是不能一味的索取。

    与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一样,全旭该拒绝的时候,一样要拒绝。

    全旭大院的变化不大,院里大部分房屋,还是活动板房,只不过道路两边,多了一些花草,绿植,路面上从原来的泥土路,现在铺成了青砖路。

    此时,从田地里掰断下来的玉米棒子则摆在青砖路面上,摆得整整齐齐,蔚为壮观。

    全旭向卢象升等人解释道:“卢大人,这个玉米,我们看着干了,其实里面还有很多水分,要处理其实,远远比麦子、大豆更加复杂。”

    全旭随便捡起一颗玉米棒子,用手搓掉上面的玉米粒,露出里面的玉米轴,玉米轴明显带着大量的湿气。

    卢象升突然想起刚刚撑重过的重量:“这么说,这个玉米的产量,有很大的水分?”

    全旭点点头道:“是的,如果全部晾干,每亩产的产量也就八百到一千两百斤的样子!”

    卢象升松了口气道:“去了不到一半,还好,还好!”

    “不过,这些玉米轴!”

    全旭突然想在后世的文献资料里,在三年特殊时期,人们就是用玉米轴磨成粉与杂粮掺在一起为良。

    他指着玉米轴道:“如果遇到灾荒年月,百姓没有东西可以吃,吃这个,虽然口感不佳,总比吃树皮草根强!”

    听到这话,大名府的众官员心思活络开来,玉米真是一个好东西。

    “关键是这种东西可以用入药!入药有健脾利湿等功效,可以治小便不利,水肿,脚气,泄泻等病症。”

    全旭一想思考,一边介绍道:“玉米轴可以当作饲料,可以喂猪、喂马、喂牛,卢大人,你想想,种植一亩玉米……得到的玉米轴大约相当五百到八百斤左右,再加上玉米杆,可以得到大约八千斤到一万五千斤左右(干湿不同),也就是说,一亩地的玉米杆和玉米轴,在不需要额外粮食的情况下,可以养一头壮牛加一头小牛!”

    卢象升惊讶的道:“这么多?”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全旭指着甬道道:“请诸位大人移步,观察全某的牛棚!”

    全旭知道这些地方官员都想享受全旭的大餐,可是,全旭也不想让他们过得舒服。

    从全旭大院到松树林的养殖场,率先进入众人视线之内的是满地跑的鸡,这些鸡足足有数千只,用一种网围着。

    卢象升好奇的问道:“你这些鸡长得不错!”

    这些鸡长得特别肥,羽毛颜色艳泛着油光,特别精神。

    没法子不肥,这些鸡天天吃蝇蛆,都是高蛋白,能不肥吗?

    有大量蝇蛆当饲料,全旭养了几千只鸡鸭也没怎么吃力,要是没有这些东西,那就要命了,好几千张嘴呢,每天不知道要吃掉多少粮食,现在人都吃不饱,哪里有余粮喂养鸡鸭?

    事实上,此时的庄户们也学得似模似样,不过,由于全旭不允许在全旭大院里养殖牲畜和家禽,他可不想把整个大院弄得臭气熏天。

    不过,这也难不倒那些分了田地的家丁兵们,他们在自己的田间地头,搭建了一座座小型鸡舍,准备好大缸用缸发酵鸡鸭粪便,然后引苍蝇到缸里产卵,然后就可以获得大量蝇明用来喂养鸡鸭了。

    这样一来,隔三差五可以捡个蛋煮锅蛋汤加菜,大家改善一下生活,至于杀鸡杀鸭嘛……当然不能杀了,还指望着鸡鸭的粪便作肥料呢。

    当然,这种养鸡鸭的方法是不能跟卢象升说的,要是让他们知道了,没准,这些当官的就没有胃口吃鸡了。

    沿着整排整排的鸡舍,来到牛棚,十几名庄丁正在用铡刀把玉米秸秆切成一段一段的,玉米轴其实不多,只是为了演示。

    这些玉米秸秆和玉米轴,都弄成碎块,然后经过洗水一洗,放在牛和马的食槽里。

    牛和马、吃得非常开心,仿佛像吃难得的美味一样。

    全旭得意的介绍道:“今年种了三万亩玉米,可以养差不多两三万头牛,寻常百姓之家,哪怕只有十亩田,只要种了一亩玉米,牛马和饲料就不用愁了!”

    卢象升关切的问道:“这个玉米种子贵不贵?”

    “这个?”

    全旭苦笑道:“这个玉米、红薯、还有土豆,都是原产自美洲,就是在咱们东面差不多三四万里的地方,以佛良机人带过来的,我买的时候,肯定贵,几乎堪比黄金,收获的种子,我对外销售二两……”

    不等全旭说完,卢象升沉吟道:“二两银子每斗,不能再多了!”

    全旭张了张嘴,他本来想说二两银子每石,比大米和麦子稍高一些。

    其实这已经非常贵了。

    可是,卢象升感觉这玉米就是一种专门为饲养牛马准备的神物,哪怕是二两银子每斗,可以种了两亩,足够一个百姓之家养活两三头牛。

    PS:更新晚了一点,请谅解,

 第一六零章牛棚畅谈经济之道(二更)

    第一六零章牛棚畅谈经济之道

    大名府的田地为何要抛荒很多?

    主要是因为百姓没有钱养牛,没有钱养牛,种地的效率就低,税收就无法完成。

    有了玉米,就可以轻松养活牛马,大名府的农业生产只会越来越高,虽然三两银子不便宜,可是种植一两亩玉米,还是可以,大不了向全旭的全氏银行借钱,不不起还两成利,只要老天爷赏饭吃,一年可以轻松回本。

    卢象升看着牛棚里的牛,每头长得膘肥体壮,还有那些马,高大威武,神骏。

    “好牛,好马!”

    全旭没有说话,牛还好,大部分都是从外面购买的,但是这些马,除了二娘购买了一百多匹,更多的则是全旭从山东搞过来的。

    这些马的成分就复杂了,有山东响马抢富户的,也有关宁军的,也有山东军的,更有辽东军送的。

    卢象升看着到处生机勃勃的样子,叹了口气:“若是大名到处都是这个样子,那该多好啊!”

    “没有这个可能!”

    全旭直言不讳的望着卢象升道:“卢大人可知,我为了种这些地投入了多少钱?”

    “多少钱?”

    “光种子就花了五十多万!”

    当然,全旭说的是钱,而不是银子。

    在卢象升心中,这就是五十多万两银子:“这么多?”

    “是啊!”

    “卢大人也知道,咱们的麦种、稻种,产量都不高!”全旭指着自己远处的麦田道:“卢大人不妨猜猜,这样的麦田,一亩地可以产出多少斤?对了,还有红薯,土豆?”

    卢象升试着猜测道:“三四石?”

    “不止!”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全旭笑道:“如果只是三四石,那我就亏大了,产量的问题,暂时先不说,我只告诉卢大人,为什么百姓种地越种越穷!”

    “为什么?”

    “因为农民抗风险的能力太低,就以今年为例,开春之后,天气干旱,五月中旬、下旬开始下雨,六月雨水很足,到了七月,又开始干旱,那个时候,春小麦正是拔节、授粉的时候,正需要雨水,普通百姓没钱抗旱,只能任由麦子在田地里干旱着!”

    全旭指着远处的压水井道:“我有钱可以抗旱,所以,旱灾对我有影响,却没有多大影响,虽然麦子会减产,但是影响不大。”

    卢象升叹了口气道:“普通百姓连牛都没有,更别提有能力抗旱了!”

    “咱们大名府,其实还有很多荒地!”

    现在的大名府,可比后世的邯郸大多了。而且又几乎没有工业用地,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铁路以及大小城镇建筑用地。

    可以说,大名府的辖境,与关中八百里秦川差不多,只要全部开发出来,哪怕明末产量再低,养活七八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是呢,大名府一州,十县户籍人口七万一千八百八十户,口六十九万两千零五十八人,官田五百六十一万九千六百十亩。

    按照这样的数据,全旭的田地,其实已经占到了大名府将近百分之三。

    事实上,超过三分之二,也就是多达一千四百余亩地的田地,是士绅占据着,不用纳税。

    “让人带着百姓垦荒置田?”

    “同样也是没有用的!”

    全旭苦笑道:“就算我组织百姓把荒地开垦出来,用不了多久也会被那帮比蚂蟥还狠的缙绅不择手段的夺去,我能有什么办法?他们要是土匪还好办,我可以带着百姓,把田讨回来,可是他们不是土匪,还有有功名的士绅,这样一来整个大名府的缙绅我都要得罪个遍,我有几个脑袋呀?”

    “你直管干,全家镇巡检司,我给你破格编制五百人马,天塌下来,本府给你顶着!”

    “卢大人,你还真顶不住啊,到最后,最终还是会把我的脑袋压扁!”

    卢象升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偶像是潘季驯,老潘是堪与李冰比肩的大水利家,四度治河,把黄河治理得服服贴贴,让黄河中下游无数百姓免受黄河泛滥之苦,很多治水经验在数百年之后还在沿用,造福子孙万代。

    作为一个文官,能做到老潘这个地步,也就没有遗憾了。

    他自问没有老潘那么厉害的治水技术,只好在发展农耕方面下苦功,能让老百姓粮满仓、食有肉,也是一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