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很好,我可以给你时间,但是这件事我相信一定会出现的,但是我希望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人为制造的,明白吗?”
“是!”浪川博多答应了一声。
李泰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他没有局限于普通的打骂,他知道普通的打骂仆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唐都有。
但是打骂和虐待,这就是两回事了。他要的是后面这种的,至于为什么要找典型,原因很简单,杀鸡儆猴这只是其一,其二,他是要给所有留下来的贵族,以及所有的这些百姓上一课。
老师所提到的一种方法,公审大会似乎很适合?
“嗯,你这段时间的工作做的不错,既然我们东临岛成为了我的租界,那么我这里确实是需要人手,我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人,你觉得如果我给你大批量的大唐的货物,你能不能跟其他地区的人做生意?能不能赚到钱?”李泰微笑着开口道。
听到这个,浪川博多的眼睛都瞬间亮了,不过他还是强忍着自己的激动,开口问道:“殿下,都有什么货物?”
“什么货物都有,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只要是大唐有的就行。”李泰淡淡的开口道,“对了,我只要黄金。”
“能,肯定能赚到钱!殿下放心,其他国家有不少的黄金,如果我们有足够充足的货物,我一定给殿下赚回一座金山。”浪川博多激动的开口道。
“嗯,不着急,放心,你要想要什么货物都行,你现在跟我说一说,倭国都缺少什么货物?”李泰微笑着问道。
“如果算上倭国的这些臣民的话,肯定缺少的是粮食,倭国的粮食很贵,当然如果殿下有便宜的粮食,粮食也可以有很大的利润,除此之外就是丝绸,绢帛,麻布,羊毛布都有巨大的利润。”
“另外如果有大唐的精盐的话,也可以换取巨大的利润,还有就是瓷器。”浪川博多立刻列举了很多产品。
“嗯,不错,你说的这些生意都可以做,你给我列举一个例子,另外,将倭国的养蚕业给我统计一个大概的数据让我知道。”李泰淡淡的开口道。
“是。”浪川博多有些欣喜,至于刚刚的害怕已经没有了,因为只要李泰用他,就证明他还有用处,如果不用他的话,那才叫可怕呢。
李泰摆了摆手示意他可以离开了,他之所以询问这些,自然是有着询问这些的道理的。
因为李泰也要采取类似于他师傅同样的方式来赚钱了,别看大唐现在富裕了,但是同样李泰很清楚,或者说李世民等人都很清楚,大唐虽然富裕了,但是大汉更加富裕,因为大唐的很多财富都已经被大汉赚取了。
虽然那些财富都是大汉应得的,不过他们也都弄懂了一些大汉的策略。
千万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虽然他们没有系统的所谓的金融学,也没有什么贸易顺差贸易逆差之类的概念,但是古人依然会根据现象去研究这些学问。
大汉和大唐之间的贸易本身是隐瞒不了的,这样的贸易方式只要统计过就知道每年的贸易量有多大,将这些东西整理出来,他们大概就能明白大汉的一些手段了。
但是包括李世民在内,他们并没有生气,国家和国家之间都是利益,他们都很清楚,更何况,霍刚根本没有黑他们,很多东西都给了他们非常高的待遇,有这一点已经难能可贵了,难不成你还让人家白给你干活?
只是大汉的一些策略他们都已经看出来了,比如说……大汉每年向大唐出口大量的粮食,让大唐本土的粮食种植规模开始萎缩,长期下去,大唐必然要依赖大汉的粮食进口。
以李世民,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萧禹等这些大佬,他们能看不出来这样的危险吗?
看的出来,但是没有办法,这是赤裸裸的阳谋,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拒绝。因为大唐本身的粮食根本不足以满足大唐百姓的日常食用,如果他们不进口大汉的粮食,大唐将会粮价飞涨,整个大唐的秩序瞬间将会崩溃。
现在已经形成依赖了,他们固然可以强行让百姓种植粮食,但是这要有个前提,那就是朝廷给足够的补贴,问题是如果给了补贴,朝廷每年要花费巨额的资金不说,民间种植的粮食也就勉强足够大唐使用七成,剩下的三成依然要进口。
但是因为这种补贴,大量的耕地没有办法种植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没有办法出口到大汉的话,大唐的国库资金就要再次减少一大截,一反一正,大唐国库损失巨大!
第610章 王道(下)
损失的这些钱足够大唐修缮多少官道,修缮多少河道,解决多少事情?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倒也不是不能解决,那就是他们尽快的开坑位于东北的黑土地。
东北的黑土地他们已经探测出来了,包括黑土地周围的气候,每年什么时候种植,什么时候收割都已经由专业的农业人员进行了测试,霍刚没有骗他们,这里的土地太肥沃了,足够他们种植是足够多的粮食。
所以,当这里的土地被开垦出来之后,自然可以弥补一大块的大唐粮食短缺的问题。
其实,即便如此,大唐的粮食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泰清楚,他的两个哥哥和父皇自然也都清楚,大唐的那些大臣们也都清楚。因为大唐的粮食消耗每年增长的幅度很快,这些粮食消耗不仅仅是大唐百姓人口增长的问题。
还包含了百姓本身的粮食消耗增长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以前的大唐百姓吃的是什么?粗粮都吃不饱!活命才是第一要务,以前他们吃面的时候,像是麸皮几乎都是混合到白面里面使用的,虽然是粗粮黑馒头,但是最起码吃得饱肚子。
问题重点是,这样的带着麸皮的黑面馒头,以前大唐的百姓都吃不饱!可想而知大唐的粮食缺口。
而现在呢?普通的百姓不仅仅人人都可以吃饱饭,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绝大部分百姓已经不吃粗粮了,他们都开始吃细粮了,而麸皮这些都已经被单独研磨出来进行喂猪,喂鸡等喂养家禽家畜,给百姓家增加肉食。
光是从这些就看的出来,大唐的百姓生活已经在不断的提高,光是这一点,粮食消耗就要增加三分之一。而随着细粮的增多,以往的那些并不是太好吃的,高粱,粟米等等种植的面积自然在不断的减少。
还有,当百姓的生活好了,对于一些正常的追求自然就多了,比如说酒水。酿酒是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的,以前的大唐酒水普通人几乎不可能喝到,或者说一辈子也就喝那么一两次。
但是当酒水逐步的开始普及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当中,所需要的耗费的酒水数量就是一个庞然大物了,而同样耗费的粮食自然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除此之外还有炒菜的发明,由大汉逐步传入大唐的炒菜已经风靡整个大唐的民间,因为生活的提升,很多百姓也需要炒菜,而榨油需要用到大豆等豆类,或者是用到菜籽等专门种植的油料,这些也都是需要耕种的土地,或者是耗费粮食。
这样多重叠加下来,别说大唐现在耕地种植的粮食在减少,就算是大唐种植的粮食没有减少,按照目前的这种消耗方式,大唐的粮食缺口也高达一半还要多一些!
实际上,目前大唐三分之二的粮食都需要从大汉进口。
当然,这里面也有原因是因为大唐在存储粮食,大唐自然也是看到了部分一定的威胁,倒不是说他们觉得大汉会故意的,但是他们也怕意外,所以也存储了部分粮食,但是他们库存的粮食也基本只够吃一年的时间。
想要存更多就很难了,存储条件,以及大汉进口的速度其实都是限制。
但是能够存一年已经算是不错了,以前的大唐哪里敢说有供全国的人口吃一年的粮食?想都别想,根本不可能的。
现在倒是好事了,等到东北的黑土地开始耕种之后,这样的压力就会更加缓解了。
只是东北黑土地因为人口等限制问题,开坑的速度很慢,不过这一次倒是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铁路技术大汉已经开放,允许大唐从长安一路修建到东北去,虽然铁路弯弯绕绕可能会走的很远,但是只要修建过去,那对东北的掌控力度自然就提升了一个台阶。
移民的速度自然也就可以不断的加快了,那边太远了,大唐目前移民的速度当然不可能跟的上。
也是因为这些原因,让李泰他们学习了很多,这些手段其实都是李世民让专人总结出来的,李泰李承乾他们也都是看过的,因为他们知道同样的手法,他们可以对其他的国家用!
因为大唐对于其他的国家也有这样的优势!
至于粮食,那当然也不成问题,从大汉继续购买就可以了,反正他师傅说了,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而且从长江上游到下游的运输船只也都更新了更加巨大的,运输的速度自然是更快了。
所以实际上从大唐的粮食运送到倭国这里,其实价格也并不高,如果按照倭国的粮食价格来卖的话,他们的利润居然还不小,不过李泰也学会了,他才不会按照倭国的粮价卖呢。
就像是他老师所用的方法一样,他也要掌控倭国的粮食,当然,他老师是不是故意的,那谁也不知道,但是现在已经形成既定事实了,不管大唐愿意不愿意,粮食都掌握在大汉的手里面。
比如说……可以让倭国人大量的养蚕?从他们的手里面收购蚕丝,低价卖给他们布料绢帛冲击他们本地的纺织和蚕丝市场。或者让他们用大量的土地种植杜仲,种植麻都可以。
虽然麻布衣服被淘汰了,但是麻布的消耗量可是一点都没有减少,大量的麻袋,以及海上舰队的制造等等,大唐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麻布。
不管是粗麻布袋,还是细麻布袋都有不同的用处,对于麻布的需求反而比以前更大了。
而大汉并没有大规模的生产麻布,所以大唐的不少纺织商人除了高端丝绸之外,都全部用来生产麻布了。
交代了浪川博多,李泰没有管这些事情,他每天只需要做的就是几件事,看着城外施工的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同样支出的粮食自然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这点粮食他根本不在乎。
整个东临岛不过就是四十万人而已,按照目前的速度,以及他运送过来的粮食,李泰可以维持一年!至于后续不是没有粮食了,而是没有必要了,四十万人所需要的粮食,现在大唐的海上舰队都完全可以运送的过来。
当然其实也没有运送那么多,毕竟他们本地还可以生产种植。
所以李泰现在完全不用担心粮食不够用,因为也不可能四十万人都给他干活,他也不可能去养活所有人。等他竖立了自己的权威之后,后面他就会给所有人分配土地。
并且,李泰在后面也准备将他老师的那一套,也就是粮票给搬运过来。
自己不会不要紧,直接照搬总是会的吧?更何况他的老师已经给他完美的解决了这个例子,至于说粮票会不会被人仿造的原因,说实话……姑且不说这里的人敢不敢,就算是他们敢,他们连纸都造不出来,仿造个屁啊!
这种特殊的纸张他可是跟大汉直接购买的。
所以李泰自然是一点都不担心的。
李泰所做的这些事情霍刚自然是知道的,不过他自然是无所谓了,卖给李泰的特殊纸张是属于大汉的第一代钞票用纸,目前大汉的汉元已经更新为了第三代用纸了。
那第一代纸张大唐都造不出来,倭国更加不可能了。
当然了,印刷方面,活字印刷大唐已经掌握了,霍刚也不在乎了,大汉的印刷技术早就已经突破了活字印刷了,大唐的那种落后的印刷制度他已经不在乎了。
所以李泰要买纸,霍刚自然是给他了,而且还是直接给他的裁好的纸张。对于这孩子的复制能力,他还是相信的,说实话,霍刚也想看看李泰能够做到什么样的地步,不过应该难度不大。
主要是倭国的制度太落后了,真的有人开始解放的话,倭国的政府根本就扛不住的。
实际上就像是霍刚所想的那样,博都城开始七天之后,东临岛的其他九个县城也开始了类似的工作,用粮食雇佣当地的百姓干活,只是其他的九个县城规模比较小,反正这九个县城的人口本身也不多。
所以这种小规模也已经足够了,修建军营房子,等军营房子修建完毕了就开始平整各个县城的道路,甚至开始建设厕所等相关的设施,总而言之一句话,这些工作要做一两个月。
根本不用发钱,发粮食就行。
这点粮食李泰根本不在乎,也完全支付的起,但是这个过程却让李泰的名声响彻整个东临岛,并且他很快就在东临岛建立了巨大的威望。
在这个过程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