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座玉门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局一座玉门关- 第3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周围的国家转移了,比如说大唐。
  不过在未来几十年估计这种情况很难出现,因为未来大汉会在处于不断扩张的阶段当中,所以目前这种情况暂时来说很难,而且霍刚已经抓住了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策略,没事就搞基建,反正他已经找到了办法了。
  随着霍刚的这一次小型会议,大汉的宣传部很快就开始行动了起来,大概七天后,大汉月报第一次发行了加刊,这一次刊物增加了三页报纸,里面附带着这一次大汉的战略结果,包含跟贺莫咄的突厥部落之间的“交易”,以及戒日王朝的灭亡,还有就是对于大汉未来的一些发展规划。
  比如说恒江流域在玉门之灵里面已经归属了大汉,准确的说,凡是贺莫咄他们占领的地盘,目前都是直接归于大汉的,也就是说在玉门之灵当中,贺莫咄部早已经算是大汉的一部分了,只是外界并不这么认为而已。
  不过虽然恒江流域已经归属于大汉,但是霍刚暂时没有直接将这里提升为灵泉水,目前他还有三个名额的灵泉水融入河流,这三个名额都很珍贵,当然,恒河流域是必然要注定要一个名额的。
  而至于其他的名额,暂时霍刚还没有考虑清楚,也许将来会放到欧洲的部分,反正不管怎么样,这些名额暂时来说,霍刚要先留下来。
  霍刚他们这里的行动开始有条不紊的展开,整个大汉社会也都开始陷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去,尤其是这一次给予了移民广大的福利,这让很多大汉的百姓都开始心动了起来,尤其是目前大汉百姓的组成有相当相当一部分都是突厥人。
  虽然这些突厥人早就已经忘记了自己突厥这个词,但是刻在他们骨子里面的游牧基因暂时还没有忘记,所以当这个出现之后,这些百姓自然都是心动了。
  对他们来说,迁徙并不是什么难以接收的事情,更何况这一次他们迁徙过后还有大量的土地,直接翻五倍的土地,都是永久属于他们自己的,而且首领说了,那里的土地跟他们现在种植的这些土地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羊群等等都可以在那边被重新养活起来,不过他们迁徙的话,羊群比较难以携带,而政府也给了他们兑换的权利,他们可以直接将羊群兑换给大汉政府,然后等他们到了地方,大汉政府会给他们提供差不多数量的羊群。
  或者是直接给他们按照市场价格提供给金钱也是可以的,这些要看他们自己选择。
  不过有一点政府也是说清楚了,兑换的羊群暂时没有那么快的速度,可能需要大概半年的时间才能够逐步的运送给他们。这些东西他们都是知道的,但是对于百姓来说,这些东西都不如土地来的诱惑力大,即便是这些人原本是突厥人也是一样的。
  因为他们很清楚,土地才是一切的根本,而突厥人之前之所以游牧,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他们停留在一个地方是完全无法活下去的,固然说草原似乎很好听,但是实际上草原就意味着土地并不富饶,而且水源并不丰富。
  所以草原的大部分土地都是没有办法耕种土地的,这也是他们无法停留的缘故。
  而大汉的土地他们都是清楚的,首领说这些土地非常的富饶,那么就意味着这些土地真的非常的富饶,就如同现在霍赐河流域的土地一样,平均一个人五亩地他们就可以有着一年都吃不完的细粮,而且剩下的土地还可以选择种植苜蓿草,用来养着数量不菲的羊群,牛群,乃至于猪马。
  这些东西可以让他们全家都在一年内有肉食吃,至于那些家禽,在他们来都是用来打牙祭的,并不放在他们的主要吃食的范围之内,这些家禽大部分时间都是给他们提供部分的蛋类。
  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来自于土地,所以这些百姓都在不断的讨论,有很多原本是突厥人的百姓在一个家庭商讨过后,干脆直接就整个都申请了移民。
  另外还有来自于长乐洲的许多百姓也纷纷申请了移民,长乐洲因为没有灵泉水,但是长乐洲的百姓并没有被大汉放弃,这五年的时间以来,长乐洲的百姓所有的土地几乎都已经不在种植粮食,绝大部分的百姓家里最多留几亩地用来种植一些蔬菜日常食用,再加上一些紫花苜蓿用来喂养一些家禽,家畜,主要是肉猪。
  而其他的所有土地几乎都是用来种植棉花,而长乐洲的土地也经过了重新分配,因为之前许多长乐洲的移民前往了霍赐河流域,所以长乐洲的土地大量的空置,每户百姓的可分配土地自然是增加了。
  之前是按照每个人10亩来分配的,所以长乐洲的百姓种植了足够多的棉花,而这些棉花因为大汉的收购价,所以这些百姓其实蔬菜,粮食都不种植,哪怕是猪都不自己养,他们一年的收入都足够购买这些,过上非常不错的生活。
  不会比霍赐河流域的百姓更差。
  当然也有许多人上一次迁徙是不敢,但是他们虽然已经习惯了种植棉花,但是心里却依然有着一种恐慌感,总觉得种植棉花不如种植粮食来的实在。
  而这一次,有了新的迁徙的地方,他们自然是选择第一时间准备迁徙。
  除了这部分百姓,选择留下的百姓也是很多的,因为对这些百姓来说,他们对于种植棉花已经非常有心得了,甚至有不少人因为种植棉花也是存了一笔钱,有钱来修建新的房子,过的更好。
  所有的百姓总有适合自己的生活,灵泉水不能覆盖大汉的所有土地,但是同样,各个地方的百姓因为政策的倾斜他们依然可以过的非常不错。不会比灵泉水覆盖的区域更差。
  这些东西都是处于国家调控的范围之内,国家不可能保证绝对的平等,但是却可以保证相应的平等,而且长乐洲的大部分区域都有相应的优势。
  比如说,因为大汉和大唐之间不断增加的贸易量,火车固然增加了新的运输方式,但是火车不可能运送所有的物资,官道上面的运送量并没有减少,而这些数量庞大的运送量足以让长乐洲吃到这一波红利。
  长乐洲和霍赐河流域等地方的百姓开始向各自的巡捕司报名迁徙,而同样,还有一批人也开始进入了激烈的讨论当中,这一批人有汉人,有突厥人,有楼兰人等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百姓。
  这批人就是大汉的第一批工人阶级!
  作为大汉第一批近乎完全脱产的工人阶级,这些工人已经习惯了目前的生活,他们每个月都有丰厚的薪水足以让他们购买充足的细粮,各种各样的肉类,蔬菜等等保证家庭的吃饭,甚至他们还可以给家里购买衣服等。
  而且他们都住在城市里面,享受着目前来说算是大汉比较富裕的生活,而现在大汉政府的号召这些工人自然都知道了。
  只是让霍刚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申请前往巴德城贺洲的工人数量远远超过了霍刚他们的预计。
  这些工人用最大的热情来回应大汉政府给与他们的美好生活,哪怕大汉政府已经告诉他们,第一批迁徙的工人会很苦,但是他们却依然不在乎。
  听着杨武的汇报,霍刚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些工人的热情,那种建设大汉的热情。他想到了上一世,建国之后那最初的一批人所做出的无私奉献,不仅仅是那些科学家,还有无数的无名英雄。
  数量庞大的建设兵团,同样隐姓埋名的普通工人,奋斗在各个地方艰苦工作的工人们,他们的条件比现在的大汉可以说苦多了。
  而现在,大汉坚持了数年的教育,终于也让霍刚见到了这一幕。
  霍刚当下不在犹豫,直接写了一篇感谢大汉所有人民的文章,并且将这种热情的一幕都让报纸加印一期,直接再一次发行全大汉,可以说,一下子整个大汉都变得火热了起来。
  只是霍刚不知道的是,此刻在距离瑶池城南侧大约八十多公里的地方,一个普通的小镇上,一个穿着僧衣,光头,背着背篓的僧人则是一脸的茫然。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已经离开大唐数年的玄奘,而就在刚刚,他看完了一份报纸,而看完那个报纸之后,玄奘整个人都有一种……不知道该如何诉说的茫然。
  甚至他的都有一种信仰崩塌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他才有了这种茫然。
  “玄奘大师,你吃点东西,这是馒头和青菜,没有荤腥。”一个男人笑着将两个陶碗端了过来,递给了玄奘。


第529章 茫然(下)
  玄奘下意识的接过了对方的碗,他抬起头看着对方,对方的脸上还有着质朴的笑容,只是这一张面孔跟中原大有不同,更像是西域这些国家的面孔,但是此刻对方的嘴里却说着纯熟的汉语,或者说,是大汉官话。
  大汉因为对于拼音进行了全国性的普及,而且是普及到了所有百姓的地方,所以这些原本并不会说汉话的百姓第一个所说的就是大汉官话,同样他们也称之为普通话。
  普通话,这个倒是非常的直白,对于大汉官话的普及,玄奘当然知道这是好事,大汉的领土面积已经非常庞大了,如此庞大的面积,先不说大汉原本的汉族人口并不多,大部分都是由西域原本三十六国的少数民族组成,他们很多人都并不会说汉语。
  就算是会说汉语的,也只是简单的汉话,而他们所学的汉话自然是更加偏向于河西走廊的汉话,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整个大汉所有人都说着同样的话,或许有一些老人口音还无法改变,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已经全部都说的是普通话了。
  甚至于他们这老一代人也都在努力用官话来说,这样的好处就意味着来大汉做生意的所有商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听懂,都可以交流,不用担心无法交流的情况出现,甚至于大唐好像也要开始普及一些读音了,而且大唐普及的官话似乎也是跟大汉一样的。
  当然,玄奘茫然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他刚刚看到的报纸,准确的说,这几年的玄奘已经像是这样的茫然很多次了,只是这一次……更加的茫然而已。
  从大唐出发一路向西,因为是出家人,所以玄奘用自己的双脚一路走来,路上有很多商队等都愿意让他搭个便车,但是他都拒绝了,都是用双腿走来的,不仅仅如此,他为了普及心中的佛学,统一佛经理论,他才准备一直到天竺取经,而取经的路上,这西域三十六国就是他想要游历的地方。
  因为他很清楚,只有游历才知道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才知道佛如何救人,只是这一趟行程从出发开始,就仿佛陷入了一个古怪的状态当中,并不是有人为难他,恰恰相反,没有任何人为难他,而且还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只是让他茫然的是……从他走出大唐开始进入大汉开始。
  他原本所想要游历的这些国家,统统变成了大汉的领土,原本像是焉耆,楼兰,伊吾,高昌等等这些西域国家,最后都变成了一个个大汉的城池。
  对于这一幕,玄奘虽然茫然过,但是也接收了,不过他依然前往了这些地方进行游历,因为他知道,战争往往最后受苦的就是所有的百姓,玄奘经历过大唐和大隋之间的战争,他知道战争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会有无数的百姓受灾。
  所以他希望可以宣扬佛教,从而让更多的人心中有善,减少世间纷争,减少战争和百姓痛苦。
  正是因为他见过了诸多的惨剧,所以他想游历这些地方,将这些地方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作为他宣讲佛教教义的记录之一,行万里路,所长的见识,远远比书本当中更加的真实和完善。
  但是……事情并没有像是他所想的那样……他所经历的每一个城市,所走过的每一个百姓,他所遇到的根本没有任何苦难,就好像这里曾经没有经历过战争,哦……确实是没有经历过战争,据说除了高昌等几个有限的国家之外,其他的西域国家都是直接投降了。
  就算是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按照玄奘所想的,这些百姓不应该过的很苦吗?但是他所见到的却并不是如此,大汉的那些官员……他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大汉的所有人似乎都跟玄奘所见过的统治阶级不一样。
  他们都仿佛将这些百姓当成了最大的财富一样,给他们提供资助的粮食,给他们分发土地,分发羊群,家禽,家畜,教导他们如何种植粮食。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有法可依,有迹可循。
  那些几乎遍布大汉的所有巡捕,他们按理说应该是官吏……在大唐,这些小吏跟普通百姓的关系可是一点都不好,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道理,玄奘不是不懂。
  但是在这里似乎调个了,这些巡捕……在玄奘看来……他们就差点像是这些百姓的仆人了,哪怕他们没有隶属关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