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川喜欢用问答的形式来锻炼两名学生的思考能力。
邓艾因为喜欢军事,所以从军事入手来理解:
“艾、艾、艾认为,道路通达平整,不但利于行军,同样利于行商。”
“不错!小维,再说说你的想法。”
姜维思索片刻后道:
“维觉得既然商业是互通有无,那么发达的交通是最基本的要求,商人们也是利用差价来赚取利润。”
“如果天下各大城池都由老师所修水泥直道联通,那么往返各地的时间会大大缩短。”
“商人们也会更频繁的交易!”
林川十分满意姜维的回答,因为姜维年纪小,受林川现代思维的影响比邓艾要大。
所以姜维的思路也更倾向于现代思维。
对姜维和邓艾各自勉励后,林川便将他们各自的看法总结了起来:
“士载所言便捷的交通先是利于军事,然后利于百姓。”
“这个观点非常好,因为只有在政权稳定的国家之中,商人们才会活跃起来。”
“一个稳定的环境才是商人生长壮大的土壤。”
林川先是对邓艾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小维则从商人的角度出发,来论证交通给予的便利。”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在未来一定会被取代!”
“交通的便利会让商人和手工业者过上比从前更好的生活,我之前提供给丞相的高产粮种也会让农民的收成更加有保障。”
“这就会促使一部分农民无需整年在田间劳作,有机会成为手工业者!”
“更多的产品被制造,更便捷的交通让产品卖向各地,这就是‘要想富,先修路’!”
经过林川一番深入浅出的解释,姜维和邓艾心中豁然开朗!
“不愧是老师,如此解释我一下就明白了!”
“老师不仅精通工业之法,对经济之道也有如此理解!”
姜维和邓艾再次因林川知识涉猎之广,而感到拜林川为师实在是三生有幸!
林川则见天色已晚,就先让他们去休息,自己则是留下来整理一番思路。
因为红砖和水泥的烧制,都已经在工坊中实验改良过多次,如今终于可以量产。
所以林川打算给曹操去信,把改良后的红砖和水泥的配方以及烧制工艺给到曹操。
林川也在信中建议曹操,在明年春天播种之后,便可以雇佣百姓开始修路。
而且还不需要重新规划路线,直接在原有的大路上平整过后,铺上石子水泥便可。
关于‘要想富,先修路’的观点也一同阐述给了曹操。
………………………………
第一百三十四章 基建狂魔在三国
许昌,丞相府。
曹操收到了林川来信之后,便认真读过。
“没想到这红砖和水泥如今已经可以量产了?!”
“还有这‘要想富,先修路’的想法,真是妙极!”
曹操对林川提供的红砖和水泥烧制方法,还有修路计划大加赞赏。
随即曹操便将贾诩、荀彧和程昱叫来书房,一同商议林川的提议。
贾诩和程昱十分好奇林先生又有什么奇思妙想,曾经见识过林川灌钢法的荀彧也是急忙赶来。
“诸位先看一下林先生信中所言,我们再谈不迟。”
曹操说着便把信递给了众人。
贾诩等人读过之后便意识到了这红砖与水泥对于军事和民生的巨大影响。
程昱率先出声道:
“林先生果然大才,数月之前在岛上提及的水泥已经有成熟技艺,可以大量生产了!”
贾诩也跟着说道:
“不错,不仅是水泥可以大量生产,这红砖制造起来也是远远比青砖和石砖方便的多啊!”
荀彧更是直言道:
“丞相,依林先生所言,待这水泥直道修好之后,对军队行军和商贾往来都有巨大好处啊!”
曹操见几位心腹谋士都十分赞同林先生的提议,并看好林先生提供的红砖水泥,不由得笑道:
“不错,吾与诸位所见略同!”
接下来曹操和贾诩、程昱、荀彧开始商议起将制作工坊安排在何处稳妥,还有这水泥直道的修建工作应该如何开展。
“诩以为,不如就依林先生信中所言,将这工坊安排在河边的山脚下。”
“这样不但不用担心木材和水源的取用,同时也避免的工艺外泄!”
贾诩想到林川工坊的位置安排,便直接借鉴道。
“文和所言也正和吾意,那这工坊便由文和着人安排兴建。”
曹操直接点头同意贾诩的意见,并把工坊的事物交由贾诩负责。
“林先生所提流水线之说,彧十分赞同!”
荀彧对林川的流水线工坊很是认同,并且分析了起来:
“这流水线一是将完整的制造工艺拆分开来,可保证制造工艺不会轻易外泄。”
“并且一名工匠只用负责一个工艺环节,便于我们培养工匠。”
“还有这统一标准和‘质检’环节,如此精妙设计若是应用到军械制造上,岂不是我军实力又可壮大一步!”
荀彧直接举一反三!
“文若此言令吾醍醐灌顶,这流水线之法果真妙极,哈哈哈!”
曹操想到手中大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战斗力,喜悦非常。
程昱见这工坊之事已定,便开口说起了修建水泥直道之事。
“如今已经入冬,土地冻结,这水泥直道虽好却不能即刻开始修建。”
“昱觉得林先生的建议可以直接采纳。”
“先将水泥囤积起来,明年春天播种之后,以民夫为主军士为辅,先将各处重镇之间的水泥直道修筑完成。”
“至于如何发挥商贾作用,并且利于民生百姓,到时可将林先生请来指导一番。”
曹操等人听完程昱所言也都纷纷点头同意。
贾诩之后便选定工坊位置,随后着手安排人手开始兴建。
很快工坊便建造完成,并由两队士兵日夜巡逻守卫,保证工坊的安全。
曹操在收到工坊已经完工的汇报后,便前往新建工坊查看。
“丞相,此处工坊共占地二十亩,中间是工匠住所,左右两边各为水泥、红砖之生产线。”
贾诩正在向曹操汇报工坊的情况,受林川影响用词之中已经出现现代词汇。
“很好!进来辛苦文和了!”
曹操在亲眼看过工坊之后,非常满意。
“文和,工匠招募的怎么样了?一定要是良家子弟才行啊!”
随后曹操又询问贾诩关于工匠的安排。
“丞相放心,已从蒲元处调集了部分工匠作为师傅,剩下的也已经快招募完毕。”
贾诩对曹操答道。
因为进入工坊之后便不得随意出入,掌握整个工艺的匠人和其家人都必须住在工坊之内,所以在林川的建议下工匠们的待遇都挺不错。
听闻丞相府招纳工匠,还有不少良家子弟主动前来报名。
曹操曾经有些不理解,林川为什么要给工匠提供住所还发钱发粮。
林川的解释则是简单直接:未来还有更多的武器装备会提供给曹操,这批工匠将会是今后各处工坊的骨干。
曹操听后便直接同意了林川增加工匠待遇的方案。
工匠招募齐全之后,整个工坊便开始运转起来,每天都有大量的红砖和水泥生产出来。
生产出来的水泥和红砖被送往看守严密的仓库当中储存。
汉中城,汉中侯府。
林川也收到了曹操的回信,并知道的工坊的建设和运转一切良好。
现在许昌工坊每天都可以稳定的产出大量红砖水泥。
并且曹操还提到了荀彧已将工坊流水线生产方式应用到了军械制造之上。
“不愧是荀文若,直接举一反三!”
林川在心中感慨道。
此时的汉中工坊之内,红砖和水泥也已经囤积了许多。
林川给曹操的计划就是他即将在汉中郡实施的计划。
要想更好的发挥系统的作用,把系统中的无数生产图纸变为产品,林川首先要搞好的就是基础建设。
建安十四年春,汉中郡。
已经完成播种的村民们纷纷聚集到了各村村头,议论着村长将他们叫来是有什么大事。
“安静!安静!”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村长正对议论纷纷的村民们喝到。
等前来的村民们安静下来后,这位老村长便开始讲话:
“各位父老乡亲,汉中侯大人有令!”
村民们一听是汉中侯林仙师有令,一个个立马竖起了耳朵。
“从今天开始,到秋收之前,汉中侯大人要将通往郡中各县的大路重新修建成水泥直道!”
老村长话音刚落,就有村民出声问道:
“村长,修路俺懂,可这水泥路是个啥玩意?”
于是村长简单解释了一番水泥路的好处,众人才明白什么是水泥路。
“汉中侯大人还说了,参与修路自愿报名!”
“一天管两顿饭,都是大米馒头!路修完后,还会提供红砖和水泥给大家重新修房子!”
村民们一听不但管饭,修完路之后还能给家里修新房子,一个个高呼报名修路!
………………………………
第一百三十五章 汉中发展,日新月异
汉中郡下辖九县各处,无数百姓纷纷参与到了修路工程之中!
大量的水泥从汉中城运往其余八县,沙石则是就地取材。
郡中的主路被重新平整后,重新铺上沙石和水泥。
顿顿都有大米白面的百姓们更是干劲十足,休息的时候还在说林川的好:
“林仙师大人对我们老百姓就是好啊!”
“看看这白面馒头,个大管饱随便吃!”
“还有这白米饭,真香!”
“就知道吃!”
“怎么着?你吃的少了?!都是托汉中侯林仙师的福!”
去年秋天大丰收的百姓们虽然不缺吃食,但大米和白面也不是顿顿都能吃的到,更多的还是吃土豆、红薯还有玉米。
不但是百姓们每天都念着林川的好,经常来往汉中郡经商的商人们也感受到了水泥路的便利,回乡之后也开始说起汉中侯为百姓谋福祉。
“李兄,这次去汉中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一名本地商人看着刚从汉中回来的同乡满面春风,好奇的询问道。
“郑兄有所不知啊,如今汉中可是变化颇大啊!”
“哦?李兄不如到我家中小坐,为我解惑如何?”
“好啊,我带了些汉中特产,正要与郑兄一同分享!”
片刻之后,来到郑姓商人家中的李姓商人开始讲述起在汉中所见所闻。
“郑兄,来尝尝我从汉中带回的白酒!天下除了许昌也只有在汉中才能喝得到,这一坛还是从汉中亲戚处求来的!”
“好,多谢李兄,快快满上!”
一杯下肚之后,两人同时大呼痛快!
“李兄,如此美酒何人所酿啊?”
“此酒乃是出自汉中侯林仙师之手!”
“原来是汉中侯林仙师所酿,如此美酒真乃仙酿啊!”
二人又干了一杯,就觉得有些醉意了。
“对了李兄,之前往返一趟汉中我记得最少也要一个月,为何这次二十天不到就回来了?”
“哈哈哈,因为汉中大路此时都是宽阔坚实的水泥路!”
“水泥路?”
郑姓商人第一次听见水泥路,在李姓商人的解释之下才明白何为水泥路。
“有了这水泥路,便再也不用担心雨雪天气马车陷入泥水当中,并且道路宽阔坚实,可以四辆马车并排行驶!”
“这都是都是汉中侯林仙师的功劳,百姓和商旅们对林仙师无不交口称赞!”
听完李姓商人的解释,郑姓商人也动了前往汉中做生意的心思,便道:
“李兄,这路途方便,货物也如此好卖?”
李姓商人闻言又是笑道:
“郑兄有所不知,汉中侯大人收取的商税极低,并且汉中百姓此时家家都有余粮和积蓄,我所带的货物仅仅三日便销售一空!”
“竟然如此?!李兄,下次你我结伴如何?”
“不瞒郑兄,我也正有此意,你我合资,定能去汉中大赚一笔!”
“好,哈哈哈,干!”
“干了!”
约定好一同前往汉中发财的两人再次举杯庆祝。
许昌,丞相府。
贾诩找到曹操,便对曹操说道:
“丞相,我派去汉中的人已经回来了,这是他在汉中的所见所闻,请丞相过目!”
曹操接过贾诩递过来的信件,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