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荒岛捡到曹阿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开局荒岛捡到曹阿瞒- 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第二百零四章 村长,能教我识字吗

    林川和姜维以每日一个县城的速度,来进行生产基地的视察,顺便了解各县的民生和吏治情况。

    两人一路行来,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官员贪腐或者是豪强横行的情况。

    整个汉中郡的士族都被林川用汉中商会绑在了一起,士族们也知道汉中商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基地,而生产基地需要的人手也逐渐增加。

    士族们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不收到损害,就一定要让汉中郡稳定发展。

    所以整个汉中郡的官员没有一个敢向百姓们伸手的,他们从汉中商会得到的好处就已经是一大笔银子了,没有必要冒着丢官甚至丢命的奉献贪腐。

    汉中当地的豪强也都各自购买了水力织布机等汉中商会的产品。

    他们在县城中经营的商行为他们带来稳定的利润,汉中商会目前并不打算深入县城当中。

    除了汉中郡外,其他州郡的生产基地都建立在分会城池的周边。

    所以林川和姜维所见到的汉中郡,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

    这也是林川在一开始就设立汉中商会的目的。

    一周之后,林川和姜维终于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处生产基地所在的县城,房陵县。

    两座生产基地设立在房陵县城外的两个村庄中。

    林川和姜维上午去看完一座生产基地之后,中午在县城吃过午饭后便直接前往最后一座生产基地所在的村落。

    在视察之前的生产基地的时候,林川就发现除了水力织布机工厂外,每一座生产基地内,差不多都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女工。

    见到这种变化的林川非常高兴,更多的女子愿意进入生产基地做工,那就说明汉中郡的农业基础已经变得越来越好。

    林川在视察各县生产基地的时候,也着重留意了各处农田。

    现在虽然是冬季,但也能看出一些改变,不但农田变得更加整齐,就连农田边上枯死的杂草都比之前少了好多。

    这就说明汉中郡的百姓在农耕中付出的劳动变少,作物收成却便高了。

    不然一户人家是没有精力同时兼顾生产基地做工和进行耕种的。

    “伯约,跟着我出来这么多天,除了这生产基地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变化?”

    林川想看一看姜维对汉中农业变化的认识,于是出言考校。

    各县的生产基地建设、招工、投入生产等重要环节,基本都是由姜维主持开展。

    所以姜维在面对林川的考校时,思考的重点就放在了各县的民生之上。

    姜维低头思考了一小会儿,然后开始回答林川的问题:

    “老师,要说这汉中各县的变化,除了生产基地之外,那就是百姓们的生活条件了。”

    “如今汉中郡的百姓们冬天有厚实的棉衣,家中有足够的粮食,在生产基地做工的人家还有一些余钱。。。。。。”

    姜维从衣食住行讲述了汉中百姓的生活变化,但看到林川只是点头,并没有露出满意的笑容。

    ‘看来没有说到点子上,哪里疏忽了呢?’

    姜维在心中想到,脑海中也在不停的思索。

    ‘变化,变化。。。。。。对了,老师和我一同视察各县,只要分析一下老师视察时关注的情况就可以知道问题的答案了!’

    灵光一现后,姜维便开始回忆起林川的关注重点。

    “老师,是汉中的农事!”

    姜维终于想到了,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林川总会停下马车看一看被白雪覆盖的农田。

    “嗯,不错,说说你的看法。”

    林川听到姜维终于提到了农事,便笑着点头说道。

    姜维说出农事之后,便把农事和生产基地联系到了一起,然后便恍然大悟。

    接着姜维对林川兴奋的说道:

    “老师,学生明白了!汉中最大的变化是农事!”

    “汉中百姓们吃饱饭,种田轻松,才会来生产基地做工!”

    “姜维终于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感谢老师教诲!”

    林川面带微笑的看着终于想通其中关节的姜维,欣慰的说道:

    “伯约你能想到此处,为师真的十分高兴。”

    “所以你们要知道,为师反复和你们提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就是让你们知道这汉中商会的一切,不是建立在为师身上,也不是建立在士族官吏身上!”

    “汉中商会,是建立在汉中百姓的身上!”

    姜维听完林川所言,心中已是十分动容,现在的姜维才真正的理解了林川反复和他们提及的那句话: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老师,学生永远铭记在心,一刻不敢忘记!”

    姜维再次对着林川郑重承诺道。

    林川知道姜维如今已经是真正完全理解了自己的告诫,点头之后便不再言语,留给姜维一些思考消化的时间。

    不久之后,林川和姜维就迈步进入了这最后一座生产基地。

    工匠们得知是汉中侯大人和姜大人一同前来视察,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烈欢迎。

    林川和姜维对生产基地内的工匠们也都是和颜悦色,很快便视察完了这座生产基地,并且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林川来到生产基地外后,见太阳还没有落山,并且今天也没有下雪,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直接返回汉中城。

    正巧今天是大魏公报下发到村中的日子,林川和姜维的马车被村口聚集的大量村民堵在了里面。

    随行的护卫正要上前开道,被林川拦了下来。

    作为大魏公报的创办人,此时的林川突然好奇汉中的百姓们对大魏公报上的内容是什么看法。

    于是林川和姜维各自在身边带了一名护卫,来到了人群当中。

    有村民发现了林川的马车不是一般人座的起的,但汉中郡的村民见识确实广博,加之都好奇这期大魏公报的内容,所以也就没人大惊小怪。

    村长旁边有村民给放好的火盆,还煮着一壶热茶。

    在冬日的夕阳下,汇聚在此的村民们都静静的停车村长为他们讲述报社上的内容。

    直到太阳即将落山,村长终于念完了大魏公报报上的内容,村民们也高声谈笑着离去。

    林川和姜维也准备回到马车上。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棉袄的小孩子跑到了正在喝热茶村长旁边,嗓音清脆的说道:

    “村长爷爷,能教我识字吗,我以后想帮村长爷爷读报纸!”

    这句话正好被刚上马车的林川听的清清楚楚。
………………………………

第二百零五章 建设学校的计划

    林川和姜维因为在村中停留的时间有些长,所以就在县城住了一晚。

    第二天上午两人才回到了汉中城。

    姜维回城之后没有再去侯府,而是直接协助邓艾去处理政务。

    林川回到侯府休息了一天,此时正在书房中思考事情。

    曹节看着林川这一出去就是十几天,回到侯府之后也是思虑重重的样子,不禁有些担心。

    于是曹节来到书房,为林川添了一杯新茶后,温柔的开口问道:

    “林先生,自从您视察回来以后,就一直不太开心,难道是下面的生产基地出了什么问题吗?”

    林川从曹节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她的关心,示意曹节坐下来聊聊。

    曹节看林川有和自己倾诉的打算,坐下之后没有继续追问,而是等着林川的回答。

    “所有生产基地的运转都十分良好,郡中各县百姓们的生活也是不错。”

    林川先是简单说了一下此次视察的见闻。

    曹节听到不是生产基地和郡中吏治出了问题,在心中松了一口气。

    之后便对林川所思考的事情更加好奇。

    “可是在视察当中发现了什么不妥?”

    “没错,这关乎到汉中郡未来的发展!”

    一听到竟然是关乎汉中郡未来的重要之事,曹节顿时认真了起来。

    曹节可以说是见证了林川是如何将一个经历战火的汉中,在短短三年时间变为如今的繁荣昌盛。

    并且曹节在汉中的发展也是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从最开始的协助林川处理公务,之后又负责主持招募女工进入生产基地,到如今汉中商会的账务总管。

    汉中郡不仅是林川的大本营,在曹节心中这汉中郡也是自己未来的家。

    现在听到林川如此认真的说出关于汉中郡未来发展的话,曹节自然也是十分的上心。

    不过在她的眼中,一切问题都难不倒林川,她相信林川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林川接下来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

    “百姓们的生活好了很多,不少在生产基地做工的人家都攒钱买了耕牛,再加上曲辕犁和筒车,汉中郡的农业发展已经位居大魏之首。”

    “之前五口之家可以耕种的土地,现在三口之家便可以进行耕种,而且粮食的产量并没有减少很多。”

    “这也是汉中能在短短一年内再次建立一批生产基地的原因。”

    曹节听完林川的话后也了解了原因,正是因为汉中的农业发展迅速,才会有更多的百姓愿意进入生产基地做工,生产基地的规模自然便会扩大。

    “您说的很对,但这对汉中郡的发展不是一件好事情吗?”

    曹节还是没有林川的大局观,忍不住奇怪的询问道。

    林川没有直接回答曹节的疑问,而是提起的大魏公报的事情。

    “嗯,不过我在房陵县有了更加长远的打算。”

    接着林川就将自己在房龄县,最后听到的小孩子和村长的对话说给了曹节。

    了解了前因后果的曹节终于明白了林川的担忧。

    “林先生,节儿明白您的想法了,您想在汉中郡设立官学对吗?”

    “曹姑娘所言正是,我现在思考的正是如何在汉中设立官学。”

    林川肯定了曹节的猜测。

    汉代的教育制度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林川来到汉中以后,也对汉代的教育制度有了很多了解。

    这次林川便打算在汉中郡设立一座新的官学学校。

    官学是汉代最高水平的教育和官员储备基地,分为地方官学和中央官学。

    如今汉中郡便有一所郡国学校。

    不过这汉中的郡国学校都是士族子弟就读,普通百姓是没有可能进入郡国学校求学的。

    由于官学是培养未来的官员,教授的主要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还有论语和孝经等道德相关内容。

    而林川目前打算建立的官学,并没有计划全部教授上述内容,他现在需要并不是一批预备官员。

    并且林川现在通过汉中商会已经将士族用金银拉拢过来,如果再用新设立的官学从普通百姓中培养预备官员,那之前的所有努力就白做了。

    大魏的士族们虽然喜爱金银,但绝对不会容忍有人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

    所以林川从始至终都没和曹操提及科举制度。

    现在林川所考虑的就是如何在汉中开展数理化教育。

    曹节对林川想要设立新官学的想法还是有些不解,于是再次出言问道:

    “林先生,如今汉中郡已经有一所郡国学校,您是觉得学校的场地太小了吗?”

    林川现在正犯愁数理化教材的事情,便漫不经心的对曹节说道:

    “和郡国学校的大小无关。我设立的新官学不打算招收士族子弟,只招收普通百姓家的孩子。”

    曹节听到林川的回答之后,心中不由得大为惊讶。

    大汉自设立官学一来,就几乎没有招收过普通百姓子弟,就是私学也是招收富家子弟,现在林川竟然说要办一所只招收普通百姓子弟的官学?!

    “林先生,您是打算重新调整汉中郡的官吏吗?”

    曹节惊讶的对林川说道,虽然她和林川学习了许多后世知识,甚至连高考都知道,可曹节现在还是没有完全理解林川的想法。

    “请林先生三思,若是您真打算培养有才能的普通百姓子弟,也不至于设立一所官学,这是与整个大魏的士族为敌!”

    曹节虽然相信林川的实力,但还是忍不住提醒林川,语气更是少有的郑重严肃。

    林川听到曹节说的与整个大魏士族为敌的话,愣了一下之后不由得哈哈大笑了起来。

    曹节这时才知道自己完全是想多了,不由气得用美目瞪了一眼林川。

    “多谢曹姑娘为我担心,其实我打算设立官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官员,而是培养一批生产基地的后备人手。”

    看到曹节被自己搞的真有些生气了,林川这才认真的解释起自己的想法来。

    为生产基本培养后备人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