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雄英问道:“如今,那辽东之地还有多少部落?”

    亦失哈忙道:“大小部落数百,多以家族聚集,当年我等祖上流落到那边,冬日苦寒,我祖宗大多南人,冻饿较多,最后只余下十余人生活,繁衍至今……”

    朱雄英点点头,挥手让亦失哈下去。

    站起身来,朱雄英看向殿内悬挂着的地图。

    他嘴角带笑,说道:“若是允炆去漠南就藩,我大明再收回辽东,有辽东田地和粮食,漠南黄金家族和漠北蒙古诸部,还能多打一阵,至少能让我们将南方海贸之路撑起来。”

    一边的朱允熥颇为疑惑。

    他问道:“大哥,为何不用我去漠南就藩,我若入赘漠南蒙古,定为你打下大漠!”

    朱雄英却回身对他遗憾地摇摇头。

    “允熥,你还太年轻……”

    “允炆若是入赘北元黄金家族,那我大明就不用直面帖木儿,天元帝也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成吉思汗的子孙的确没有孬种,有允炆在,我们大明可以支援他们钱粮,让他们北元诸部和帖木儿正面对抗,大明则是专心发展海贸,收安南,攻略西南,改土归流,此叫做代理人战争,我教过你。”

    “你虽然粗中有细,但不够沉稳。”

    “是因为我太年幼么?”

    朱允熥抿着嘴很是不满。

    他身材魁梧,虽然年岁不大,骨架和一般的成人也差不多了。

    “大哥,忽必烈登基时,他手下的三个怯薛长,木华黎后人安童不过十三岁,博尔忽后人月赤察儿不过十二岁,咱虽然年幼,也能为大哥做事了!”

    朱允熥瓮声瓮气地认真说道。

    朱雄英心中一暖。

    自己这个弟弟,还是很靠谱的。

    至少他知道心疼自己的哥哥。

    “允熥,大哥知道你心思,但去漠南就藩,入赘北元黄金家族的人选,非得是允炆不可,因为你对大哥我没有皇位威胁,而允炆他……”

    “那帮文官们,对允炆也喜欢的紧,皇后娘娘本家吕家,在儒门也十分尊崇,若是允炆去漠南就藩,我们调集朝廷物资去资助他,文官才不会在后面使绊子。”

    “否则,换了任何人,都会被克扣卡要,漂没贪污。”

    朱允熥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憨厚少年了,闻言抿了抿嘴,点点头。

    朱雄英眯着眼又看向地图。

    “这几年皇爷爷修身养性,没怎么杀人,文官们都忘了我朱明皇家威严,只记得父皇的仁字了。”

    “西南流官儿,也差不多够了,也该动动刀子宰几头肥猪,给国库攒点银子……”

    ……

    徐达府邸。

    这几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在大明派遣李景隆,常茂,还有姚广孝等人前来北京辅佐朱棣之后,徐达才得以休息。

    不过,如今的他也已经是风中残烛。

    本来,他应该在南京休养身体。

    但是听说朱元璋要前来北京巡边,徐达不顾病体,毅然跟随。

    如今,他已经病倒……

    “天德……”

    朱元璋老鬓斑白,皱着眉攥住了病床上的徐达,徐达一身征战,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北方,尤其是北元和辽东。

    “放心吧,辽东和漠南,马上就能收回来了。”

    “你可要好生养着身体,起码跟咱一道,去辽东漠南看看,看看咱汉唐旧土啊!”

    朱元璋劝诫道。

    徐达面容枯槁,眼中噙着泪,他只能虚弱地点了点头。

    朱元璋将徐达身上的衣衫盖好。

    他站起身来,望向一边侍奉着的徐辉祖道:“辉祖,照看好你爹。”

    “咱已命辽东纳哈出,与北元天元帝一道,来张家口投降,日后的大明,北方安靖了。”

    徐辉祖犹豫了一下,又转身看向徐达。

    “太皇上,咱有句话想说。”

    “哦?”朱元璋看向他。

    徐辉祖道:“八宝山埋着十几万父亲手下老卒,父亲不愿在南京养伤,就是因为他一直在北方征战,对这边战死的弟兄多有亏欠,父皇他,他死后能否火化,埋一半儿骨灰在八宝山,陪着咱大明英雄纪念碑下,那战死的弟兄们。”

    床上还躺着的徐达,眼泪又是涌出。

    我大明,终有一日重回汉唐。

    (



    第117章 安南和缅甸是该收回来了

    

待到朱元璋走后。

    徐达缓缓撑起身子来,这位大明开国猛将,此刻显得苍老脆弱,屋外伺候的侍女见状,连忙将他搀扶起来,他只能虚弱地靠在床边,望着门外。

    良久。

    将朱元璋送走的徐辉祖回来,见状大吃一惊。

    “父亲!”

    他忙上前来搀扶着徐达,徐达却轻轻摆了摆手。

    他虽苍老,但吃过汤药后,尚可说话,他将那苦药自己端起来一饮而尽,望着天空道:“辉祖,你可知咱为何一定要来北京?”

    徐辉祖闻言眸子闪了闪,抿嘴道:“爹你要保咱徐家富贵……”

    徐达点了点头。

    “一代新人换旧人,咱这位上位,忽然转了性子,没有动李善长家那位李财神,就连郭恒这种神奸巨憝都没杀,不是为了修身养性,是他准备留给当今仁皇帝立威啊……”

    徐达轻轻咳嗽起来。

    他挥挥手,示意徐辉祖靠近。

    “上位给咱透露过,我大明归复汉唐旧土后,勋贵王侯,有功者皆可外地实封,与藩王在边地就藩,这回北元的皇帝和纳哈出投降,咱大明又要扩土数千里,到时,勋贵又要出显贵了。”

    他此刻说话,哪里还有先前虚弱无比的模样。

    徐辉祖也是智谋之士,虽说比不上徐达,但常年跟随他在军中征战,而且朝中大小事务,也常常参与,此刻闻言细想了一番,哑然道:“爹,您的意思是,宋国公冯胜他们……”

    徐达点点头。

    “咳咳……”

    他又咳嗽了一声,眉头皱起。

    “咱拼杀了一辈子,为大明也打下了半壁江山,上位绝不会苛待咱,咱这位上位,也是个念旧的人,但李存义李财神,宋国公冯胜这种不知轻重之辈,上位是绝对容不了的,李存义被调离大明皇家银行,就已经是动手的先兆了。”

    “什么时候,如今的圣上朱标,对李存义子侄多有照顾时,就是对李存义,对冯胜动手之时啊!”

    徐辉祖皱眉细思。

    如今的太子朱标,比起朱元璋更加仁义,这个仁义体现在,他对于官员贪腐,并不深究,之时将官员都贬去云贵川偏远地区,或者广西那种苗蛮横行之地。

    这些地方现如今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前世朱雄英在的那个时空,洪武年间,许多蒙古降兵被朱元璋派去南方守卫所,受不了南方之苦,宁愿叛变,被抓回南京问斩,也要离开云贵川这个鬼地方。

    别说这几地,荆楚之地,也多有武陵蛮等,湘西之地,不通汉化,其地方蛮民民风骁勇,屡次劫掠大明的驿站和子民。

    四川讲武堂的武学子,除了征战云贵,就是在荆楚镇压各类匪徒蛮民。

    现如今,南人为北官,北人为南官,已经成了大明的定例。

    再加上流放边疆的恐怖,很多官员在吏治上的确收敛许多,不敢过于枉法,以免被贬去边地。

    这使得官场风气,好了许多。

    “太上皇和皇上,莫不是在为太子殿下养望!?”

    徐辉祖大惊。

    想到这里,他刷地站起身来。

    徐达欣慰地瞧了他一眼,点了点头。

    “咱徐家二代子,有你当家,还能兴盛。”

    “不错,纵观历朝历代,以汉代为例,文景之治后,是武帝大杀四方。”

    “前朝皇帝修身养性,后朝皇帝武断专权,屠戮前朝旧臣的事,屡见不鲜,天道轮回不止,一直是各朝各代的定律,有宽仁的君子,就必有武断的帝王,太皇不动手,是因为他乃和冯胜,和傅友德,和咱淮西老人有打江山的情谊,上位也并非薄情寡义之人!”

    “当今圣上不动手,是因为时机未到,如今漠南和辽东尚未收回,大明要经略大海,急缺人才,无论文官武将,能用还可用得。”

    “如今,我大明发展迅速。”

    “现如今的二五计划,是搞经济,只要官员为经济发展,为民生发展做了贡献,都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五计划,乃是抓军事,到时候必然要操练新军,太子殿下就要为自己操练一支良家子铁杆。”

    “三五计划完成后……”

    “就是屠刀滚滚,兔死狗烹时啦……”

    徐达难得说了这么多话。

    他这个儿子徐辉祖也是通透人,转瞬一想就明白,还有不到七年,自己这些个军侯国公,恐怕就要变成神庙中的木偶了,到时操练新军,定然是如今太子殿下朱雄英亲自上手抓,到了那时,也就杀鸡儆猴之时,冯胜傅友德等人现如今瞧着光鲜,太子殿下要军功,要上位,要在大明军中立威的时候,他们就是最好的磨刀石。

    太皇殿下和如今圣上,这是在给朱雄英,磨刀啊!

    而如今,大明已经定下了国策,大明皇家银行的国库要放在北京,日后各地税银,全都调拨北京审计核算,再派遣分配,这就抓了财权。

    有钱粮,才可以练军,而要练军,在北京就离不开他们徐家。

    所以无论如何,徐达都要死在北京最好。

    徐辉祖重重地点头。

    “上位一定会让咱陪葬八宝山的,那八宝山,葬着咱十余万北伐牺牲的将士血骨。”

    “咱留下一半儿骨灰在这,也是希望日后天子,无论大明疆域有多大,也能念着我等老兵,为大明北伐开疆扩土的恩情,子孙也有富贵……”

    “另外,就是太子殿下的婚事……”

    “若他娶了北元皇帝的公主,那必以我徐达之女为侧妃,因这北方,皆是我徐达旧部。”

    “妙锦,年岁与太子殿下相仿吧?”

    “爹,这……”

    ……

    北京的紫禁城在元代时候修建就很大。

    此时经过改建,为了体现环保,而且也是为了防止走水,朱雄英建议全都烧制砖块来建,不要用太多大木料。

    前世那个时空,四叔朱棣靖难成功后为了修建北京城,动用全国之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明的北方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如今,自然要以环保为先。

    饶是这样,从安南,缅甸,走海路运来的良木也不少。

    它们还有走云南,以大象拖过来的,走长江水运到南京,然后自南京走海路或者大运河运来,紫禁城的几个主体大殿,还是用的纯木。

    至于住处,还有办公场所,则全都用烧制的青砖房,里面还留有火炕,用来烧火炕,前世那个紫禁城,冬天冻得要死,夏天里面主要的大殿为了防止刺客连棵树都没有,又热又冷。

    如今,兼具办公区域和住宅区,分别配置。

    办公区域,也要安置火炕和火墙。

    说来很搞笑,在前世那个时空,明朝和大清时,紫禁城常常有冬天冻死人的现象,这还是皇宫。

    如今,这北京的紫禁城不仅多了人性化,而且还实用了许多。

    朱雄英站在一处大殿旁边,瞧着这砖瓦房上面的大横梁,不由道:“这么大的树,得长多少年啊。”

    “不过,安南和缅甸,这种良木遍地都是,也该收回来了。”

    一边却忽然传来一个可爱的声音,疑惑道:“你是何人?”

    ps:新书《窃元》已发,内签了可以投资一拨儿不亏的。

    (



    第118章 小姑娘你身体不错

    

朱雄英闻言转身看去。

    只见一个妙龄少女,约摸十一二岁年纪,双手叉腰,正秀眉倒竖瞪着他。

    不过,少女穿着……

    她扎着马尾辫,穿着一身改装过后的北京讲武堂将校军装,脚下踏着皮靴,颇有股英气,而且腰间还挂着一柄洪武短铳。

    既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气,但同时……

    看人时候,那吊儿郎当的模样,流里流气的眼神,又有些像是前世的鬼火少女……

    朱雄英眉头一皱。

    退至郑和身后。

    他来此地,并未穿着太子服饰,而是穿着大明讲武堂的将校军装,瞧着和一般的军人也差不多,如今大明的北京紫禁城有很多讲武堂武举人行走,所以若是不认识太子殿下的人,的确瞧不出来他身份。

    郑和与朱雄英主仆二人心意相通,于是站出说道:“你又是何人?”

    那妙龄女子撇嘴哼道:“说出吾名,吓汝一跳!”

    “家父魏国公!”

    那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