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陕西驿站糜烂成这样,二叔您作为我朱明皇家,代皇爷爷牧边守藩,就是这样守护陕甘的?”

    “您就不怕,哪天有个姓李的驿卒活不下去了,自陕西揭竿而起嘛!”

    朱雄英的声音,振聋发聩。

    秦王朱慡尴尬地笑了笑,说道:“雄英,你应当读书了吧,居然知道这么多我大明马站制度……”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

    套用晋西北三杰的话来说,

    读书,读个屁!

    “这可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二叔。”

    朱雄英唉声叹气,瞧了瞧秦王朱慡:“二叔呀,您为酒色所伤,竟然如此憔悴。”

    “您真该戒色了。”

    “侄儿瞧您气色,明显是纵欲过度啊……”

    想起两位绝色的王妃婶婶,朱雄英觉得,自己这二叔秦王朱慡,早晚也会因为骑乘过多,活活累死。

    (



    第101章 关陇良将种子尽入我大明讲武堂

    

见朱标面色不善,朱慡连忙告饶道:“大哥,我……”

    朱标冷哼一声。

    他将衣袖摆了摆,放在身后,眸子闪烁:“你先前来接驾,先搀王妃,王妃言,若是你不请侧妃邓氏先走,我这大明太子怕是走不出陕西!?”

    秦王朱慡大惊。

    他瞪大眼睛,脚下一软身子抖了抖,扶着一边桌椅颤声道:“大哥,你在我身边……”

    朱标皱着眉一副恨铁不成钢表情,伸手指着秦王朱慡骂道:“那是父皇安排在你身边,保护你的体己人!”

    “可恨你这堂堂大明秦王,却被一个侧妃弄成了盲人瞎子!”

    “你,你还不如那李思齐和王保保,人家李思齐王保保,还晓得笼络陕西的文人和僧人,帮他们收税收租子,李思齐尚且有陕西寺庙数千僧兵帮他平叛,你说说,你堂堂一个秦王,在秦王府上,居然只得十余个皇城带来的老人亲信,其他人使唤还得过侧妃的手,你有何颜面,面对父皇!”

    “你是不是男人!”

    朱慡低垂着头,不敢抬头说话,咬着嘴唇,脸颊咬肌隆起。

    朱标冷哼一声,背着双手来回踱步。

    “还有,侧妃邓氏不给你银钱使,你就指使手下出去抢夺民财,变着花样让地方上的商贾给你进献金银器皿,拿去收买那王敏!”

    “你可知,王敏将那些金银器皿,全都换成茶叶,偷偷卖去了漠北!”

    “北元的天元皇帝,都要感谢你秦王帮他们续命,该叫你一声大大!”

    “那北元皇帝,岁赐连五百担茶叶都拿不出了,多亏着你秦王鱼肉我大明百姓,方才给他续了一口命,秦王,我大明秦王殿下,你可知道这是何罪!?”

    “私通外敌啊,秦王殿下!”

    秦王朱慡大惊。

    他扑通一声,带着哭腔直接跪倒在地下。

    “大哥,我,我错了!”

    朱慡惶恐不已。

    在朱标十岁开始读书时,几个弟弟都还很小。

    朱元璋当时忙于政务,压根没有太多时间教育诸皇子,可以说,很多皇子都是朱标带大的。

    诸王前去就藩前,都得去东宫文华殿听诸大臣讲经,因为怕他们跋扈不服从管教,朱标就亲自担任学正,手持戒尺站在一边,诸王学习稍有不认真,便是一番痛打。

    第一次回凤阳祭祖,朱标带去的。

    第一次学习骑射弓剑,朱标教的。

    第一次出皇城吃好吃的,朱标买的。

    他们的第一次,都是朱标带的。

    咳咳,洞房除外……

    而朱标也很宠信自己这些弟弟们,诸王在藩地做了错事坏事,朱标都帮他们说话,尽力维护。

    就拿晋王朱棡来说,他被山西的地方文官揭发他谋反……

    这其实并非是再说朱棡,而是针对朱棡的老丈人,他晋王妃谢氏背后的永平侯谢成。

    这帮淮西勋贵手下许多亲卫都是边关卫所百户千古,当年北伐,部队打到哪里,麾下老卒就散播到哪里。

    他们多念及当年打天下,出力出血的老兄弟们功劳,故而对地方卫所千户们侵吞军田民田,贪墨军户的军饷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朱元璋本也生气,朱标为他分析一番,朱元璋最后没对晋王朱棡怎么样。

    因为山西情况复杂,轻易不能乱动,本身就在移民,动了山西本地百姓的利益,再动自己的卫所兵,顷刻间便有统治崩溃的风险。

    若是晋王朱棡动了那些地方卫所军侯利益,不仅对北元战事有损,对大明不利,自己的庖厨可能还会偷偷在他饭菜里下点药。

    自古封建帝王,只能在武将和文官里面选一头来做基本盘维护统治,如今大明洪武皇帝号令天下的根基,就是这帮大明最能打的开国猛卒。

    再说,卫所戍边极苦。

    在此时,北方边关卫所戍边仍然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你有可能战死,饿死,冻死,被豺狼咬死,因为鼠疫而死,也可能被蒙古人虏获去做奴隶,生不如死,将官和士卒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军侯们能带着卫所官将,效死命守护着大明北疆,保大明北方万家灯火,贪墨之事,朱元璋也只能咬着牙不做声,先暂且忍。

    不能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

    华夏历史上,纵然是刘邦,李世民这类以约束军纪闻名的将领,也有默许手下士卒劫掠城池屠城的事,封建社会的士卒,效死命,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掌控代价。

    这是这个时代,军人的局限性。

    似岳家军那种,是千年才出的神军。

    朱雄英眸子闪烁,替秦王朱慡说了一句话,道:“爹,二叔,你们说有没有可能,陕西许多驿站的站马,牛车,被勋贵们贪墨去做买卖了?”

    “我安排郑和还有紫英,在陕西多方打探,锦衣卫回报,咱陕西的商贾马队十分多,买卖做的很大,如今大漠南北,远到阿斯曼国(奥斯曼)和金帐汗国,近到川蜀,都多是陕西大商人,他们的马队生意兴隆,我命人从守城门的将卒那里搞来了资料,虽说不全,但也差不离,商队驼马加上驴子,还有牛车,去岁一年进西安城少说有八万多头!”

    “有这么多!?”

    朱标和朱慡都是大吃一惊。

    朱雄英点点头。

    “这还是粗略的,你们看看这有多可怕,二叔,咱们大明,陕西,甘肃,加上山西,还有四川,河南,所有驿站的站马加起来,才四万多匹,其中起码有一万五千匹都已‘站毙’,还有些甚至是元末时的老马,其中还多有以骡子,毛驴冒充的。”

    “可是这些商队,竟有八万多头牲畜来西安做买卖。”

    “咱西北各地,宁河王邓愈,宋国公冯胜故旧遍地,所以邓家,冯家的买卖做的最大,河南还有个周王五叔,娶了宋国公二女,要说他们邓家和冯家的商队里面没有咱驿站的站马,我绝对不信。”

    “军马漂没有风险,马屁股上都有印,但是这驿站站马,最是方便,驿丞又不敢告官。”

    朱雄英补充。

    朱标眼神闪烁,恨恨地捏了捏拳头。

    他又看向秦王朱慡,怒道:“二弟,你这懒散怠政,可真是害苦了我大明陕西百姓!”

    “八百里秦川,大秦汉唐旧都,居然被你治理成这样!”

    “陕西之地,自古便有王气,你是忘了前元末年,中原陕西的义兵,是如何起兵攻伐大元了嘛!”

    “李思齐的旧人,如今都还有活着在你府上的那!”

    “要不要我叫几个出来,让他们给你说说,李思齐等蒙古贵胄,是如何倒行逆施,搞得陕西遍地狼烟!?”

    朱标压抑着心中的暴怒,说的口水都喷了出来。

    秦王朱慡深深自责,皱着眉满脸痛苦,却不知道该怎么说。

    “我,我知罪……”

    “知罪知罪,知罪有屁用,你这厮,真是可恶。”

    朱标来回踱步。

    他眯着眼看了朱慡一眼,咬牙骂道:“若非是母后身体不好,我非得在西安长居一阵,好生整治你这松散作风。”

    秦王朱慡忙道:“大哥,咱知道错了,咱也知道你忧心母后。”

    “这明年西安的西卷科考,还有这建讲武堂,供奉关羽岳飞两位武圣之事,咱都放在心上,绝不给给大明皇室蒙羞!”

    朱标怒其不争,伸出手指头戳着他指点:“只是供奉关羽和岳飞两位武圣?咱是让你将讲武堂给咱大明在北方立起来,为我大明开武功!陕甘之地,关陇自古出良将,汉唐多少绝世名将辈出,如今我汉家兴起,必须得将这些良将种子收入讲武堂,为我大明所用!”

    “赳赳老秦人,也都是良兵种子,可恨遇到你这个蠢材藩王!”

    “你若是做不好此事,我亲自上奏父皇,将你撤藩,贬去凤阳守陵!”

    朱慡被骂的抬不起头,他嘀咕道:“大哥,咱也不是一无所获,我听敏儿说,他哥哥脱因帖木儿,似乎有内附之意,还托人打听父皇对北元投降旧臣如何处置……”

    “哦?”

    (



    第102章 文以拙作留其名

    

“师傅!”

    南京应天府,国子监,大明报社内。

    罗贯中向着自己师傅施耐庵打了个招呼,安排自己手下小编辑给师傅泡壶茶来。

    又和日报社内的诸多学子生员打过招呼,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服,走向办公居室。

    自从洪武十五年,接受朝廷委派,成为大明日报的主编后,罗贯中过得着实滋润。

    他师傅施耐庵也被李善长修书一封,派自己儿子亲自上门请来南京,成为了大明报的总编。虽说这大明日报的总编和主编,都属于散官寄禄官的一种,可是,有编制啊……

    按照罗贯中所说,大明报此物,将来必定大行于世。

    作为大明报首届总编和主编。

    自己师傅施耐庵,如今没事儿还能在大明报上连载一些自己的短篇话本,还刊录前朝元时,江南各地文人墨客的杂曲儿,话剧,以及汉唐宋各词宗诗圣的佳文,十分逍遥自在。

    只可惜师傅那本江湖豪客传是“反书”,不能连载。

    若是能在大明报连载,日后师傅大明肯定比起诚意伯刘伯温更火,将来记住他的人更多。

    毕竟,大明报文开万代之先。

    此物其实在宋代已经有了雏形,但是没有专门发展到这么专业,由官府出面勘定报纸,还将军国大事在上面刊印,吸引了一大批大明帝国的有识之士,尤其是之前对于大明帝国有些抵触心理的南方士大夫和文人们。

    他们抵触的点在于,洪武皇帝对读书人过于苛刻。

    而元朝时候,基本上不怎么管读书人,除了不能当官,你想干什么都行……

    江西有个儒生中了举,还是那种数万人考试,色目人和蒙古人随便中,汉人得挤破脑袋那种考试,考中之后,让他去做个芝麻大的教谕。

    于是他就写了一手反诗,嘲讽大元皇帝。

    被告发后,他多使银钱,买通了蒙古老爷,也没把他怎么样,只是将他革职。

    大元统治天下的风格,很像是前世朱雄英那个时代的俄罗斯……

    官员贪腐是约定俗成,不贪腐才奇怪。

    只要有钱,色目官人和蒙古官人个个都说话又好听,又有才华。

    就算是起兵反叛了,多给蒙古老爷银钱,大元也能原谅你,如方国珍,张士诚都是这样,他们都是元朝时候私盐贩子海盗出身,屡次反叛,但是给了元朝大丞相好处,摇身一变又被封为大元高官。

    诚意伯刘伯温就屡次对大元的官身恋恋不舍,辞官又复,又辞又复。

    这般一劝,施耐庵琢磨,似乎也是这个道理,如今大明朝廷对读书人,不错了……

    而且,大明韩国公李善长亲自修书,派遣儿子来请,自己也不能不给这个面子。

    他和李善长,有旧情。

    元顺帝时开科考,刘伯温,施耐庵,李善长,本来是同科科举生员。

    但考完后同人不同命。

    施耐庵中举后,被分配到钱塘县做一个小官儿,刘伯温做了元朝的杭州教谕学正,而落榜者李善长,却携带家资开始筹备做大事。

    进入编制的琢磨着稳,没进编制的考虑给自己整个编。

    因为李善长敏锐的发现,汉人大地主阶级,尤其是有钱又读书的这帮文党,对于长期无法进入国家决策层的不满已经到了临界点。

    前元修建黄河堤坝,只不过征召了十五万民夫,辅助运送材料的加起来,满打满算不到二十五万人。

    这其实只是一个导火索。

    要说大元是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