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锐千户先来夺堡。”

    他眸子闪烁,低喝道:“此地,便是他等折戟断鞭,下跪投降之所!”

    说着伸手指了指前方。

    (



    第87章 勇士也当生擒之

    

听到朱棣言语。

    张玉皱了皱眉,说道:“王爷,蒙人善骑,我等人纵然不惧夜战,可是夜间遭遇,马力也已疲乏,我军虽一人七马,能战之军马只得两匹,此刻星夜疾驰,万一和他们怯薛军遭遇……”

    大明现如今虽然比较富裕,但战马还是稀缺。

    战马并非是一般马匹,在战场上,性子猛烈的战马甚至可以帮助将领撕咬敌人,而朱棣作为大明如今一线将领,长期在北平和蒙古人,高丽人,女真人作战,手底下的战马也不多,其他马匹只能用来代步骑行,真正上了战场,必须换乘战马。

    所以,张玉才有此隐忧。

    此时的北元蒙古人,仍然很强。

    他们的强,体现在蒙古人将战斗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种种,蒙古人因为长期吃肉,没有夜盲症,晚上能看得清楚。

    而很多汉儿,因少肉食,有夜盲症,晚上看不清。

    在很长时间,汉人和蒙古人野战都是吃亏,大明也是在多年的战争中,逐步练出来了数支精锐的能打夜战攻坚战的部队,并且屡次在夜战以小股精锐明军,骑兵作战打的元军丢盔弃甲。

    此中之大成者,以常遇春,徐达为首。

    尤其是常遇春,屡次率领精兵,和蒙古阿速军,怯薛军硬碰硬,骑兵对骑兵。

    这是因为蒙古人将江淮一代很多地方改成草场养马,江淮安徽等地,本来宋代多是良田,百姓也没有机会养马,但是在元代,江淮许多地方是大片操场,似朱元璋,徐达这种务农子出身,自幼为蒙古贵族放牧养马,善于骑射,故而汉人也不惧怕骑兵对决,甚至从骑兵战术来说,此刻的大明更胜一筹。

    张玉说完之后,朱棣却摇了摇头。

    “我等不必星夜疾驰,就在此地设伏,准备迎战乃儿不花等人的精锐战兵。”

    “此地!?”

    张玉大惊。

    朱能也疑惑地看向朱棣。

    朱棣眼眸闪烁着精光,轻轻地点了点头。

    “此地乃是马驹儿堡,是以前金国人修建的长城,出草原前往漠北必经之路,周围只有此地有井水。”

    “我若没猜错,那乃儿不花与索林帖木儿,必定驻扎在张北的古驿站。”

    “他们部众数万人,除去老弱妇孺,能骑马征战的男儿不会超过五千人,我等精锐三千,以三千人破他们五千人,正面对决,顷刻可破!”

    张玉又道:“若是北元军后续援军到来该如何?”

    朱棣哈哈大笑。

    他挥了挥手,示意周围士兵停马休息,张家口堡出来的张家口大草原,到张北这一代,周围能让人马饮用的泉水不多,北元军悉数掌握,他们大明也悉数掌握。

    在草原上,掌握了水源,就掌握了战机。

    “我已命丘福率领一千精骑,缀在左侧,不怕北元军来攻,就怕他们不来!”

    正说间。

    嗖地一声。

    一枚烟花在远处传入天空。

    众人都朝着那烟花看去。

    朱能大喝道:“是我夜不收探军,北元骑兵据此已不足十里!”

    朱棣哈哈大笑。

    “全军下马,吃干粮,整理军备,随我列阵迎战。”

    ……

    索林帖木儿率领他本部两千精兵,一人五马,疾驰在马驹儿堡不远处。

    忽然,一枚烟花在他们不远处发射出去。

    索林帖木儿大惊。

    “不好,是明军的夜不收!”

    他立即命令上百人前去捉拿那明军的夜不收,随即看向前方不远处的马驹儿堡。

    今夜说来也奇怪,皎月当空,夜色如银水倾泻,草原上不需要举着火把都能看清楚路况。

    “可恶,莫不是我军中有谍子走漏消息!?”

    索林帖木儿咬着牙。

    他已经星夜疾驰,准备在这马驹儿堡小憩片刻,然后再去张家口堡。

    谁料,自己的前军探子没有发现明军下落,反而是明军的夜不收先发现了他们的下落。

    “好厉害的明军夜不收,我们蒙古人什么时候在晚上被羊先发现过!”

    索林帖木儿怒极。

    正因为他久被汉化,所以他十分清楚,十几年前的汉人是什么样的,那时候的汉人全都是蒙古人的奴隶,他索林帖木儿麾下有许多汉儿奴隶。

    蒙古人当时,在战马,在骑射,至少在夜战和野战这两项上,是比汉人强的。

    如今,短短十几年时间,汉人的探马,竟然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接近他们蒙古人五百丈内,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难道是明军的精锐!?”

    身边有千户说道。

    索林帖木儿摇了摇头,他盯着前方的马驹儿堡有些犹豫,这马驹儿堡顾名思义,是当年金人在张家口草原饲养马匹,用来接生马驹的地方,后来修建了戍堡,主要防蒙古人。

    此地是距离张家口堡较远的一处地方,周围三四十里,就这里有水。

    若是再骑三四十里,战马困乏,而且会被那马驹儿堡里的明军,尾随在后追击。

    就这么投降?

    他蒙古黄金家族万户的尊严,让他接受不了。

    正在他犹豫时,前方,那支先占据了马驹儿堡的明军,竟然主动列阵,在前方以军阵列好,战马占据着堡垒那边微微凸起的丘陵,以蒙古人最擅长的掏心法,反过来包围了他们。

    而且看那明军数量,比自己这边还多出一千人。

    “皆是精兵!”

    两军对垒,只需要看一眼对方军阵和战马的排列,就知兵马犀利,对方那三千骑兵,呈现半圆排列,人不多,却犹如千军万马排列的气势,更加惊人的是,对面战马丝毫不惊,全都沉默地站立,等待骑兵上马。

    “万户,我们遇到埋伏了!”

    身边有索林帖木儿贴身的怯薛军惊呼。

    他咬牙摇摇头,作为一个长期和汉人打交道的蒙古贵族,他也是久经战场之辈,此刻一看这阵仗,便知遇到了明军强大的精锐骑兵,恐怕大明整个北方,有此等杀气的骑兵部队也不多。

    而且,对面选择了一个好时机。

    他们刚刚从张北那边的堡垒疾驰而来,人困马乏。

    尤其是马儿,需要饮水。

    一路上,他们是五匹马轮换着骑乘,纵然可以换马,但是却并不是能够夜战打仗的战马。

    战马,能打夜战的战马,无论是大明还是蒙古军中,都是稀缺物资。

    他将身边那蒙古弯刀拔出来,作为黄金家族部落的家臣,索林帖木儿有自己的骄傲,成吉思汗子孙的热血,让他无法不战而降。

    “大元的勇士们,拔出你们的刀剑来!”

    身边,两千余名北元精兵,纷纷拔出腰间长刀,他们簇拥在索林帖木儿身边。

    大明以扇形状态掏心。

    他们这些北元骑兵,就要聚集在一起,前面就是索林帖木儿和亲卫数十骑,皆身着甲胄,犹如一根锥子。

    “给我冲破这帮汉儿的骑阵,砍下他们的脑袋!”

    “冲啊!”

    战势最重一鼓作气,尤其是此刻他们战马稍歇,还有体力,若是再歇一会儿,战马无水,体热,就跑不起来了。

    明知不可战胜,但是索林帖木儿仍旧一往无前,朝着那边组成战阵的朱棣等人冲来。

    这边,堡垒小山丘上。

    朱棣骑坐在战马上,望着远处不惧也不逃避,反而勇猛袭来的索林帖木儿,放声大笑道:“好,不愧为黄金家族后裔!”

    “准备迎敌!”

    “此蒙古万户,勇士也,当生擒之!”

    (



    第88章 不要

    

北平,皇城。

    朱高煦津津有味地将那小人书放下,意犹未尽。

    “这鲁迅真乃大才!”

    “周树人也是文中巨擘。”

    “可惜呀,二人已退出了书画界。”

    朱高煦看完之后,意犹未尽,啧啧摇头道:“不过话说回来,这鲁迅先生和周树人先生有何关系?二人为何一直合作?”

    朱雄英给朱高煦看的小人书,全都是鲁迅著,周树人绘。

    因此,朱高煦有此一问。

    朱雄英将那小人书拿起,哈哈笑道:“二人是亲戚,撒尿和泥穿一条裤子,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

    “哦。”

    朱高煦咬着牙道:“那这鲁迅着实可恶,他为何不继续写书,让周树人有书可画,平白无故,使得世间少一大才,断了周树人生计!”

    朱雄英也是嗯了一声轻笑道:“高煦你说的对,鲁迅犯的错,为何要让周树人承担,哎!”

    几人吃喝完毕,朱高炽领着朱高煦准备告辞。

    “喂,雄英大哥。”

    朱高煦单独留下来,对着朱雄英神秘兮兮的。

    “你这儿,有没有那种书?”

    朱雄英奇道:“哪种书?”

    “就是那种……”

    朱高煦人小鬼大,认真说道。

    朱雄英身子往后一缩:“哇,高煦你浓眉大眼,居然喜欢看这种……”

    “还真有,喏,这本你拿去吧。”

    说着朱雄英递给朱高煦一本小人书来。

    朱高煦拿起来一看,果然是……

    ……

    高丽国。

    开京城。

    此地是高丽国王京,自从高丽恭愍王被刺杀身亡后,国内的大臣分为好几派,互相之间来回争斗,光是政党,就有七八个。

    彼此之间互相抨击不说,也开始抢占地盘。

    此刻,开城一座官邸内,前大元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之子,李成桂,正手持弓箭,在官邸内射箭。

    他身材修长健硕,宽肩细腰。

    眉目端正,一双眼眸精光四射。

    此人本是大元千户之后,祖上世代是元朝官职,在高丽恭愍王前往大元帮助大元平叛归来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北伐,趁机抢占了许多大元领土。

    而李成桂的父亲趁机投降,李成桂也被封为高丽高官。

    后来,红巾军首领破头潘潘诚,率领数万红巾军,一路从中原陕西打到了元上都开平,又辗转来到了高丽,和高丽大战。

    彼时,高丽涌现出了许多名将,如崔莹,如李成桂。

    李成桂因为在抗击红巾军中,为高丽出力颇多,又趁机抢占了许多大元国土,如今已经是高丽的门下侍中。

    他自幼习练武艺,箭术高超,曾经率领两千精兵,对抗北元纳哈出两千余人不落下风,也曾以五百本部家兵对抗上千名倭寇,是当世高丽国有数的名将。

    他拿起一把弓箭来,嗖地一声射出一支箭矢。

    “崔莹大相派遣的使者,已经见到了纳哈出。”

    有下人在旁边上前说道。

    李成桂哦了一声,抬眼看去,箭矢刚好也正中靶心。

    他眯起眼来,将弓箭递给了身边人。

    “崔莹大相现在什么反应?”

    那人躬身道:“正在府邸中宴客。”

    李成桂闻言冷笑一声,眼神闪烁。

    李成桂和崔莹本来联起手来,共同在北边开拓高丽国国土,但是随着李成桂逐渐建立战功,他开始对高丽国内部乱七八糟的斗争感到失望,尤其是他们李家曾经是大元的世袭千户,高丽国能够在北边开拓十几个州,全仰赖他李成桂家族放水。

    谁知,高丽国恭愍王死后,如今上台的高丽王,对他李成桂虽然也很器重,却并不是那种真心的器重。

    而崔莹也是,对李成桂表面上十分拉拢,背地里防范颇深。

    崔莹本身是高丽恭愍王的心腹爱臣,还曾经响应大元的号召,率军前去大元平叛,屡立战功,他也是较早发现大元元顺帝对手下失去掌控,所以回到高丽国后,积极响应恭愍王开始北拓,趁机给高丽开拓了千里疆域。

    崔莹是个很激进的高丽本土派,十分想要高丽强大。

    李成桂则不同,他们李家投降高丽,是为了高官厚禄,可是如今的高丽王已经满足不了李成桂这些需求了,还利用党争,处处辖制李成桂,这让李成桂家族十分不满。

    “纳哈出不能亡,一旦纳哈出亡了,我高丽就要和大明接壤。”

    “你马上派遣一队使者,前去拜见大明辽东指挥马云,就说,高丽王怂恿纳哈出同攻大明铁岭卫。”

    李成桂说完,那家臣点头称是,立即离去。

    李成桂举起弓箭来,眯起眼瞄准箭靶,高丽作为朝鲜半岛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其实十分混乱,尤其是大元对高丽的上层贵族进行册封,屡次将高丽本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