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元璋一直没说话。

    等朱雄英说完之后,他眯着眼道:“咱知道你的意思,皇爷爷也并非是那般偏执的人,也知晓人亡政息的道理,这些日子翰林院编撰元秘史,咱发现前元可并不差,论天文,勘定农历,论地理,编撰中华地图,论军事,四处征战疆域广袤,可是他们亡就亡在,吏治!”

    “蒙古人不善于治国,只善于打仗,所以他们将治理权交给文官,色目人,缴税多的大地主,甚至是番僧喇嘛。”

    “虽说能靠着蒙古人的武力镇压一时,却永远长久不了。”

    “咱这段时间,将雄英你写的那些书都看了看,又有了很多明悟,我大明如今武功并不差,差在内政上,你之前寻思,一五计划搞民生,清整吏治,其实算的少了些,皇爷爷估算了一下,我大明要想培养一批新的太学生员,国子监生员,将各项政策推到乡下去,从地主乡绅手里夺回话语权,起码需要十年!”

    朱雄英一愣。

    不得不佩服皇爷爷朱元璋。

    因为前世的大明,就是花了足足十年,培养各种太学生,国子监诸生,还有科举人员,重新勘量土地,将政策推行到了乡下。

    可惜前世,朱允炆上台后,被文官一阵忽悠,取缔了许多朱元璋定下的政策,有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政策再也无法下到基层,而且监管手段,派到各地的锦衣卫检校,督察员,各地藩王的监管地方官的职权统统收回,天子成了瞎子,只能看到眼前。

    而且,那时候的天子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各地地方官高尚的道德品质上,祈祷他们会奉公守法守纪律,不会贪吞大明的税收和金银。

    这就像是把一块儿肉放在狗面前,却告诫狗不能偷吃,但是这块儿肉实际上是主人的,跟狗没有一毛钱关系……

    大明收的粮食和租子,又不是他地方官的,贪墨的财货,那才是自己的呀。

    如果没有了监管,朱明皇室就是瞎子盲人,到了堡宗出国留学,打没了大明三代积攒下的几十万老卒底子,这下大明皇室就彻底被砍断了手脚,又聋又哑而且还手脚寸断。

    文官们想在皇帝身上割肉就割肉,想拉屎撒尿就屙屎屙尿。

    “皇爷爷,您算的挺准,如今我大明皇家银行在各地普及的如何了?”

    朱雄英问道。

    朱元璋喝着奶茶,淡笑道:“如今大明皇家银行,一次卖出国债券一千一百万两,这些银子用来给山西移民,两广,江西移民都够了,东莞伯何真在广东协助赵庸,招降了土豪富户一万多户,足有七万多人,这批人既可以移民广西,也可以移民湖广四川。”

    “各地收到的存储金银,也有四百多万两,不太多,主要是那些商户富户,因为咱们强行卖国债,产生了抵触心理。”

    朱雄英撇嘴道:“这是正常,只要咱们将大明银币的铸造牢牢抓在手里,等回头收了辽东,再去倭国打下倭国那石见银山和其他几处银矿,咱大明不会缺金银的,而且北元,撒马尔罕等地方,也多有铜矿银矿,这些地方历来是我中华故土,理应收回!”

    朱元璋点点头。

    “对了,科举即将开考,你有何想法?”

    朱雄英脑袋摇动成了拨浪鼓。

    “没有想法。”

    “没有意见。”

    “没有建议。”

    朱元璋不由莞尔。

    “怎么,现如今忽然就没有想法了?”

    “咱知道你心思,你是害怕那帮文官惦记你,因为你不尊儒学,不学儒家经典,已经有不少老臣有意见,不过咱都以你年岁尚小搪塞回去了。”

    “不是的皇爷爷。”朱雄英撇着嘴笑道:“咱不是怕这个,只要您和爹,还有我们大明后辈天子,按照我留下的《皇明政纲百年大计》走,完成几个五年计划,我大明绝不会落后于人,”

    “如今,太学和大明皇家学院,实际上在并行,勋贵和皇族,与庶民良家子同学,他们学的东西,和儒家经义完全不同,只要在读书人中种下一颗种子,他们迟早会变成参天大树,故而孙儿一点都不担心。”

    “而且,儒家学说,也并非完全不可用。”

    “就比如说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纲常伦理,乍一看颇为束缚,但的确对如今这个时代有益,便于统治,我大明建国十五载,处处都要花钱打仗,老百姓还不能启民智,一旦给他们启民智太多,孙儿担心又有人揭竿而起,搞得烽火狼烟。”

    “哈哈哈哈,说的好!”

    朱元璋点了点头。

    朱雄英又给朱元璋倒入一杯焦糖奶茶,再放入一些炒熟的小米,他搅拌着奶茶,说道:“还有啊皇爷爷,我提议的组建内阁,内阁大臣执政对天子负责,您看怎么样?”

    朱元璋眯了眯眼。

    “此策有分化皇权之嫌。”

    “但,分权之后,可将宰执之权,分给数人,天子只要抓住首辅,还有监管权,的确可以保证大明平稳运行。”

    “对,尤其是监管权,千万不能松懈。”

    “各地的巡查御史,去巡查时就带着备用官吏前去,官吏有问题,立即就地革职,备官上任,再用各地的勋贵,皇室成员监督御史工作,皇爷爷,咱说句那啥的,其实这天下如今是咱们朱家和勋贵们的,但也不是咱们的,是天下子民的。”

    “天下的老百姓信任咱朱家,将天下牛首交到了咱们手里,当然得掌好舵,把这块儿田耕好。”

    “皇室成员和勋贵的权利,也不能过大,还要给地方官参他们弹劾他们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各地的国安司,锦衣卫,天子得牢牢把握着。”

    “如此一来,您和爹都能有些空闲,好好抓经济,抓农业,保民生,也能休息休息养养生。”

    朱元璋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打着哈欠,笑着看向朱雄英道:“孙儿,今晚皇爷爷陪你睡!”

    朱雄英眼睛一亮。

    他兴奋地跳了起来,搂着朱元璋开心不已。

    吩咐下人端来热水,洗漱完毕,爷孙两个一起睡在了床上,谈天说地,好不惬意,朱雄英久违的再次感受到了亲情的温馨。

    “孙儿,你好生说,这些知识,都是你梦中所得?”

    朱元璋忽然问。

    “是呀爷爷!”

    朱雄英毫不犹豫。

    朱元璋笑道:“咱看了你写的那几本书,又唱着大明国歌,看着我大明红旗,感慨万千,若再过几十年,我大明定能重复汉唐光辉,国土不亚于大元,而且国富民强,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大明有你,必将大兴!”

    “皇爷爷,您说的对,但有我还不行,咱还需要许多人帮助,还得要老百姓支持。”

    “待到红旗满天卷,我花开后百花杀!”

    “日后,咱大明要红旗漫天下,处处都唱大明歌!”

    朱雄英将自己的脚放在了朱元璋怀里,蜷缩成一团儿,他倚靠着朱元璋,用脑袋耸了耸,在朱元璋胸口找了个舒服的位置,嘴角带着恬静笑意。

    “爷……”

    “嗯?”

    “我有点累……”

    (



    第72章 太子殿下亲临

    

翌日。

    朝阳初照,一只公鸡睡眼惺忪地迈着步子,跳上台阶,准备发出清晨的第一声啼鸣。

    “叽叽,叽叽!”

    朱雄英笑着擦拭了一下额头上并不存在的汗水,召唤着大公鸡。

    大公鸡见是朱雄英,顿时眼睛一亮,迈着步子兴奋地跑了过来,朱雄英随手从旁边的狗尾巴草上捋下来一些草籽,放在手心,让大公鸡开心地啄食起来。

    跟着朱雄英学武的朱允熥,也高兴地喊叫起来。

    “叽叽,大叽叽……”

    朱允熥虎头虎脑地抓着那大公鸡的脑袋,伸手抚摸,这只大公鸡也算是朱雄英这里的老演员了,任劳任怨,每天早上还没睡醒,就被朱雄英他们吵醒,最开始打鸣倒是十分积极,如今则是佛系打鸣。

    自从太学开学之后,诸皇子都转去太学上早操,小院儿大部分时间只有朱允熥,和偶尔能来一次的朱允炆。

    朱雄英见朱允熥开心的模样,不由得诗兴大发。

    他仰起头来,哈哈笑道:“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吟诗一首啊!”

    郑和打蛇随棍走,一记马屁立即拍上:“小主又有传世佳作了嘛?郑和这就拿纸笔记下!”

    说着将纸笔拿出,一副乖巧聆听模样。

    朱雄英抱着那大公鸡,清了清嗓子,笑道:

    “叽叽复叽叽”

    “叽叽又叽叽”

    “天明我先叫”

    “晓谕满天星!”

    朱雄英说完之后,郑和眼睛一亮,忙将这首诗记了下来。

    而朱允熥也笑嘻嘻地拍掌。

    他嘟嘴疑惑道:“大多,允熥,有个疑问。”

    朱雄英看向他:“你说。”

    朱允熥拿出一张大明宝钞来,这宝钞上印着一张城池图,其实这城池不甚出奇,上面写的是,大唐碎叶城。

    下方还有标注:大唐诗仙李白故居。

    朱允熥眼睛闪烁着奇异色彩:“大多,李白,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剑术高超,还才华横溢吗?”

    朱雄英点了点头。

    “他可不只是剑术高超,岂不闻他的诗歌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时呀,李白四岁就随父亲从碎叶城到蜀中定居,学富五车,成年后走遍大江南北,诗传大唐,有无数的人喜欢他的诗歌。”

    “你想想,那山路上肯定有拦路劫径的强人,李白若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如何能走的远,所以,允熥你也要好生习武。”

    朱允熥顿时呆住。

    他羡慕地道:“允熥,想学李白。”

    “学李白诗歌才华,学李白剑术超群,这都可以,千万不能学李白求仙问道。”

    “他当年,带着杜甫,高适,三个人不务正业,去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三个人从夏天搞到了秋天,搞得蓬头垢面,都没有成仙。”

    “你要学,就学他才华和勇武,别的不能学!”

    朱雄英撇嘴嘱咐道。

    朱允熥连连点头。

    他又疑惑地拿起那张大明宝钞,问道:“大多,这碎叶城,在什么地方啊?”

    朱雄英心中升起感怀。

    他俯下身来,让朱允熥坐在身边,拿着那张大明宝钞,认真道:“这张大明宝钞上的碎叶城,乃是故唐安西都护府,碎叶镇所在。”

    朱允熥又问:“那它现在还在嘛?”

    “现在呀,它还一直在的,在我们大汉子民心中。”

    “我汉人有个大儒说过一句话,九世之仇犹可报乎?”

    “虽十世可矣!”

    “大唐的安西都护府碎叶城虽然陷落了,但是迟早有一天,我大明的安西宣慰司要设立起来,我们大明的碎叶城会新建起来!”

    “前元终百年,未能将察合台汗国打下,他们蒙古人做不到的,我们汉人来打!”

    “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将心中的碎叶城光复。”

    “允熥呀,大哥再给你讲个故事,讲的是唐朝安西郡王郭昕孤守大唐安西都护府五十载的故事,日后这个故事,你也要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直到我华夏重复汉唐旧土的那天,好嘛?”

    “好!”

    ……

    今日是大朝会。

    诸臣跟随着李善长,李文忠,分别排列在大殿前。

    和以往的上朝不同之处在于,但凡是大朝会,都要升国旗唱国歌。

    而且每个大明朝臣家中,都需要悬挂大明五爪红龙旗。

    待到唱国歌,升国旗事毕,诸朝臣进入了奉天殿。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太子朱标则坐在他旁边,各部朝臣,开始汇报军情大事。

    兵部侍郎上前奏报道:

    “启禀圣上,岷州卫指挥马烨奏报,陕甘等地,私通撒马尔罕与察合台汗国,不服我中华管教,不与汉民通婚纳俗,且有当地回商勾结吐蕃佛头,意图劫掠我大明皇家银行存储金银,此事事关重大,军情司已派人查明,那回部商人,乃是撒马尔罕新汗派来的谍子,其人勾结察合台汗国,谋我西域,因见大明银钱犀利,故而使银钱蛊惑吐蕃佛头,说是岷州卫私铸的假钱,骗吐蕃佛头来攻。”

    朱元璋闻言面无表情。

    朱标皱了皱眉,他将朝服大袖摆了摆,问道:“这回部商人谍子,可有抓到?”

    那兵部侍郎道:“启禀太子殿下,军情司探明,那回部商人已藏匿入陕西回部聚集堡砦,因陕南各地多砦子,仓促之间,未能察晰。”

    朱标看了朱元璋一眼,沉声道:“如今西疆的回部,除了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