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打?如何打?咱希望您多多研究元朝三次征讨安南失败的案例,从中吸取教训,这一仗我希望大明胜利,因为一旦我们败了,那我大明之前养生五年积攒下来的几千万块银元就全都打水漂了,没有任何回报,而且会影响到我们的海洋战略!”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
朱棣示意王妃徐妙华去倒杯茶来。
朱雄英又接着道:“打下来之后怎么治理?这又是一个难题,所以您在攻略安南的时候不可操之过急,不能用蒙古人屠城这种方式,蒙古人当年屡次招降安南,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他们的使臣被杀,导致蒙古人报复屠城,引起了安南本地人的反抗。”
“在我看来,我大明攻略安南,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文打,一个是武打,文打就是经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若是做得好,真的能直接招降!如今我大明皇家银行已经掌控了安南大半的经济命脉,只要我们来个经济封锁,很快他们国内就要大乱。”
“文打也分几步,其一,在经济上先派使者晓谕他们必须建立我大明皇家银行分行,安南陈朝北方都有我国广西民众自由往来,且经商之人众多,假设他们开了大明皇家银行分行之后,财富会大量的聚集在我大明皇家银行之中,随后我们晓谕他们要给我们开放口岸,就以保护我大明侨民和资产为名义,若是他们不愿意开放口岸,那我们就遣使斥责,再派国安司的谍子煽动他国内各处富商起义,到时候我们兴起王师,举起正义之旗,直接进军,沿途赈灾收民,百姓会箪食壶浆夹道欢迎!”
“若是他们不愿意建立我大明皇家银行分行,那他们只有建立自己的国家银行一条路走,如果他们决定自己建立安南银行,那就更好了,因为前期他们的钱币和我们大明银币购买力不同,我一块钱等于他五十块,我们可以直接用海量的银币以及宝钞挤兑,把他们的银行击垮,当他们安南经济崩溃的那一刻,我们压根不需要打,安南陈朝的带路党,会争先恐后卖国,将安南送入嘴中!”
(
第126章 少女心思总怀春
“四叔您是聪明人,我点个题,接下来怎么解,还有许多方法,您自个儿琢磨。”
朱棣眼眸闪烁,点点头。
朱雄英又道:“除了武将,还需要治理之臣,姚广孝曾在两广任指挥使多年,在两广做出不小的功绩,对于安南也十分熟悉,就让姚广孝给您负责收集情报,至于钱粮后勤,夏元吉在内阁做的不错,搞经济是把好手,但是他资历尚浅,父皇说他当内阁首辅欠缺功劳,就派他给您筹备后勤钱粮,开发广西和琼州,同时那个还有几个好手我也都派给您。”
“总而言之一句话,先礼后兵,文打之后再武打,打完经济仗再打军事仗,只要经济上掌控了安南陈朝,陈朝根本没有和我们开战的底气,到时我们只需要经济封锁,安南陈朝自乱,他们会哭着喊着加入我大明。”
“实在不行,拉拢安南陈朝贵族搞公投,群体表决,政变上台也行。”
朱棣眼睛一亮点了点头。
朱雄英撮着牙花子走了几步,又道:“另外就是武器装备,您应该也已经知道我们已经研发出来了很多的新式武器装备,比如手雷和迫击炮,还有最新式的洪武三式,洪武三式如今还有问题,弹药容易受潮,所以我建议您多带迫击炮和手雷,如今新式手雷里面加了白磷,撞击就可以爆炸,比洪武三式稳妥。”
“除了迫击炮和手雷,就是火箭,火箭的箭矢,里面装有火药和白磷,也是撞击就爆炸,如今最新式的火箭和手雷,都是对付密集兵阵的利器,这两样您多多上心。”
“此外,就是火油。”
“陕西和甘肃的火油,如今储存量不低,燕云之地也开采出来不少,北方暂时不会有大战,您多带一些去,此物对付安南的那些堡垒有奇效。”
“无论是文打还是武打,都要收海盗陈祖义,您去了广西之后,就是我大明广西大都督,全权负责广西琼州以及南海事宜,将陈祖义收服一事就落在您身上了,陈祖义手下战舰有将近两千艘,收服了他,回头将安南海边一封锁,安南就是我们大明的瓮中之鳖。”
“但是四叔要记着,陈祖义此人不同于其他的海盗,他在吕宋有自己的根据地,所以您收服他得用些心思,您也是久经沙场,如何动用手段我就不用说了。”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海战与陆战不同,但你四叔我绝不轻视任何一个敌人。”
朱雄英开心地点了点头,两人对视一眼,心中都想到,如此一来我大明必能拿下安南。
朱雄英拍了拍脑袋说道:“哦,对了,还有一件事,四叔,您在那边别忘了督促当地多种木薯,尤其是广西,广西和琼州的气候十分适宜种植木薯,木薯是我大明的重要救荒口粮,就如同北方的大麦一样,一年四季都可收成。”
如今,木薯已经在广西和云南,四川一些地方大量种植。
北方的救荒口粮,主要是大麦,大麦成熟早,而且对水源要求不高,
大麦在北方是大麦,在青藏就是青稞,十分受用,可惜的是产量并不太大。
木薯就不同了。
这种生物种植的多,产量极高,种植在野外会自己繁殖,漫山遍野的长,只要做的时候煮熟,去掉气,除了吃了之后有一些胃酸泛酸水,几乎没有缺点。
它可以酿酒,可以用作晒干做木薯干,可以磨成粉末,做木薯粉,还可以用来喂养牲畜,牛羊和马都能吃。
用来喂猪,猪也喜欢吃。
朱棣闻言之后,沉默片刻道:“木薯种植,已经是广西军屯卫所重中之重,恐怕要视察广西均田土改才行。”
朱雄英点头。
是啊……
他眯眼道:“您到了当地,好好时差当地卫所将官是否有欺压军户的事,另外把广西当地的均田土改,先前多有推诿,估计是当地阻力很大,太学和国子监的学生过去也很难做工作,您去了帮他们好好落实。”
“同时未虑胜,先虑败,若安南胜,则我大明南海商路断绝,就要做好打持久战准备,选择另外一条路线,那就是对安南进行极端的经济封锁和海洋封锁,到时候您应该也知道该怎么做,就是如同我们对北元蒙古人一样,片帆不准下海,多多派遣军船在安南海岸线附近劫掠,而且不准安南的稻谷和商旅来往我大明,阿南其国民众寡而田地多,稻谷多出口我国,我大明不从他处进口稻谷,他们大半稻谷都得烂在谷仓里,这些年,他们的贵族卖稻谷给我大明,可是赚了不少钱……”
朱棣哈哈笑道:“是的,短期瞧起来倒是安南国富民足,但只要被我大明经济封锁,要不了多久,其经济自然崩溃,尤其是安南民众靠海吃海,只要我们掌握了大海,使他们安南渔民无法下海,陆上也无法通商,国内贵族和名商大贾自乱,只需两三个月,商人卖国之事就会出现!”
朱雄英心说,不愧是四叔,一点就通。
他抿着嘴咳嗽一声,说道:“您还可以用别的手段,比如用钱收买安南边民移民,我大明富有它安南穷若,若是我们开出各种优惠,那安南民众必定携家带口来投我国,种种手段您自己斟酌。”
这时,王妃徐妙华将茶水端来。
她放下茶水之后,却没有走,而是瞧着朱雄英,抿着嘴犹豫片刻,问道:“太子殿下,可否问您一件事?”
朱雄英端过茶水喝了一口,疑惑道:“什么事?”
“敢问,您对我那妹子徐妙锦,做何看法?近日宫里有传闻,说您要娶她为太子妃,可是……”
“王妃,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我还小,不可能成婚的。”
“再说,你那个妹子……”
想到徐妙锦那模样,朱雄英脑袋摇成了拨浪鼓:“我可对她没兴趣。”
“你对谁没兴趣!”
这时,一个骄横声音响起,三人都吓了一跳,众人扭头看去,只见屋子旁边屏风后,一个身穿女装的扭捏女子,面红耳赤,嘟囔着嘴,俏眸瞪着朱雄英。
不是徐妙锦还是何人。
朱雄英吓了一跳,忙向后缩了一缩,说道:“呃,四叔,改日再聊!”
他说着就朝外面跑去。
徐妙锦见状大怒,迈步追了出去。
朱棣和王妃徐妙华面面相觑。
朱棣有些生气,说道:“你也太分不清轻重了,我与太子谈国事,怎可让四妹进来!”
徐妙华委屈道:“我也不知她偷偷溜进来了,再说,太上皇都亲自给父亲说了,要让太子殿下迎娶四妹妙锦,早晚都要见一面不是?”
她抿嘴苦笑道:“四妹似乎也对太子殿下有意思,这还是我第一回见她给自己脸蛋儿上敷粉化妆,像个小美人啦……”
朱棣道:“少女心思总怀春嘛……”
(
第127章 邓镇事发
一路小跑,躲开了徐妙锦。
朱雄英气喘吁吁,擦着额头上的汗水,问郑和道:“郑和,那徐小娘没追来吧?”
郑和忙踮起脚朝着身后看了看,吞了口口水道:“启禀小主,没追来。”
朱雄英这才长吁一口气,拍了拍胸脯。
“这小娘子,比练武还可怕,我打十遍五禽戏,都没这么累,居然出汗了……”
擦拭了一下额头的汗水,朱雄英只感觉自己脸颊都有些泛红。
“好了,说正事。”
“纪纲现在在哪里?”
朱雄英问道。
郑和忙道:“他正在培训国安司的谍子,如今我们按照您意思,从群众里招聘了不少白身培训,如今初见成效,在北直隶附近,已经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县城都有国安司的暗探谍子。”
“不够!”
朱雄英眸子一皱。
大明前期的锦衣卫,主要是皇爷爷朱元璋的麾下老卒,百战精兵,这帮人被淮西权贵和文官集团渗透了,并不安全。
自己在登基之前,要掌握自己的军事情报机构。
国安司的谍子,要从零组建,专门找良家子,防止被勋贵和文官渗透。
自从五年前,纪纲前去高丽,将高丽王羞辱一番,成功惹恼了高丽权贵后,高丽和大明的交恶开始,双方基本上断绝了明面上的贸易往来,但越是这样,高丽的物价越贵,高丽本身铜铁产量少,粮食产量少,需要大量的进口,而且他们本国有很多贵族早就和大明做买卖赚的盆满钵满,如何能善罢甘休。
于是,国内朝堂风起云涌,再加上大明的海盗政策,直接导致高丽国已沦为了大明的半个殖民地,如今他们也就只有明面上那点傲气了,就连高丽名将崔莹的家族,也忍不住偷偷和大明做买卖,购买大明山东产的荇菜,萝卜等,因为便宜,他们本国产量太低,所以青菜冬天都很贵,但是从大明山东产的萝卜白菜,跨渤海用过去,都比他们当地产的便宜还好吃,这谁顶得住?
纪纲因为这件事,立下大功一件,如今已经成为了朱雄英手下国安司的指挥使一枚,负责许多要务。
“对了,在齐王,鲁王,还有诸藩王身边,多安插点谍子,尤其是齐王,鲁王,潭王,湘王这几个。”
朱雄英说完之后,摸着头,回身问道:“郑和呀,你说我是不是真该找个女人了?”
郑和愕然摇头道:“奴不知。”
朱雄英问道:“在女人这事儿上,你有啥建议?”
郑和想了想,和一边沉默不语的周宽对视一眼,深吸一口气道:“小主,奴祖父,因为信天方,一夫多妻制,有八个妻妾,也活了八十余岁,故而奴认为,女色并不会影响养生。”
朱雄英捏了捏下巴:“嗯,言之有理。”
“不过咱也不能放纵。”
犹豫了片刻。
“不然,放纵一回?”
……
老卒俞本乃是朱元璋帐前黄旗先锋,与周宽相同,都知文书,能识字。
当年这批老卒,都在李善长教导下识文断字,为朱元璋传递军情。
他自退出行伍之后,在应天府修了一座酒楼,闲来无事,便著书立传,写有一本记载大明建国初年各种事情的《记事录》,其中便记载了宁河王邓愈,每逢饮宴,便要在桌子上摆上炊饼,因年幼家贫时,只有逢年过节,母亲才能做炊饼吃,故而邓愈建功立业成家后,每次家族聚餐,必有炊饼。
今日,他被申国公邓镇邀请参加家宴。
来宴席的都是当年淮西老人,或者是跟随太上皇朱元璋打拼天下的百战老卒。
邓镇身穿一身绸缎,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