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其实很道理。
韩国这个地理位置比魏国还要尴尬,魏国一旦国力强盛,可以四面出击,当然,国力衰弱之时,也容易被大家群殴。
而韩国是完全看不到出路的。
主要的三个邻国秦国、楚国、魏国都比他强大,他只能与强国结盟,借他国实力,扩张自己的领土。
韩国对于楚国而言,作用就在于封锁秦国。
楚国现在也没有实力攻破崤涵通道。
同时韩国还可能面临秦国的进攻,万一楚国一撤,韩国就只有干瞪眼。
而对于秦国的作用,就是东进,是一个进攻性盟友,如果取胜,韩国自然也会有所得,与此同时,楚国若是攻伐韩国,秦国也绝不会坐视不理。
最主要的是,韩国受到了冷落,齐国、楚国都没有给予韩国支援,全都给了魏国,韩国心里很窝火,但他也没有办法。
毕竟战争主要是在魏国打的,魏国也是损失惨重,第二战场是赵国,赵国都没有开口要补偿,韩国就更不好意思说了。
公仲侈笑道:“之前秦相曾游说楚国与秦国结盟,可是没过多久,秦国便撕毁与楚国的盟约。”
说着,他一抬手道:“秦相无须解释什么,我并非是指责秦相不讲信用,只不过我也害怕万一我国与贵国结盟,且与魏国、楚国为敌,万一贵国撕毁盟约,那我国可就危险了。”
“我理解韩相的担忧。”
张仪点点头,突然道:“对了!我听闻贵国如今非常缺粮食。”
公仲侈点点头。
张仪道:“我们君上愿意援助贵国一些粮食。”
“当真?”
公仲侈面色一喜,旋即又慎重地道:“不知有何条件?”
张仪摇头笑道:“没有任何条件,这邻里之间虽不可避免争争吵吵,但又岂会见死不救啊。”
公仲侈是心领神会,张仪先表示诚意,拉近关系,建立起信任,然后再慢慢走向结盟,一步步来,不求一蹴而就,这自然不能拒绝,拱手道:“公仲代表我韩国多谢秦君与秦相的相助。”
。。。。。。
目前三晋与燕国渴望恢复国力,无意卷入任何斗争中。
但是三大国之间,可是不能有着想法,他们必须要继续争下去。
齐国的主要目标,就是消除宋国这个心腹大患,为日后西扩铺路。
而秦国的目标,则是拉拢韩国,破坏三晋联盟,为东进做准备。
他们两国都是已经完成变法,这重心早就从国内转移到国外。
而同样作为大国的楚国,还并未完成变法,这重心始终还是在国内。
目前楚国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周客卿的变法上面。
自从濮阳的船队抵达楚都之后,真是犹如一泼冷水倒在了那些贵族的头上,令他们清醒过来,他们终于意识到新得船只会带来什么。
同时也进一步明白姬定的变法的奥妙,对于姬定的工作是给予相当大的支持。
甚至于寸步不离。
反正姬定上哪,他们就跟到哪里。
因为如今发展权全都在姬定手中,当然是姬定指哪就打哪啊!
要不跟他走,那可就没饭吃啊!
今日楚国的大夫们跟着姬定沿着汉水一路南下,来到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
也就是武汉。
此时这里尚属京都圈,并未置州县,可见这里也并不是非常繁荣。
连武汉都未开发,可见楚国蕴含着多大的潜力。
“唉。。。。。。!”
姬定站在江边,看着那波澜壮阔的长江景色,是长叹一声。
身边的司马昭鱼不由得问道:“客卿为何叹气?”
姬定瞧了眼司马昭鱼,苦笑道:“原本我以为自己是肩负重任,必定是要经历重重磨难,方能报答吾王的知遇之恩,可是。。。。。。!”
屈易为问道:“可是什么?”
姬定道:“可是不曾想,这变法是毫无难度可言,也难以施展我的才华,更无风雨过后见彩虹的激动之情,可真是喜哉!悲哉!”
大家听得莫名其妙。
毫无难度可言?
让吴起听到这话,不得重组身体啊!
荆夫人笑吟吟道:“客卿这一番话,可真是令我楚人汗颜啊!”
姬定反问道:“难道不应该吗?”
便一个大夫站出来道:“那倒请周客卿说个明白。”
“还用说?”
姬定指着前面,道:“你们看看,如此得天独厚的位置,却被你们晾在一旁,白白浪费这么多年。”
说到这里,他竖起三根指头,“你们等着好了,不出五年,这里的繁华将要胜于楚都,此地税入必定要涨百倍之上,成为我楚国最为富裕的地区,且没有之一。”
此话一出。
众人不睁大双眼。
又不是百倍,又是最富裕?
要是别人说这话,估计都会被他们推倒江里面去,让他好生清醒一下。
可是姬定。。。。。。。!
上回他也是这么跟昭阳说得,还引来无数嘲笑之声,但是结果就是,小丑竟然是他们自己。
姬定回过身去,看着众人,笑道:“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诸位,如果你们在这里有封地,那就赶紧回去将自己双腿会打断,因为你们此生无须再为生活奔波。”
“是。。。是吗!呵呵。。。。。!”
但见七八人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一看便知他们家族在此有封地。
同时也有些人,面露郁闷之色。
屈易为觉得之前那只是姬定与昭阳的交易,可如今是大王下令,这么说就有些不妥,道:“周客卿,这变法之事,还是慎重微妙,万一。。。。。。!”
“没有万一。”
姬定摇摇头,道:“就这块地,哪怕是挖掉我的双眼,我依然能够让它变得繁荣。唉。。。。。。!”
说着,他又叹了口气。
司马昭鱼又问道:“客卿为何又叹气?”
姬定叹道:“我是为中原诸侯国的未来叹气。答应我,将来楚国横扫诸侯国时,给我几分薄面,不要将战火带去郑国和洛邑。”
“哈哈。。。。。!”
这话说得,大家都忍不住地大笑起来。
姬定也跟着笑得几声,又转过身去,望着那滚滚江水,尤其是如今的长江,还是非常原始的,尚未遭受到任何破坏,不禁感慨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生难得几回见。”
身为中国人,对于长江、黄河,自然有着很浓很深的情怀。
荆夫人突然道:“既然此景难得一见,周客卿何不作诗一首,以增雅兴。”
一个大臣惊讶道:“哦?周客卿还会作诗?”
屈易为笑道:“诸位有所不知,大王后殿内那两句诗,便是周客卿所做。”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正是。”
“原来此诗是周客卿所作,真是失敬失敬。”
“可真是没有想到,最近备受我楚人推崇的诗体,乃是周客卿所创。”
“既然如此的话,周客卿定要作上一首,令吾等开开眼界。”
。。。。。。
这楚人好诗歌,谈到这诗歌,这些大臣们立刻将财富、利益皆抛至脑后,是一脸期待地看着姬定。
姬定郁闷地瞧了眼荆夫人。
荆夫人笑道:“难道那几首诗乃是他人所作?”
好你个女人,竟然。。。竟然猜中了。姬定呵呵一笑,突然朗声道:“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众人一愣,瞧了眼荆夫人,又瞧了眼姬定,皆是呵呵笑了起来。
“可真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啊!”钟美摇晃着脑袋,哈哈笑道。
荆夫人何曾被人这么调戏过,她也没有想到姬定会来这么一首,脸上一红,嗔怪道:“你这是夸是贬?”
又是倾城,又是倾国,这不就是暗指红颜祸水吗。
姬定哈哈一笑,又望着那滚滚江水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笑声戈然而止。
众人闭目摇头,沉浸其中。
第一百六十八章 退而求其次
其实关于秦国主动招降蜀君,姬定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一招,毕竟这也是外交战场上的惯用手段。
什么是外交,很简单,就是用最低成本去解决问题。
招降蜀君,肯定是一种节省成本的做法。
只不过姬定没有想到会来的这么快,因为目前蜀中还是秦军占据着绝对优势,整个成都平原都在秦军的控制中。
新会只能给秦军带去一些烦恼,还谈不上什么致命威胁。
而招降就意味着秦国也要付出许多代价,比如说再给予蜀侯权力,以及延缓将蜀地纳入秦国体制。
姬定判断这招降的成本太高,秦国应该还会再观望一下,等到新会进一步壮大,秦国若没有办法解决,才有可能去招降,那么在这个时机,他应该可以全力以赴去变法,外部暂时不会有太多事。
但这世上之事,往往都事与愿违啊!
他这么想,可不代表别人也会这么想。
此番大战,也令秦国损耗不少,秦国不愿意再增兵蜀地,那么张仪就认为,既然难以增兵,这蜀地的局势可能会变得更加严峻。
到时再与蜀君谈判要更难,对方肯定会要价更高。
要谈就早谈,不谈就要出兵速战速决。
最终嬴驷还是选择招降蜀君。
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蜀地对于秦君、楚王而言,虽然很重要,但到底只是一个次要战场。
都不愿意为此付出太大的代价。
但是对于姬定而言,这蜀地可就是他的野区,是他的主战场,至关重要,不容有失。
故此姬定是马不停蹄,披星戴月,赶往青衣江地区(今乐山)。
当他来到楚蜀边境时,正好遇上鲁伯友。
姬定当即心中一凉,神情紧张地问道:“伯友?他怎在这?我不会来晚了一步吧!”
当初他吩咐鲁伯友来管理楚国对于蜀君的支援,其中也包括他个人对新会的支援,这时鲁伯友突然出现在楚国境内,就很有可能是逃出来的。
换而言之,蜀君极有可能已经臣服秦国。
这可是姬定最不愿意见到的。
“先生!”鲁伯友见到姬定,是喜出望外,上前来,一脸庆幸道:“哎呦!可算是遇到了先生,我就怕先生你不走这条路。”
姬定听得是莫名其妙,道:“什么意思?”
鲁伯友忙解释道:“那蜀君可能已经臣服秦国,先生若去,只怕会遇到危险。”
“什么?”
姬定面色一惊,旋即又好奇道:“这臣服就臣服,没有臣服就没有臣服,你这可能是什么意思?”
对于他而言,只要蜀君未有下定决心,那他就还是有机会的。
鲁伯友立刻将蜀中的情况告知姬定。
原来此番秦国也是做出重大的让步,而且不仅仅是司马错一人前来,还有苴国、巴国大臣。
表示只要蜀君愿意臣服,便封蜀君为蜀侯,继续由他管理蜀地。
且用苴国和巴国举例。
他们的君主都已经接受秦国的赐封,且继续管理着巴地和苴地。
姬定问道:“蜀君到底答应了没有?”
鲁伯友道:“那蜀君只是趁机向我索要更多的支援,故此我才来到这里。”
姬定稍稍松了一口气,道:“那就是没有答应,如今秦国主动前来招降,他坐地起价,也在情理之中啊!”
鲁伯友却道:“但是我认为蜀君已经答应了,蜀君趁机向我们索要更多的支援,也只不过是想再多要这一笔钱。”
姬定问道:“你凭什么这么说?”
鲁伯友道:“先生有所不知,自那蜀君与蜀国大臣们来到这青衣江之后,一直都非常渴望能够回到成都,但并非是因为他们复国心切,而是他们难以忍受那里恶劣的居住环境。
在这一年间,他们可没有少抱怨,心心念念想回到成都的豪宅。
故此当秦国官员来此,那些蜀国大臣都显得非常高兴和热情,而在他们谈完之后,我观察到一些大臣们似乎已经在准备离开青衣江。
故此我认为蜀君很可能已经暗中接受秦国的招降。而我又担心先生会因为我那封信赶来这里,怕他们会对先生不利,所以我先答应给予蜀君更多的支援,借此赶来这里等候先生。”
法克忙道:“先生,既然如此,那咱们可不能以身犯险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