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于一些起点比较低,希望进入中高层序列的官吏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可是他们也深知金山府为官,需要面对许多困难,但是为了自己的升官梦想,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前往的。
这不,这次已经是第三批主动调去金山府的官吏了,一共有近百人。
而且,大部分都是一些底层官吏,有些纯粹就是为了升官而去的。
当然,不管如何,只要愿意去,那就是好样的。
再说武器配置上,各战舰火炮都是最新型火炮,而且配备的弹药也都是基本弹药,其他火器则以燧发枪为主,其他火器并未携带,甚至连陆战炮都没带。
倒是在捕鱼的一些武器,比如捕鲸弩炮,各船都带了不少。
之所以带这些,是因为格纳斯知道在这次航线上或出现许多鲸鱼,如果能够捕杀一些,待到到达金山府,那必将能值这次航行。
当然,肉类与油脂也是船上人员必须要获得的,还有就是各种药材与蔬菜了,这些都是后勤补给标配。
对于这些,其实当大明舰队到达旧港之后,格纳斯就安排人为他们也准备了,而且还是按照五十艏舰船足额配备的,并未缺斤少两。
对此,作为这次大明舰队主官的刘云飞,也感叹不已,他觉得大明水师比起汉华王国水师来,还是太穷了。
难怪汉华王国的水师会有如此战斗力!
这不仅仅是武器、士卒训练的原因、还有后勤补给上的巨大差距,而这能够直接影响士卒作战的士气。
士气可是很关键的,刘云飞当然非常清楚。
可是大明水师却不能这样做,因为关键还在于穷,大明虽然有钱,可是大部分都是士绅,真正的国库并没有多少钱,而且大明的制度就是这样,所以赋税是很难的3道更多的钱。
没有钱,军队待遇自然就差,而且大明养了近百万兵,再加上一些其他开支,水师的待遇自然差了。
何况,水师战船也是极为烧钱的,如此这般,要想待遇跟汉华王国水师一样,几乎不可能。
因此,大明水师这次是占了便宜了,对此不少大明水师士卒都十分高兴。
刘云飞是看在眼中,苦笑在心中。
但没办法,这就是差距,他也必须得承认!
不久之后,刘云飞带着极为重要的官员与几名随从来到了汉华王国水师旗舰上。
很快,格纳斯与刘云飞便见面了,双方一番客套之后,便开始进入到了正式的议题当中。
船舱内,汉华王国水师舰队长,水师都督格纳斯亲自给刘云飞做介绍。
他首先将航海图打开,亲自给刘云飞介绍了一下这次前往美洲的大致航线,而后又说了一下各种注意事项,包括这次联合行动指挥权的问题。
对于这些,刘云飞都没有什么意见,至于指挥权,他虽然有所顾虑,但这次毕竟是人家舰船在前引路,所以指挥权优从汉华王国水师这样的要求,还是比较合理的,因此,他最终还是答应了。
不过对于大明各舰船的管理还是他这位大明主官,格纳斯不会进行干涉,只要到涉及航线调整,抛锚停靠,以及扬帆起航这些重大问题时,才由格纳斯接管两支舰队的指挥权。
…………
双方商议持续了一个时辰左右,接下来,格纳斯邀请刘云飞到了岸上,亲自给他们接风洗尘。
直到第二日,一大早,朝阳刚刚升起,舰队才最终扬帆起航。
联合舰队在离开旧港之后,并未朝着大明琼州岛前行,而是直接向东航行,到达苏禄国附近之后,在汉华王国设置的补给点检查了一下各舰,而后迅速北上到达了东番岛,在这里稍作休息,随即继续沿着大明海岸线朝着朝鲜王国而去。
这一路航行,因为需要不断调整航路,所以直到出航之后一个半月菜到达了朝鲜东部外海。
到了这里之后,格纳斯再次下令,舰队向西北航行,准备到达奴儿干都司城东部外海,在那里做一次补给与舰船检查。
如此时间一点点过去,直到舰队再次出发到达白令海峡附近时。
震撼的一幕开始出现,就算格纳斯,也十分震撼。
因为一座座漂浮的冰川迎面飘来,那寒气也是扑面而来,不得不让格纳斯迅速调整航线,往南航行,以规避这些飘来的冰川。
而另一边,作为大明舰队主官的刘云飞,也是颇为惊讶,他这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的冰山,而且还漂浮在海上。
之前,汉华王国水师舰队大量射杀鲸鱼鲨鱼就让他十分震撼了,现在看到这么神奇的一幕,这让他极为难忘。
其实这还是开始了,事实上,格纳斯还曾经看到过更神奇的一幕,那就是极光。
那是一次向更北区域航行的探寻任务,当时在晚上,那五颜六色的光芒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神奇。
只不过,这次因为航线更加靠南,所以对于神奇的极光是看不到的。
而且靠近更北区域,冰川太多了,不利于大规模舰队航行,万一撞上了冰山,那可就糟了。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格纳斯只能下令舰队靠南航线航行。
如此又航行了十多天,当他们到达阿拉斯加以南大约两百里时,意外忽然出现了。
第七百一十三章:十万官员
就当格纳斯与刘云飞所率领的舰队到达阿拉斯加外海时。
另一边,大明京师,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
随着大明对各地士绅清理完毕之后,大明朝廷,准确的说是朱祁镇这个皇帝获得了巨大民心。
除此之外,还获得了大量钱财与土地。
土地的分配当然是直接按照人口多少均分给了当地百姓,而所获得的钱财,一部分给了当地官府作为平时所用,但绝大部分都收回了国库。
有了钱,朱祁镇自然开始了大规模的行动。
首先就是卫所兵问题。
明初时期,卫所已经是常态,可是到了如今卫所兵的整体素质已经下降了许多。
不过与明末相比,还是极为优秀的,至少在兵源上,还是能够做到提供大量优质兵源的。
不过,此时的卫所兵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那就是吃空饷比较严重,再加上不少腐化的官员,所以卫所制度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如今,朱祁镇手中有了大量的钱财,就是准备裁撤南方大部分卫所,或者说合并。
朱祁镇打算将数量众多的卫所都合并到一些比较重要的城池附近,比如一个府设立一个卫所就够了,而且人员也不会很多,就五千人,而且是实打实的五千人,真正战兵才两千,辅兵才三千。
而且不再是铁打的卫所兵了,而是以轮换淘汰方式,如果训练不行,那就会被淘汰出局,将再也不是卫所兵。
而精简卫所制度,淘汰大量卫所兵,当然需要花钱,而且淘汰的这些卫所兵将会充实到各地府县衙役或者是巡检、税务司等地方去。
而这些官府机构,所有的钱也不再是由当地官府发薪金,而是由朝廷内阁来发。
准确的说是由内阁某个机构来发,这样朱祁镇就掌控了这些人,而不再是受地方管辖。
这样一来,既精简了庞大的卫所兵,也充实了对当地的管控,而且削减了当地衙门手中的权利,不可能出现当地衙门官员一家独大了。
而这笔钱,除了用于改革卫所制度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用途,那就是扩充锦衣卫与东厂力量。
如今的锦衣卫与东厂,相比后世大明,还是不足以覆盖全国所有地方的,而且这是朱祁镇手中的眼线,他自然要扩充。
只不过,他并不知道,随着这眼线的扩充,王振手中的力量也在增加。
虽然此时王振简在帝心,但是这并不代表,王振就没有别的想法。
毕竟此时朱祁镇的身体斌也并不好,而且至今也没有子嗣,这让他的心思有了一丝变化。
何况,对于王振这名宦官,于谦等少数人还是颇有微词的,其中反对他最大的一点,就是东厂与锦衣卫。
这两支力量,虽然只有东厂是由王振管辖,锦衣卫并不是由东厂管辖,但是,锦衣卫当中,不少人是由王振暗中控制的。
也就是说,王振对锦衣卫的渗透是于谦等少数人所担忧的。
作为一名宦官,如果权力太大,威胁的不仅仅是皇帝权利,更是威胁到了他们这些大臣的权利。
所以,当朱祁镇提出要进一步扩充锦衣卫与东厂时,于谦是极为反对的。
对此,朱祁镇自然十分不高兴,但是他也毕竟是一名聪明的皇帝。
所以他再也没在朝堂之上提过,但是暗中还是采取了一些行动,比如将锦衣卫都指挥室以及许多锦衣卫指挥使給调离了原有官位,重新任免了一批人。
而对于东厂,他也是如此,只不过,对于王振这个掌管东厂的宦官,他并未免去,而是让他继续担任。
这样的决定,让王振非但没有一丝高兴,相反,他产生了一丝危机感。
他感觉到了朱祁镇对他的提防。
但是就算如此,他也没有丝毫办法,他只能继续装傻充愣,装作不知道,甚至还变得更加恭敬了!
这样一来,朱祁镇似乎也把这件事给忘了,没有进行下一步行动,而是把目光放到了各地赋税上了。
此刻,他已经打算把普通百姓赋税减免三成,而商人赋税则提高三成。
除此之外,他还将设置许多专门由朝廷主宰的生意,比如丝绸海洋贸易,还有就是一些特殊瓷器了。
通过大规模海贸,朱祁镇将会赚到更多的钱。
…………
东阳城。
李江自然也收到了一些相关的情报,只不过,他并未对朱祁镇这些改革措施重点关注,因为这些与汉华王国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李江更关心的还是此刻汉华王国国内机构进一步细化的问题。
随着汉华王国基本盘越来越大,所需官吏也越来越多,管理机构也自然增加,许多事情也更加细致化了。
就拿移民的机构来说吧,以前有专门的移民司,但是所管辖的仅仅只是移民安置。
可移民安置又需要先移民,所以需要运输,而运输这一块一般是由市舶司负责,因此协调上十分困难。
如今移民就不同了,大方向是由移民司负责,而旗下,又细分了许多,比如专管运输的,有专管安置的,也有掌管钱粮的,也有进行督察的,还有就是专门负责土地审核的。
这还只是移民司,还有其他部门,比如掌管官员任免的吏员司,就被拆分了,而且变成了许多局,而局下面又分为了许多科,这些都是机构更加细致化的体现。
就目前官员情况来看,至少有着接近十万官员,而汉华王国一共才多少人,不到五百万,也就是说五十人里面就有一个官员。
只不过,这些官员极大部分都是基层官吏,真正的大官还是很少的,毕竟如果高官多了,吸引力就大大减少了,而且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只有保证基层官吏庞大,高层极少,才能激发更多基层官员的动力,让他们觉得上升空间很大,必须要努力提高政绩,以获得晋升途径。
只不过,这样的改变,需要一定时间,而李江这段时间着重盯着的。就是此事。
第七百一十四章:损失严重!
改革就意味着有重大改变,自然就会遇到阻碍,汉华王国自然也不例外。
只不过,现如今,李江坐镇东阳城亲自盯着,谁也不敢有任何的阳奉阴违行为,改革阻力自然小了许多。
而相比之下,大明就不同了,大明的阻力是来自于多方面的,有守旧势力,这是最强大的一股,虽然被朱祁镇多次打击了,也有新势力,比如武将。
武将阶层随着朱祁镇的提拔,已经提拔到很高的地位了,甚至是超过了文臣,可是因为一些改革,还是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就比如卫所兵制度的改革,平时吃空饷那是习以为常的,武官们就有不少人这样做过,可现在卫所制度裁撤了大半,自然就少了许多收入来源!
这自然不是众多武将所看到的!
不过,在面对朱祁镇的强制推行之下,他们也只能暗地里说着抱怨话,造反他们是不敢造的,实在是造反的代价太大了。
何况,他们麾下的士卒们并不一定会跟着他们一起造反,毕竟此时朱祁镇的威望在军中非常高,尤其是普通士卒之中,他们就认可朱祁镇这个皇帝。
因此,总的来说,大明的改革还是在朱祁镇的强烈推行之下,缓慢进行着,至于将来会如何,即使李江也无法料到,因为大明已经走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分叉路口,过了这个坎,或许就是晴天,要是过不去,那就说不好了。
。。。。。。。。。。。
就当大明的改革缓慢进行时,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那一头,准确的说是阿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