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陛下隆恩!陛下!臣还有最后一个要求!还妄陛下务必答应!”就当这时,沐昂对着朱祁镇行了一礼,再次说道。
此话一出,于谦不禁皱起了眉头,说实话,对于沐昂得合理要求,他是认同的,毕竟谁也不能与沐昂更了解这次大战的艰险程度了,合理要求是应该的。
但是他觉得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要求。
倒是此时的朱祁镇似乎没有在意这些,他直接对着沐昂说道“你说!朕之前说了,能够答应的都会允你!”
“陛下!臣这个要求便是希望能够……”
第六百二十章不撤军?
当沐昂离开皇宫大殿之后,于谦立马对着朱祁镇道:“陛下!此事臣以为绝不可行!怎能让英国公去四川坐镇管理后勤了!这……”
“哼!他已经不是国公了,于卿家,张辅如今已经被朕降为了侯爵!至于你所说的,朕觉得没什么!就依照沐昂所言,嚷张辅前往四川管理后勤物资!”
对于张辅,此时朱祁镇的态度其实是十分复杂的,对此于谦也深知这一点,可是说起来,张辅乃是于谦政治生涯之中的恩人,如果没有他,于谦可能不会有今日,因此,于谦觉得还是让张辅颐养天年,有个好晚年为好,毕竟张辅年纪也不小了,再加上常年打仗,一身病痛,如果再让其前往四川坐镇,肯定会……
“算了!算了!既然陛下执意让如此,吾也不能……”于谦微微摇了摇头,没有再继续深究下去,因为他非常清楚当今陛下的决定是很难改变的。
当天夜里,张辅便收到了圣旨,拿着圣旨,张辅将自己关在书房内,连晚饭都没吃,一直到深夜时分,他才吹熄了油灯,第二日,张辅便病了,病的很重。
可是对此,朱祁镇似乎并没有在意这些,他没有派遣御医前来探望,也没有让张辅即刻启程前往四川,似乎把这件事给忘了。
众人对此很是不解,暗自嘀咕:“这两人到底在做什么?”
…………
“这大明皇帝与张辅到底在干什么?赌气吗?”
汉华王国东阳城,大统制府内,刚刚回到府中的贺云便得知了这个消息。
按照时间来说,张辅病倒已经快半个月之久了,可是那位皇帝却依旧不闻不问,似乎把之前的圣旨给忘了。
而朝臣们也没有一个人提及此事,似乎也把这件事给忽视掉了。
实际上,朝臣们自上次朱祁镇大量贬斥斩杀后,已经变成了传声筒,根本就不敢再有半点异议了,就连三杨也是夹着尾巴做官,被当成了摆设。
甚至这时候,六部已经不再管事了,管事的是内阁。
这一晃,又是十多天过去了,此时沐昂已经领着两万大军集中到了乌斯藏与川地边境府县。
而这时候,作为南洋大臣的王骥也顺利接任了两广承宣布政使,他在接到于谦书信与圣旨之后,连忙派人去了汉华王国东阳城,准备购买三百门连珠铳。
这时候,李江自然也得到了这个消息。
对此,李江原则上是同意的,所谓连珠铳,其实就是手摇机枪,只不过相比汉华王国已经研发出的第二代连珠铳,这种第一代连珠铳已经完全过时了,如果卖给大明,也不是什么问题。
但难就难在,来购买之人说需要十天之内就交付这三百门连珠铳。
这就让李江为难了,他了解过,如今库房内还有五十门,而淘汰的第一代连珠铳也有百门,可十天内要想生产一百五十门这种第一代连珠铳,几乎不可能,至少也得十五天,甚至是二十天乃至是一月之久。
但对方已经等不及了,没办法,李江只能先将这一百五十门交付给对方,而后付一半的钱,至于剩下的钱,待到另外一百五十门交付之后再交。
这样一来,对方满意,李江也很满意,因为光是这一百五十门连珠铳,汉华王国就获得了二十万两银子,这还不包括百万发子弹。
要知道,连珠铳消耗的子弹可比普通火铳要多的多!
而十粒子弹便是一两银子,百万发又是十万两,再加上购买的各种开花弹,总共花了五十万两。
五十万两对于汉华王国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但是这笔军火是今年最大的一笔,而且还是与大明达成的,这就是最为重要的。
大明对于火器的需求,其实并没有那么显著,毕竟大明乃是一个庞大帝国,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而且火器发展速度很快,虽然比不上汉华王国,但此时空的大明,已经完全可以吊打周边除汉华王国任何一个国家了。
如今他们再购买了这批连珠铳之后,其战斗力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
乌斯藏喜马拉雅山脚下西侧。
一处山口处,德里苏丹大军已经在这驻扎了许久了。
这次也许是没有算到天公不作美,德里苏丹大军入侵乌斯藏之后,也仅仅劫掠了几个小部落,物资并未得到多少,反倒是因为天气寒冷,损失了不少人,这不,因为此事,不少人都建议停止攻击乌斯藏,返回撤军。
可是此时亲征的德里苏丹国苏丹根本不同意,他之所以想要攻打乌斯藏,其实根本不是想占领多大领地,也不是想劫掠物资,而是想通过攻打乌斯藏获得政治地位,稳固自己的统制。
毕竟此时德里苏丹与周边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教派的不同,也导致德里苏丹于周围各国矛盾不断,而恰掐德里苏丹国内,宗教信仰的力量是排在首位的。
历代苏丹都需要对周边的其他宗教进行打压,以稳固自己在宗教信仰商的地位,而这次,德里苏丹选择了乌斯藏,就是想要打击喇嘛教,以此来彰显自己苏丹教。
说白了,就是想要借这场战争来稳固自己宗教地位,而并不是为了抢物资、抢地盘而来。
因此,德里苏丹根本不想就此撤军。
当然,他也不想这么快就攻打乌斯藏核心区域,毕竟那里山高不说,而且地形也不熟悉,再加上当地气候寒冷,他如何会这么愚蠢,真的去攻打。
就这样,他们这一等就是十多天,直到一个消息传来,让德里苏丹彻底慌了神,他们等来了大明派遣大军进入乌斯藏的消息而且两支军队汇合之后,已经开始朝着他们这里来了。
这下,不少人再次建议撤军,毕竟他们在这耗费了太多时间,物资补给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如果再不离开,恐怕会因为物资缺乏而造成大军哗变。
“不行!不能撤军!”
第六百二十一章局势的变化!
德里苏丹国苏丹坚持不撤军,底下众将也是无法,他们虽然都是一方将军,可是他们也得听从德里苏丹的,而且他们麾下士卒也都信仰德里苏丹教,作为苏丹,他即是这个国家的“国王”,也是宗教上的领袖,谁也无法不听从他的命令。
于是,在坚持了数天之后,随着德里苏丹一声令下,大军即刻开拔,由先锋一万大军先行一步,抢占前方的山口崖壁两侧,而中军与后军随后跟上,准备与大明军队以及乌斯藏的僧军决战。
德里苏丹当然清楚这样拖下去不是事,对他们大军也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这一战必须速战速决,无论胜与败,他都要打这一场仗。
而此时此刻,一百里开外,漫天遍野的血路山崖上,一支军队正艰难前行着。
虽然前方有着道路,可是作为大明的军队,还是极其不适应这样的行军,倒是乌斯藏派来的僧军没有这般不适应,也因此,他们不仅相助大明军队押送物资,还担当了向导任务。
作为主帅,沐昂虽然骑着战马,可是他此时已经疲惫不堪,早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虽然如此,久经沙场的沐昂还是坚持骑着战马,忍受着严寒与呼吸上的不适,率领大军前行着。
而此时的大明军队尽管没有在这样的高山上行军过,但他们毕竟是云贵川三地的土司兵,常年驻守在高地,倒也不能完全坚持不住。
唯独那些从京师而来的一千多神机营士卒,他们已然损失了上百人,这让沐昂极为心疼,可没办法,这些神机营士卒并不是来打仗的,而是作为火器操纵训练者,到了临战时,他们会护住中军,顺便指挥火器作战。
顺便说一句,在此之前,大明军队与乌斯藏的僧军都经过了神机营士卒的火器训练,如今已经有不少士卒能够操纵火器了,尤其是炮兵与连珠铳,沐昂特地组建了新的火器营,一共五千人,大明军与乌斯藏僧兵各占一半。
这五千人可是这次大战的重中之重,沐昂自然不容其有失,所以即使知晓京师神机营不适应高原环境,他还是带着一起行动。
诚然这样会导致带来的神机营士卒冻伤乃至是大量死伤,可是为了这次万无一失,他也顾不了这么多了,毕竟这新组建的火器营还只能算是新兵,若是遇到麻烦,神机营的士卒还能在一旁协助,甚至还可以临时替代这些新组建的火器操纵手。
再说此时,当探子回报前方发现敌军之后,沐昂随即下令大军停止前进,很快他便召集了大明军队各路将领以及乌斯藏的将领商议接下来的部署。
此前,沐昂已经接管了乌斯藏大军的指挥权,就连乌斯藏法王授命的大统帅吉拉满班也听从了沐昂的指挥。
作为乌斯藏之中领兵能力十分出色的吉拉满班,他是听说过沐昂大名的,这次沐昂带来了乌斯藏法王的旨意与大明皇帝的圣旨,他也只好将手中的指挥权交了出去。
其实他也是没有办法,他深知以乌斯藏的大军是无法抵挡德里苏丹大军的,所以他觉得这一战还得依靠大明军队。
事实上,德里苏丹大军并不弱,反而极为精锐,而且他们还有火器,只不过他们并不多,除了从各种渠道弄来的,还有一些是从帖木儿帝国弄来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有火炮,还俘虏了一些帖木儿帝国的人作为炮手。
可以说,如果没有汉华王国,或许德里苏丹大军根本就没有这么强大的战斗力。
再说这时,当沐昂与众将商议如何作战时,此时的万里之外,也在进行着另外一场战争。
西欧各国联军组织了三十万大军与拜占庭帝国一起开始了东征,他们一路攻陷了奥斯曼许多城池,最终占领并打通了通往东方的道路。
只可惜,奥斯曼帝国迅速做出回击,再次组织了兵力,携带大量火器,包括火炮百门在内攻击西欧联军,最终打了个势均力敌,双方都还在坚持,每天死伤的人数数千数千的增加。
这一战,双方都没落到什么好处,如果非要说谁胜谁负,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无外乎就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
当然,西欧联军也不是没有其他办法来解决这场势均力敌的大战,因为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准备趁着奥斯曼帝国国都空虚,派遣舰队袭击奥斯曼沿岸,并且登陆直扑伊斯坦布尔。
而这个计划却不料被奥斯曼的间谍给发现了,很快奥斯曼苏丹便做出了反应,他一边下令全国舰队赶来,一边让各地仅存的驻军集中到国都附近进行防守。
奥斯曼与西欧联军大战直接影响到了西亚的形势,原本苟延残喘的帖木儿帝国开始抓住时机,准备趁着奥斯曼帝国空虚之际,即刻发兵,全力攻打奥斯曼帝国,以夺回原来占领的领地。
…………
汉华王国东阳城。
西亚,亚欧边境打成了一锅粥,李江自然关注到了,可是他并未做出任何反应,毕竟此事跟汉华王国没有半毛钱关系。
再说,汉华王国的摊子已经够大了,没有精力再去管这些事情了。
李江觉得还是先梳理梳理国内的事情吧!
随着汉华王国领地不断扩大,李江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人口短缺是最为严重的问题,其次便是各地管理混乱,经济贸易都各不相同,领地也都是一盘散沙,即使之前李江做了很多努力,也还是觉得没有什么效果。
因此,这让李江不得不再次起了从大明大规模移民的想法。
可之前因为种种原因,大规模从大明移民已经不现实了,没办法,李江只能另想他法了。
而李江现在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从福建进行移民了。
毕竟福建历来都是人多地少,百姓们与土地的矛盾极为尖锐,而且福建靠海,能够很顺利的将人运回。
第六百二十二章一喜一忧!
李江想要再次从大明移民,自然不想再让大明说三道四,让人借机离间,因此他把目光投到了福建一地。
要说为何选择此地,一则是因为两广目前还管不到福建,于谦的继任者王骥自然也管不到。
其次,福建承宣布政使是个守成官员,虽不昏庸,但也不怎么管事,而且还有点贪财的小毛病。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