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师皇宫之中。
朱祁镇拿着手中的奏折,气得直发抖,他不禁怒骂道:“混帐!他们这是在逼朕吗?全都给我贬出朝堂!王振!”
“小的在!”王振立即站了出来道。
“即刻跟朕传旨!传英国公张辅觐见!”
“是!陛下!”
随着朱祁镇一声令下,一道圣旨即刻从皇宫之中发了出来,很快英国公张辅就奉旨进入了皇宫之中。
而此时此刻,京师之内,一股暗流也在迅速孕育着。
。。。。。。。。。
相比之下,此时的琼州府临高特区南洋大臣府内。
于谦看着朝堂之中发来的塘报,心中不禁叹了口气道:“还真是多事之秋呀!这些人难道就没有一个看到此时大明民间不稳了吗?还光着窝里斗!圣贤书都被狗吃了吗?”
越看塘报,于谦就越生气,他已经对文官势力彻底死心了,原本,他以为自己代表着天下读书人,希望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一声心愿,可现在,他只看到了官场之上的尔虞我诈,只看到了一群人跟另外一群人斗,而没有一方顾忌百姓死活的,就算有部分人,也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祉的!
“或许那位大统制所言是对的!大明真的需要改变!”
第五百二十五章两大帝国动乱!
大明确实需要改革,对于这点,其实不仅仅是于谦自身这样感叹,事实上,他也是从李江送与他的书信之中看到了这样的感叹。
时间倒回到数日之前,当时临高特区南洋大臣府内,于谦正在跟南洋大臣的各个官员商议两大特区商贸之事,当时于谦发现,随着汉华王国与大明之间的贸易进一步扩大,双方都赚得更多了。
就于谦所知,光是最近三个月,两大特区便收了商业税近百万两,这笔钱,可是极为庞大的,要知道整个大明一年的赋税或许也不到八百万两,这一下子就赚了八分之一了。
而且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随着大明局部开放,商业繁荣,整个江南都被这样的商业氛围辐射到了,大明整个南方,尤其是江南的商业迅速扩张起来,百姓们,士绅们都纷纷转变观念,参与到这场财富获取之中来,他们不仅得了巨大实惠,而且还间接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海贸会如此简单,会如此赚钱,就算是百姓,也都知道,只要自己的各种手工制品能够销售到国外,那就是大把大把的银子金子。
不少人也因此直接就放弃了种地,开始做买卖,他们有的从各家各户手中收购某些竹制品,直接卖给广东广西的大海商,有的则利用自己的手艺赚钱,比如家具,民间瓷器等等。
可以说,整个南方被辐射到的地方,不管是百姓还是商人还是士绅,都赚了大钱,几乎没有人因此而受到波及。
也正是因为如此,相比北方的不安稳,整个南方虽然也遭遇了不少自然灾害,但是百姓们却相当的满足,而当地的哦官员也没有感到任何的烦恼,相反,他们也因此收益,甚至从一些商人手中获得了不少的钱财。
而民间的安稳,也直接导致当地做官的人没有许多麻烦,从而让他们的官途当的十分舒适。
对此,于谦是知道这些的,他渐渐发现,只有大明做出真正的改变,就像这样,大明才能真正做到百姓富足安康,即使遇到大规模自然灾害,也不会出现民乱,而且百姓富足,那就等于大明富足,大明富足,整个大明的军队才能足够强大,才能在对外战争上占据优势。
这因果关系,于谦是非常清楚的,但他同时可惜的是自己的这样想法根本就得不到实现,因为他不止一次向朝廷上奏自己的想法了,可每一次都是石沉大海,没了下文。
他明白,这是一些守旧势力还有其他各种势力在阻难,再加上此时的陛下也很犹豫,因此官员大明进一步开放一事,根本就没有人理会。
就拿这次来说吧!
当于谦从塘报之中得知朝堂之中英国公张辅一事时,他就隐隐感觉到朝廷又要掀起一场大规模波澜了,这次恐怕连他都会被牵扯进去。
之所以这样认为,那是因为就在最近,那位张怀普找过了他,并且暗示他,要明则保身,而不是一时冲动,把自己给搭进去。
。。。。。。。。。。。
事实上,也正如于谦所预料到的那般,不久之后,一场波澜真的波及了他。
而且这也算是无妄之灾,因为此事根本就跟他没有关系,出事的乃是广东布政司的一名官员,而恰巧这名官员供出于谦送了他一千两银子求他办事,但事实上,这纯属子虚乌有,这根本就是有人在陷害他。
为此,于谦十分的被动!
好在他比较冷静,一边配合调查,一边暗自查找这个陷害他的幕后黑手。
但他却并不知道,此时的北方京师朝堂之上,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形成,英国公张辅被下狱了。
而下旨的正是朱祁镇!
其原因很简单,朱祁镇不得不如此,因为又有言官弹劾张辅,说他造反,甚至还拿出了确凿正确。
虽然朱祁镇明知道在他家抄出的盔甲是有人故意找事,可是没办法,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毕竟谋反这种事情,民间也是极为忌讳的,再加上官场上许多人在暗地里推动,此事就变得极为被动了,朱祁镇也不得不下令暂时将英国公张辅下狱。
当然,对于这事的真相,朱祁镇可不会放过,他一边下令锦衣卫彻查此事,一边迅速下令各地官府,必须尽快将不安定因素消除,以维持大明稳定。
同时,他还派出一队人马,让人即刻送密旨给于谦,让他即刻返回京师。
他需要找于谦好好谈谈,以此来转移众人的注意力,以保下英国公张辅。
。。。。。。。。。。。
相比大明的再次动乱,此时的李江却十分的高兴,因为他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帖木儿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在边境地区打了一场大规模战役,双方参战人数在二十万以上,死伤了不少人,两国落了个两败俱伤。
两国如此,周边局势自然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变化最大的自然要属此时的天竺。
此时的天竺大陆,各土王,各小国林立,如今随着帖木儿帝国势力大大削弱,天竺北方德里苏丹国开始北进,他们觉得此时正是他们北进之时,而西域的亦力八里,也趁机开始西扩,毕竟他们因为瓦剌入侵,势力大损,所以急需劫掠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当然,这还不是最为主要的,最为主要的是,察合台汗国原本的一些势力,包括帖木儿帝国内部的一些势力也开始有了其他想法。
这才是对帖木儿帝国皇室最致命的,毕竟内乱与外部战争相比,要麻烦的多!
也是,原本的帖木儿帝国就是一代枭雄帖木儿一一征服的,后来随着帖木儿在东征大明的路上死去,整个帖木儿其实已经开始分崩离析了,他的几个儿子还是争权夺利,各方势力也在暗自谋划,如今都过了这么久了,各地势力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的野心。
如今正好,与奥斯曼一战,两败俱伤,这自然让那些势力蠢蠢欲动了。
也正是感觉到帖木儿帝国极其不稳,在战争中同样实力大损的奥斯曼帝国随即派出了一支份量很重的使团前往了大明!
而且这支使团不会走陆路,而是走海路,先前往汉华王国,再北上进入大明朝见!
第五百二十六章奥斯曼使团进京!
帖木儿帝国遭受重创,最终的结果却是导致了周边局势急剧变化,而就在这个时候奥斯曼帝国派遣了一支规模庞大的使团准备通过海路前往大明京师朝见,而就在这个过程之中,这支规模庞大的使团不会直接前往大明京师,而是会转道先期前往汉华王国东阳城求见汉华王国大统制。
而且此时,他们已经到了东阳港,正在驿站之中休息。
对于他们的到来,李江自然是极为意外的,但转念一想,他又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他们的目的应该十分简单,就是为与汉华王国进一步联盟而来。
对此,李江其实已经有了决定,他仍旧会两不相帮,毕竟这两国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任何一方崛起对于汉华王国而言都是一场灾难,所以选择中立是最好的选择。
只不过有决定就并不代表李江会直接选择拒绝联盟,他不会亲自接见他们的,而是让尚阳或者是徐海东二人之中的任何一人去代表他接见他们,这样便可巧妙推去这次的联盟。
只是让李江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他的打算却没有成功,因为就在几日之后,尚阳再次来找李江,说他在接见奥斯曼使团时,对方并未提出什么联盟来,而是向汉华王国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
他们希望汉华王国能够继续提供一批军火!
没错!他们就是想要继续跟汉华王国做军火生意,而且听他们口气,这笔生意应该十分巨大!
不是为强强联合而来,而只是单纯的想要买军火!这样的结果出乎了李江的意外!
这不科学呀!
要知道虽然奥斯曼帝国乃是一方大帝国,但是这些年与帖木儿帝国以及拜占庭帝国打了很多年了,如今又与帖木儿帝国打了数年的战争,最近还大打了一场,如今两国都需要休养生息,而谁能够获得他国支持,谁就能够占据主动地位。
因此,奥斯曼选择购入大规模军火,其原因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只是让李江想不通的是,既然奥斯曼派出了这么庞大的规模使团,为何只是购入军火,而不是与汉华王国联盟了,难道他猜到自己不会答应他们吗?
“莫非。。。。。。他们是想跟大明联盟?”
“是啦!他们最后的目的地在大明京师,或许还真是想要与大明联合!”
李江猜得其实一点不错,奥斯曼之所以选择与大明联盟而不是与汉华王国联盟,其实原因十分简单,那就是地理位置。
大明在东,帖木儿帝国在中间,而奥斯曼帝国在西面,只要东西夹击帖木儿帝国,那帖木儿帝国必败!
而且大明拥有庞大的人口与军队,国力极为强势,这也是奥斯曼帝国选择大明联盟的原因之一。
只是奥斯曼帝国还是不了解华夏,更不了解大明,先不说大明会不会选择征伐帖木儿帝国,就算是征伐,大明也不会出兵太多,毕竟远征帖木儿距离太远了,而且中间还隔着亦力八里国,大明得不偿失,犯不着冒着大风险去征伐帖木儿帝国。
而且在大明掌权者传统观念之中,这等征伐乃是不义战争,是万万不能发动的,何况此时的帖木儿帝国名义上可是大明的番属国,奥斯曼帝国根本不可能劝动大明发动对帖木儿帝国的战争的。
除非帖木儿帝国严重威胁到大明,或者干脆发兵已经打到了大明的家门口,或许大明会考虑反击联合奥斯曼帝国征伐帖木儿帝国。
。。。。。。。。。。。
也就在李江猜测之时,奥斯曼帝国使团也在与汉华王国达成军火协议之后,即刻乘船起航,朝着北部大明而去。
他们在离开东阳港之后,选择了从东面走三宝港,沿着苏禄国北上,先期到达了泉州港,而后再沿大明东南沿海进行北上,直到京师外的天津卫外。
当然,此前,京师朝廷已经得知了奥斯曼帝国使团来访的消息,因此,当船队到达天津卫之后,朝廷之内,也争论不休起来。
对于奥斯曼帝国,大明是知晓的,只是具体细节并不清楚,毕竟大明对国外的情况,其实都不怎么熟悉,就是最近这么些年对外有交流,也只是一些皮毛的了解。
更为可笑的是,朝廷的一些官员对奥斯曼帝国的了解竟然还不如一些海贸商人!
好在,朝廷之中还是有一些少许有见识的人,他们在整理一些资料以及根据各种海贸商人描述以及汉华王国的一些商人叙述之后,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奥斯曼帝国乃是一个仅次于大明的庞大帝国,绝非一般小国可言。
这样一来,朝廷的各官员都开始深思起来,这样的大国派遣使者前来,肯定是非逼重要的事情,可是就目前而言,大明根本不知道奥斯曼帝国目的何在,所以他们也在斟酌是否让奥斯曼使者进京面圣。
好在就在这个时候,一份奏折送到了朝廷内阁手中,很快朱祁镇就得到了这份文书,这是于谦在路上上奏的一份文书。
文书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有关奥斯曼帝国来大明的目的。
当然,奏折之中可没有明说这个目的,而是通过各种事实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了这个结论,而后又以各种委婉的方式劝说朝廷,一定要慎重形势,还说大明如今内外都不稳,须得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建设才能真正让大明富强起来。
这话其实不用于谦提醒,这些朝廷官员也不会傻傻的同意,